点击上方链接
收听开心世界主播 林琳娜 朗读音频
将目光转向自身,充盈自己,这是一条往内走的路。任对手百般手段、千变万化,我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根据自身长短,寻求适合自己、充实内心的一条路。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内心充盈,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胜利的果实不求自来。
——郭华悦,《读者》2023年第15期
刘震云老师在访谈节目《文学馆之夜》中说:“透着聪明劲儿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一些看似聪明的人,精于算计,看重利益,却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有些看似愚笨的人,实则思想单纯,心存善念,却是傻人自有傻人福。
真正的聪明不是刻意彰显、善于钻营或左右逢源,而是虚怀若谷、难得糊涂和不争输赢。聪明人身上往往有一股“笨”劲儿,他们聪明,却不刻意彰显;他们智慧,却不时时精明。
大智若愚:憨厚之人,看似吃亏,实则聪明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世事亏乃福。”有些时候,你吃下的亏,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你。
作家马未都讲过一个故事。
从前在他家的胡同口,每到夏天,就有个老头在那卖西瓜。老头的生意特别好,大家都说他有一手挑瓜绝活,挑的瓜特别甜。他人也实在,从不短斤少两。
马未都向老头请教挑瓜技术。
老头说:“我有啥技术?不过是长得实在。人家一看我的脸,就信得过我。”马未都一端详,还真是。
这老头留着白胡子,一脸“道骨仙风”,看起来特别诚实。马未都对老头说:“大爷,不是您长得实在,是您的心实在。”
马未都平日里对那些刚入行的,都会非常照顾,不会因为对方刚入行就极力压价,而是想着让利给别人。
朋友笑马未都不会做买卖,他半开玩笑地说:“等着看吧,我的好运且在后面呢。”知道他为人豪爽、仗义,不少古董商都和他有交情,手上收着什么好货,会先给他看过。他也凭借这好人缘,收获了不少“尖货”。
《小窗幽记》:“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为人处世,不必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总是斤斤计较的人,不仅短视,而且拒绝了周遭的福气。做人憨厚一点,看似吃亏,实则是在走一条更为长久的路。
大巧若拙:糊涂之人,看似愚笨,实则清醒
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总想看得明明白白,算得清清楚楚,或平添许多烦恼。那些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人,或许是有着一份看懂人情世故后的清醒。
在《庆余年》中,范闲有一位最强助攻,也是他的第一心腹,更是剧中的搞笑担当和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此人便是鉴查院文书王启年。外表上看,王启年是个偷奸耍滑、爱财如命、颇懂人情世故的世俗小人物。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轻功卓绝、极善追踪、行为低调、深藏不露的高手。
可以说只要给钱,就没有他办不了的事。他曾多次为范闲解决难题,简直就是范闲的万能助攻。
范闲初入京都,遇到的第一个鉴查院官员就是行骗的王启年,而王启年也因遇见范闲开启了更加精彩的人生。
两人多次接触后,范闲知道了王启年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而且为人侠义。王启年也转变了对范闲的看法,从最初的捞钱转为诚心辅佐他。从调查牛栏街遇刺真相,到出使北齐接管谍网,再到帮助范闲逃出庆国进入神庙,王启年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种表面愚钝、内心精明的性格,让他躲过了许多人的算计。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
为人处世,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智慧。有时候笨一点、糊涂一点反而是在保护自己。他们知世故而不世故,才华出众却不露锋芒,看似糊涂却心如明镜。为人处世,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失为一条清醒人生。
大辩若讷:木讷之人,看似软弱,实则致远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败犬效应”:你越是努力表现得没有攻击性,别人越乐意帮助你。
《杨绛传》中,讲过这样一段往事。
2005年,恰逢《堂吉诃德》问世四百周年,杨绛翻译的版本在学术界引起争议。当时,《堂吉诃德》在中国的译本已经有20来种。身为西班牙语界著名专家董燕生先生,作为同书另一位译者,是否有“同行相轻”心理不得而知,总之呢是对杨译屡发攻击,视为“反面教材”。董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对杨绛发起挑衅:“杨绛的译本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
他批评杨绛的译本中词句不准确,删减重要情节,更直言:“我现在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
平实地讲,杨先生本身就是文学家,又有高度的中国语文素养,特别注重修辞,加上她的夫君钱钟书在翻译上与她同调,在翻译上讲求“化”境,是以杨译《堂吉诃德》并非“直译”,文本上可能不是亦步亦趋于原本的。这一点指摘,我想凡是接触过该译本的,可能都会有所体会吧。就是文字很流畅,比现存任何译本都更显得“烂熟”,“非常中文”。
杨先生自己,是个与世无争之人, 人生哲学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对于这些旁人认为的“无理取闹”,她其实都不在意。
她在去世前,常年离群索居,一方面整理夫君遗著,另一方面则是不断给自己的《堂吉诃德》中译作修正,死而后已。后辈董燕生几乎就是直白白攻击她了,她也不会生气,还为对方辩护说:
“董燕生先生对我的批评,完全正确,说不上“歪风”。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辈”。他不畏前辈权威,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不是歪风。媒体传言,一传再传,往往失真”。
作为旧中国过来的鲁殿灵光, 别的暂且不提,单单这等风范,就是后来的学人所不能及的了,更不别说学问呀、翻译呀之类的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杨绛使用了《文史通义》中著名的“点烦翻译法”,译文不仅流畅精炼,也更贴合原著。自此,质疑之声平息。
适当地放低姿态,不是卑微,而是一种洞明世事、虚怀若谷的表现。
民国时期,北大校门口,有一位学者,每每进入学校的门,都会脱帽向校友鞠躬致敬。
这位学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上任之时,正值改革之际,唯才是举,听说老战友陈独秀来京,几乎天天上门探访。
有一次到得早,陈独秀还没起床,见屋外飘起大雪,就拿个凳子,手捧一杯热水,静静坐在门口等候,还再三叮嘱茶房不要吵醒他。
蔡元培年长陈独秀十几岁,还是北大的校长,却没有任何架子。
陈独秀深感于此,便接受了邀请,任职了北大的文科学长,为此还位文坛留下了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
蔡元培先生谦恭下士,君子之风,令人心悦诚服。
甚至连一代狂儒辜鸿鸣,也对蔡元培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
″低调做人,这是一种很高的修为,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先生说的好!低调做人, 不是卑微, 而是智慧。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 不迷失方向。谨言慎行, 深藏不露, 是为人谦逊, 不仅显内涵, 更可远祸端, 弱者易怒, 强者常静。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职场如修炼场,如果发现磁场不合,不妨选择“示弱”和不搭理。表面上看,暂时的示弱是让自己处于下风,实则消减了很多四面八方的敌意,避免我们被拖拽进负能量的漩涡。适时藏势和示弱,方可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骄傲的理由。
常言道:“慧者多敛藏,愚者常炫耀。”越是聪明的人,越不显山露水。相反,他们懂得藏巧守拙,放低姿态,以一种“愚者”的身份示人。憨厚之人,懂得让利于他人,看似吃亏,实则是看清了局势;“糊涂”之人,对人对事看破不说破,看似愚笨,实则清醒旷达;“木讷”之人,善于低头示弱,看似软弱,实则有目标感,懂得行稳致远。
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太傲,明朝大学者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低调做人,这是一种很高的修为,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我有很多朋友,钱很多,官也很大,却很平易近人,不狗眼珠子看人,一起谈天说地,称兄道弟,就怕别人说他钱多,官大,不张扬,示己诚人,对名利禄看了很淡,"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样的人顺风顺水,不会有大麻烦,清代学者金缨说"谦退是保身的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的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人过于高调,骄傲自大其结果都不会好,因为"骄兵必败"。
很多时候,适时地装一装,藏一藏,才能掌控全局、减少麻烦,越走越远。愿你我能够在人生道场,深谙“笨”的智慧,在人世间行走自如,恣意潇洒!
作者:焕燃,用心写字,慢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