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曾被誉为“全美最聪明的投资人”。而他却在《穷查理宝典》里说:我唯一的智慧,就是不让别人觉得我有智慧。跟他相处过的人,都会发现他几乎从来不说难以理解的话。
他和巴菲特召开的股东大会,每年更是吸引了不同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参加。他总是用浅显易懂的语句,讲解各种复杂的金融问题。即使面对很业余的问题,他也会耐心解答,有时甚至开几句玩笑,丝毫没有投资专家的派头。
越是本质的东西,往往越是简单。一个人见识越大,越能触及本质,给人的印象越是简单从容。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喜欢故作高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满桶不响,半桶晃荡。装与不装,看似是性格使然,实则隔着认知的鸿沟。
知乎上有过一个热门话题:有没有人装逼正好装到你擅长的领域?
评论区堪称大型翻车现场。
有人故意在星巴克用英语点单,结果没有难住点单员,倒是他听力太差,没能听懂对方的回答。一问才知道,对方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星巴克做暑期兼职。
有人说自己从小读《金刚经》,还当着朋友的面,有模有样地念了几句佛语。然后朋友告诉他,他刚刚念的内容其实出自《心经》。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穷尽某个领域的知识。越是认知高的人,越是懂得自己的渺小,从不刻意表现自己。反倒是一知半解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装作一副没人比我更懂的样子。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现出各异的面貌。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有一个深层的规律正在悄然作用:认知越高的人,往往越不装。
认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洞察力。它不仅仅包括知识的积累,更涉及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
一个认知水平较高的人,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洞悉事物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正因为拥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不需要通过伪装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或不足。他们深知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明白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因此,他们更愿意以真实、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
不装,并不意味着没有追求。相反,认知越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追求的是内在的真实和自我实现,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名利。他们懂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同时,认知越高的人也越懂得尊重他人。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不需要通过伪装来迎合他人或融入某个群体。他们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认知越高的人还越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他们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弱点。因此,他们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是愿意正视它们并努力改进。
这种不装的态度不仅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让他们更加自由和快乐。因为他们不必再为迎合他人而伪装自己,也不必再为名利而奔波劳碌。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
“愚蠢之人常犯的错,就是喜欢把智慧的表象,当作智慧本身。”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是装不了的。没有真才实学,自作聪明的结果,只会是自取其辱。
当然,这并不是说认知低的人就一定会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选择何种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个人的自由。但不可否认的是,认知越高的人往往越能够摆脱虚伪和浮华的束缚,展现出更加真实、坦诚和自信的一面。
认知越高的人越不装。他们以真实、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追求内在的真实和自我实现。这种态度不仅让他们更加自由和快乐,也为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个老员工被调到我们部门。领导让我带带这个老员工,熟悉一下部门的工作。结果每次跟他介绍流程,他都要回上一嘴,说他此前的部门如何如何。
提醒他准备材料,他又满不在乎地说:“小伙子,等你再干几年,做事就不会这样一板一眼了。”每句话似乎都在表示:我有经验,不需要你这个新人来带。
见他一直如此,我也就随他去了。但其实他那些所谓的丰富经验,完全不适用于新的部门。不久后,他就因为搞砸一个重要项目,彻底沦为公司的边缘人。
炫耀,大概是绝大多数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人类“装逼”的本性更是由来已久,比如男性爱吹牛、女性爱臭美,就是典型的装逼特质。
因为人性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喜欢通过别人的溜须拍马、顶礼膜拜,来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
但,是人是鬼都在秀,天天装逼准挨揍!
只可惜热衷装逼的人,不一定会有好下场,有时候,往往是自讨苦吃,甚至自取灭亡。
纵观几千年历史长河,因装逼而吃苦头、栽跟头的人数不胜数,最严重的还为此丢掉性命。战国时代的秦国君主嬴荡,世人称之秦武王,他身高体壮,英勇好战,尤其喜欢和一些牛高马大的大力士比武。
其实,也并不奇怪,这与春秋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风气有关。
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里,国君们为了增强实力,显示强者姿态,大多会拉拢一些体格非常强壮的大力士为自己“装点门面”。
秦武王也是如此,大力士只要加入秦国,便能够得到高官俸禄,乌获、孟贲等人就是秦武王招揽而来的壮士。
孟贲本是齐国人,后来投奔了秦国。据说,他天生有神力,在陆地上行走从不畏惧豺狼虎豹,在水里游泳徒手勇斗鳄鱼,甚至能够活生生的拔掉牛角,是这些大力士之中最为勇猛之人。
公元前307年的一天,秦武王带着大力士前往洛阳观看龙纹赤鼎,看到此鼎的秦武王兴奋不已,便想着临时举办一场举鼎大赛,来证明自己才是天生具有神力之人。
与秦武王比赛之人,正是大力士孟贲。
比赛开始,秦武王想要先发制人,拔得头筹,便一马当先,用尽全力举起大鼎,赢得一片喝彩!
谁料,这鼎实在太重了,刚举起大鼎,秦武王就已经双目冲血。
没过一会,大鼎脱手,砸断了秦武王的胫骨,只一会儿,他就气绝身亡,年仅23岁。
而与武王比赛的孟贲,也落得个株连九族、五马分尸的下场。
秦武王的装逼,可谓害人害己,不仅是自己找死,还殃及了他人!
作家周国平:装的本意是满足虚荣,结果却往往自讨苦吃。
这世上,缺乏自我认知的人,总是担心别人看低自己。
然而,一味卖弄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的无知暴露无遗,也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儒林外史》里的匡超人自幼家贫,也不曾受过好的教育,也没有老师启蒙,对于三观是无从形成的,尽管读了书进了学,可是那时三观还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在经历了那一些人物后,受到了不良影响。
匡超人是一个装逼逞能而自取其辱之辈。
有一次,他乘船出行,遇到几位同期的考生。
为了突显自己的才学,他端着架子说:“过去5年,小弟出版了95部选集,每部都卖出了上万本。”
大家听了,纷纷向他投来崇敬的目光。
匡超人更加得意,继续说:“不瞒各位说,江浙一代的读书人,甚至还尊我为‘先儒匡子’。”
有人赶紧纠正他,“先儒”只能用来称呼过世的大儒,他却反驳对方不懂,硬是把“先儒”解释成“先生”。
大家见他这样,相互笑笑,不再理会。上岸后,他们也不再和匡超人来往。
网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都是千年的狐仙,你跟我装什么聊斋?”没人喜欢和装腔作势的人相处,也没人愿意和不懂装懂的人来往。真正聪明的人,不在别人面前表演不属于自己的人设。
不如自己的人,没必要装;自己不如的人,装了也没用。
有人问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一鸣的回答是:学会不装。刚开始创业时,他觉得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户。
随着对市场的理解逐年加深,他却倾向于摒弃刻意的美化。尽管这样会让很多客户从一开始就拒绝合作。但也正因如此,他能更加准确定位自己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完善,反而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很赞同他的一句话:“人生有限三万天,何必为了装而浪费时间。沟通不直接,不触及事物本质,耽误的只会是自己。”装出认知很高的样子,并不会真正提高你的认知。正视自己的水平,敢于坦诚自己的缺陷,才是改变自己最快的方式。
导演顾晓刚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有次教授提了一个比较生僻的拍摄手法,所有同学都没听说过。顾晓刚对此也是似懂非懂,但总觉得要表现一下,才能显得自己是有基础的。
于是他起身发表了自己似是而非的看法,故意用上很多专业名词。其他同学听了,忍不住为他鼓掌。结果教授冷冷说了八个字:不懂装懂,永远饭桶!经过这件事情,顾晓刚再也没有尝试出过风头。而他发现,直到把自己当成初学者,他才真正从集训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冯仑在《扛住就是本事》中,提过一个“裸体战术”。意思是,当你把自己包装得严严实实,你就很难指望别人对你坦诚相待。
你真,世界也真;你假,世界也假。褪去多余的伪装,坦率一些,才能收获关于自己最真实的反馈。如此,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做过的每一件事,便都是来成就你的。
▽
曾有人问罗振宇,跟高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罗振宇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别装,因为高手会一眼识破伪装。很多时候,别人比你想象得要聪明许多。装了一次,就没有装第二次的机会。
人的见识,不在于一时的炫耀和卖弄,而在于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