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
收听开心世界主播 林琳娜 朗读音频
网上看到一个提问:
“你最讨厌朋友圈什么行为?”
有一个回答获得了2.7万人的认同:
“共同的朋友相互点赞会有提醒,有时候真的觉得这个功能很烦。”
在共同的好友圈里,分享本是一件不用对谁设防的行为。
朋友之间的相互夸赞,也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
但朋友圈最令人心情复杂的情况莫过于:
看见好友点赞评论了,但与你无关。
担心人不赞,更担心人跳赞。
以至于偶尔想发个朋友圈都有着种种顾虑。
怕被人看到,私底下会对自己指指点点。
又怕没人看到,觉得对方是故意视而不见,自顾自地失落或生气。
发点美好的日常,怕被人说自己是装的,那都是人设。
说点烦心事,又怕朋友们觉得自己把朋友圈当做情绪垃圾桶。
更难免担心,自己的那点生活,在朋友圈中能否拿得出手。
晒的图片是否过于简陋,写的文字是否不够有内涵。
简简单单一件事情,都能引起人性之中那点微妙幽暗的复杂情绪。
或是羡慕嫉妒,或是不甘与自卑。
作家诸富祥彦提到:
“被认可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而社交媒体,恰恰放大了人们被认可的欲望。
心情随着朋友圈的状态跌宕起伏,这些消极的负面情绪,无法向人倾诉,更不能为己所容。
逃离朋友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然,在这些人里,有人是厌倦了朋友圈的浮躁,主动离开。
那些原本用于社交的时间,被她拿来专注做自己的事情。
去读书,去学习,去运动,去一个人静静地发呆。
一个月后,她反而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了。
离开不代表逃避,而是象征着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脱离那些情绪内耗,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
如今的朋友圈潮流无非两种:
要么是留下来精装朋友圈,要么是关掉朋友圈,就此离开。
前者需要花费诸多精力为自己的生活创造诸多体验,精进文字和拍照技术。
后者又需要有一走了之的决断和勇气。
两者都很难做到,以至于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在留下和离开的选择里徘徊。
偶尔心血来潮想看看他人的现状。
偶尔兴致冲冲回归朋友圈,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瞬间,先设私密,过几天再偷偷打开。
这样一看,似乎玩个朋友圈必须得如此勾心斗角。
但比起“精装朋友圈”将过程隐藏,早已有人开始不吝啬于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
因为精装的朋友圈需要用力维护,毛坯的文字图片才是生活常态。
身边有一位朋友便喜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凌乱的生活日常。
没有一丝不苟的精致美照,多是一些记录真实情感和生活的文字,和自己滑稽搞怪的照片。
这些图片并不美观,但与她的日常息息相关。
被领导突然加塞任务的烦躁,对日常琐事的抱怨,都在一张张表情包里活灵活现。
偶尔路上看到一株小花小草。
偶尔跟朋友聚餐时笑得面目模糊的合照。
没有摆拍的漂亮,但足够生动。
她也曾坦然提及自己对于他人精美生活的微妙嫉妒。
最后她选择接纳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
每一次记录,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梳理与经营。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道:“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觉得生活有多么的不易,但是当我们经历的越来越多,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的一生是轻松顺利的,多多少少都会经历挫折与困苦,只是有的人喊疼,有的人不喊疼。
不是精美生活才值得记录,每一个平凡时刻也足以成为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忆。
它代表的是你我身上发生的某个瞬间,都带着认真生活的气息。
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能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力,已经足够有意义。
有段时间里,分享日常这件事会被不同人赋予不同的定义,或是觉得不发朋友圈是自卑的表现,爱发朋友圈才是一个人热情生活,表现欲旺盛的姿态,抑或有相反的意见,关闭朋友圈,才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因为受到这些正反标签的影响,让偶尔难得想发个朋友圈的人,都会三思而后行。
这让我想起有位女性网友提到自己因为发朋友圈被人议论的经历。
这场关于“发不发朋友圈”的争论,看似是关于朋友圈分享的边界问题,实则触及了人性中更为深刻的议题——嫉妒。
心理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情绪,它源于人们对自身拥有资源的保护欲,当人们感知到他人拥有比自己更多、更好的资源,或取得了比自己更大的成就,拥有比自己更幸福的生活时,内心深处就会涌现出一股酸涩的滋味,
产生一种失衡感,进而引发嫉妒情绪。
这种滋味,或许是来自对自身现状的不满,或许是来自对未来的担忧,也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嫉妒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会有嫉妒的情绪,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这类情绪,不让它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可能多少会觉得沮丧尴尬。
但要避免被这些言语左右,自己喜欢记录日常,也希望分享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被人讥讽,但也能收获别人的赞美。
“生活其实很小,小到一个表情,一朵花,一个笑就可以满血复活,充满力量地走下去。”
掌声和嘘声,是日常片刻的状态。
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到:
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
这句话教会你一个道理,面对不喜欢你的人的时候,你不用太过在意,因为对方如何来看待你,那根本不是你能决定的事,在对方眼里的你是什么样子,也不是你能够改变的。
因为有的时候,并不是对方没有将你放在心上,而是你将对方看得太重,以至于如果你发现你在对方眼里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地位,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失望和伤心。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
所以,你也不必多虑,你就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无需改变自己去讨好任何人,否则你将不是你自己。
正如电影《海蒂》里的奶奶所说: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出自《海蒂与爷爷》这部令人感动的电影中。影片中,海蒂与爷爷所在的阿尔卑斯山、他们住的木屋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在自然的环境中展现真实的生活。
生活终究是给自己过的,朋友圈也是属于自己的日常记录。
我们应当有的态度不过是一句话:
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
给不发朋友圈的朋友留一个私密的空间,或许他们更喜欢自言自语。
给爱发朋友圈的朋友一个祝福,或许他们很需要一份关心。
没有谁对谁错。
当我们打开朋友圈,那里有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和各种酸涩难言的情绪。
当我们放下朋友圈,亦能做最真实的自己。
无论是构建出来的完美假象,还是真实得总离不开一地鸡毛的人生。
都不曾缺少我们想要好好生活的信念。
喜欢这文章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让我们用生命影响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