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曾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绝对领军者,在PC和服务器芯片领域几乎没有对手。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崛起和战略失误的积累,英特尔正面临着创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股价一路下跌,市值甚至被竞争对手英伟达和台积电等远远甩在身后。寻找到新的首席执行官,已是英特尔的当务之急。
英特尔日前宣布,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于12月1日正式退休,由现任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David Zinsner)和负责英特尔PC芯片业务的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共同担任临时联席首席执行官, 直至英特尔董事会完成新任首席执行官的遴选工作为止——英特尔一时间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可能令组织人事陷入乱流,产品开发、上市及制程工艺推进等也可能会停滞不前。
根据S&P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自基辛格于2021年2月上任以来,英特尔的股票价值已经缩水60%以上,成为PHLX半导体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了53%。英特尔当前的市值为969亿美元,与英伟达、超威、台积电等竞争对手相比的差距之大已是肉眼可见。
在上周的会议上,基辛格面临的质疑集中在缺乏能够赢得市场的产品上。英特尔董事会认为,在推动英特尔转变为定制化芯片制造商的过程中,这一点被忽视了。知情人士称,基辛格被要求留下来帮助接替他的人选,但基辛格对此并无兴趣,这促使基辛格决定在周末结束他的任期。
基辛格于1979年加入英特尔,32岁时为英特尔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2001年担任首席技术官,而在经历人事重整后,2009年决定离开英特尔。2021年,基辛格在英特尔面临诸多危机的情况下回归,接任了第八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在他接任首席执行官时,英特尔已是强敌环伺、城池不断失守的危机时刻。
基辛格执掌下的英特尔,财务状况显著恶化
基辛格承认,英特尔多年来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对英特尔的行业地位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一则,英特尔当年错过了与苹果在iPhone领域的合作机会,导致英特尔未能成功进入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二则,在基辛格离开后,英特尔一度终止了AI和GPU技术的研发,让英特尔在这两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失去了先机。再则,英特尔也没有全面关注晶圆代工战略。
基辛格回归后,真的很想抢救英特尔,他所能做的都做了。举例来说,他在回归英特尔后,推出了“IDM 2.0”战略,旨在将英特尔从传统的集成制造模式转型为集成设备制造商+代工模式的混合体;还揭示了“四年五节点”的计划,试图加速技术追赶,这场追赶的终点是名为“Intel 18A”的生产工艺——英特尔在10月31日的最后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首批基于该工艺制造的芯片预计将在明年年中开始出货。这个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为18A是基辛格提出的“四年五节点”计划的最后阶段(英特尔过去至少花两年时间在一个节点上)。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在最新出版的自传下册中,首度说明了台积电与英特尔的多年关系,也点出了英特尔为何由盛转衰的原因。
张忠谋在自传中提到,英特尔是台积电关系最悠久的大客户,与他的历史也最长。初期张忠谋为台积电募资时,也找过英特尔,但遭拒绝;但台积电成立后一年内,英特尔总裁就来访问台积电;此后就有密切的接触,英特尔的订单也在1990年开始流入台积电。
张忠谋说,1990年代的英特尔,以自己的晶圆工厂及生产技术为傲。那为什么要找台积电代工呢?原因是他们的“节点”每一年半或两年都有进步,宁愿把所有的生产资源(工厂、设备、人才)都放在先进产品上,让台积电生产较老的产品。那么在英特尔眼中,台积电的好处是什么?他们最惊奇的是台积电居然能用同一个技术,同时为许多客户做不同的产品。对英特尔,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力。
其实,这只是台积电商业模式的结果。英特尔的商业模式是自己设计及制造高科技产品,所以在执行这商业模式时,每一关节必求最高效率。英特尔的高纪律规定:每工厂必须与别的厂一样(copy exactly),就是一例。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是“专业为人人做晶圆代工”。
2010年后,英特尔也想做晶圆代工。但是IDM积习难改,在代工业中一直没有成功。2021年初,英特尔换了新的首席执行官基辛格,又矢志要兼做晶圆代工。但同时,对台积电的订单却不断增加。对于这个又是台积电客户,又与台积电竞争的公司,张忠谋在文中表示:“我祝它好运!”
有晶圆代工业者认为,英特尔目前唯一的出路是分拆芯片设计与代工业务部门,设计部门不是问题,英特尔只要摆脱制造代工拖油瓶,仍可重新夺回流失的PC与服务器市占,AI芯片急起直追仍有机会。
但这么做将极为困难,因为通过“芯片法案”英特尔从美国政府获得的78.6亿美元要求公司保留至少50%的工厂所有权。而考虑到英特尔作为美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的地位,任何外国买家都不太可能通过监管审查。
英特尔没有简单的选择,甚至很少有非常困难的选项。芯片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种工艺和产品都需要数年的研发。公司当前困境的很大一部分源自基辛格回归公司之前的战略失误。Wolfe Research的克里斯·卡索(Chris Caso)周一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新的战略的潜力带来了一些乐观情绪——但英特尔处于一个艰难的位置,无论谁来领导,前进的道路都将是困难的。”
英特尔在12月3日的一份监管文件中指出,基辛格离职后将取得18个月的基本薪资共125万美元、1.5倍的目标奖金共340万美元等酬劳。若再加上2024年担任首席执行官至今的年度奖金等其他部分,基辛格能够拿到的“分手费”总计最高可达到约1000万美元。然而基辛格离去后,英特尔的危机依然迫在眉睫。接下来,谁会愿意、谁有能力接下英特尔这个烫手山芋?
最新传出的消息称,在基辛格宣布退休以后,英特尔董事会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确定新任执行长人选。目前英特尔除了聘请猎头公司Spencer Stuart协助以外,也正在评估迈威尔(Marvell)现任首席执行官马特·墨菲(Matt Murphy)、益华计算机(Cadence)前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等可能人选,近日已向这两位业界大老接洽。
不过,在迈威尔12月3日举办的法说会上,墨菲表示会“百分之百”专注在迈威尔的运营上,强调迈威尔拥有最出色的技术与团队,“想不出哪里还有比迈威尔更好的工作环境”。
而陈立武除了担任过益华计算机的首席执行官以外,也曾进入英特尔董事会约2年时间,不过已在2024年8月辞职,据传是由于与其他英特尔高层在晶圆代工事业、公司文化等方面意见不合所致。
除了为紧急接替被董事会撤换的Brain Krzanich而在非常事态下走马上任的Bob Swan以外,英特尔自1968年成立以来的56年里,历任领导人都是曾在内部历练过一段时间的土生土长的人才。因此,英特尔如果此次真的找来外部人士空降,等于打破了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
此外,消息称,英特尔董事会最终还是有可能选择内部晋升,目前英特尔两名临时联席首席执行官也是可能的人选之一。
无论未来谁接任英特尔,能否在这场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翻盘,将决定这家科技巨头能否重新焕发活力,重回巅峰。
(我为科技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