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立案调查,一位反垄断案亲历者详细说出前因后果

文摘   2024-12-12 17:32   四川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消息称,近日,因英伟达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公告〔2020〕第16号),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英伟达公司开展立案调查。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58条规定,若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违反承诺,且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可能会面临上一年度销售额10%以内的罚款。业界人士预计,按照英伟达2023年中国营收104亿美元估算,英伟达可能面临的罚款将达到1亿至10亿美元;如果被认定为「特别严重」,罚款金额还可能翻2~5倍,最高可能达到20亿~50亿美元。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它的GPU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有率超过90%。这种市场地位引发了各国监管机构的关注。例如,今年2月,法国和欧盟的反垄断监管机构要求英伟达提供有关GPU销售和供应分配的信息。此外,美国司法部也在调查英伟达可能存在的市场主导地位滥用行为。

X平台上,一位自称是反垄断案亲历者的用户@Compute King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他对英伟达此次审查的看法。

最近英伟达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的事情很火。作为当时参与该起收购案并提供意见的专家,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2024129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因英伟达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公告﹝2020﹞第16号),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英伟达公司开展立案调查。此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来非常多的争论。尤其是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效果更是直接拉满。

目前市监总局只是披露了启动调查,具体的起因、经过、结论尚未披露。除了跟随心怀偏见者喊无谓的口号和被有心之人带了节奏之外,本人作为当年收购时反垄断申报案的亲历者,让大家跟我一起理性地看一看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先看一下整个事件背景:

20193月,英伟达和专业网络设备领头羊Mellanox(迈络思)公司宣布两家公司已就收购事宜达成最终协议。根据协议,英伟达将以每股12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Mellanox所有已发行和流通中的普通股,收购总价约达69亿美元。因为这次收购对全球和中国GPU加速器、专用网络互联设备和高速以太网适配器市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英伟达向中国监管方进行反垄断申报。直到2020416日,据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消息,英伟达收购Mellanox的交易获中国有条件批准。

批复的原文见

https://samr.gov.cn/jzxts/tzgg/ftjpz/art/2023/art_68aacaba17c34eff9de61fed2c3c65a8.html

批复明确地指出了,在审查过程中,市场监管总局征求了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业竞争者及下游客户意见,并聘请独立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本案竞争问题进行经济分析,从而对申报方提交的文件、材料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审核。

本人作为相关半导体企业的技术专家,也汇总并提供了诸多专家和第三方意见,有幸参与了部分进程。当然,当时的很多意见也获得了在最终审批文本内的体现。

最终经过评估,市场监管总局决定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此项集中,要求英伟达、迈络思和集中后实体履行如下义务:

(一)向中国市场销售英伟达GPU加速器与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进行搭售,或者附加任何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阻碍或限制客户单独购买或使用上述产品;不得在服务水平、价格、软件功能等方面歧视单独购买上述产品的客户。

(二)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继续供应英伟达GPU加速器、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和相关软件、配件。

(三)继续保证英伟达GPU加速器与第三方网络互联设备、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与第三方加速器的互操作性。

(四)继续保持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点对点通信软件和集合通信软件的开源承诺。

(五)对第三方加速器和网络互联设备制造商的信息采取保护措施。

当然还有第六和第七项设计技术细节,基于保密原因没有向公众披露。

看到此,大家可能明白了,在该次收购中,英伟达为了获得批准并收购成功,做出了切实的承诺去遵守这些有法律效力的限制性条款。

接下来我们聊聊为什么英伟达要收购Mellanox(迈络思)公司。

英伟达豪掷69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以色列的Mellanox(迈络思)公司,这是英伟达迄今为止最贵的收购。虽说大公司收购不是啥新鲜事,但这还是引发了科技大厂们的集体反击。

原因就在于迈络思是高速网络互联设备的最大玩家,当时掌握InfiniBandIB)这个细分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

InfiniBandIB)是一种高性能的互联技术,最初设计用于连接数据中心中的计算节点、存储设备、以及网络交换机。它提供了一种低延迟、高带宽的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HPC)、大规模数据中心、以及金融服务等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有几个主要优点:

1.高带宽

InfiniBand提供了极高的带宽,最新的标准如HDR (High Data Rate)可支持高达20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相比之下,传统的以太网(如100GbE)在带宽和延迟方面常常不能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求。InfiniBand的带宽可满足大量数据并行处理的需求,尤其适合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和数据密集型任务。

2.低延迟

InfiniBand是目前市场上最低延迟的网络协议之一。通过专门设计的硬件(如RDMA支持),它能够在主机之间实现非常低的通信延迟,通常在微秒级别(比如0.2微秒到0.5微秒之间)。这种低延迟对于人工智能训练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等场景至关重要。

3.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

InfiniBand支持RDMA技术,它允许一个计算节点直接访问另一个计算节点的内存,而无需通过操作系统或CPU的干预。这不仅显著降低了通信延迟,还减少了CPU的负载,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RDMA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快速交换数据的应用,如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训练。

4.可扩展性

InfiniBand提供了非常高的可扩展性。它支持大规模网络拓扑的构建,可以轻松连接数千台计算节点。通过采用交换式架构(如Leaf-Spine网络架构),InfiniBand网络能够有效支持不同规模的计算集群,能够非常灵活地灵活扩展。

当时也有其他的高速互联网络设备的提供商,包括QLogic,英特尔,思科,博通等厂商,以及后来成立的Cornelis Networks,提供上层协议兼容的类似产品,但竞争力相对较弱。

诸位也可以看出来,2015年以后是人工智能兴起的时间,而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训练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随着AI模型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单一的GPU加速往往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就往往需要大量的GPU计算节点间互连起来并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传输,网络互联技术成为了整个计算架构中的关键瓶颈。因此,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是英伟达非常欠缺的能力。Mellanox提供的高速InfiniBand网络能够大大提升各计算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大规模的分布式训练任务。收购Mellanox使得英伟达可以进一步优化GPUAI加速器与高速网络之间的协同效应,满足AI和机器学习领域对计算和网络性能的高度需求。

当然,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英伟达通过收购Mellanox,可以提供一个打包的完整的GPU计算和互联解决方案。此前,英伟达主要专注于提供计算加速(如GPU和计算平台),而Mellanox专注于高速网络技术,两者的结合使得英伟达可以将计算、存储和网络结合在一起,提供一个从计算节点到数据传输的整体产品线。

当然这显然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捆绑打包的方案能把之前生态链里面的其他企业排除了出去,能轻易达到垄断的效果。更为吊诡的是,合并案在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获得了无条件通过。这下所有的相关网络互联设备厂商就集中到了国内,希望中国监管能带来转机。而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真正听取了其竞争对手,行业专家意见之后,促成了有条件地批准了这个合并案,但是对做出了限制性条款,限制性条款非常地细致。

从这个角度来说,英伟达的竞争厂商,包括现在的超威,英特尔,思科和博通等厂商都应该感谢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这些个救济条款,让他们在英伟达采取排除竞争的商业行为的时候,能有合适的监管方进行投诉。

最后来猜测一下英伟达立案调查的潜在的结果,

目前市监总局只是披露了启动调查。如我之前所说,按照总局的流程,只有在他收到足够的投诉后,这些投诉来自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我之前提到的超威,英特尔,思科,博通和Cornelis Networks等厂商,总局才会正式立案并展开调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总局已经掌握了相当多针对英伟达的投诉以及违反之前几项限制性条款的证据。开启调查通常是为了保证竞争,市场活力和保证最终客户的选择。

当然,1210日,英伟达也通过媒体针对调查进行了回应,称“英伟达凭借实力取胜,这反映在我们的基准测试结果和对客户的价值上,客户可以选择任何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我们努力在每个地区提供最好的产品,并在我们开展业务的任何地方履行我们的承诺。我们很乐意回答监管机构对我们业务的任何问题。”

英伟达回应强硬,但其方向是有问题的,监管调查的是英伟达并购迈络思之后有没有符合禁止性条件,而他没有就这方面表态。

当然后续的调查,英伟达是有义务配合总局的调查的。英伟达应根据反垄断调查机构的要求,依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文件。这包括:提供市场数据,如销售额、价格信息、市场份额,与市场竞争相关的合同、协议、邮件通信、会议记录等文件。对涉及的交易、合并或收购等活动提供详细的背景和材料。在此过程中,企业应确保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虚假或不完整的信息不仅会影响调查结果,还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在调查期间任何的干扰或阻碍调查行为都会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根据英伟达之前的财报,截至今年1月底的2024财年,英伟达在中国的收入为103.1亿美元,同比增长78%。而2025年财年,光是企业级GPU,英伟达预计向中国市场供应了超过百万块合规的H20 GPGPU卡,具体而言,其总销售额有望突破12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将显著超越英伟达上一个财年在中国的总收入。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彰显出巨大的价值。如果算上其他渠道采购GPU的中国客户,销售额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额,很多分析师认为可以占到整个英伟达销售的30%左右。英伟达放弃这部分收入是极其不明智的。

在技术上不得不承认,英伟达确实相当领先。

英伟达作为全球运营的公司,既然背靠全球化运营获了利,自然也要承担各种合规的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等条款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像当年高通的60亿罚单,实际上就是按8%的处罚来的,已经接近顶格。财报显示,2024财年(截至今年1月底),英伟达在华收入为103.1亿美元,同比增长78%。按照这个数据计算,英伟达可能面临1.03亿美元至10.3亿美元的罚款;一旦违法行为被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罚款金额可能达到原罚款额的25倍,最高可能达到20.6亿美元至50.15亿美元。

当然,像这样的调查,基本上都需要一年左右的取证及听证会。因为业绩增长,英伟达在华收入可能有显著增长。至于具体的罚款金额多少,起码还得等明年年底才能知道了,

对于此次反垄断调查,无论是路透社、彭博社还是其他外媒,都提到了中美在芯片领域的紧张关系,并借此炒作渲染称,中方此举被广泛视为是针对美国近期对中国芯片行业打压限制的“报复性打击”。但我认为,从法律层面来看,中方这次对英伟达立案调查有理有据。

市场集中本身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之一,没有问题;但是利用单一产品的垄断地位进行其他产品的捆绑销售是显然有害市场竞争的。这是反垄断的本质之一。而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

1,回到收购前,分拆迈络思;

2,整改,立即改变业务行为和产品模式,认罚并继续合规。

1条显然不是英伟达乐见的。第2条是相对较优的选项,

最后,借用其他博主的评论,反垄断也是件必要的事儿,如果把科技巨头们比作是大树的话,总需要人为修剪下这棵树的枝干,让阳光也能照到它身下的那些小树苗。毕竟反垄断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小树苗,也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好给市场松绑、让创新有路。

(转发分享)

我为科技狂Tech
专注于科技资讯解析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