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蔬菜中的舶来品
蔬菜品种丰富,有些是原产于我国的,如青菜、大白菜、大型萝卜、毛豆、茨菇、韭菜、茼蒿、荠菜、菊花脑等,有的蔬菜我国是原产地之一,如冬瓜、藕、菱、茭瓜、芹菜、蕹菜、苋菜、芦蒿、芋苗、山药、生姜、大葱等,还有很多品种我国原来没有,是自汉代以来陆续从外国引进的。从外国传入的蔬菜,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汉代到隋唐时期,一些原产于中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的蔬菜陆续被引入中国。明末清初,因15世纪地理大发现,源自美洲新大陆的蔬菜品种经由欧洲及东南亚逐步传入我国,近代以来又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蔬菜品种。现代著名农史专家石声汉先生认为“凡植物名称前冠以‘胡’字的,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来,冠以‘洋’字的为清代引入。”具体到蔬菜来说,从中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传入的蔬菜多冠以“胡”字,如“胡荽”(今名“芫荽”、“香菜”),“胡蒜”(今名“大蒜”),“胡豆”(今名“蚕豆”),胡瓜(今名“黄瓜”),以及胡萝卜、胡椒、胡葱等;源自美洲新大陆的蔬菜多冠以“番”字,如“番茄”、“番椒”(今名“辣椒”)、“番瓜”(今名“南瓜”)、“番薯”(南京称“山芋”)等;近代通过欧洲等地引进的蔬菜多冠以“洋”字或“西”字,如洋葱(又名“葱头”)、洋白菜(南京称“包菜”)、洋山芋(正名为“马铃薯”,俗称“土豆”)、洋柿子(正名“番茄”,又名“西红柿”)、西蓝花(正名叫“青花菜”)、西葫芦、西洋芹等。
黄瓜,原名“胡瓜”,原产于印度,汉代传入中国,在西晋时郭义恭的《广志》里已有著录,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主石勒,因其为五胡之一的羯族,忌讳人们说“胡”字,因此改“胡瓜”为“黄瓜”,但仅限于后赵政权所辖地区,后赵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这次改名影响不大,“胡瓜”仍作为正式名称流行。到了隋炀帝时,又称其为黄瓜,这在唐代的《贞观政要》里有记载:“唐太宗曾说过隋炀帝‘大忌胡人,乃至谓‘胡瓜’为‘黄瓜’”,但从唐宋直到明代,很多农书或医书中均以“胡瓜”为正名,不过南宋以来北方民间已多俗称其为“黄瓜”。有人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后认为,隋唐以来,凡汉族居统治地位的时期,多以“胡瓜”为正名,在少数民族居统治地位的时期,官方则以“黄瓜”为正名,而南方人或由南方人编写的著作中,仍多称“胡瓜”,据说到民国时期,又恢复了古称“胡瓜”,解放后,确定以“黄瓜”为正式名称,至此“胡瓜”之名成为历史。
黄瓜又名“王瓜”,这是因为吴方言中“黄”、“王”不分而出现的别名。南京也曾名其为“王瓜”,如《正德江宁县志》云:“有王瓜、冬瓜、西瓜、甜瓜出菜园务等乡。”旧时南京水西门外茶亭一带菜农培育的黄瓜,其优良品种名为“黄金坠”,最突出的特点是上市早,上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科学院专家来南京考察,通过对比试验,发现“黄金坠”黄瓜的早熟性在该院收集的100多个黄瓜品种中居首位。后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发展,黄瓜的上市期大大提前,该品种的优势不再,濒临灭绝,1984年前后被选送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资源室保存。
根据瓜皮上是否带刺,黄瓜可分为刺皮、油皮两类,带刺的黄瓜又称“刺瓜”或“刺黄瓜”,不带刺的黄瓜称“油皮黄瓜”,南京市场上以刺黄瓜居多,但在德国慕尼黑超市里,多为油皮黄瓜。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中西部地区,何时传入中国有二说,一说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一说是元代从中亚引入的。在植物学分类上,胡萝卜属伞形科,中国萝卜属十字花科,虽然都叫萝卜,其实差别挺大。我国栽培的胡萝卜主要有黄、红两种,实际上胡萝卜还有白、紫、青绿等颜色,但在我国很少见。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及钾、磷、钠等多种营养元素,故又被人们誉为“小人参”。计划经济时期,南京近郊菜区也种胡萝卜,但面积不大,市场放开后,就种得更少了,现在市场上卖的胡萝卜大部分来自外地。
蚕豆,古称“胡豆”,原产于西亚和北非,汉代传入中国,一说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已有蚕豆栽培,可能也是起源地之一。蚕豆含大壳的叫“蚕豆包”,去除小壳的称“蚕豆瓣”。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为缓解粮食困难,粮站按计划定量供应“干蚕豆”,鲜蚕豆的小壳剥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干蚕豆要去除小壳就比较困难,于是人们想到一种办法,即将菜刀的刀口朝上固定好,把蚕豆竖起对准刀口,用锤子轻轻一敲,即分成两瓣,夏天烧冬瓜汤放一些干蚕豆瓣,也很不错。
胡蒜,即大蒜,原产于中亚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其引入我国。“蒜头”是大蒜的地下鳞茎,大蒜的嫩叶,南京人称为“青蒜”或“大蒜”,如果对其进行软化和避光栽培,生长出来的叶片呈黄色,称之为“蒜黄”。大蒜的花茎,北方地区多称之为“蒜薹”,南方地区多称其为“蒜苗”,南京就称其为“蒜苗”。我曾听人说,“蒜苗”之名不合理,明明是“薹”,怎么能说是“苗”呢?我认为很多名词是约定俗成的,只要不引起歧义亦无不可。我看到不少人把“蒜薹”写成“蒜苔”,就出错了,因为“苔”是指“苔藓植物”,与“薹”的字义完全不同,不能混用,“菜薹”的“薹”也不能写作“苔”,而“薹”字确实比较难写,从这一点来讲还是“蒜苗”之名比较省事。
蒜头富含蒜素,有浓烈的辛辣气味,具有杀菌、抑菌功效,据说还有防癌、抗癌作用,生吃当然效果好,但辛辣气味一般人受不了。在南京,蒜头主要用作配菜,如炒苋菜,一般都要放几个蒜瓣,或者加工成糖蒜、糖醋蒜等。另外,从蒜头中提取“蒜素”制作的“大蒜精”,是很好的保健品。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16世纪传到欧洲,我国明朝末年出版的《群芳谱》已有“番柿”的记载,但其栽培是清朝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所以又名“西红柿”。南京人称其为“番茄”的并不多,多称之为“洋柿子”或“西红柿”,“柿”在南京话里唸“si”。我觉得“番茄”之名不如“番柿”、“西红柿”或“洋柿子”形象,“柿子”是中国原有的水果,而“番茄”的确与“柿子”相似,而与茄子差异较大,可能是因为它们同属于茄科植物而得此名。事实上“茄子”也是舶来品,茄子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最早栽培茄子的是印度,“茄子”原先写作“伽子”,可能与古印度梵文“伽”有关,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齐梁时著名文人沈约有“紫茄纷烂漫”的诗句,六朝时在南京西南大江中有沙洲名“茄子浦”,可见其时南京种植茄子已较普遍。
除普通番茄外,还有一种小果型的番茄,名为“樱桃番茄”,又名“迷你番茄”。上世纪70年代后期,南京近郊菜区曾种过这种番茄,主要供应给罐头厂用于加工番茄酱出口,故以“加工番茄”名之,后来也在市场上销售,主要供生吃或做凉拌菜,因其英文名称含有“少女”之意,这种小果型番茄又得到一个美名:“圣女果”。
番椒,即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15世纪末传入欧洲,明朝末年传入我国。我国原来只有麻辣型的调味料“花椒”,隋唐时从东南亚引进一种“胡椒”,在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有记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味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这种胡椒与花椒类似,是一种调味料,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白胡椒粉、黑胡椒粉就是用这种胡椒制作的。辣椒传入后,南京人也称其为胡椒,或青椒、青胡椒,民国初年王孝煃著《续冶城蔬谱》,他把明朝末年引进的美洲“辣椒”与隋唐时从东南亚引进的“胡椒”混为一谈,他说:“青椒,《酉阳杂俎》曰出摩陀国,呼为味屐,味至辛辣,《本草》又名胡辛,即今之胡椒,吴越名辣茄,取形似也。”“吾乡又名青胡椒。”
番椒可分为“辣椒”和“甜椒”两大类,辣椒中有一种尖而长的叫“羊角椒”,辣性很强。南京菜农早年培育了一种名为“南京早椒”的品种,也很辣,特点是上市早,虽然个头小、但结的果子较多,后来有人发现该品种与“茄门甜椒”杂交后优势明显,不仅上市早、个头接近甜椒,产量大增,而且辣性大大降低,更适合南京人的口味,经过南京菜农与蔬菜科技部门的共同努力,一种优良的辣椒品种“早丰一号”在南京诞生,并推广到全国很多地区。
甜椒又称“圆青椒”,南京人称其为“灯笼椒”或“菜椒”,现在的甜椒有青、红、黄等多种颜色,统称之为“彩椒”。
图4 彩椒
番瓜,即南瓜,原产于美洲,经欧洲传至东南亚,明代后期传入我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南瓜种,出南番”,“南番”就是南方的番国,可能这就是“南瓜”得名的由来。但也有人认为,亚洲南部也可能是南瓜的原产地之一,因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我国已有关于南瓜的记载,如元朝末年贾铭所著《饮食须知》里就记有“南瓜味甘性温”等语。
南瓜有很多别名,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过“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倭瓜”就是南瓜的一个别名。有意思的是,南京人把“南瓜”称作“北瓜”,清末张通之在《白门食谱》中就列有“石城老北瓜”,他说:“金陵石城,系以山为城也。其地势高,城下园圃所种之北瓜,与他处所产特异,江北人称为南瓜。是瓜上中人多不食,似不足登大雅之堂。然某岁一学生,赠予一瓜,谓煮食,其味如栗,最为可啖,”他給客人吃了这个北瓜以后,客人赞道:“吾昔居乡间,亦曾食此,不如此之佳也,石城之瓜,宜著名焉。”“北”在南京话里念“bai”入声,与“白”同音,所以“北瓜”音同“白瓜”,以前南京人常用“北瓜”或“大北瓜”来形容人的呆笨,可能就是从“白瓜”引申而来,现在很少听到此类比喻了,也许是因为很多人已将“北瓜”改称为“南瓜”的缘故吧?
南瓜富含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充饥,故又有“饭瓜”之称。另外,笋瓜、西葫芦也属于南瓜系列中的不同品种,笋瓜是清代从南亚传入的,所以被称作“印度南瓜”,西葫芦传入最迟,被称作“美洲南瓜”,现在笋瓜已比较少见,有人指西葫芦为笋瓜,其实二者是不同的品种。
洋山芋,正名叫“马铃薯”,俗称“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16世纪传入欧洲,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开始主要在南方沿海一带,后逐步发展到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并成为主要产区。计划经济时期,南京菜区也种过,但面积不大,可能南京的气候、土壤不太适宜这个品种。南京人过去都称其为“洋山芋”,现在也习惯称其为“土豆”,其实“山芋”的正名叫“番薯”,也是舶来品,可能是因为“山芋”传入较早,而马铃薯传入相对迟一点的缘故吧。“山芋”和“洋山芋”虽然都属于“薯芋”类,但山芋属旋花科、“洋山芋”属茄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山芋”在北方不少地方称作“地瓜”,南京也有称作“地瓜”的蔬菜,因其在植物学上属豆科,故其正名被称作“豆薯”,即可作菜,也可当作水果食用,与“山芋”有较大差异,前几年我曾写过一篇《地瓜是什么》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洋葱,又名“葱头”或“洋葱头”,原产于中亚地区,一般认为洋葱是近代由海路传来,但也有人认为元代从中亚传入的“回回葱”就是“洋葱”,据此则“洋葱”在元代已有,不过“回回葱”可能是比较原始的洋葱,只在少数地区有种植,而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洋葱应该是近代从欧洲传入的。洋葱的形状主要有扁圆、圆球及高桩圆球三种,外皮颜色主要有紫红、黄皮、白皮三种。洋葱味微甜且含有特殊的辛香气,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菜中皇后”。
除了用“胡”、“番”、“洋”、“西”等字来标识外来蔬菜品种外,还有以原产地或传入国的名称来命名的,如菠菜、莴苣等。
菠菜是重要的绿叶菜之一,原产于伊朗高原,另外在阿富汗、印度和尼泊尔等地也发现过野生菠菜,大约在隋唐时期经多种途径从中亚和南亚先后传入我国,唐代段公路《北户录》有“泥婆国献菠棱菜”的记载,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说“菜之菠薐者,本西国中有僧人自彼将其子来。”,泥婆国即泥婆罗国,今称尼泊尔,西国有人认为是“颇陵国”,也是指尼泊尔,也有人认为是指古代的“波斯国”,所以菠菜又名“波斯草”、“菠斯”,表明此菜的原产地是“波斯”,而“菠棱”、“菠棱菜”则源自泥婆罗国名的尼泊尔语译音,表明此菜是从波棱国流传过来的。
北宋初年的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钟谟嗜菠薐菜,文其名曰雨花菜。又以蒌蒿、莱菔、菠薐为三无比。”钟谟非常喜欢菠菜,不仅将其列为“三无比”,还給它起了个别名叫“雨花菜”,至于为什么叫“雨花菜”未见记载,有人认为“雨花”二字出自佛经,即“天雨花”,把菠菜比作天上降落的花朵。我的看法是:钟谟是南唐时的官员,居住在南京,南京有雨花台,其得名也是源自“天雨花”,把“菠菜”称作“雨花菜”,或许是因为雨花台一带所产菠菜最好,故此名之?明代《正德江宁县志》说:“波陵,出菜园务等乡,谚云菠菜,叶如箭镞,根赤色,味极甘美,岁纳太常公用。”菜园务乡就在雨花台的东面,包括今红花街道西片一带,是南京传统的老菜区,可见此地所产之菠菜,很早就享誉金陵。
菠菜的根是红色的,故又得名“赤根菜”。记得小时候,家母做了一道“菠菜烧豆腐”,同时还讲了一段故事,说古时候有位皇帝微服私访,饥肠辘辘之时到一百姓家,百姓家也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只做了一道菜,就是“菠菜烧豆腐”,皇帝平时都是山珍海味,从没有吃过如此普通的菜,感觉非常新鲜美味,便问这是什么菜?百姓回答道:“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皇帝记住了,回到皇宫后让御厨做,御厨不知是“菠菜烧豆腐”,始终做不出此菜,换了御厨也还是做不出来,只好派人去找那个百姓人家询问,才知道是这么简单的家常菜。后来我看到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三谈》里也记载了这则故事,说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他微行民间,食黄面豆腐干及菠菜而甘之,询其名,店佣以“金砖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对,并说“白玉板”是豆腐干,“绿鹦哥”指菠菜。后又有人说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时品尝了“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菠菜“根红叶绿”以“红嘴绿鹦哥”名之颇为形象,但“白玉板”到底是指“豆腐”还是“豆腐干”呢?我认为“菠菜烧豆腐”比“菠菜炒豆腐干”更合适,也是常见的一道家常菜,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是杭州人,担任过江宁县令,后定居南京,他撰写的《随园食单》记载了乾隆年间江浙一带的饮食特色,其中就有这道菜:“菠菜肥嫩,加酱水、豆腐煮之,杭人名‘金镶白玉板’是也。”上世纪60年代曾有专家评论此菜说,“菠菜烧豆腐”虽然很好吃,但不科学,因为菠菜中有一种草酸会破坏豆腐中丰富的植物蛋白。现在人们烧菠菜时都先将菠菜焯水后再烧,主要是去除草酸的涩味,但这一做法与当年对此菜的议论或有一定的关联。
菠菜的生产供应一般从秋季开始到来年春天,尤以春节期间最为紧俏,由于天气寒冷,菠菜生长很慢,天气转暖后,又长得很快,南京俗谚云:“正月菠,一钱一棵,二月菠,正当菠;三月菠喂猡猡;四月菠当柴火”,“猡猡”者,猪也,此语是说春节前后的菠菜最值钱,到了农历三、四月份就没有什么食用价值了。不过现在采用薄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措施,正月里的菠菜,也不稀奇了。
莴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西亚、北非地区,据说在古埃及的墓壁里就发现了莴苣叶形的图案,可见其食用及栽培历史之久远,大约在隋朝时传入我国,据陶谷《清异录》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另据《本草纲目》:“按彭乘《墨客挥犀》云:莴菜,自呙国来,故名。”据专家考证,“呙国”可能是中亚古国“吐火罗国”,该国地域大约在今阿富汗一带。“苣”,按《说文解字》:“束苇烧,从艸巨声。”意思是将芦苇的秸秆扎成一捆燃烧,形成火炬状,用在这里是比喻莴苣的茎如火把,叶子如火焰,还是很形象的。
莴苣包括“叶用”和“茎用”两大类,叶用莴苣,又叫“生菜”;茎用莴苣,即通常所说的“莴笋”。我国隋朝时引进的“莴苣”,应该是早期的普通莴苣,以食用嫩叶为主,后经不断选育,形成以茎为主要食用部位的莴苣,称“莴苣笋”或“莴笋”,南宋时的《景定建康志》记载了南京的十种“菜品”,第一种就是“莴笋”,可见此时“莴笋”已成为南京的重要蔬菜品种。食用叶片的莴苣也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长叶莴苣”,或称“莴苣菜”、“普通莴苣”,此菜以广东所产最著名,有“广东生菜”之称,南京等地俗称其为“油麦菜”。“叶用莴苣”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散叶莴苣”、“皱叶莴苣”、“结球莴苣”、“多年生莴苣”等一系列蔬菜品种,20世纪初我国开始从欧洲引进此类蔬菜,因其以生吃为主,故统称其为“生菜”。目前南京市场上主要是“皱叶生菜”(简称“生菜”),“结球生菜”(又名“球生菜”、“圆生菜”)较少,且价格高昂。我在德国小住时,看到慕尼黑超市里的生菜,主要是“结球生菜”,几乎全年均有供应,价格相较而言也不算高。我感觉“皱叶生菜”的“莴笋叶”味较重,而“结球生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希望生产者多种些这样的生菜,让其价格降到合适的水平。
图7 德国超市里的结球生菜
莴笋在不少地方也称为莴苣,但莴苣是“叶用莴苣”与“茎用莴苣”的总称,对于茎用莴苣而言,“莴笋”之名更加具体明确。莴笋按叶片的形状可分为“圆叶”和“尖叶”两种,按茎的颜色可分为“白皮”、“青皮”、“紫皮”等不同品种。在计划经济时期,莴笋曾被列入17个主要蔬菜品种之一。莴笋亦可加工腌制,以前南京酱园的酱咸菜品种中有酱莴笋、漂莴笋、麻油莴笋、辣油莴笋、松子莴笋、翡翠莴笋等名目。
除上述品种外,从外国引进的蔬菜品种还有不少,如花菜、四季豆、豇豆、瓠子、丝瓜、苦瓜等,其植物学分类和原产地参见附录一,这里就不细述了。
【附录一】常见蔬菜的名称、植物学分类及原产地一览
大部分蔬菜品种都属于种子植物下的被子植物门,以双子叶植物居多,其他则属于单子叶植物。除种子植物外,蔬菜中还有蕨类植物(如蕨菜)、藻类植物(如紫菜、海带、发菜、地皮菜等)、食用真菌(如木耳、蘑菇、香菇、草菇、平菇、金针菇等),其分类和原产地从略。
1、十字花科
包菜 即结球甘蓝,原产于欧洲。
紫包菜 即紫球甘蓝,或称紫甘蓝,原产地同上。
花菜 即花椰菜,亦属甘蓝类,原产地同上。
青花菜 又名西蓝花,甘蓝类,原产地同上。
图9 等待采摘的青花菜(西蓝花)
2、苋科
3、藜科
4、豆科
豇豆 原产于非洲。
蚕豆 原产自西亚和北非。
毛豆 即菜用大豆,原产于中国。
豌豆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
荷兰豆 即软荚豌豆,原产于荷兰。
扁豆 原产于亚洲南部,最早栽培扁豆的是印度。
豆薯 南京称地瓜,原产于中国南部和美洲。
刀豆 原产自亚洲热带地区,还有一种“洋刀豆”,原产于美洲。
苜蓿头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
黄瓜 原产于印度。
菜瓜 属于“甜瓜”(南京称“香瓜”)的一个变种,原产于西亚、中亚和我国新疆地区。
冬瓜 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在南京市场上主要有本冬瓜(粉皮)、洋冬瓜(青皮)两类,另有一种“节瓜”,属于冬瓜的变种。
瓠子 即瓠瓜,又称葫芦瓜,原产于非洲。
南瓜、笋瓜、西葫芦 原产于美洲,一说亚洲南部是南瓜的原产地之一。
丝瓜 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
苦瓜 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
佛手瓜 原产于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岛。
旱芹 又称芹菜,包括蒲芹、白芹等,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的“水芹”,二是地中海沿岸的野生芹菜。
水芹 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
胡萝卜 原产于中亚和西亚。
芫荽 原名胡荽、又名香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
菱角 原产于中国和印度。
茄子 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
番茄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辣椒、甜椒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马铃薯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枸杞头 原产于中国。
9、楝科
10、旋花科
11、菊科
12、睡莲科
13、泽泻科
芦笋 又名石刁柏,原产于地中海东岸。
黄花菜 又名金针菜,原产自亚欧大陆。
百合 原产于东亚,“紫金山百合”曾是南京著名特产。
15、葱科(原属百合科,后单列)
16、莎草科
17、薯蓣科
18、姜科
19、禾本科
20、天南星科
【补记】 是“水八鲜”,还是“水八仙”?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中)主要写南京蔬菜中的“水八鲜”和“旱八鲜”,3月13日发布后,我看到有人也写了这方面的文章,题曰:“春天的南京味道”,并于3月23日、26日在某公众号上连载,该文上半部分讲“旱八仙”,下半部分讲“水八仙”,“旱八仙”确实是春天的味道,但“水八仙”中除水芹、茭儿菜在春天上市外,其他水生菜都要到盛夏之后才会逐步应市,即使个别品种市场上有卖,那也是经冬天储藏过来的,怎么能说是春天的味道呢?于是我在留言中指出了这一谬误,该号便将其文删除,后改题为“南京的水八仙”于3月28日重新发布。
近日有人问我,“水八鲜”究竟是用“鲜”字还是“仙”字呢?我看到确实有一些文章写成“水八仙”,我的看法是:两个字都能用,无所谓对错。“仙”者,神仙也,从字面上理解,“水八仙”的意思应该是水中的八位仙人,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八种水生菜未尝不可。但我更倾向用“鲜”字,因为“鲜”指时鲜菜,刚上市的菜,人们都喜欢去“尝鲜”,“水八鲜”就是水生菜中的八种鲜味,此语当为旧时卖菜人为推销水生菜所创的“宣传广告词”,可能是受到“八仙”传说的影响,而水生菜的品种也恰好有八九种,于是“水八鲜”一词就逐步流传开来。“旱八鲜”应该是从“水八鲜”引申出来的,因其多为野菜,故又有“野八鲜”之说,我认为“水八仙”还好理解,但“旱八仙”或“野八仙”就让人感觉有点怪异。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本名为《南京方言民俗图典》的书(顾黔著,语文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该书收录的都是南京方言词语,其中就有“水八鲜”和“旱八鲜”,并说中秋时节食用“水八鲜”是南京人的传统习俗。需要强调的是,该书采用的是“鲜”字而不是“仙”!“水八鲜”作为一个特定名词,虽然《南京方言词典》未收录,但毫无疑问,这是一句地道的南京话。
该书还记载了一首南京民谣,不过这个民谣中所说的“水八鲜”不仅有水生菜,还有鱼和虾,并指出其上市期,以明其“鲜”之时也,所言月份应为农历,现抄录如下,以此作结。
春暖花开茭儿菜,
四季鲜鱼街上卖。
五红六月花香藕,
七月鲜菱摇船摘。
八月桂花茭瓜香,
鸡头果实采不败。
九月重阳钓大虾,
寒冬腊月慈姑挖。
(全文完)
主要参考书:
张平真主编《中国蔬菜名称考释》
《南京蔬菜志》
202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