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典故的南京地名2》谬说二例

2022-09-04 22:30  

《有历史典故的南京地名2

谬说二例



2022年8月27号,公众号“最忆是金陵”发表《有历史典故的南京地名2,其错讹之处较第一篇更甚,其中有些谬说实在太离谱,若不予以批驳,恐谬种流传,为害匪浅,这里选择两例说道说道。



“建初寺”是“长干里”的前身吗?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让人瞠目结舌,该文写道:“长干里,它的前身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

1  原文截屏


我们知道,长干里古称长干,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长干这个地名的文字,是西晋初年左思的《吴都赋》,其文曰:“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建康实录》引《丹阳记》云:“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岗,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古代乐府诗“杂曲歌辞”里有诗题《长干行》,是六朝时期流行于长干一带的民歌,内容以歌咏爱情为主。历代文人以此题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以李白的“妾发初覆额”一首最著名据此可知,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一片区域的古代地名,春秋末期越国筑越城就在长干地区。建初寺虽是江南地区第一座佛寺,但说它是这一片区域的前身,完全不着调,一个古老地名的前身竟然是一座和尚庙?简直荒谬绝伦!

或许有人会说,作者可能说的是长干寺,建初寺是长干寺的前身,这句话就通了。但如果把“长干里”改成“长干寺”谬误更大!一者,建初寺并不是长干寺的前身,长干寺位于大长干,孙吴时已有尼居此构小精舍,后被毁,西晋初,诸道人在旧址重建,东晋时更修饰之,因有阿育王塔而著称,且屡有高僧居之,《南史》中有关长干寺的记载较详。二者,如果把“长干里”改成“长干寺”,那么它后面的表述就更加荒唐了,难道张昭、陆机等人都住在庙里?李白笔下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描写也发生在庙里吗?


建初寺确实是江南地区第一座佛寺,是天竺僧人康僧会来建业时所建,时间在吴大帝赤乌十年,地点在小长干(今花露岗一带),因是金陵第一座佛寺,故名建初。之后历六朝至宋元,其间虽有兴废或更名,但前后延绵达千年之久,至明代方湮没无闻。长干寺的建立略迟于建初,但后来的发展超越建初寺,成为南京的重要佛寺之一,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大报恩寺,与灵谷寺、天界寺并为南京三大刹之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在已知的南京六朝佛寺中,长干寺的始建年代仅次于建初寺,二者之间没有承继关系。

2  原文截屏


我看到作者在《有历史典故的南京地名1》“报恩寺”条中说:“(大报恩寺)原址有建于吴赤乌三年(240)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为江南佛寺之始”,如果把“报恩寺”与“长干里”两条“历史典故”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其表述前后矛盾,在此条中说长干寺为“江南佛寺之始”,在“长干里”条中又说“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那么江南最早的佛寺到底是哪一座呢?建初寺始建时间及寺名在梁代僧人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明确记载。长干寺早期虽在孙吴时出现过一座“小精舍”,但所建年代及名称等都不清楚,时间不长即被毁。长干寺之名始见于晋代,所以《南朝佛寺志》将其列为晋代建的第一座佛寺,俞文说长干寺建于吴赤乌三年,不知有何依据?如果确有真凭实据,江南第一座佛寺就应该是长干寺了,过去很多文章和著作都说建于赤乌十年的建初寺是江南第一寺,该文只要把长干寺建于赤乌三年的证据拿出来,一定会轰动学术界,南京的佛教史也得改写。


成贤街

是通往东晋建康太学之路吗?


第二个例子说说成贤街的“历史典故”,我们先看该文是怎么说的:

3  原文截屏


这段文字的开头部分令人费解:“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后为宋、齐、梁、陈建康太学。”这是什么话?“大族”怎么能变成“太学”?无论从语法还是逻辑上都说不通!时间上也对不上,公元307年还是西晋,刘宋始建于420年,差了一百多年。


联系上下文看,“后为宋、齐、梁、陈建康太学”可能是一段衍文,应该删去或放到后面,该段文字当作:“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虽然在语句上通顺了,但在史实上还是有问题!与司马睿同时南渡的人中有谢安吗?谢安生于公元320年,不用说307年南渡,到317年司马睿称帝,谢安都还没有出生!另外,从这段话的表述看,似乎司马睿仓促南渡后即建立了东晋王朝,实际上,司马睿南渡是在307年,他是听取王导的建议,并上报朝廷,得到皇帝的批准,到扬州(州治在建邺)都督江南诸军事,这样就可以避免卷入到“八王之乱”中,既可以避祸也可以静观形势变化,当时西晋政权还在,司马睿是奉旨“南渡”到扬州(今南京)任职,不存在“仓促”的问题,直到十年后的317年,西晋最后一位皇帝被杀,司马睿才在王导等人“簇拥”下即帝位,史称东晋。


再说“建康太学”和“成贤街”,该文说东晋王朝建立后,“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成贤街“是一条通往太学成贤之路”。按这个说法,东晋时已有“成贤街”这个地名了?我们先来看东晋时“太学”在哪里,据《晋书》、《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等书记载,东晋建国之初,元帝(即司马睿)接受王导、戴邈的建议,始立太学,因王敦之乱而止;晋成帝时再立太学,“在秦淮水南,今昇桥地,对东府城南小航道西,在今县城东七里,废丹阳郡城东,至德观西,其地犹名‘故学’。”(见《建康实录》);晋孝武帝时谢石请复兴国学于太庙之南,“在江宁县东南二里一百步,古御街东,当时人呼为国子学。”(见《建康实录》)。东晋三次立“太学”或“国学”,除第一次未知何处,后两次都明确不在鸡笼山。


在鸡笼山下开办官学(“太学”或“国学”,是朝廷办的官学),主要在刘宋时期,宋文帝时立“国学”,并分为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儒学馆在北郊,《六朝事迹编类》说“即今覆舟山之南也”,覆舟山就是今北京东路东段北侧的九华山,玄学馆在鸡笼山东,史学馆和文学馆在鸡笼山西。到了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开西邸,延才俊,名为士林馆,梁武帝时亦曾设士林馆,馆址在台城西,不在鸡笼山。陈朝也办过“太学”,但具体在何处,未见记载。由此可知,在鸡笼山开办官学的主要是刘宋和萧齐两朝,俞文说鸡笼山是东晋、宋、齐、梁、陈“建康太学”所在地实属武断,说当时已有通往“建康太学”的“成贤街”更是连影子气也没有,我怀疑此说很可能出自“历史典故”作者的臆想。

成贤街始建于明朝,明洪武十五年设立国子监,当时国子监范围很大,现在东南大学的位置应该是其中心区域。当时人们认为到国子监读书,就可以成为“贤者”,踏入仕途,故紧靠国子监的这条街,就得名“成贤街”,明代《南畿志》、《万历应天府志》、《万历上元县志》均载有此街名,并注明此街在“国子监前”。把这条明代才有的街道说成是在东晋南朝时通往“建康太学”的“成贤之路”,纯属张冠李戴、胡编乱造!


4  今日成贤街


5  国子监牌坊


6  成贤街碑文


东南大学


我看到有网友在《有历史典故的南京地名1》下面留言说:“好多都是不加考证,以讹传讹。”说得太对了!历史典故必须有史料佐证,否则就不能叫历史典故。南京地名中有不少源自民间传闻,传闻可以称作“典故”,但不是“历史典故”!

8  留言截屏


202293


走马观书
酷爱读书,偏重文史,偶有一得,寄诸笔端,若有同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