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异名别称知多少(下)

2022-08-07 13:30  

南京的异名别称知多少(下)


(接上期)

前文扼要介绍了南京历代建置名称,但遗漏了一条,现补记于此;


73、宁  南京市简称。各省及主要城市的简称始于晚清,清代南京称江宁府,其简称即采用江宁之“宁”。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的简称改为“京”,解放后,又复为“宁”。


南京不仅有众多的建置名称,而非建置名称,包括建置名称以外的正式名号及民间流传的俗称、雅号、美称等也非常多,下面就来做一个简要的盘点。


名号繁多  叹为观止


南京的非建置名称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以著名历史遗迹代指南京,第二类是以南京的山川形胜称誉南京,第三类是在南京成为都城时赋予南京的众多美称、雅号,第四类是南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城市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的名号。


1、越城 在前文中已论及,越城不是建置名称,而是人们对越国所建的这座具有军事性质的小城之俗称,因为当时南京地区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号,“越城”便被用来代指这一片区域。战国时楚威王置金陵邑后,越城作为南京地区的一处古迹为后人凭吊,再也没有起过代指地区名称的作用,我想主要原因是怕引起混淆,春秋时越国的都城叫大越,又称“越城”(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后改名会稽,隋唐时称越州,南宋时改名绍兴,今绍兴市主城区就叫越城区,在古代诗文中,单独出现歌咏“越城”的作品大多指的是绍兴。

2、冶城 前文已论及,冶城之名始于孙吴,不是建置名称,而是人们給这座“冶铸之所”起的地名,六朝时期,今南京主城区除建康城外,还有好几处称作“城”的地名,如越城、石头城、金城、西州城、东府城、白下城等。那时候“冶城”之名还不具有代指南京的功能,在明代以前歌咏南京的诗词中,涉“冶城”者大多是围绕该处古迹而生发。我看到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题为“冶城”的作品,仔细阅读之后,感觉与南京毫无相干,经查考,这个“冶城”指的是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古称“冶县”,也称“冶城”。以“冶城”代指南京的现象可能是从明代开始的,在明末张自烈所撰《正字通》中有“金陵曰冶城”的表述,清代诗人宋翔凤有《冶城竹枝词》、《冶城十二韵》,所咏全是南京的景物和故事,近代陈遹声《金陵怀古》诗有“冶城本是帝王畿”之句,龚乃保所撰介绍南京蔬菜品种的著作名为《冶城蔬谱》,民国著名学者卢前著有记述南京掌故的书,名为《冶城话旧》。

3、石头 即石头山,今称清凉山。传说有人从江北来,沿途所见皆为土山,至此才看到有石头之山,故得名“石头山”。战国时楚国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东汉末年,孙权在石头山筑城为军事要塞,名为石头城,之后“石头城”之名逐步成为南京的一个代称。石头山或石头城又简称作“石头”,因此“石头”也成为南京的一个代称。南齐谢朓有《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梁朝何逊有《石头答庾郎丹》,刘峻有《自江州还入石头》诗,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片降幡出石头”,宋代贺铸《寄金陵和上人》:“先赋新诗寄石头”,陈元鉴《金陵怀古》:“龙盘虎踞古石头”,明代金幼孜《题画扇写金陵送别》:“夜深正好看明月,莫放青山过石头”,清代王文清有《石头怀古》等。我国古代小说名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个“石头”一语双关,既是指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石头,也可能暗指小说中隐去的真事发生在“石头”(即“石头城”)。

4、石头城 石头城之名也常见于古代诗词之中,南朝宋鲍照有《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梁朝江淹有《侍始安王石头城》诗,何逊有《登石头城》诗。唐代李群玉有《石头城》诗,韩偓《金陵》诗:“石头城下木兰桡”,宋代杨备、刘敞、刘翰、任希夷、周弼等皆有题为《石头城》的诗作,历代以“石头城”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


1 石头城(郝幼茗 摄)


5、石首城 石头城又名石首城。南朝宋谢灵运有《初发石首城》诗。近代曾广祚有《之官江南至石首城作》。

6、石城 石头城简称石城,六朝之后以石城代指南京者颇多。唐代刘洞有《石城怀古》诗,王贞白《金陵怀古》有“石城几换主”句,宋代李之仪有《同荣天和游石城》诗,明代方扬有《石城怀古》诗,女诗人徐媛有《石城美人春游曲》,近代曾广祚有《春日与杨仁山石城泛舟》等等。

7、金城 关于南京别称“金城”有三种说法:一、金城原为六朝时期拱卫南京的一座军事要塞,孙吴时所筑,初名金城戍,东晋时侨置郡县,金城曾为琅琊郡的治所,其名始著,后来逐步演变成南京的一个别名;二、金城即金陵城之简称;三、明代所建的南京都城,墙高池深,坚固雄壮,可谓“金城汤池”,故誉之为“金城”。在明代以前歌咏南京的诗歌中,提到“金城”时多指的是“金城戍”,明代以后开始出现以金城代指金陵的诗句,如明代余翔《金陵曲》:“石头虎踞壮金城”,清代潘耒《金陵咏古》:“金陵形势真天造,绝胜洛都兼汴京。地尽南条收王气,国依天堑作金城”,张水容《金陵怀古》:“百里金城古石头”等。

8、台城  六朝时的皇城,孙吴称后苑城,东晋称建康宫,这里不仅是皇宫,还是台省(中央政府)所在地,故又名“台城”。后世亦以“台城”代指南京,唐代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代周邦彦首创《齐天乐》词牌,因首句“绿芜调尽台城路”又名《台城路》,明代钟羽正《金陵怀古》:“汗漫台城市里游”,焦竑在《金陵旧事》中记载:“《金陵词》是台城妓作”,所云“台城”乃金陵无疑。

9、钟山 钟山是南京地区最高的山峰,南京主城区就在钟山之麓,南京城内的山也多属钟山的支脉。有一种说法,钟山原名金陵山,楚国置金陵邑,其名即源于此山。钟山是南京最重要的地标,在六朝之后的诗歌中如果出现钟山之名,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与南京有关的作品。


2 钟山远眺


10、钟阜  钟山又称钟阜。明代李昌祺《舟过南京》诗:“钟阜白云边,桥陵锁暮烟”,王绂《别南京》诗:“凭高回首瞻钟阜”,清代诗人劳之辨有诗句云“钟阜重游此十年”。

11、钟陵 钟山亦称钟陵。明代梅守箕《后湖眺钟山》诗:“钟陵佳气落玄湖”,清代裴之仙《金陵怀古》:“王气钟陵暮霭中”。

12、秦淮 秦淮河是流经南京城区最重要的一条内河,古称龙藏浦,又名淮水、小江。传说秦始皇东巡至金陵,有望气者说金陵五百年后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见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在现存六朝到初唐的诗歌中尚未发现有以秦淮为主题的作品,可见在南京的六朝胜迹中,“秦淮”成名较晚。盛唐时,李白的诗中仍称“淮水”,同时代的魏万在《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诗中有“同舟入秦淮”之句,中唐刘禹锡在《江令宅》诗中有“归来唯见秦淮碧”,晚唐杜牧的《泊秦淮》可能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第一首以“秦淮”为题的诗作。到了宋代,在歌咏南京的诗词作品中,“秦淮”已成为重要题材之一,而秦淮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在明朝中晚期,其时的南京商业繁荣,人文萃集,当时比较有名的文人墨客几乎都在秦淮留下足迹,可谓“群星闪耀秦淮时”。明清时期与秦淮相关的诗词作品不下万首,秦淮河被称作是中国第一文化名河,是南京的一张名片。

13、白门 原为六朝时建康的城门,有二说,一说是建康城正南门“宣阳门”,一说是建康城的西门,并说古代以西方属五行中的“金”,对应“白色”,故称“白门”。但多数人认可白门是宣阳门,如《宋书·明帝纪》说:“宣阳门,民间谓之白门。”《建康实录》云:“宣阳门,闻人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之名不祥,甚讳之。尚书左丞江溢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溢顿首谢罪,久之方释。”这段记载是说在南朝宋代,人们多称宣阳门为白门,宋明帝觉得白门这个名称不吉利,很忌讳别人这么说,有一天,一位名叫江溢的官员,不小心犯了皇帝的忌讳,皇帝很恼火,说:“白你家的门!”不过皇帝不高兴也没有用,人们还是照样说,不仅把宣阳门叫白门,后来把整个建康都称作白门。在古代诗歌中,以白门代指南京从唐朝一直延续到近代,其使用频率可能仅次于金陵和南京,直到民国时期仍然如此,清末张通之记载南京特色食品的著作名为《白门食谱》,现代作家纪果庵撰写在南京购书经历的散文,名为《白门买书记》,南京籍著名作家叶灵凤说他“一向很喜欢”白门这个名字。

14、龙蟠虎踞 又称虎踞龙蟠,“蟠”亦作“盘”,此语是对南京山川形势最经典的表述,其语出自晋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惜此书已失传,此段记载为唐代许嵩《建康实录》所引。然有人考证说诸葛亮并未到过秣陵,故此语不太可能出自诸葛亮之口。据《三国志》裴松之注,以及《建康实录》所引之《江表传》,劝孙权都秣陵者乃张紘,刘备亦曾劝之,此语也可能是张紘或刘备所说。从唐朝至今,历代歌咏南京的作品中,龙蟠虎踞之语频频出现,俨然成为南京之同义语,如清代朱雅《金陵曲》:“千秋虎踞龙盘国”,张鸿基《石城》:“虎踞龙盘此一州”,崔瑛《念奴娇·金陵怀古》:“六朝形胜,看龙蟠虎踞”等。

15、龙虎国 从龙盘虎踞一语引申而来,明代解缙《凤凰台》诗:“久游龙虎国,每上凤凰台”。这里的“国”不是国家的意思,而是国都之意,也可以是地域的意思,以下佳丽国、江国、京国、故国、南国等同此。

16、龙虎地 与“龙虎国”同义,明代吴伯宗《入金陵》:“文武复兴龙虎地”,清代金玉冈《金陵怀古》:“六代战酣龙虎地”。

17、佳丽地 源自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入朝曲》中的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后“佳丽地”成为金陵的代称,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词,第一句就是“佳丽地”,明代童轩《忆金陵》:“金陵佳丽地”,曹学佺《集鸡笼山望玄武湖》:“再入佳丽地”,清代赵士春《南中纪事》:“由来佳丽地”,林之枚《金陵怀古》:“芳境自成佳丽地”。

18、佳丽城 即佳丽地也,李白《赠昇州王使君忠臣》:“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19、佳丽国  同佳丽地,明代胡应麟《渡江望金陵宫阙》:“云藏佳丽国”。

20、三山二水 源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后人便以“三山二水”代指南京。明代艾南英《金陵怀古》:“三山二水足逍遥”,钱琦《金陵怀古》:“三山二水依然是,万户千门尽已非”,蔡衍鎤《金陵怀古》:“二水三山梦里归”。

21、江城 现在很多长江沿岸城市都号以“江城”之名,而称南京为“江城”者却不多见,但在历史上,“江城”主要是指南京。有人说“江城”之名是从“江乘”而来,我认为未必如是,从六朝到明清,南京都是长江之滨最重要的城市,足以当“江城”之名,唐代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北宋王珪《金陵怀古》:“独上江城满目秋”,清代邹山《钟阜》:“六朝团乐府,半壁柱江城”。词牌中有《江城子》,这个江城即指南京,五代时蜀国词人欧阳炯有词咏此词牌本意,题为“金陵怀古”,末二句“如西子镜,照江城”,此“江城”为金陵无疑。

22、江国  即江城也,北宋梅尧臣《送贤良田太丞通判江宁》:“对策汉庭后,拜官江国来”。

23、斗城 明代所建的南京都城与北斗七星的形状相似,明代董裕有《巡斗城》诗,他在诗题下注云:“南京城象形北斗,人遂称为斗城。”皇甫汸《初至南都访蔡比部》诗有“来醉斗城尊”句。


3  《巡斗城》书影


24京城  明初由礼部簒修记述南京地理舆图的典籍,名为《洪武京城图志》。

25京邑  即京城,南齐谢朓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在他的《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中有“徘徊恋京邑”之句。

26京阙  亦京城之同义语,明代徐熥《金陵怀古》:“白门京阙旧山川”,近代万宗乾《金陵怀古》:“江流万古环京阙”。

27、京垣 同京城,明末阎尔梅《登钟山远望有感》:“祖堂天印锁京垣”。

28、京畿  京城及附近地区谓之京畿,南朝宋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出宿薄京畿”。

29、京华 亦京城也,清代吴嘉纪《登清凉台》诗:“此地旧京华”,冷士嵋《旧京答归人》:“相逢莫问旧京华,谁复当年王谢家”,方其义《金陵江上感怀》:“京华冠盖尽征衣”。

30、京国  即京城,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诗:“君王迟京国”,民国南京学者卢前在《冶城话旧》中说:“回忆京国,其感慨为何如也。”

31、都城  明代王绂《凤台春色》诗:“停舟一登眺,春意满都城”,顾起元有《雨花台望都城》诗。

32、都邑  同都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谢万作豫州都督,新拜,当西之,都邑相送累日”,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慧达传》记述南京佛寺云:“都邑名寺,七百余所”。

33、都下  即都城,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多有称都城建康作“都下”者,如“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余函书”等。唐代李延寿编撰的《南史》提到南朝都城建康的佛寺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34、吴都 吴国之都城,晋左思以“洛阳纸贵”而著名的《三都赋》,其中的《吴都赋》主要写的是三国时吴国都城建业,唐初虞世南有《赋得吴都》诗,亦为咏金陵之作,北宋王琪《金陵赏心亭》:“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

35、吴京  同吴都,李白《鼓吹入朝曲》:“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留别金陵诸公》:“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

36、帝王州  自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写出“金陵帝王州”之句后,“帝王州”一词便经常出现在歌咏金陵的诗词之中,如李白《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刘长卿《金陵西泊舟临江楼》:“萧条金陵郭,旧是帝王州”,宋代罗必元《秦淮》:“秦淮横贯帝王州”,明代薛蕙《皇帝行幸南京歌》:“金陵长作帝王州”,清代许炳《金陵怀古》:“从来建业帝王州”等。

37、帝王都  与“帝王州”同,唐代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张祜《上元怀古》:“六朝文物兴废地,江山万里帝王都”,明代边贡《迎銮曲》:“金陵自古帝王都”,清代李枝芃《金陵怀古》:“金陵龙虎踞,自昔帝王都”,陈廷桂《金陵怀古》:“龙蟠虎踞帝王都”。

38、帝都  即“帝王都”,唐代王贞白《金陵》诗:“六代江山在,繁华古帝都”,明代刘伯宗《金陵八代怀古诗》:“万国朝宗此帝都。”

39、帝州  明代周是修《金陵古意》:“天地开王国,山河拱帝州”。

40、帝阙  明代吴伯宗《南京诗应制》:“遥瞻帝阙五云中”,范景文《恭阅陪京宫阙次王元美韵》:“帝阙昔经始”,胡应麟《金陵杂诗》:“帝阙三秋到”。

41、帝京  明代何景明《金陵歌送李先生》:“龙虎十年抱帝京”,谢廷谅《金陵怀古》:“龙蟠王气横天堑,虎视雄姿肇帝京。”胡应麟《金陵杂诗》:“嵯峨帝京色”,清代尹熊《送湘灵往金陵》:“理棹往金陵,龙盘古帝京”,沈钦韩《金陵怀古》:“五马南来又帝京”。

42、帝城 北宋王珪《金陵怀古》:“控带洪流古帝城”,南宋马之纯《秦淮》:“惟有秦淮入帝城”,明代童冀《发龙江》:“帝城惜别重依依”,袁尊尼《游清凉山寺》:“寺传梁代古,山倚帝城偏”,孙蕙《元日登鸡笼山绝顶》:“稜稜帝城峰”。

43、帝畿 明末清初诗人林古度《六朝怀古》:“王气金陵识帝畿”,清代王观澜《金陵怀古》:“龙蟠虎踞雄今古,几度迁移此帝畿”,吴曜《金陵怀古》:“虎踞龙蟠古帝畿”,方其义《金陵江上感怀》:“市井人犹说帝畿”。

44、帝乡 清代龚炜《金陵怀古》:“指麾一旅奋滁阳,始信真龙蟠帝乡”,任瑗《登白下城楼》:“一叶乘潮入帝乡”,陆元鋐《金陵怀古》:“帝乡宁厌武昌鱼”,吴堦《甲辰三月江宁归途》:“千古龙兴地,金陵古帝乡”。

45、帝里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慧达传》:“钟山帝里,宝刹相临”,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明代虞堪《凤凰台》:“山环帝里南来尽”,李舜臣《南都清明》:“帝里歌钟行处是”,徐石麒《望金陵》:“飞眸入帝里”,清初路青岩撰有记述南京人物的书,名为《帝里明代人文略》。

46、帝家 明初吴伯宗《入京五首》:“万国山河拥帝家”,清代程芙葶《金陵怀古》:“半壁江山作帝家”。

47、皇邑  南朝宋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诗:“衹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梁沈约《郊居赋》:“乃凭风而矫翼,指皇邑而南辕”。

48、皇都  梁沈约《郊居赋》:“惟钟岩之隐郁,表皇都而作峻。”明代薛瑄《金陵春望》:“皇都又是一年春”,《钟山叠翠》:“自是皇都第一山”。

49、皇州  明代傅列张《清凉山吊古》:“钟山迢递开皇州”,清代朱珔《次韵玉鐎由金陵之吴门道中见寄》:“金陵自古称皇州”。

50、凤凰城 都城之美称,明代吴伯宗《入金陵》:“衣冠重整凤凰城”,倪岳《和梁少宰韵》:“上元春满凤凰城”。

51、凤城  即凤凰城,明代胡应麟《渡江望金陵宫阙》:“凤城回首处,佳气满蓬莱”,清代彭孙贻《金陵春望》诗:“凤城春色满红楼”。

52、神州  “神州”有二义,一指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二指京都,东晋南朝时,扬州作为京畿,地位在诸州之上,号称“神州”。唐初虞世南《赋得吴都》诗:“三分开霸业,万里宅神州”,宋代黄度《凤凰台》:“江淮表里拱神州”,清代陆学钦《金陵怀古》:“龙盘形胜古神州”,李绳远《建业六首》:“钟山王气古神州”,周在建《钟山》:“紫金山气壮神州”。

53、神京  义同神州,南朝宋谢庄《世祖孝武皇帝歌》:“辟我皇维,缔我宋宇,刷定四海,肇构神京。”南齐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怀丰沛之绸缪兮,背神京之弘敞”,明代胡奎《望紫金山》:“秀拔神京第一峰”,薛瑄《长江秋色》:“长江浩浩绕神京”,黄姬水《清凉山》:“迢递俯神京”,黎遂球《南都篇》:“山山回首拱神京”,李紘《金陵怀古》:“南渡神京数秣陵”,清代章铨《咏史》:“江南王气拱神京,虎踞龙蟠建业城。”

54、神皋 京畿之地,梁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扬州京辇神皋”,明代归有光《钟山行》:“南唐神皋帝辇争”,清初陈殿桂《五月南京陷》:“神皋三百载”,应灃《石头城》:“地开王气诸山入,潮沃神皋六代争”。

55、上京 指京城,南齐谢朓《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56、上国  指国都,南齐谢朓有《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南梁江淹《四时赋》:“忆上国之绮树,想金陵之蕙枝”。

57、行都 南宋初,宋高宗在南京建有行宫,故有行都之称,元代张铉编簒的《至正金陵新志》说:“高宗南渡,建都杭州,建康为行都。”

58、留京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改为留都,留京乃留都之别称。明代高节《后湖志序》云:“余惟留京雄概,钟阜龙蟠,石城虎踞,长江列堑,淮海扼津,尽人伟之”,明末谈迁有《留京灯夕》诗。

59、旧京  永乐迁都后人们对南京的俗称,明代王慎中《南京正月十五夜歌》:“旧京繁盛一翻新,年年行乐帝城春”,袁袠《金陵怀古》:“古时王气说金陵,今代金陵是旧京”。

60、陪都  明代南京又称陪都,诗人皇甫汸有《陪都行》,张重华有《陪都杂兴三首》,梅鼎祚有《陪都书怀》等。

61、陪京 即陪都,南宋文天祥《建康》诗:“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清代范光阳《金陵怀古》:“一自陪京营北极,尚留清禁压南州”。

62、故国  古人习称前朝之都为“故国”。唐代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北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元代丁琼翁《金陵怀古》:“凤凰台上望,故国草萋萋”,近代唐鼎元《金陵怀古》:“金粉有情怜故国”。

63、故都  明代徐㶿《金陵怀古》:“故都佳丽忆萧梁”,清代冷士嵋《登燕子矶》:“故都城北来登临”。

64、南都  明代称南京为南都者极为普遍,黎遂球《南都篇》:“金陵占王气,玉殿镇南都”,张昇有《望南都》诗,清代冷士嵋《金陵怀古》:“南都元属旧长安”。

65、南国 同南都,明代胡直《送陈给舍之南省》:“畴昔游南国”,李舜臣《李端甫招至徐氏东园》:“繁华南国里,流水古城边”。

66、南畿  明代齐程有《望南畿诸台宫六首》,张时徹有《送文学李生白游南畿》诗,清末王韬《送八户宏光游金陵序》说金陵:“明代列于陪京,称为南畿”。

67、南省  “省”有官署之义,“南省”指明代南京的中央官署,亦可代指南京,明代南直隶及清初江南省,其治所都在南京,民间亦俗称“南省”。明代胡直有《送陈给舍之南省》诗,冯惟健有《南省十首》,皇甫汸有《南省斋居》诗,清康熙帝《巡幸江宁》诗:“南省封疆惟此区”,小说《红楼梦》第三回中,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南省俗谓作‘辣子’”这里的“南省”即指南京。

68、南中 古人对一些地区性中心城市习以“某中”称之,如称成都为“蜀中”、西安为“秦中”、洛阳为“洛中”等等,称南京为“南中”,意为南方之中心城市。明代汤宾尹有《南中逢曾先生饮于高座寺》诗,梅鼎祚歌咏南京十二处古迹的诗作,题为《南中览古十二首》,谭元春有《留别南中诸子》诗,清代姚文然有《南中咏怀古迹》等。

4 《南中览古十二首》书影


69、南部  本义为南方,永乐迁都北京,南京仍保留礼、户、吏、刑、兵、工六部,简称南部,后亦用来代指南京,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中有“南部入内阁”、“南部三孤”等条目,明末余怀《板桥杂记序》:“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清代朱人凤《留都怀古》:“可怜南部烟花录,断送留都土一方”。

70、南州 “南州”即南方之州,东晋时,权臣桓温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仍领扬州刺史,时扬州治所设在建康西州城,而桓温在姑孰,位于西州之南,故称南州。明清时有一些诗文作品,亦称南京为 “南州”,如明末朱一是《金陵感古》诗:“惆怅南州风日夜,不堪重唱后庭花。” 近代陈遹声《金陵怀古》:“定鼎南州帝九州”。

71扬都、杨都  意为扬州之都, “扬”通“杨”,故又作“杨都”。古代扬州之域甚广,汉代开始设扬州刺史部,辖区相当于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及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长江以南等地域,从孙吴到南朝四百年间,扬州治所一直设在南京,故有扬都之称。《六朝事迹编类》引《丹阳记》(南朝宋山谦之撰)云:“京师南北并连山岭,而蒋山岧峣嶷异,其形象龙,实作扬都之镇。”佛教典籍《大唐内典录》:“前齐永明中,扬都高座寺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金陵时所作的《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云:“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明代郑潜《金陵行送王廷助》:“杨都之区胡为乎第一”。

72、江东  长江从九江至南京段呈西南——东北走向,尤其是当涂至南京段几呈南北走向,古代称此段长江的南岸为江东,唐代设江南东道、宋代设江南东路,简称江东道、江东路,无论是古代的地理概念,还是唐宋时期的行政区划,南京都在“江东”的范畴之内,在古代诗词作品中亦有以江东代指南京的现象,如清代仲廷铨《金陵怀古》:“曾闻佳丽数江东”,张水容《秣陵怀古》:“江东形胜独龙盘”,近代左祯《金陵怀古》:“直指江东作帝乡”,陈遹声《金陵怀古》:“钟阜风来万木凋,江东王气黯然销”,吴廷燮《秣陵怀古》:“穿水埋金事已空,饱经兴废是江东”。

73、江南、江南城  “江南”一词有诸多涵义,一是地理上的“江南”,即长江以南地区均可称之为“江南”;二是历史上的“江南”,南北朝时,称南朝所辖区域为江南,五代时称南唐国所辖区域为江南,如称李后主为江南后主;三是行政区划上的“江南”,唐代有江南道(后分为东、西两道),辖区包括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南部分,宋代设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所辖范围包括今江西省,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江苏省南京市江南部分及句容、溧阳两市,清初设江南省,辖区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四是文化上的 “江南”,我看到有专著说这个“江南”指的是长三角地区。在属于上述范围的大中型城市中,只有南京兼四者而有之,并且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有时候会以“江南”代指南京,如明代曹学佺《后湖看荷花诗序》:“余量移江南,虚衔注秩”云云,这里的江南即指南京,清代章铨《咏史》诗:“江南王气拱神京,虎踞龙蟠建业城”,杜文澜《台城路·秦淮秋柳》词:“江南一夜香波冷,楼台画成秋意”,刘永滇《题清凉山扫叶楼》:“直上山高处,江南一望中”,近代傅熊湘《扫叶楼题壁》:“莫问六朝几兴废,江南城郭尚依然”,陈遹声《金陵怀古》:“说到江南总断肠”。我曾看到一本清代旧书,扉页上刻有广告云:“江南城聚宝门三山街大功坊”云云,其时南京的正式名称应该是“江宁”,“江南城”或许是“江南省城”的简称?


5  清代旧书扉页


74、江南第一州 即在江南诸州之中名列第一,北宋张耒《怀金陵》诗:“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75、新都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人称之为新都,文人墨客撰写文章也常用“新都”之名,我曾看到过两篇文章,一篇是《游新都后的感想》,作者袁昌英,还有一篇是赞美南京绿化的文章,题为《新都的绿》,惜作者之名已不记。民国周念行、徐芳田著有介绍南京名胜古迹的书,名为《新都胜迹考》,民国时南京有“新都大戏院”(解放后改名胜利电影院),文革前夫子庙有一家“新都照相馆”,始建于民国时期,文革时改名为百花摄影图片社。


76、新京 在新都之名流行的同时,还有新京之称,民国陈迺勋、杜福堃著有南京地方志书,名为《新京备乘》。

77、六朝古都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因三国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故称“六朝古都”,有人说在南京建都的不止六朝,为何称六朝古都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六朝”还泛指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南京作为华夏正统之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六朝与南京密不可分,在后世歌咏南京的诗歌中,“六朝”几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如明代黎淳《金陵怀古》:“六朝城郭旧临江”,清代冷士嵋《清凉台》:“虎踞雄关壮六朝”,王元煦《金陵怀古》:“六朝山色无今古”,孙星衍《隐仙庵古梅》:“六朝山里一枝春”等。而“六朝古都”一词则出现较晚,现代作家黄裳在《金陵五记》中说“南京是所谓六朝古都”,徐铸成有散文题为《六朝古都二度游》。

78、六代故都 又作六朝故都六朝旧都,明末徐㶿《送裴翰卿之白门》:“六代故都金粉夜”,清代南京人伍光瑜有诗题曰《金陵为六朝故都偶与诸孙论及遗事分赋六律》,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在《家乡名称沿革的小考证》一文中说:“我的家乡南京,在历史上是六朝旧都”。


6 六朝陵墓遗迹


79、六朝都会  清代杨士达为《金陵览古》作序云:“金陵为六朝都会,继以南唐、有明,俱称繁盛。”

80、六朝金粉 六朝古都繁华景象的代名词,明末清初余怀《板桥杂记》:“亦足以征江左之风流,存六朝之金粉也”,吴伟业《残画》诗:“六朝金粉地,落木更萧萧”,施世纶《金陵杂咏》:“金粉六朝地”,邱象随《青溪行》:“此都六代馀金粉”,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

81、六朝胜地  清末王韬《送八户宏光游金陵序》:“江宁旧号金陵,为六朝建都胜地”,民国22年(1933)由夏焕章编的《最新南京指南》说:“三国时,孙权建都于斯,易名建业,晋继吴立都,更名建康,历宋、齐、梁、陈四朝,咸建都于此,后人以孙吴迄陈,均以斯地为京师,故称为‘六朝胜地’。”之后,贝建华编《首都游览指南》、中国旅行社编《南京导游》等皆沿袭此说。

82、十朝故都、十朝都城、十朝都会  南京在六朝之后,又有南唐、大明在此建都,在明清时期歌咏金陵的诗词中,时有“八代帝王州”、“金陵八代怀古”、“八代旧都”等语,近现代又有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都于此,这样以南京为都的朝代就达到了十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媒体及相关学术著作中先后出现“十朝故都”、“十代故都”、“十代都城”、“十朝都会”等说法。在现代汉语中,“都会”即“都市”,不一定特指都城,大城市均可称作都会,如人们习称上海为国际大都会,天津是北方大都会等,故“十朝都会”不如“十朝都城”准确,但现在使用较多的却是“十朝都会”。

83、博爱之都  20021027南京市公布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之后,南京便有了“博爱之都”的美称,这里的“都”应是“都会”之意。

84、文学之都  201910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为“文学之都”,目前是中国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


除以上所列各种名号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还流传一些有关南京的新俗称,如因南京绿化之美名闻遐迩被誉之为“绿都”,因南京鸭业发达,鸭制品产销量在全国首屈一指而被称为“鸭都”,因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邻省安徽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被戏称为“徽京”等等。另外,我看到相关著作中还提到其他一些名号,如白钟、钟京、京兆、京都、东南奥区等,然因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故而不予收录,若以后有新发现,再行补充。


综上所述,在今南京市域范围内,历代县以上建置名称达到73个(不包括东晋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如果将层级不同,名号相同的重复名称记为一个,溧水、高淳和江北地区的郡、县名称不计,设置时间短、影响不大的县名(如王莽新朝的改名等)不计,现在已不适用的名称(如京师、留都、首都等)不计,这样算来,有一定代表性的建置名称主要有:金陵、秣陵、江乘、建业、建邺、建康、丹阳、扬州、琅琊、建兴、蒋州、昇州、白下、江宁、上元、集庆、南京、应天、天京、宁等20个。建置名称以外的正式名号、民间流行的俗称、美称、雅号等共有84个,其中与都城相关的美称现在已不适用,部分俗称、雅号因时代变迁也不再流行,现在仍为大众所熟知的非建置名称主要有:冶城、石头城、石城、金城、台城、钟山、秦淮、白门、龙蟠虎踞、佳丽地、三山二水、江城、旧京、故都、南都、六朝古都、六朝胜地、十朝都会、博爱之都、文学之都等20个。南京历代建置名称与非建置名称合计达157个,至今仍广为人知的至少有40个,一个城市有如此多的异名别称,不仅在中国的城市中,就是在世界上也罕见其匹。


    (全文完)

202284


走马观书
酷爱读书,偏重文史,偶有一得,寄诸笔端,若有同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