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名种类 五花八门
一、道路街巷常用通名
【道】 即道路,古代主要指城市之间的道路,《诗经·小雅》:“周道如砥”,现代的“国道”、“省道”等通名即源于此。据宋元方志记载,南京历史上曾有过“秦皇驰道”、“吴帝驰道”、“宋帝驰道”等。现在南京老城区道路中以“道”作通名者仅有一条“河路道”,位于中央北路南段西侧,原为河道,后成一条街巷。原来在下关还有一条街名“三股道”,后改名张家圩。
【古道】 古老的街道。城西清凉山附近有巷名“清凉古道”,另据《凤麓小志》记载,在老门西有一条“财神古道”,今已消失。
【箭道】 旧时官府设立的练习射箭之地。清代两江总督署东、西两侧各设一箭道,分别名为东箭道、西箭道,后均成街巷名,东箭道位于总统府东侧,西箭道在拓建太平北路时消失。
【干道】 在交通中起主要作用的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分别在城东和城西拓建交通干道,初名城东干道、城西干道,后城东干道命名龙蟠中路、龙蟠南路,城西干道命名虎踞北路、虎踞路、虎踞南路。
【大道】 宽阔的交通干道,在南京的老地名中,“大道”这个通名未曾出现过。1927年民国定都南京后,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到中山陵安葬,1928年8月动工建设“迎榇大道”,1929年5月竣工,奉安大典后定名为中山大道。1931年11月分段命名,从中山码头到中山门分别定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从中山门至中山陵名为陵园大道。在当代拓建的交通干道中使用“大道”作通名的较多,如玄武大道、栖霞大道、仙林大道、扬子江大道等。
【路】 与“道”同,古代多用于地区之间的道路,城内街道很少用“路”作通名,据宋元方志记载,南京古代路名有:小丹阳路、黄城大路、湖头路、白杨路、竹里路、谢玄走马路等。到了现代,“路”成为使用最多的道路通名,民国时期,南京兴建了一大批新型道路,皆以“路”作通名,所用专名主要可分六类:
一是具有特定意义的专名,如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曾名中正路、复兴路)、中华路、中央路等;
图1 莫干路
【马路】 道路俗称马路,亦为通名之一,有模范马路、新模范马路、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等。
图2 下关大马路旧影
【街】 旧时,城内街道中通常把较宽的路称作“街”,较窄的路称作“巷”,比巷更窄或有一头不通的小巷称作“里”。随着城市交通发展变化,有的“里”已成巷或街,如仁孝里、龙蟠里,有的“巷”已成大街,如三元巷、程阁老巷、文昌巷、利济巷、牌楼巷等,街、巷、里这三个自古以来最常用的道路通名,其差别趋于模糊。
图3 三山街路口北侧
【大街】 明清时期南京城区道路中已有不少采用“大街”作通名,如西华门大街、牌楼大街、府学大街、宫后大街、讲堂大街、南门大街、南门外大街(曾名米行大街)、水西门大街、水西门外大街、汉西门大街、汉西门外大街、通济门外大街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建或改建的道路中,采用“大街”作通名的也不少,如王府大街、中山门大街、汉中门大街、清凉门大街、草场门大街、定淮门大街、集庆门大街、卡子门大街、应天大街、兴隆大街、梦都大街等。
【巷】 南京城区道路中以“巷”为通名者数以百计,在宋元方志中就记载有乌衣巷、孔子巷、国子监巷、运巷、主簿巷、察战巷、竹格巷、白杨巷、青杨巷、侍其巷、马粪巷等。
【里】 原为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管子》:“百家为里”,后演化为聚落通名。古代南京有“长干里”,则是一片居民区的名称,现代的“里”,有的与“巷”同,并称“里巷”,或比“巷”更狭小,与上海的“弄”相似,并称“里弄”。南京以“里”为通名的街巷或里弄众多,这里只列举一小部分:高岗里、如意里、竹竿里、朱雀里、康乐里、积善里、仁孝里、仁寿里、仁义里、和平里、三省里、三益里、建福里、汇文里、永安里、平安里、居安里、久安里、复兴里、决醒里、公园里、金汤里、青云里、尚书里、天福里、文德里、敦厚里、忠厚里、孝顺里、槐荫里、桐荫里、新晋里、祥瑞里、六合里、春和里、珍巷里、富春里、兴业里、钟岚里、德贤里、五贵里、能仁里等,其中有些里名已消失。清代著名里巷“龙蟠里”,现在已成一条大马路。
图4 龙蟠里
图5 老门东朱雀里(杨薇 摄)
图6 三省里
【胡同】 源自蒙古语“水井”的音译“荷特”,蒙古人用此语表示城市中的“街巷”,译成汉语又新造了两个汉字“衚衕”,后省作“胡同”,元代开始在北方城市中流行,尤以北京为最,其大部分街巷都用胡同作通名。在南方城市中则极为罕见,南京原来没有这个通名,民国时有一个杨姓北京人在南京建房居住,将其所居小巷(原名草棚大院)改名为杨家胡同,至此南京也有了胡同这个通名。
二、区划与聚落通名用于街巷
【坊】 古代在城市中的行政区划称“坊”,《上江志》云:“明制凡都城之内者为坊,都城之外者为厢,编户于郊者曰乡。”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建康城内有钟山、石城、东锦绣、西锦绣、金陵、建业、长乐、凤台等32坊。明代有“金陵十八坊”之说,应该是指金陵城内划分的十八片区域。明代方志中记载的裕民坊、建安坊、善政坊、全节坊、英灵坊、善和坊、翔鸾坊、康乐坊、金华坊、敦化坊等应该属于此类。后按行业划分区域,并逐步演化成街巷通名。
图7 颜料坊(摄于2006年8月)
图8 弓箭坊(柴晓明 摄)
【营】 本指军营,演化为聚落通名,“乌衣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该地原为孙吴时军队“乌衣营”的驻地。明清以来,“营”被广泛用作聚落或街巷通名,南京以“营”作通名的街巷不少。因军营得名的街巷有:边营、中营、三条营、城佐营、水佐营、标营、后标营、校尉营、丁官营、鹰扬营(今讹为阴阳营,分北阴阳营、南阴阳营)、骁骑营等;以行业得名的有:闺奁营、木匠营、厨子营、棉鞋营、蒲鞋营、肚带营、香铺营、芦席营、古钵营、教敷营(明代称“轿夫营”)、扇骨营、芹菜营等;其他还有以宅第、地形、标记、姓氏等作专名,或因语音讹变或雅化而成的专名,如相府营、尖角营、止马营(曾讹为芝麻营)、吉兆营、莲子营、田吉营、甘露营、童家营、破布营、酱棚营、避驾营、半边营、十家营、笼子营等。上述“营”名已有不少消失在拆建或改名之中。
图9 三条营
【乡】 与“城”相对,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另外,县以下的行政区称“乡”,但在南京城北察哈尔路上有一条小巷名为“妙乡”。
【村】 即村落、村庄,是最常见的聚落通名。在南京城内有不少街巷以“村”为通名,如大杨村、小杨村、翠琅村、萍聚村、珠江村、尚书村、全福村、复员村、凤仪村、建业村、乐业村、工商村、平爱村、又一村(1955年并入汉府街)、杏花村(1950年并入凤游寺)、集合村(今名集合村路)、市农村(位于水佐岗附近的小巷)等。
【新村】 民国时期,南京城区出现了不少以“新村”为通名的地名,多为居住小区,但也有一些街巷用“新村”作通名,如著名的梅园新村,还有汉府新村、桃源新村、合群新村、陶谷新村、御河新村等。
【庄】 与“村”同为最常见的聚落通名,在北京东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附近有一条街名为“蓝家庄”(今讹为“兰家庄”)。
【家】 十八家(见《上江志》,后改名高云岭)。
三、山水园林通名用于街巷
【山】 妙耳山、富贵山、九华山、宫后山、童家山、蛇山、清凉山、五台山、竹架山、黄土山、红土山、小红山、小贵山、狗皮山、绣球山(见《首都志》)等。
【岭】 蛾眉岭、高云岭、游辉岭。
【岗】 花露岗、望鹤岗、黄泥岗、傅厚岗、福寿岗、古平岗、水佐岗、水佑岗、华严岗、刘家岗等。
【坡】 百步坡、仓坡、九层坡。
【坞】 桃花坞(后并入石门坎,见《名册》)。
【峡】 草鞋峡(在仪凤门外,见《上江志》)。
【谷】 陶谷(相传梁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居此,故名。《上江志》作陶谷,《首都志》作陶谷街,今名陶谷新村)。
【坎】 石门坎(原为光华门外向东的道路名称,后改名为光华路,现为光华门外东侧街区的统称)。
【洞】 老虎洞(见《首都志》,今名华严岗)。
【河】 河者,水道也,哪有街巷以“河”相称的呢?然而在南京就有这样的巷子,如信府河(位于秦淮河北岸,武定桥南侧,向南至镇淮桥,因明初信国公汤和的府第在此,又在秦淮河边上,故名)。另在瑞金路北侧有巷名大清河,因东临大清河得名。还有进香河(一为河名,后河面上建路,名进香河路;一为巷名,位于建邺路东段北侧,跑马巷南段,传明代此处有河,马皇后进香曾经此,故名。河早以不存,巷以河为名,后并入跑马巷)
【湖】 不仅有“河”,还有“湖”,如小西湖(位于门东,古时有水塘,环境优美,堪比西湖,后成街巷,以湖为名)。
图10 小西湖(杨薇 摄)
【畔】 小西湖畔(已并入箍桶巷)。
【池】 铁汤池。
【塘】 八府塘、九莲塘、双塘、荷花塘、鸭子塘(后更名朱雀里)、鸭池塘(并入小仙鹤街)、锅底塘、黄泥塘、黄家塘、范家塘、刘家塘、西家大塘(原名胥家大塘,后“胥”讹为“西”)。
图11 西家大塘原来真的有一个水塘。
【沟】 大阳沟、陡门沟(在下关,后改名二板桥)。
【湾】 七家湾、内桥湾、沙塘湾、西流湾(原为街巷,今为公园)、萨家湾、裘家湾(见《首都志》)。
【洲】 芦柴洲(在下关,见《名册》)。
【滩】 黄泥滩(在下关,见《首都志》)。
【井】 水井。南京以井名街巷者有:杨公井、金沙井、六角井、严家井、邀贵井、太平井、小沙井、同乡共井,以及三眼井(见《首都志》)、四眼井(后更名衙缺巷)、九眼井、凤凰井(并入弓箭坊)、头道高井、二道高井、三道高井(皆并入丰富路)、老虎井等。
【园】 南京以“园”作通名的街巷不少,有一枝园、兰园、花红园、小桃园、饮虹园、双塘园、沙塘园、前半山园、后半山园、雍园、南园、石榴园、武学园、张府园、郭府园、王府园、窦家园、双乐园、万竹园、绿竹园、茉莉园、黄瓜园、大仓园、九儿园、蕉园、傅佐园、姜家园、东柏果园、西柏果园等,其中有一部分已消失。
【花园】 东花园(位于白鹭洲公园附近,原为巷名,今为居民区)、杨家花园、蔡家花园、胡家花园(曾名五府园、五福横首,今名五福里)。
【菜园】 葛家菜园、傅家菜园、张家菜园、戴家菜园、赵家菜园、胡家菜园、东白菜园、西白菜园等。
【苑】 铜坊苑(《首都志》作铜芳苑)、毛家苑、高家苑、井家苑、朱家苑、柏家苑、金家苑、蔡家苑、李家苑、韩家苑、蓝家苑、信府苑、太平苑、西华苑。
【地】 红花地、云台地、萝卜地(见《上江志》)。
【林】 紫竹林。
【树】 梧桐树(已并入集庆路)、柏果树(有两处,一处在堂子街与汉西门大街之间,原名白果树,后讹为柏果树,后并入朝天宫西街。一处位于模范马路北侧,原名柏果树,1952年改名柏果园,后分为东柏果园、西柏果园)、皁荚树(见《上江志》)。
四、交通与水利实体通名用于街巷
【桥】 本指架设在河流上的交通建筑,南京老城区古时水道纵横,除内、外秦淮河外,还有青溪、运渎、潮沟、杨吴城壕、明御河、金川河等,故桥梁很多。与桥两头相衔接的街巷往往以桥名之,有的桥已不存,其街巷仍用桥作通名。以“桥”作通名的街巷主要有:小心桥、小粉桥、大石桥、骂驾桥、侯家桥(原名候驾桥)、管家桥、豆菜桥、虹桥、仁义桥(原名如意桥)、红土桥、鼎新桥(今名鼎新路)、张公桥、羊市桥、花家桥、门楼桥(又名门帘桥,后并入太平路)、昇平桥(并入白下路)、老虎桥、狮子桥、丁家桥、糖坊桥、文德桥、文昌桥、文正桥、文津桥、饮水桥、武定桥(并入长乐路)、藏金桥(并入剪子巷)、四象桥(并入朱雀路,今名太平南路)、寿星桥、五老桥(并入长白街)、刘军师桥、娃娃桥、泰平桥、老府桥(与施家巷合并,改名施府桥)、佛心桥、通贤桥、白虎桥、竺桥、回龙桥、西桥、祁家桥、许家桥、盐仓桥、望粮桥(并入双门楼)、东瓜圃桥、西瓜圃桥、虹霁桥(后更名老江口)、二仙桥(后更名宝塔桥东街、燕江路)、二板桥、心腹桥、三步两桥、三铺两桥(并入殷高巷)等,其中有一部分街巷已消失。“北门桥”曾是城北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今名北门桥路。
图12 北门桥旧影
图13 今日北门桥路
【浮桥】 用船只连接起来形成浮在水面上的桥,古称“航”,六朝时秦淮河比现在宽得多,故多为浮桥,有秦淮二十四航之说,著名的有朱雀航、骠骑航等。后浮桥改为固定桥梁,但桥名不改,连接桥的街巷仍以桥为名,如内秦淮河上的上浮桥、下浮桥。
【圩】 姜家圩、小北圩(今名北圩路)。
【埂】 名士埂(见《首都志》)、宋家埂(已更名工农新村)。
【埂子】 二道埂子。
【闸】 金陵闸、斗鸡闸(今不存)。
【港】 煤炭港(位于下关老江口以北,清末有四家煤炭货场设此,巷因此得名)。
【渡】 即渡口,桃叶渡是著名的传说地名,明代将淮清桥南侧一条小巷以此名之。
【码头】 盐码头、苏码头(在水西门外,见《首都志》),上码头、下码头(在中华门外)。
五、各类建筑通名用于街巷
【城】 大树城(已并入江宁路)、棋盘城(在龙蟠里附近,见《首都志》)、石头城(据《大全》“石头城”条:“街巷,位于草场门外南侧,南起石头城公园,北至模范西路。1943年成街,因东南近古石头城遗址而以‘石头城’三字得街名。”其中“位于草场门外南侧”有误,应为两侧,因为此街的北端在模范西路,而此路在草场门以北。另据我实地考察,此街路牌亦有问题,拟具专文阐述,此处不赘)
图14 名为“石头城”的道路。
【门】 南京城门很多,但以“门”为通名的街巷并不算多,一些城门附近的街道通常用城门名加街名之,如太平门街、水西门街、汉西门街、兴中门街、后宰门街等,以“门”作通名的街巷主要有:金川门(已并入金川门外)、钟阜门(已并入钟阜路)、栅栏门(已并入城河南路)、北安门(今名北安门路)、玄武门、双桥门、新民门、定淮门、和平门(见《首都志》)。民国时,在中华门两侧新辟道路,分别名中华东门、中华西门,今皆并入中华路。另外还有不是城门的高楼门、南山门(原为大报恩寺山门,今巷已不存)、北山门(同前)、沐府西门(后并入长江路)、一号门(位于下关,后并入桥西街,见《名册》)等。
【关】 虎踞关。
【仓】 虎贲仓、养虎仓、复成仓(已并入常府街)、随家仓(原名隋家仓,解放后并入广州路)。
【库】 皇册库、鸾驾库(在大行宫附近,清代有巷,名铜井庵西,解放后并入铜井巷)。
【楼】 望鹤楼、顾楼(已并入长乐路)、唱经楼、朝月楼(今为居民区)、南市楼、过街楼、双门楼。
【牌楼】 今尚存者有三牌楼(今名三牌楼大街)、四牌楼、东牌楼,已消失的有花牌楼、单牌楼。
【牌坊】 陈家牌坊(见《首都志》)。
【门楼】 郝家门楼(见《上江志》)。
【壁】 东大影壁、西大影壁、三十四照壁(位于武定桥东,后并入长乐路)。
【柱】 石梁柱(见《首都志》,今名石梁柱大街)。
【台】 钓鱼台、水晶台(见《首都志》)、东炮台(今名东炮台街)。
【亭】 百子亭、大钟亭(今名大钟亭路)、白云亭(原为二板桥南面的街巷,后并入二板桥)。
【阁】 观音阁、北极阁(位于北京东路北侧,鸡笼山西北,今为居住小区)、菩提阁(位于上新河,后并入河南大街)。
【闾】 太平闾。
【境】 状元境。
【第】 大夫第(见《上江志》,后并入长乐路)。
【房】 龙头房、八间房、十间房(见《首都志》)。
【庐】 沂庐(位于长白街北段东侧,三条巷与四条巷之间,解放后并入仁寿里)、一庐(并入大悲巷)、诚庐(并入杨将军巷)。
【居】 何陋居(见《首都志》)。
【间】 十五间(后改名菜市口)。
【住宅】 市民住宅(见《首都志》)。
【考棚】 上江考棚、下江考棚。
【棚户】 青石街棚户(并入青石后街,见《大全》)、马路街棚户(1950年并入斛斗巷,见《名册》)、铁路边棚户(并入北极阁,见《名册》)等。
【窝】 碯砂窝(见《上江志》)、沙窝(“沙湾”之俗称,一说“沙湾”本名“沙窝”,后并入钓鱼台)。
【院】 养济院、柴院(见《上江志》)。
【书院】 凤池书院(已并入长乐路,见《名册》)
【道院】 冶山道院、西山道院、崇霄道院(见《上江志》,《石城山志》作丛霄道院)。
【宫】 明故宫(原为明故宫机场跑道,机场废止后,此路成为从公园路北端通往御道街的道路,人们习称为明故宫,文革时改名瑞金路)、朝天宫、文昌宫、三茅宫(已并入王府大街)、洞神宫(见《首都志》)。
【寺】 承恩寺(今名承恩里)、凤游寺(明代称上瓦官寺,后改名凤游寺,寺旁成街,以寺名之)、瓦官寺(原为下瓦官寺,后寺废,与附近街巷合并称瓦官寺,1980年被企业征用而消失)、正觉寺(已并入江宁路)、香林寺、净界寺(位于山西路广场西北,清《江宁省城图》载有此巷名,今不存)、鸡鸣寺(今名鸡鸣寺路)。
【庙】 将军庙、红庙、龙王庙、火星庙(见《上江志》)、二郎庙(已并入延龄巷)、翔鸾庙、萧公庙(并入小沙井)。
图15 名为“红庙”的路口标识。
【庵】 观音庵、水斋庵、伏魔庵、妙峰庵、六度庵、白衣庵、天印庵、槐树庵(后并入军师巷)、上乘庵(已并入洪武北路)、石婆婆庵、龙池庵、地藏庵、无量庵(见《首都志》)、修竹庵(同前)、祖师庵(今分南祖师庵、北祖师庵)、千佛庵(今名长乐路三七八巷)、金粟庵(今名金粟庵路)、海福庵(今名海福巷)、护国庵(见《上江志》)、十座庵(见《首都志》)等。
【祠】 洪公祠、刘公祠、谢公祠、曾公祠(今名九条巷)、长生祠、闺阁祠(见《首都志》)、古后祠(同前)。
【堂】 四圣堂(今不存)、归云堂。
【塔】 白骨塔(见《首都志》,今不存)。
六、行业与机构通名用于街巷
【市】 原为商业交易场所,后演化为街巷通名,如牛市、木料市、网巾市、菱角市、猫鱼市、笪桥市、老菜市、新菜市、晚市、东瓜市(后分为南东瓜市、北东瓜市)、采花市(后更名扁担廊)等。
图16 牛市(柴晓明 摄)
【廊】 明代设置的商业街,因街道两侧有走廊,便于商家摆摊设点,遮阳避雨,故称“廊”,现存以“廊”为通名的街巷有明瓦廊、糖坊廊、估衣廊(旧称“故衣廊”,原有三处,今存其一)、裱画廊、扁担廊等,已消失的有珠宝廊、红纸廊、书铺廊、绸缎廊、御史廊等。
【部】 散居部(位于中央门附近,后被拆除,见《名册》)。
【署】 将军署(见《首都志》)。
【厅】 南捕厅、北捕厅(今不存)、五间厅、演武厅、船政厅(见《上江志》)。
【局】 军械局(位于侯家桥西段南侧的小巷)、洋炮局(位于双桥门南侧,晚清时建,民国时更名火药局,解放后更名双桥里)
【处】 生计处(在大光路西段南侧,因清代旗民生计处设此而得名)
【所】 下午所、后所、鸡鹅所(位于双桥门,今不存)。
【府】 平江府(今名平江府路),霞公府(在萨家湾附近,见《首都志》),小膺府(位于门东,后并入剪子巷),旧王府。
【衙】 张家衙(位于门东)、钱厂衙(见《上江志》)。
图17 张家衙
【标】 清代绿营兵编制,相当于后来的团。有马标、炮标(后皆并入珠江路),三十四标。
【社】 慈悲社。
【会】 圣公会(见《首都志》)。
【卫】 沈阳卫(位于评事街东侧,泥马巷南面的一条小巷,因明代沈阳卫一营地设此,故名,清末改名踹布坊)。孝陵卫(今名孝陵卫街)。
【号】 马号。
【监】 引马监(见《上江志》)。
【厂】 晒布厂、芦柴厂、酒精厂、倒钟厂(见《上江志》)、洋钱厂(见《大全》)、皇木厂(今名新河口北街)。
【场】 沙场(位于下关惠民桥附近,解放后改名惠民里)、草场(见《上江志》,草场门即因此巷得名)、打靶场(见《首都志》)。
【菜场】 旧菜场(位于下关,见《地名录》)、中华路菜场(东至中华路,西至璇子巷,原名扁担廊,1950年更名为中华路菜场,1981年恢复原名)。
【行】 果子行(见《客座赘语》,《上江志》作“果子行口”,后并入昇州路)、小米行(今称小行里,传明代这里为粮食加工销售地,相对于长干桥南的米行大街,这里规模较小,故名)。
【馆】 陈列馆(位于建康路北侧,淮清桥以东,民国时国货陈列馆设在此巷,故名。今并人建康新村小区),扫花馆(见《上江志》)。
【酒馆】 高家酒馆(南至华侨路,北端折向东至中山路,传清代有高姓老人在此开酒馆,后成街巷,即以此名之)。
【店】 三里店(位于中华门外西街,见《上江志》,今不存)。
【铺】 驰字铺(位于清凉门外,北接石头城,清代有军队后勤部门设此,因其兵服上印有“驰”字,故名。民国时改名西芦柴厂,今废)、路字铺(得名同“驰字铺”,今为居民区)。
【车站】 鼓楼车站(在鼓楼广场西北,宁市铁路鼓楼站设此,原名小火车站,1959年火车站拆除成街巷,以此名之)、和平车站(见《首都志》)。
七、形状与方位词语用作街巷通名
【口】 新街口(原为街名,今为广场及商业街区名)、土街口(并入洪武路)、丝市口(分别并入中山南路、集庆路)、仓门口、院门口、校门口、营门口、牌楼口(并入集庆路)、小门口(并入饮马巷)、小市口、小棚口(1950年更名大光路一五三巷)、渡船口、燕翅口、司署口、十庙口(并入北京东路)、涵洞口、菜市口、新门口、老江口、筹市口(见《首都志》)等。
【头】 老虎头、东关头、西关头、外关头、四卫头、土城头、西街头(已并入水西门大街)。
【脚】 牌楼脚、台城脚(见《上江志》)、岗子脚(今名岗子村)。
【边】 城河边、铁路边(今名长白街)。
【沿】 干河沿、东河沿、西河沿。
【旁】 京市路旁(原名宁省路旁),京沪站旁(两地名均见《首都志》,今皆不存)。
【顶】 仓顶、宝塔顶。
【底】 海陵底(后改名小桃园西街,今名小桃园市民广场)。
【角】 皇城角(见《上江志》,今不存)。
【套】 荷包套。
【根】 大树根(位于玄武门北侧)、南宝塔根、北宝塔根(今皆不存)、西城根(见《首都志》)。
【槛】 石门槛(位于中华门东侧,今名信府苑)。
【棂】 铁窗棂。
【栅】 斗鸡栅(又名斗鸡闸)。
【栏】 白井栏(后更名白井廊,已并入洪武北路)。
【圈】 二道圈、三道圈(又名二道城圈、三道城圈,位于通济门,城门拆除后消失)
【盘】 石营盘(位于下关,见《首都志》)。
【尖】 犁头尖(据《大全》,此地名原有两处,一在水西门广场东侧,北至木屐巷,因巷形似犁头尖,因此得名,此巷今尚存;一在建康路东端,亦因地形得名,1931年拓建建康路时拆除)。
【堆】 煤灰堆、乱石堆(见《首都志》)。
【尾】 莲花桥尾(见《上江志》)。
【前】 督署前、十庙前、武庙前(今皆不存)、龙王庙前、试院前(并入北京东路)、制造局前(更名晨光巷)。
【后】 司背后(今名司背后街)、廊背后(见《上江志》)、书院背后(同前)、城隍庙后、武庙后(今皆不存)、龙王庙后、试院后(并入鸡鸣寺路)、制造局后(并入养虎巷)。
【上】 库上(并入边营)、门楼上(见《首都志》)。
【外】 金川门外(2003年更名金川门外街)、和平门外(见《首都志》)、石墙外。
【东】 晏公庙东。
【西】 晏公庙西。
【南】 太平桥南(见《首都志》)。
【北】 太平桥北(同上)。
【转湾】 螺丝转湾(《客座赘言》考证为“罗寺转湾”之讹)。
【湾子】 北湾子、南湾子。
【横首】 五福横首(今名五福里)。
八、特殊通名街巷
【车】 转龙车(《上江志》名为转轮桥,《首都志》作转龙车,今部分为居民区,仍名转龙车,部分并入转龙巷)。
【砖】 五块砖(位于门东饮虹园附近,《上江志》有载)。
【香炉】 大香炉。
【石鼓】 双石鼓。
【杆子】 四根杆子、严家杆子、年家杆子(今皆不存)。
【雁】 三声雁(后并入小桃园,再并入广州路)。
【观音】 石观音(位于老虎头东北,因近石观音庵得名,后并入大树城)
【将军】 石将军(位于长乐路东段,已并入长乐路)。
想不到吧,南京老城区的街巷竟然有这么多通名。
说明:
1、题图照片“乌衣巷”由史益鸣先生提供。
2、部分老照片来自网络。
3、部分照片由柴晓明先生、杨薇女士拍摄,特此致谢!
2022年9 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