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杂忆

文摘   文化   2023-04-30 22:15   德国  

影院杂忆

杨隆鑫
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到电影院去看过电影了,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看到老一辈人对看电影并不很热衷,还觉得奇怪,现在我们也到了这个年龄,青少年时代那种对电影的迷恋已不复存在。

在青少年时代,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影,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我的印象里,当年老一辈人大多数更喜欢看戏,喜欢看的电影也是戏曲片,有些老年人把看电影称作看戏,把电影院称作“戏园子”或戏院。后来我了解到在民国时期,电影院也都叫大戏院,原来老一辈人的说法还是有根据的。解放后,对各家戏院进行分工,专门放映电影的叫电影院,既放电影又演戏的称影剧院,以演戏为主的称剧场(白天有时会放电影,晚上都是演戏)。另外还有一种称作“书场”的演出场所,主要以说书和表演曲艺节目为主,比较著名的有位于新街口的百花、红楼(原名大鸿楼)、位于夫子庙的南园、位于下关的富盈春、朝月楼等,规模都比较小,很少用来放电影。

文革之前,从小学到初中,看过的电影不算多,但对南京的影剧院倒知道不少,这主要是从报纸上的影剧广告看来的,记得当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影剧院有近20家,放新片子的首轮影院有大华、胜利、人民、解放、曙光、和平等,大光明、明星、工人、建邺、新光、下关、下关区文化馆、铁路会堂、两浦等则在首轮影院之后放新片,秦淮、中华、南京会堂等多以戏剧演出为主。

早年南京的影剧院主要集中在夫子庙、新街口一带,夫子庙有三家,规模最大的是解放电影院,民国时叫“首都大戏院”,1931年建成开业,有1400多个座位,而且是软座,1950年更名“解放电影院”,我们小时候最常去的电影院就是“解放”。现在这座电影院仅保存了门楼,名为“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后面的舞台和观众席改建成商业设施,名为“戏院里”。

原解放电影院的门楼尚存

戏院里

离解放电影院不远,是大光明影剧院,始建于1927年,初名“中华大戏院”,1931年更名“大光明大戏院”,解放后改名大光明影剧院,文革时更名“燎原影剧院”,文革后复名“大光明电影院”。该院规模比解放电影院小,仅有600多个座位,且是硬座,上世纪80年代曾进行改建,更换为软座。今该影院已不存,其地现在是一座仿明清建筑的商业设施,不过楼上还有电影放映场所,名为“秦淮影城”。

原大光明影剧院地址上现在是一幢商业设施

解放电影院西面不远处是秦淮剧场,其地原为六朝居酒楼,1945年改建为鸿运楼戏茶厅,1948年改名鸿运戏院,1952年改名鸿运剧场,1956年公私合营划归市影剧公司,1957年经翻修后更名“秦淮剧场”,文革时更名“遵义剧场”。上世纪80年代又按明清建筑样式进行改造,前些年因建中国科举博物馆而拆除。

秦淮剧场旧影

上世纪80年代的秦淮剧场

夫子庙原来还有一家“南京大戏院”,当年还蛮有名气的,在南京老一辈人中都知道这家戏院,地址在“大光明”东面的姚家巷内,解放后不久就关闭了,后来成了一家公司的仓库,文革初期,我有一位朋友认识该公司的职工,带我到这座宽大的平房里参观过,当时舞台还没有拆,后不知何时整个建筑都拆除了。

离夫子庙地区不远处还有一家明星电影院。该院位于朱雀路(太平南路从白下路口到建康路一段原名朱雀路),距夫子庙地区贡院西街北口约200米,始建于1930年,规模、设施与大光明差不多,初名“月宫大戏院”,后改名“明星大戏院”,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明星电影院”,文革时更名“红星电影院”。1983年改建为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

南京的影剧院最集中的区域是新街口。文革后期,有一位外地的朋友来南京玩,我陪他把新街口的六家影剧院转了一遍,这位朋友很惊讶,他说他们那座城市一共只有三家影剧院,南京仅新街口一地就有六家,南京真不愧是大城市。

说到新街口的电影院,首先要说位于新街口最繁华地段的大华影剧院,该院建于1936年,原名“大华大戏院”,座位有1700多个,是南京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影剧院,尤其是门厅内12根圆柱雄伟壮观。1956年更名“大华影剧院”,文革时期曾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文革后复名“大华电影院”,该院今尚存,并采用民国时期旧名“大华大戏院”。

民国时的大华大戏院

今日大华大戏院

大华大戏院门厅内景

在大华大戏院附近还有三家影院,一是淮海路口紧靠中山南路边上的“南京会堂”,原为江苏省话剧团排练演出场所,除上演话剧或戏曲外,也时常放映电影,文革时更名“东风剧场”,文革后沿用,没有再用“南京会堂”之名,上世纪90年代拆除,改建成“江苏文化大厦”。

二是中央商场东边的中华剧场,民国时称“中央大舞台”,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商场也是1936年建成开业的,我怀疑中央大舞台原来可能是中央商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解放后更名“中华剧场”,上世纪90年代中央商场扩建时拆除。

三是位于洪武路北端的工人电影院,这是1946年中央政治大学校友会为给蒋介石祝寿集资所建的“介寿堂”中的小剧场,设施较好但规模较小。我看当年《中央日报》的影剧广告,这个小剧场对外开放,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名为“洪武路介寿堂”。解放后,“介寿堂”改为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其剧场部分就改为“工人电影院”,隶属于工人文化宫,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翻建,內设多个电影厅,更名“金陵工人影城”

工人电影院旧影

10  金陵工人影城

在新街口广场北面有一座与“大华”齐名的“胜利电影院”,该院始建于1934年,有座位1400多个,设施与“大华”不相上下。原名“新都大戏院”,日伪时期曾改名“东和剧场”,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1950年更名“胜利电影院”。我看到一些记述新街口旧事的文章,还有专门讲述胜利电影院的文章,都说“胜利电影院”的改名是在抗战胜利那一年即1945年,故名“胜利”。我小时候也听人讲过,“胜利电影院”之名是因抗战胜利那一年(1945)而改,“解放电影院”之名是因解放那一年(1949)而改。“解放电影院”的改名在解放之后没错,但说“胜利电影院”之名是在胜利那一年所改却是误传。我查阅了194812月全月的《中央日报》,在报上的南京影剧广告栏里,只有“新都大戏院”,没有“胜利电影院”,也就是说,直到1948年底,“新都大戏院”都没有改名为“胜利电影院”。事实上,“胜利”和“解放”之名都是在1950年改的,因为这两家电影院的原名一是“首都”、一是“新都”,解放后南京不再是首都了,这两个名称就显得不合时宜,故此而改。胜利电影院在2004年前后拆除,当时有不少人呼吁保留该建筑,为此,新建的德基广场在胜利电影院原址处按原电影院门楼的面貌进行装修,以慰老南京人的怀旧之情。

11  19481230日《中央日报》影剧广告(部分)

12 新都大戏院旧影

13  现在胜利电影院的门面只是德基广场的一个通道

在“胜利电影院”对面的小巷内,还有一家影剧院,名为“世界剧场”,该影院1929年建成营业,早于大华、胜利,是新街口最早的影院,初名“世界大戏院”,日伪时期改名为“国际剧场”,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解放后更名“世界剧场”,一度成为南京市实验扬剧团的排练演出场所,后来划归市电影剧场公司,经过较大的翻修改造,设施提档升级,座位从900多个增加到1100个左右,硬座改成软座,面貌焕然一新,时正值文革时期,故更名“延安剧场”。文革后更名为“延安艺术电影院”,后又复名“世界剧场”,本世纪初拆除,其所在的小巷今已成一条马路,名为“延安路”,或许是因该影院旧址而取此名?

14  延安剧场旧影

我看到有人在写南京新街口或南京影院的文章中说,世界大戏院与大华、新都、首都并称民国时南京四大影院,此说不知有何依据。据了解,民国时期的世界大戏院无论规模还是设施水平与另外三家都有明显差距,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解放后经过多次翻修改建才在设施上达到一流影院的水平,但其规模仍不能相比。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时的四大戏院应该是大华、新都(胜利)、国民(人民)、首都(解放)。

这里就要说说国民大戏院了,该戏院位于杨公井,始建于1928年,初名“首都电影院”,后改名“国民大戏院”,有座位1600多,一说1235个,其中池座620、楼座615,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高档影院,日伪时期被日本人占据,改名“中喜电影院”,主要放映日本电影,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收回并恢复原名,同时从日伪手中收回的还有大华、新都、首都等影院,为此专门成立“南京四院联合办事处”,统管国民、大华、新都、首都四大影院,这可能就是民国时期“南京四大影院”的由来。此后在《中央日报》上,四大影院的广告专门加上一个方框,并放在影剧广告的最前面,以突出其地位(参见图11),而世界大戏院通常与大光明等戏院的广告放在一起。解放后,国民大戏院更名“人民剧场”,后来南京的影剧院大部分划归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管理,而“人民剧场”却直接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厅。记得在文革时期,造反派夺权,进入刚建成不久的江苏省委办公楼,当时传闻说该办公楼装修十分豪华,特别指出有三盏高档吊灯,是从国外进口的,富丽堂皇,这在当时作为省委主要领导的罪状之一进行批判。后来这三盏吊灯被安装在人民剧场门厅,当年有很多人到该剧场看电影,都要观赏一下这三盏吊灯。现在豪华的吊灯即使在寻常百姓家也能看到,但在当年那种经济状况下,吊灯尤其是进口的吊灯真的是稀罕物。今天的“人民剧场”已改为“中影GY国际影城”,门内大厅也悬挂着三盏华丽的吊灯,这肯定不会是当年的那三盏了,然而为什么还是悬挂三盏吊灯而不是两盏,或者换成别的灯具?当年的那段逸闻现在还有多少人知晓呢?

15  今日人民剧场

16  人民剧场门厅中仍然悬挂着三盏吊灯

人民剧场西面不远处是延龄巷,在延龄巷北端有一家1929年建的老电影院,原名“淘淘大戏院”,1949年更名为“新光电影院”,划归市影剧公司后不久改名“新光儿童电影院”,后来因险房而停业,早年途径此处曾看到过该影院。上世纪90年代初,市影剧公司在此重建了一座拥有两个电影厅,还有镭射厅。录像厅、舞厅、咖啡厅等设施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名为“影视百花园”。

除了上述影剧院外,在鼓楼有“曙光电影院”,这是解放后新建的全市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本世纪初拆除。

17  曙光电影院

在山西路广场东南角上,有解放初期新建的“和平电影院”,原为民营企业投资,公私合营后划归市影剧公司,文革时更名“战斗电影院”,后来可能感觉此名改得不当,在文革后期即恢复原名。上世纪90年代重新扩建成综合性娱乐设施,更名“和平影视娱乐城”。

18  和平影视娱乐城

在朝天宫附近的莫愁路上,有建邺区兴建的“建邺电影院”,后亦划归市影剧公司,文革时曾更名“红旗电影院”。

下关地区主要有位于宝善街的下关电影院,建于1947年,文革时期更名“渡江电影院”。还有位于热河路广场东北角的下关区文化馆、位于火车站附近的铁路会堂也时常放电影,当年报纸上的影剧广告栏常会看到这几个名字。

当年报纸影剧广告栏还会刊载露天电影消息,放映地点在玄武湖公园的芳桥草坪

除了城区的影剧院外,郊区也有几家电影院,其中位于浦口的两浦电影院(后改名浦口电影院)有一定规模,在报纸的影剧广告栏里可以看该电影院的信息。另外大厂、龙潭、栖霞、燕子矶等地也有电影院。

除专业影剧院外,位于长江路上的人民大会堂在没有会议安排时也放电影或举办演出,人民大会堂不论是舞台还是会场在南京所有会堂、影院中是规模最大的,有三千多座位。另外位于山西路广场附近的军人俱乐部内也有影剧院,但一般不对外售票。上世纪50年代,新街口中山东路上还有一个“中苏友好馆”(在工人文化宫西侧,后为新华社江苏分社),以放映苏联电影为主,后来中苏交恶,该馆关闭。

文革初期,影剧院一度关闭,1968年恢复放映,主要放一些《新闻简报》之类的纪录片,后来开始按单位统一购买、发给职工观看的所谓“供批判用”的“毒草”电影。之后有几部老片子以及把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反复放映,引进的外国电影主要以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电影为主。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影剧事业迎来了春天,一大批被打成“毒草”的影片及文革前放映过的外国影片重新放映,一时间,各家电影院忙得不亦乐乎,从上午到深夜,甚至通宵,一场接一场地放,有时一场连着放两部电影。在大放老影片的同时,新拍摄的国产故事片不断上映,引进的外国电影特别是欧美影片也逐步增多。可以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当时,原有的影剧院已不能适应需求,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礼堂、会堂也都用来放电影,记得我曾经到晨光礼堂,玄武会堂、南工(今东南大学)礼堂、南空礼堂等处看过电影。为此文化主管部门先后新建了青春剧场(位于山西路广场东北)、大桥电影院(位于大桥南路)、雨花电影院(位于雨花台北大门西侧)、南湖电影院(位于南湖小区)等。省、市文艺团体也把排练演出场所建成正规影剧院,如在江苏省锡剧团所在地建的江南剧院(位于延龄巷南段)、在江苏省京剧院所在地建的紫金大戏院(位于大火瓦巷)等。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还在其办公楼旁建了一座电影厅(位于中山东路,后拆除),工人文化宫还在院子里新建了一座小剧场。另外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建了不少礼堂、会堂之类,比较著名的有白下会堂(位于太平南路中段,后拆除)、大行宫会堂明故宫会堂(后改为餐馆酒店)等,这些会堂用于开会的时间并不多,大多用来放电影或文艺演出。

19  江南剧院

20  紫金大戏院

90年代后期,电影市场受到电视、录像、光碟等冲击,电影院的火爆场面成为历史,传统的大型会场式的影剧院被多间小型放映厅的影城所取代,不过,儿时看电影的情形偶尔还会在记忆中浮现。

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3430

往期回顾: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三)—— 专名排列  妙趣横生(下)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二)—— 专名排列  妙趣横生(上)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一)—— 通名种类  五花八门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上)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中)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下)

新街口忆昔(下)

新街口忆昔(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走马观书
酷爱读书,偏重文史,偶有一得,寄诸笔端,若有同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