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姑妄言》中的南京话

文摘   文化   2023-07-09 22:17   德国  

清代小说《姑妄言》中的南京话


《姑妄言》是清代长篇艳情小说,以前只知道该书有一个仅存两回的残本,上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汉学家李福清(俄罗斯人,用中文名)在苏联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该书几近完整的清代手抄本,洋洋百万言,后旅法著名学者陈庆浩先生将其拍摄、整理,1997年在台湾出版,世人方得以窥全豹。由于该书淫秽描写较多,19991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删节本。

图1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姑妄言》删节本

根据该书“林钝翁总评”,其书完成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作者曹去晶只知其为“三韩”人(清代常以“三韩”作为辽东之代称,曹雪芹祖父曹寅,祖籍辽阳,也曾被人称作“三韩曹使君子清”),生平无考。从小说中的文字来看,作者对南京的方言和地名十分熟悉,应该在南京长期居住过(作者与江宁织造曹家同姓,且同为辽东人,又同在南京居住,有人怀疑作者与曹家可能有某种联系)。小说主要叙述的是明朝万历至南明弘光年间南京的市井故事,其中有不少南京方言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至今仍在流行,有的现在虽然没有人说了,但在四五十年前曾听老一辈人说过。本文试就其中部分词语作简略阐释。

【多大事】

“多大事”(也作“多大的事”、“多大事啊”)是在南京非常流行的一句口语,从这句话中可以显现出南京人豁达、乐观的一种心态。关于此语的源头,有人认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流行起来的,如当代作家叶兆言在《南京人》一书中写道:“目前正逐渐流行的一句话,很能概括南京男人的精神状态,就是‘多大的事’。”( 叶兆言《南京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52页)。有人举《红楼梦》中的例子,如第24回有“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第64回:“这有多大事,何必向人借去。”证明此语至少在清代已流行。而《姑妄言》比《红楼梦》更早,“多大事”这句话出现的次数更多,可见这句话至少清朝初期已在南京广泛流行,同时也证明《红楼梦》中的语言有不少南京元素。在《姑妄言》中“多大事”一语出现了十多次,下面略举数例:

道士笑道:“多大事,你若要,就全送你也有限。”(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1月版《姑妄言》,此段文字见第35页,以下仅注页码,书名从略)

富氏一把拉住,道:“多大事,也值一个谢。”753页)

荣公笑道:“这多大事,还要先生解囊”813页)

宦萼道:“多大事,不必多礼。”927页)

宦萼道:“多大事,为何尊兄这样挂齿?使弟不胜汗颜。”1039页)
【巴不得】

这也是南京人常用的口语,《南京方言词典》收录此语,解释是“主观上很希望”。此语在该小说中出现了数十次,如:

“那些丫头是巴不得的。”154页)

巴不得把他送出。 433页)

“也巴不得他留着。”558页)

“贫僧巴不得此刻就回。”870页)

“巴不得生个儿子出来。”885页)

“我也巴不得呢。”890页)

“巴不得早嫁了人家。”899页)

众街坊巴不得要推干净。 1160页)等。
【呵】

“不是来呵我写字,就是……”236页),“呵”,普通话念“he,南京话读“huo, 巴结讨好之意,《南京方言词典》收有此词。南京人称拍马屁的人为“呵二屁”,即从这个“呵”字而来。南京话说弯腰叫“呵腰”,用的也是这个字,南京还有一句口语叫“吃力巴呵”,也用这个字,可见“呵”在南京话里都念“huo”,念“he”就不是南京话了。
【关】

“关”是获得之意,记得老一辈人多称发工资叫关饷,这个即由此而来。小说中有“一年只关十二两银子”之语(见478页),从这句话可知此人年工资是十二两银子,用“关”比“拿”、“得”等字更确切。
【该】

“该了七八个人的银子”1003页),这个“该”是“欠”的意思,以前南京人表达“欠”多用“该”,现在年轻人很少用了。
【迂】

人们对那些读死书,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人,会说“读书读迂了”,想不到这句话三百年前就有了:梅生道:“吾兄真读迂了。”(见173页)
【牛】

这个“牛”不是名词所指的家畜,而是形容词,表示“强”、“狠”、“厉害”之义,可能是从詈语“牛逼”省略而来,当下非常流行。有意思的是,“牛”作为形容词的这个用法,在三百年前的小说《姑妄言》中竟然已经出现,小说所写的人物中有三个活宝,其中有一个叫宦萼,一天在大街小巷的走,看到一个人在打另一个人,他上去劝架,说道:“你这人好没道理,打死人不要偿命的么?好意劝你,要问你话,怎这样牛?”925页)。

【嗒嗒】

“我想进城去买些好肴来嗒嗒”1176页),《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嗒嗒”一词,注为吴语,“吃”、“尝”的意思,但引用的小说《上海滩》中的例句却不是“吃”之义,可能是因该书编写者没有看到这部小说,找不到适当的例句。另外,此语也是南京方言,这部小说就是例证。从小说中这句话看,“嗒嗒”确实是“吃吃”、“尝尝”的意思,如果把其中的“肴”字换成“菜”,与现代南京人的口吻就很相像。但我总感觉“嗒嗒”,比“吃吃”或“尝尝”的涵义更丰富,不能用“吃”或“尝”来取代,比如正餐的时间还没到,想吃点东西,就弄点“零嘴”来“嗒嗒”,这里用“嗒嗒”就比“吃”、“尝”更形象、更确切。

【转筋】

小说中有两处写到“转筋”,一在320页,“你的老婆在丈母娘肚子里打转筋,还不知养了没有。”一在510页,“儿子还不知在那个腿肚子里转筋”,这个“转筋”是戏称“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这个人还没有出生。“不知在哪个腿肚子里转筋”或“不知在哪块转筋”等语至今还有南京人在说。

【馊话】

“你还记得你丈母娘的馊话么”1194页),这里的“馊话”,指旧话、胡话、不合时宜的话,《西游记》中也有此语,写作“溲话”,义同此。现在南京还有人在用这个词,如“你这讲的是什么馊话啊”。

【赤剥】

“这和尚正赤剥着”342页),“赤剥”现在都写作“赤膊”,即光着上身的意思,南京话还有“赤大膊”、“精大膊”等说法。“剥”、“膊”在南京话里是同音同调,可以通用。然“膊”者,“胳膊”也,“赤膊”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光着胳膊”,与“赤剥”的本义“光着上身”是有差异的,而且南京人一般称“胳膊”为“膀子”,所以在南京话里用“膊”或“剥”都是以音系字而已。不过“剥”在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如果读成“báo”就不通了,可见“赤剥”一语只能是南京话。

【老苍】

“我看师傅的尊貌怎么这样老苍”895页),“老苍”,形容人的面相显得苍老,一般指实际年龄不算老,但相貌显老的人,此语在老一辈人中常能听到。

【教门、教门馆】

旧时南京人称回民为“教门”,回民开的餐馆为“教门馆”,这个说法可能始于明代,在这部小说中就有例子,如教门是七月初一日过年。225页)“早忘了他的教门了”828页),“吩咐家人到他教门馆中定了桌席”86页)。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这么叫了,多称作“回民”、“回族”、“回民馆子”、“清真馆”等。

【多昝】

意为“什么时候”,“你多昝来的?”207页)。《南京方言词典》作“多咱”。“昝”、“咱”同音,以音系字也。《红楼梦》中有“多早”、“多早晚”等语,义同此。

【嘴碎】

爱唠叨之意,“不说女儿不贤,反说婆婆嘴碎”396页),《红楼梦》第62回亦有此语。

【嚼蛆、嚼舌根】

“你这砍头的促恰鬼,单管嚼蛆胡说”83页),富氏道:“啐!你嚼蛆。”483页)“嚼蛆”一语在该书中多次出现,是胡说、乱说之意,旧时南京人常用此语指他人私下议论别人为“嚼蛆”,《红楼梦》中亦有此语。另外还有“嚼舌根”,与此为同义语,“恁个嚼舌根的囚”42页),《红楼梦》中亦有此语。

【强嘴】

强,音“jiang,即“犟”,嘴上不认错,“你明明在此偷看,还敢强嘴。”232页)

【作怪】

胡闹、乱来之意,“贾文物到十岁上就会作怪”389页)。《红楼梦》中亦有此语。

【作死】

找死,骂人作贱自己,“我知道你那是吃酒,明明是作死”(见1028页)。《红楼梦》第11回、第52回、第69回均有此语,《南京方言词典》亦有收录,现在南京话中仍常能听到。

【毛厮】

旧时称厕所为“毛厮”。该书第83页:“南京人家大家小户都有个毛厮”。此语广泛流行于很多方言区,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毛司”、“毛斯”、“毛厮”、“茅司”、“茅斯”、“茅厮”等多个词条,词义相同,只是各方言区用字不同而已。《南京方言词典》收录此语写作“茅厕”,注“厕”的读音为“sì”, cè,并非多音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茅厕在方言中读maó sì,这种人为的规定实为多此一举,相反还会引起文字、语音的混乱,直接用方言词“毛厮”或“茅厮”岂不简单?

【杌子】

“他掇了一个杌子,打横自坐。”611页)“他方把杌子挪在背后坐着”。旧时南京人称方形、没有靠背的板凳为“杌子”,记得小时候,老一辈人都这样说。《红楼梦》中也常用此语。

【做拦停】

“傅家亲友出来做拦停”1188页),“做拦停”是劝架、做和事佬的意思,记得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说过此语,现在已听不到这种说法了,《南京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录。

【促恰、促恰鬼】

调皮捣蛋、暗中使坏的人。“小铁儿这促恰鬼,”80页)“你这砍头的促恰鬼”,“夫妻二人骂了几句短命促恰鬼”83页),“他这样促恰的事做得甚多,”88页)《红楼梦》中颇多此语。现在南京话中有“促寿”、“促寿佬”、“促家佬”等语,与“促恰”、“促恰鬼”同义,或即由此演变而来。

【呆鹅头】

“江南人称为呆鹅头,那鹅见人走着,他却伸着大长脖子来吓人,被人一脚踢去,他反吓得跑得老远。”(403页)“江南风俗,街上勿论有大小事,即围上无限的人看,所以谓之呆鹅头也”(见982页中的批注)。旧时南京人戏称愚笨之人为“呆鹅”,或即源于此,“鹅”在南京话中在念作“wó”。

【吃白食】

“你恐我吃白食,故有这些推托”204页),“吃白食”就是白吃不給钱,此语现在仍有人说。

【救救馋】

让食欲得到满足,“要打只野鸡吃,救救馋的意思。”100页)

【不犯着】

“不犯着抬一个灭一个。”982页)“不犯着”即“犯不着”,不值当也。此语至今仍常用。

【顶瓜瓜】

现在都写作“顶刮刮”,意思是最好的,顶尖的。也有人写作“顶呱呱”,都是以音系字。“京城里算我是个顶瓜瓜的财主了,”446页)《南京方言词典》收录此语,写作“顶刮刮”。

【兴抖抖】

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兴抖抖的走来接酒”544页),“权氏兴抖抖来做财主奶奶”938页)。《红楼梦》第39回有“兴兴头头”一语,《姑妄言》中也有“兴兴头头”,与“兴抖抖”同义。“兴兴头头”现在已没有人说了,“兴抖抖”至今仍流行。“兴抖抖”、“顶瓜瓜”这类句型可称作“ABB”式,或称作“叠尾型”,南京话中有很多这种句型的词语,在《姑妄言》中就可以看到不少类似词语,如:空捞捞、粘达达、水济济、滑济济、文绉绉、眼巴巴、娇滴滴、骨碌碌、滴溜溜、唿嘘嘘、直蹶蹶、黑魆魆、薄嚣嚣、硬帮帮等。

【屎皮辣子】

“见二三个屎皮辣子揪住竹思宽在那里闹”70页),“就同那些光棍屎皮辣子不堪的下流人赌。”1003页)南京话里有“屎皮赖子”一语,可能就出自“屎皮辣子”,即指邪头八角(音guo入声)之人,又称“邪尸”、“流尸”,曾经有一段时间称作“小纰漏”,近一二十年又出现一个新名词叫“活闹鬼”。

【到三不着两】

说话语无伦次、办事不得要领。“你这样个大汉子,说话到三不着两的。”514页),《红楼梦》中也有此语,小时候也听老一辈人说过。

【管得定定的】

管得非常严格,丝毫不能松动。“被他二人监管得定定的,一毫不能自主。”415页)此语现在仍较常见。

图2  《姑妄言》抄本“曹去晶自评”书影

【小说中的四字格词语选录】

《姑妄言》和《红楼梦》一样,有很多四字格词语,其中有的仍存活于时下南京方言中,有的则消失在语言的长河里,有的则可能出自小说作者的自创,这里选录一部分供南京方言爱好者参考。

一瘸一跛、一差二误、五心烦躁、鼻塌嘴歪、

血糊零拉、爬高上低、骨头骨脑、回嘴回舌、

横三竖四、些来小去、清锅冷灶、剪头去尾、

黄皮寡瘦、槌床捣枕、抓耳挠腮、钻头觅缝、

熬清受淡、促恰尖酸、出乖露丑、挑新取异、

无千带万、人千人万、侉声侉气、无吃少穿、

牵荤搭蔬、刀砍斧剁、气爽神豪、走西撞东、

摔碗掼碟、朝打暮闹、云情雨意、娇模娇样、

急忙急促、孤眠独宿、街谈巷论、残汤剩水、

七成八败、七大八的、打牙犯嘴、引魂勾魄、

活耳报神、千思万想、骨软筋酥、腰弯背折、

推聋装哑、捶胸跌脚、谄笑胁肩、眉花眼笑、

娇声嫩语、坐食山崩、儿啼女哭、逆风凛冽、

少长缺短、胡敲乱打、轻人轻己、捱死捱活、

眼饱肚饥、随高逐低、撞尸游魂、现世现报、

扛顺风旗、沾皮贴肉、滴溜都碌、倒街卧巷、

满头满脸、龙睛凤目、铁面冰心、待理不理、

泥烂路滑、横眉竖眼、酒醉饭饱、猪狗不如、

狗拖猪啃、指指戳戳、跌跌舂舂、跌跌倒倒、

轻轻巧巧、板板策策、絮絮叨叨、巴巴竭竭、

古古板板、含含糊糊、啯啯哝哝、唧唧哝哝、

嘻嘻哈哈、揸揸巴巴、雷雷堆堆、愣愣挣挣、

满满当当、光光滑滑、战战兢兢、畏畏缩缩、

必必剥剥。

【小说中的俗语选录】

小说中也引用了不少当年流行的谚语、俗语,这里也选录一部分:

十回九不遇。

言和意不和。

有福不会享。

打破头,趁热揉。

宁许人,莫许神。

墙有风,壁有耳。

顶花盆,戴高帽。

茄子拣软的掐。

嗔拳不打笑面。

人算不如天算。

三文不值二文。

举头三尺有神灵。

远报儿孙近报身。

回炉的烧饼不脆。

茶里不寻饭里寻。

鹁鸽儿拣旺处飞。

掇他的碗服他管。

手掌看不见手背。

宁添一斗,不添一口。

一人有福,拖带满屋。

三个成群,四个作党。

横草怕拈,竖草怕动。

烧茶煮饭,扫地关门。

饭来张口,水来湿手。

只愁不养,不愁不长。

酒肉兄弟,柴米夫妻。

小人乍富,腆胸凹肚。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浑身骨头没有四两重。

对着和尚不要骂秃子。

宁在世上捱,莫在土里埋

凡事留一线,以后好相见。

羊肉不得吃,空惹一身膻。

香油炒韭菜,各人心里爱。

清水下杂麦,你吃我也见。

冷灶里一把,热灶里一把。

茅山的灵官,照远不照近。

宁为轿夫长,莫做一先生。

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糟鼻子不吃酒,虚担其名。

有钱的大十岁,无钱的小一轮。

风吹了下颌去,连嘴也赶不上。

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眼生情。

卖萝卜的跟着盐担子,咸操心。

过头的饭儿好吃,过头的话儿少说。

三十三天无人走,十八地狱有人行。

命里只该八合半,走遍天下不满升。

十八个铜钱放两处,久闻(九文之谐音、下同)又久闻。

兔儿是狗赶出来的,话儿是酒赶出来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一个字,两个叉,他认得我,我不认得他。

毛坑里拾得一杆枪,闻(谐音,下同)也闻不得,舞(谐音,下同)也舞不得。

一个鼻子三眼,多出了一口气儿,一条裤子三条腿,多了你这个管。

说明:

本文原作于20113月,部分内容曾在《金陵晚报》发表过,近期又作了较大的补充修改,在本公众号发表。

202378

往期回顾:

影院杂忆

“四大”拾趣

“一滴”,《红楼梦》中的一句南京口语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上)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中)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下)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三)—— 专名排列  妙趣横生(下)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二)—— 专名排列  妙趣横生(上)

丰富多彩的南京地名(一)—— 通名种类  五花八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走马观书
酷爱读书,偏重文史,偶有一得,寄诸笔端,若有同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