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姑妄言》中的南京地名

文摘   文化   2023-08-06 22:08   德国  

清代小说《姑妄言》中的南京地名

清代小说《姑妄言》中,不仅写了很多南京方言词语,还写了很多南京地名,在我看过的古代小说中,《姑妄言》是出现南京地名最多的一部作品。

小说首卷引文,题作“秦淮旧迹”,首先简单介绍南京的历史,其文云:“你道这秦淮在何地方?乃金城中一条内河,这金陵系江南之地,春秋属吴,战国属越,后属于楚。因楚威王埋金于此以镇之,故谓之金陵。嬴政改为秣陵。孙权更为建业,西晋曰建康,东晋曰丹阳,隋曰蒋州,唐曰昇州,宋仍建康府,元时称集庆路,至明太祖建都于此,改为应天,今之江宁府是也。”(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1月版《姑妄言》,此段文字见首卷第3页,以下仅注页码,书名从略)虽然这段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但大致上不能算错。

在首卷中讲述了南京的内外城门,云:“到明洪武建都之后,将城改筑外城,袤延一百二十里,门有十八,有瑞芳、土桥、凤台、安德等名。内城周六十里,有聚宝、三山、石城、定淮、清凉、通济、仪凤、仙鹤、麒麟、金川、太平、得胜、洪武等名。”(见首卷第4页)此段描述有不少错误,外郭门中并无瑞芳、土桥之名,可能是姚坊、高桥之讹,内城门中仙鹤、麒麟实为外郭之门,洪武门为皇城正门,得胜门即神策门,为清初所改,内城门中缺正阳、朝阳、钟阜三门,可见作者虽居金陵,对南京的城门并不是很熟悉。

该书所述南京地名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对“钟山”的误读,首卷引文云:“鸡鸣山之左,乃古之钟山,形如覆舟,又名覆舟山,因蒋子文迫贼至此山下被杀,孙权于此立庙祀之,故又名蒋山。山侧有台城旧基,建章宫、含章殿遗址,陈后主辱井。山后即玄武湖。山之巅,右有梁武帝所创之鸡鸣寺,此寺乃宝志公监造,地址不过数亩,内中周回曲折,深邃若大刹焉,至今有志公遗像,漆裹装金,造塔如室以供之。其左则明太祖所建之观星台。山之下,东则太学,西则帝王庙、功臣庙、蒋庙、高庙、城隍庙、关帝庙等十庙。”(见首卷第4页)文中先说钟山又名覆舟山,覆舟山今称九华山,确实在鸡鸣山之左,而后所述皆为鸡鸣山之景物,所言之钟山实为鸡鸣山,原名鸡笼山。是否作者所在的清朝前期有此说法呢?我想未必,我怀疑作者看到鸡笼山下有蒋庙,而蒋子文故事的发生地在钟山,以为这里就是钟山了。作者虽然在南京长期居住过,却没有看过南京的方志类书籍,听信以讹传讹之言,草率下笔而有此谬误。

小说首卷还介绍了秦淮河,其文云:“至于两河之上,有泮宫,“泮宫”二字乃宋朱熹所书。天下文庙之内皆为明伦堂,独此名明德堂,乃宋文天祥所书。文庙之侧即贡院焉。又有黄公祠、桃叶渡、邀笛步、十景墙,桥则有青溪(今呼内桥)、淮清、文德、武定、利涉、大中、上浮、下浮、珍珠、莲花、陡门、四象、笪桥等名,如飞虹横跨河上,将一条秦淮妆点得十分富丽。十余里楼台夹岸,千百处树木参差,画舫飘游,从朝至暮,笙歌缭绕,以夜继日。天下相传为名胜之地,繁华之邦。”(见首卷第5页)“泮宫”即今所称之“夫子庙”,记得小时候,夫子庙内是游乐场,老一辈人都称其为“泮宫”。小说描述了秦淮河的游船,“一日端阳佳节,秦淮河游船如蚁。”(见正文79页)今年人说秦淮河热闹得很,有三十只灯船。(正文229页)

夫子庙旧影

首卷中提到明代的旧院,指出其所在的位置,以此引出故事。“旧院人称之曰曲中院,门前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 (见首卷第7页)城里武定桥那里有个旧院。(正文1176页,以下凡引自正文者,不再注正文二字)。

该书在正文中介绍了南京诸多的名胜古迹:城中则冶城、钟山、狮子山、清凉寺、黑龙潭、桃叶渡、史家墩、秦淮河、鸡鸣寺、朝天宫、紫竹林、虎踞关、铁塔寺、小桃源,城外则牛首、祖堂寺、献花岩、天龙寺、雨花台、长干里、半山园、灵谷寺、栖霞岭、木末亭、紫金山,凡是有名古迹,尽去游赏。(见第1151页)其中的“天龙寺”即“天隆寺”,“黑龙潭”应该是“乌龙潭”之讹,“栖霞岭”则是“栖霞山”之误。文中的“钟山”,前文已辨其误,正文第502页上还有“前偶到钟山之上去玩,观象之台有四五妇人焉,亦在其上。”此“钟山”实乃“鸡笼山”,即今之北极阁也。城外还有“紫金山”,这才是真正的“钟山”。“史家墩”不明何处,应该是当年的一个游览胜地,以观赏桃花著名,因为在第30页有一段描述说:“听得各处桃花盛开,他在史家墩、小桃源、黑龙潭、虎踞关各处去看热闹。

小说中有多处提到“朝天宫”,如“况他要到街上来,必由朝天宫后门卞公祠过。” (30页)“说着走出,便到朝天宫来。” (32页)走到朝天宫山后。128页)“迁到朝天宫道士房中作寓。”190页)“这个老道就是向年在南京朝天宫做寓。”(758页)“不觉已过朝天宫大街。”(388页)等。

从朝天宫向东可到“笪桥”,这里曾经是繁荣的市场,名为“笪桥市”,“弟适间在笪桥市。”(1226页)当年的笪桥市还是刑场,“立刻押赴笪桥正法。”(1235页)
从笪桥向南是“评事街”,“在评事街行里住着。” (929页)“赶到评事街大街上,方才撵上。” (531页)笪桥和评事街当年还有灯市,小说里有“因往评事街灯市看灯。” (192页)之语。清道光年间南京学者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说:“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可见小说所写不虚。

2 评事街旧影

在评事街迤西有一条巷子叫“南市楼”,因此巷原为明初所建“十六楼”中的“南市楼”所在地而得名。“我到南市楼打个钉去,你在陡门桥上坐着等。”(531页)可见在这个巷子里有铁匠铺。陡门桥在评事街南口向西不远处,是古老的运渎上的一座名桥, 后来运渎连接秦淮河的一段被填为路,河上的几座桥不复存在,但部分路段仍以古桥命名,如原来的“红土桥”,拓宽后改名鼎新路,红土桥和鼎新桥都是原来运渎上的桥梁。陡门桥原址在今昇州路与鼎新路交叉口的位置,记得小时候,老一辈人都称那一段路为陡门桥。

从评事街南口向东不远就到了三山街,现在的三山街是指建康路、昇州路与中华路相交的一个片区,是南京城南的商业中心。在明清时期,三山街确实是一条街的名称,即今中华路从与建康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到教敷营口一段,民国时拓宽道路后并入中华路。小说中有两处提到三山街,一在77页:“先生只到三山街”,一在191页:“童自宏同他们到三山街承恩寺闲步。” 承恩寺原为明代御用监王公瑾故宅,后改为佛寺,该寺所在的街巷后来也以承恩寺名之,其地在今建康路西段北侧,并不在原来名为三山街的路段上,说“三山街承恩寺”,可见当年的三山街已不仅是一条街的名称,而是包括附近街巷的大地名。

从三山街向东,在淮清桥附近有一座著名的道观,叫洞神宫,小说中也写到了,“一日,游到南京,住在洞神宫,重到接引庵。”(769页)接引庵在旱西门內。

从三山街向南到聚宝门,民居稠密,尤其是聚宝门两侧,被称作门东、门西的两片区域,在该小说中,没有出现门东、门西之名,但属于这两片区域的街巷出现了几个,位于门东的有剪子巷、油坊巷,“买了剪子巷一所大宅居住。”(418页)“他在油坊巷租了三间大楼。” (724页)“‘我这些时不曾到城南去,今日去走走。遂乘马带着小厮走到了油房巷口。”(971页)这个“油房巷”应该是“油坊巷”之讹,今天的大油坊巷原来就叫“油坊巷”、后来有了小油坊巷才改名的。位于门西的是凤凰台,“在凤凰台下典了真教官的一间斗室栖身。”(167页)“他家住凤凰台。” (523页)“他家在凤凰台住。”(732页)

从三山街向北,过内桥是洪武路,旧名卢妃巷,洪武路西侧有一条著名的巷子叫程阁老巷,《同治上江两县志》:“明阁老程国祥居此,故名。”关于程阁老的故事,小说叙述甚详:“程阁老自幼无父,家极贫寒,祖籍南京,上元县百姓。他十数岁时,做牛角骨簪子卖钱养母。他家住在卢妃巷武学后街两间小房内,每早挑了担子到内桥顶锉磨簪子出卖。日夜辛苦,仅能糊口……”云云(见800页—802页),程阁老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年轻时历经磨难,后来发奋读书,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后辞官归里,居住于此,生活十分简朴,去世后“家贫不能举火”,人们景仰其德行,将其居住的小巷命名为“程阁老巷”。小说作者在南京居住,一定听说过他的事迹,并将他写入小说中。在这一大段文字中,提到的地名除内桥、卢妃巷、武学后街外,还有珠宝廊,“买了上元县内桥西武学隔壁珠宝廊对过一所宅子。”(802页)

旧时南京,内桥以南人烟最为稠密,内桥至鼓楼属城市的中心部分,东片是皇城(清代为驻防城),西片的官署、军营也比较多,民居不像城南那么密集,但北门桥一带还是很热闹的,有很多商店和民居,“我是北门桥吴相公差来的” (78页)从城南到鼓楼,北门桥是交通要道,小说中写一个人赌咒发誓说:“我就从鼓楼上一交栽下来,直滚到北门桥。” (519页)

鼓楼旧影

鼓楼以北就比较荒凉了,到城北一带走走,人烟稀少,尽是园圃。1001页)所谓园圃,即菜地也,不过也有一些景点可供游览,进了神策门内城,又到古林庵、紫竹林二处,游赏了两三日。1160页)

小说还提到一个三弹楼的地名,将到三弹楼932页),南京并无此地名,我怀疑这个“弹”可能是“牌”之讹。三牌楼是从鼓楼到下关的必经之路,是城西北一带比较热闹的地方。小说还通过人物之口说了一句用南京地名编的俗语:“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从三牌楼到四牌楼,路程确实不近。

从三牌楼经仪凤门出城就到了下关地界,下关的繁荣当始于清朝末年开埠之后,但明朝后期因龙江关设此,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渡江去浦口的要津。“梅生同邬合接到下关。”(824页)“到了下关过浮桥,同到江口下马。”(932页)小说还介绍了下关的三处古迹:出了仪凤门,到天妃宫。在大殿上赡礼了圣像,妃姓林,四海总神,沿海诸郡县祀之灵显特异,故人多致敬。在大殿看了看永乐时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带来四个碧玉磉香柱,又看了殿后那块天然玉磬,晴则燥,阴则滴水。此乃燕王篡位之后,特差郑和下海,以觅玺为名,实物色建文。郑和访觅无迹,顺便带回者。又到净海寺,问住持僧要出那一堂白描水陆来看了。真画得面目如生,神情似活,其细如发,竟不知谁人手笔。又到寺后三宿岸小饮了一回。这是宋朝韩蕲王围困金兀术在此宿了三夜,有奸民王志教他掘小河乘小舟遁去,故有此名。1156页)在这段文字中,净海寺即静海寺,白描水陆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西洋画,“三宿岸”即“三宿岩”,乃南宋绍兴年间虞允文的事迹,这里误为韩世忠。韩世忠围困金兀术是在今龙潭附近的黄天荡,后有当地土人帮其逃脱,这是南宋初年的事,数十年之后,虞允文在采石矶击败金主完颜亮,归途经此三宿而去,故得名三宿岩,小说作者张冠李戴,可能也是听信了以讹传讹之言。

小说还几次写到浦口,应该都是从下关渡江过去的,“渡江到浦口。”(562页)“往浦口去备宴饯行。”(583页)到浦口雇了骡子。932页)“亲自送到浦口。”(1244页)

旧时南京除下关外,旱西门和水西门也是重要的水陆码头。旱西门及石城桥在当年是很有名的地方。“这接引庵在旱西门北首一条小僻静巷内。”(31页)“直抵南京石城桥泊下。”(90页) “家住旱西门内。”(99页)“旱西门大街上住的康爸爸,他是个财主。”(502页)“那轿夫一直抬到旱西门来。”(810页)“到了旱西门外石城桥下。”(824页)现在旱西门外石城桥泊着。1165页)

水西门不仅是水陆码头,还是通往莫愁湖等处的交通要道,“水西门外上江到了几船米。”(67页)“他到了南京,在水西门外店中暂寓。”(271页)“几个人到水西门弯子里打钉。”(622页)才走出了水西门。671页)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莫愁湖,“莫愁湖近日出了许多鱼,他们都借网打鱼去了。”“遂兴兴头头一齐走出水西门,到了莫愁湖,惟见烟水茫茫,菰莼布满。”“莫愁花何尝有鱼?你怎要我们空走一回?”(见第5页)

莫愁湖旧影

水西门出城往南可到赛虹桥,“去到城外赛虹桥上投于中流。”(73页)

水西门向西到江边,是长江下游木材集散地上新河镇,当年是很繁荣的一个地方,“如今从水路回来,已到上新河。”(567页)
南京城南的聚宝门(又名南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聚宝门到雨花台一段虽在城外,但民居仍较稠密,雨花台以南则是广阔的乡村,南京人习称其为“南乡”,小说中提到了“南乡米饭”(193页)。

聚宝门外名胜古迹众多,“童自宏同众人谈笑着踱出聚宝门外,到了报恩寺,以前是长干寺。” (192页)“舅爷往雨花台耍看去了。” (465页)“在聚宝门外普德寺中。” (910页)

普德寺旧影

从雨花台向南行,可以到达著名的牛首山和祖堂山,自六朝起,这里就是南京人踏青的好去处,常到牛首祖堂寺呈剑堂作寓418页),“到牛首去踏青。”(713页)“前日在牛首也看见过牛耕。”(714页)“在祖堂寺呈剑堂。”(1214页)

从雨花台向东南行约二十里,就到了东山镇,东山原名土山,东晋时谢安曾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隐居,后来在朝廷担任要职,仍怀念在东山的隐居生活,便在此处营造别墅,后土山亦名东山。小说有两处写到土山,但东山是原名土山,不是今名土山。我今日遇见了土山易家的女儿。714页)“离城只二十来里,乃当日谢安石所居之东山,今名土山。那个地方真好山水,若要卜居,除非那里方妙。”(1170页)

小说还写了南郊更远的地方:“离城三十里板桥地方一个财主家。”(1131页)“在江宁县牧龙亭居住。”(1226页)牧龙亭一作“木龙亭”,又作“木牛亭”,位于今江宁区江宁镇南,南宋奸相秦桧葬于此。   
北郊主要写了观音门和燕子矶,“请了出游燕子矶。”(421页)“将午到了洪济寺。”(1156页)“又游了游燕子矶。”(1157页)“次日到燕子矶山顶上亭中坐下。”(1159页)“进了观音门,又看陈妙常女贞观故址。”(1160页)“洪济寺”即“弘济寺”,清乾隆即位后,为避其名“弘历”之讳,改为“永济寺”,也可将“弘”用同音字“宏”或“洪”代替,据此,《姑妄言》现存的这个抄本可能抄写于乾隆年间。

燕子矶旧影

202386


走马观书
酷爱读书,偏重文史,偶有一得,寄诸笔端,若有同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