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京博物院旁
我原住城南颜料坊,1987年移居中山门内,与南京博物院为邻。那时中山门一带还很清静,道路也通畅。城内中山东路上有六排法国梧桐树,浓阴蔽日,美不胜收,被人们誉之为“绿色隧道”。记得当年接待外地来访的同行途经此路,客人们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法国梧桐赞不绝口,有客人说若不是看到路两旁掩映在绿荫中的建筑物,还以为是穿行在森林中。出中山门就是通往中山陵的陵园大道,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梧桐大道”完全相同。陵园大道是原名,现在分成两段,中山门到卫桥三岔路口叫中山门大街,三岔路口向北往中山陵去的道路名为陵园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梧桐大道”就是指这一段。另外灵谷公园南面的灵谷寺路也是一条“梧桐大道”,只是比陵园路窄。而当年中山东路的“梧桐大道”有六排大树,所以比只有两排大树的陵园路和灵谷寺路更美。图1 灵谷寺路
虽然中山路、中山北路、汉中路与中山东路格局相同,但树不如中山东路高大整齐,尤其是逸仙桥以东,排列成六行的法桐树高大粗壮,修剪整齐,缺棵也少,那时候在这段路上行走或骑车是一种享受。可惜1996年因沪宁高速连接线直通中山门,中山东路的路面要拓宽,于是砍掉了快车道两侧的大树。据说当时的方案是要把安全岛改成铁栏杆,要砍四排树,就像现在的中山路一样,后因舆论和上层的压力,采取的办法是,把安全岛上的两排树改为一排,在靠近十字路口的路段及新街口广场到洪武路口一段,安全岛全部改成了铁栏杆,六排树只剩下了两排。后来修地铁,大行宫、西安门、明故宫附近路段人行道上的树也大部分被砍掉,虽然后来补种了一些,但修剪很差劲,有的树几乎没有修剪,这样的法桐树,毫无美感可言。图2 这棵法桐树几乎没有修剪,如果行道树都长成这样,还会有“梧桐大道”吗?
新街口与鼓楼之间的中山路,原来只有四排树,但高大整齐,也很漂亮,后来把中间两排大树砍掉,安全岛改成铁栏杆,路是宽了,但很难看,后来又拆掉铁栏杆改种一种低矮的树,与原来中山路的景观根本没法比。中山东路也是这样,虽然在一些地段保留了四排树,但“绿色隧道”已很难恢复,非常可惜,我想,如果当年沪宁高速连接线不从中山门进城,保留中山东路和中山门外的梧桐大道该多好,也不至于现在陵园路梧桐大道中间会出现一段大煞风景的高架路。位于中山门的南京博物院,前身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博物院,解放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后改为省属。全国省一级博物馆或博物院,都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之名,唯独江苏省,冠以“南京”之名,以至于有人在查询各地博物馆(院)时很疑惑,怎么没有江苏省博物馆呢?也有人以为“南京博物院”属于南京市,其实不是,南京市另有“南京市博物馆”,在城西朝天宫,因其地是古迹,所以参观仍须购门票。与此类似的还有“南京图书馆”,也是省属,却冠以“南京”之名,而南京市属的图书馆,原名“南京市人民图书馆”,后改名“金陵图书馆”。家住南京博物院旁边,到博物院里参观游览极为方便。在此之前,虽多次路过博物院,却没有进去参观过,与博物院成为邻居后,入院参观游览成了家常便饭。那时候博物院的主要建筑只有民国时修建的辽式大殿,常年展出的是“江苏历史陈列”,其他文物会不定期的选择展出一部分,有时还有外地甚至国外的文物前来巡展。当年进博物院看展览是要买门票的,先是0.50元,后来涨到20元。不知是不是要买门票的缘故,那时候到博物院来游览的人很少,即便是星期天,也没有多少游客。记得有一次周末带女儿到博物院拍照,大殿四周竟空无一人,这样的情景现在很难想象。图3 当年博物院的门票
在辽式大殿西南侧原来是一片绿地,有树林、草坪、花坛,印象中还有一个小水塘,颇具园林风格,人们在参观完室内的展览后,还可以在室外园林里游览一番。那时博物院内的树较多,树的种类也不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博物院里的树下面立了一个小标牌,注明树种的学名、原产地、植物特性等信息,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可以让游客在游览之余增加一点知识,不过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了,因为剩下来的树已不多。大约是在上世纪末,博物院开始扩建,在大殿西南侧这块绿地上新建了一座宫殿式大楼,主要展出名家字画及各类艺术品。原辽式大殿挂的匾额是“南京博物院”,新大楼上也挂了一块匾,题曰:“物华天宝”。遗憾的是花园消失了,可能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在新大楼内修建了一座小园林,后来再次扩建,这个小园林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南京博物院和很多企事业单位一样破墙开店,大门两侧都盖起了门面房,大门东侧到前半山园路口,原来围墙内是高大的槐杨树,砍掉之后,盖起了三层楼房,开办酒店,店名“樱花园”,酒店正对中山门城门,当年这一带只有五星级的希尔顿酒店(后来改为维景国际大酒店),中低档酒店很少,此店开业后生意不错。后来马路对面的轻工机械厂、机电学校(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楼房重新翻建,大部分改为商业设施,其中不少是餐馆、酒店,原先比较清静的中山门逐步热闹起来。博物院大门西侧建了一排平房,主要开了两家商店,一家名为“江苏省文物商店”,销售文物古玩、工艺品等,一家名为“学术书店”,销售文史哲和艺术类书籍为主。我是不喜爱逛店之人,但书店例外,在路上看到书店时都忍不住要进去看看。家门口有家书店就太好了,节假日没事的时候就进去逛一逛,记得当年我在这家书店买过一套影印的民国时期杂志合订本《食货》,16开精装5册,1982年出版,定价45元。后来我在位于杨公井的古籍书店看到影印的民国时期杂志合订本《禹贡》,16开精装11册,标价两千多,打对折还要一千多,感觉我买的这套《食货》还是挺便宜的,也可以看出这些年的书价涨得离谱。因为经常去逛,我发现这家书店经营不是很好,一方面是书的种类不多,更新也慢,另一方面是顾客少,当年来博物院参观的游客就不多,逛书店的就更少了,周边居民也少(那时还没有半山花园小区),所以生意清淡,果然开了没几年就关掉了。文物商店倒支撑得比较久,后来房地产热起来了,博物院的门面房中出现了房地产公司的售楼处。大约在2010年前后,博物院拆除了大门两侧的门面房,恢复了围墙和绿地。此后不久,博物院开始实行免费参观,过去来博物院参观的大部分是本地散客,团体主要是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有本地的学校,也有省内其他城市的学校,旅游团很少见。实行免费参观后,旅游团增加较多。过去团体参观乘坐的大客车可以停在院子里,后来旅游团多了,大客车就不能进院子,只能停到清溪路上,于是,我们就经常看到一群群人流随着导游举着的小旗子,从清溪路走向博物院。图4 清溪路口过街的人群
可能是在2013年前后,博物院关闭了近一年,对新老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扩建,形成如今“一院六馆”的格局,即历史馆、艺术馆、特藏馆、民国馆、非遗馆、数字馆。重新开放后,前来参观的人日益增多,尤其是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图5 南京博物院辽式大殿外形依旧,内部已改建
记得2018、2019年我曾陪同朋友多次进博物院参观,发现参观的人比以前是增加了不少,但平时还不算太多,所以我告诫想来参观的亲朋好友,最好是在工作日来,节假日不要来“凑热烘”。疫情期间,博物院一度关闭,开放后为控制人数,实行预约参观。疫情结束后,预约制度延续下来。现在到博物院参观的人非常之多,不仅是节假日,平时人也很多。过去外地游客以旅游团为主,现在外地散客成为主流,据我观察,现在到博物院来参观的大部分是外地人,博物院已成为南京的一个旅游热点,与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等旅游热点并驾齐驱。图6 博物院门外人行道上摩肩接踵的人群
图7 博物院门口人头攒动
图8 中山门内车如潮涌
图9 每周一中山门道路通畅,因为南博闭馆
到博物院来的游客,大多数是乘地铁而来,从明故宫地铁站1号出口到博物院六百米的人行道上,除周一闭馆外,每天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有不少游客是在游玩了中山陵、明孝陵之后乘坐出租车、网约车前来,自驾前来的也不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中山门到博物院门口的车辆挤成一团,拥堵非常严重,有时我在公交站等车,看到公交车已到城门口,可是红绿灯变换了三四回车子还不能到站。我在家里经常能听到路上的救护车在不停的叫唤,就知道博物院门口又堵得一塌糊涂了。自从沪宁高速连接线经中山门入城,中山门就开始成为城市交通一个比较容易产生拥堵的地方,现在南京博物院又成了旅游热点,人流、车流大幅增加,交通拥堵已成常态。我注意到每到周一因南博闭馆,道路就比较畅通,可见现在中山门拥堵的主因是博物院,我想如果当年修地铁2号线时在中山门设个站就好了,这样绝大部分参观者都会选择乘坐地铁,据了解,有不少游客之所以选择出租车、网约车是因为从博物院到地铁站要走几百米的路,比较累人。现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从明故宫地铁站修一条地下通道直通博物院,也许可以让更多的游人选择乘坐地铁,减少人们在路边等车,出租车、网约车乱停车导致交通更加堵塞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人行道上的拥挤现象。在地下通道两侧可以建一些商业网点,方便游客购物、用餐,从根本上解决摊贩挤占道路、影响市容以及食品卫生难保证等问题。这条地下通道从明故宫地铁站到博物院,地下的情况不了解,但从地面上看,人行道内侧基本都是绿地,没有什么建筑物,修建的难度应该不是很大,可以由市、区政府牵头,地铁公司、博物院、以及沿线单位联合修建,通过出租门面房来回报投资,这样维景酒店门口也没有必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真的有碍观瞻,影响市容市貌。如果把这条地下通道建成类似于博物院里民国馆“老南京”样式、具有鲜明特色的地下商业街就更好了,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知我的这个设想能否成真?2024年6月16日
往期回顾:
解放后南京的餐馆
民国时期南京的餐馆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上)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中)
蔬菜名称与南京话(下)
新街口忆昔(下)
新街口忆昔(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