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自主后,还没有以前玩得好?想让孩子真正获得“深度学习”,这些细节不可忽视!

教育   2024-09-21 10:01   四川  

*注:文章转自公众号“欢欢博士聊幼教”——《既要“放手”又要“精彩”的自主游戏,为难了老师,折腾了孩子

“自主游戏”说起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小朋友们享受自由,玩自己的游戏;老师们提供个性化支持,满满成就感。


实际的自主游戏现场是:孩子们玩游戏前必须先做计划,玩游戏后要画表征。如果被老师认为“玩得不够精彩”,还会被要求第二天重新玩。他们其实并不自由。


老师们呢,则被死死困在“要自主也要精彩”的“既要又要”里。一方面不敢在游戏前做任何事情,怕破坏“自主”;另一方面又要在游戏过后完成全班几十个孩子的“一对一倾听”。班里几个能力强的孩子被视作救命稻草。很多表面光鲜的“精彩游戏”,实则是老师绞尽脑汁引导的结果——有时候真恨不得上手替孩子玩。


畏手畏脚,疲于奔命,哪有成就感可言。


这一切,都是“自主”被无限放大惹的祸。



01/

不是从头到尾

都靠孩子“自主”


其实“游戏”的前面,无需再加“自主”二字。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本就指的是小朋友根据“自己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玩。加上“自主”一词,反而容易让人以为那些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的探索也叫“游戏”——只不过不是“自主游戏”而已。如果这样的话,对“游戏”本身的理解就进入了严重误区。


所以,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游戏中的自主指的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自主游戏”。


游戏中的“自主”:小朋友自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


孩子自己的选择:游戏由孩子自己选择,而不是由成人安排和组织


孩子自己的方式:游戏是孩子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而不是按照成人设计的方式去操作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小朋友自己想去做,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们就在游戏。


这个意思需要大家反复理解。


首先,最容易理解的是,不是小朋友自己选择的就不是游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对小朋友们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其实不是真正的游戏。但如果老师在小朋友自由游戏时间里,坐在一张桌子上摆弄颜料,小朋友主动提出要加入进来,就是游戏。这里的重点在于“选择的自由”。


其次,即使小朋友自己选择去做某些事,只要过程中他们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也不是游戏。例如,绝大部分教师自制教具、还有要遵循固定流程的劳动都不是游戏(这里cue因劳动而大火的徐海路幼儿园)。这里的重点在于是否限定孩子的探索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没有开放性”。


第三,只要满足“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两个条件就是游戏,不管那件事是不是小朋友自己想到的、自己“发明”的。比如,给孩子一个玩具供他们拆卸。虽然玩具和工具是老师提供的,但只要小朋友主动选择去拆、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拆,他们就是在游戏。


总之,“自主”确实是游戏成为游戏的前提条件。但它的含义应该局限于“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索”,不能再继续扩大。


当前的“自主游戏”实践之所以让一线老师怨声载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主”的含义被扩大到“自主地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那完了,老师做什么都容易被批评“干预”了幼儿的自主游戏。


既要老师什么都不做,又要孩子玩出精彩,却不知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只留成千上万的带班老师们在狂风中凌乱。




02/

为什么“自主”很重要?


明确“自主”的内涵以后,我们再来谈为什么“自主”很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游戏的价值,源于“自主”这个前提。


和“按别人要求、照别人的方式”去做的事情比起来,游戏的价值在于:


孩子最愿意投入: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孩子更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花时间、花精力


孩子最愿意做好:因为是用自己的方式,没有既定的“答案”,有探索的乐趣,所以孩子更愿意努力做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世间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情,都敌不过“我愿意”三个字。游戏让人有“愿意投入”“愿意做好”的心情。因为这种心情,才有后面的学习发生。


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投入精力去做一件事”和他的“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的过程中,为了做好这件事、实现你的想法,你是不是要想方设法的把你知道的、你会的东西全部用起来?即便如此,你还是会遇到没有想到的困难。在应对这些未曾想过的问题时,你会意识到自己还缺什么、还要学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内在动力呀!


所以单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游戏是一个人学以致用、拓展新知的最好途径。因为在游戏中,“投入”并“做好”的意愿是最强烈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长期痴迷于自己喜欢的事的人,大概率都会变成做这件事的高手。那些在旁人看来无比困难的过程,他们自己却觉得自己在“玩”。



03/

不是只是要“自主”

就万事大吉


来,理解了“自主”为什么重要,我们就可以对它祛一下魅了。


“自主”本身并不带来学习。一个人因“自主”而“投入并努力做好一件事”的过程才带来学习。至于过程中到底带来多少学习,就要看这件事本身是件什么事了。


在贫瘠的环境里用贫瘠的材料做事,即使孩子在游戏,他们获得的学习也是很少的。


比如,我指导过一个真实的游戏场景。三个女孩用运动垫、大型塑料积木搭建了一个“家”,搭好以后她们开始在一块圆形塑料积木上假装炒菜。因为没有任何其他材料的支持,她们做几下剁菜的动作就算菜做好了,游戏情节转而进入“喂小猫吃饭”。


女孩们在游戏吗?她们在。但她们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发展。根本原因是她们做的这件事不需要她们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反正怎么假装都是“好”的。


她们不需要真的动脑筋。


但同样是厨房游戏,如果孩子手上有泥巴、水、锅碗瓢盆和真实的花草,他们的小肌肉运动能力会得到绝佳的锻炼。甚至是预测、反思等高阶思维能力也有很多施展的机会——泥巴和水的比例多少最合适呢?怎么用小花来装饰我的泥巴蛋糕?先做装饰还是先做蛋糕?哪个锅做哪道菜最合适?……


他们需要真的动脑筋才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好。


由于“自主”这个前提,游戏是孩子最愿意投入、最愿意做好的事情。但并不是只要孩子玩起来就万事大吉——如果没有恰当的环境支持,他们真的会瞎玩。


“瞎玩”更清楚一点说,其实是游戏处于一种不太好的状态。游戏状态的好坏是很好判断的。好的游戏状态有三个要素:


目标清晰:观察孩子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或想法,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专注投入:看孩子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在游戏中,周围的干扰无法影响到他


尽己所能:注意孩子是否在使用他所有的能力和知识来完成他的目标,愿意为所做的事情尽可能付出努力


对自主祛魅,对游戏祛魅,坦诚地认识到小朋友的游戏状态有好坏之分,理论才和实践站到一条线上,开始真正去思考如何支持儿童的游戏?怎样才能让儿童的游戏长时间保持在目标清晰、专注投入、尽己所能的好状态?


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如今专家领导们不给方法却要结果,把困难和困惑都丢给一线老师自己去解决,幼师不抱怨才奇怪。




04/

教师如何发挥教育者价值?


到这里,我们讲清楚了:游戏中的“自主”指的是“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虽然这种“自主”带来游戏独一无二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带来学习。因为“投入并努力做好一件事”的过程才真正促进学习和发展。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老师能够以某种方式吸引孩子去做一些老师知道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发展的事情,就既尊重了幼儿的“自主”,又促进了幼儿的“学习”呢?


完全正确!秘密就藏在这里!


老师能做什么呢?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做有趣的事。老师可以创设有趣的环境(空间+材料)来吸引孩子的游戏。


为了让孩子通过游戏获得很好的学习和发展,老师必须首先创设好的游戏环境。


好的游戏环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它是有趣的、吸引孩子的,孩子一看到就迫不及待想要上手去玩;其次,它是开放的、拥抱多种可能性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里面玩;再者,它里面有孩子需要投入才能做好的事。


下面两张图是一个真实的游戏环境改造案例,它可以让我们窥见环境的巨大价值。


改造前,老师提供的材料只有两罐红色系超轻粘土、两张纸。孩子没有沉浸到游戏中,呈现一种没有目标、不专注、随意摆弄的状态。



改造后,老师提供的材料不仅有不同色系的超轻粘土,还有各种开放性材料,甚至给孩子铺了桌布、桌上摆放了绿植和鲜花。孩子的游戏状态明显更投入、更专注,她们的表征也更丰富了。


提供好的游戏环境会有什么效果呢?


首先,所有孩子都能在自主游戏时间里很快进入好的游戏状态。他们不必花20分钟来想自己今天要玩什么,不会频繁更换游戏区域,更不会无所事事地瞎玩。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都看不到“很燥”的孩子。


其次,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给老师提供”精彩的游戏案例。这个不用说,孩子在游戏中迸发的能量往往超出成人预期。


再者,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各领域发展,甚至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科学、读写等学业内容。


最后,老师不必再费尽心思设计主题、设计项目,不必在课程里推着孩子走。孩子会给老师提供数不清的灵感和线索。


Q:

游戏和课程,

谁先谁后?


A: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老师最好的教学方式,课程最好的实施方式。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背后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专业技术。但这些方法并不难,绝大部分园所和老师只要愿意都能学会:


首先,从班级教师的角度来讲:老师需要了解自己班孩子的前期经验、兴趣、发展情况,然后在孩子兴趣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做好计划以后,为孩子创设专业而有趣的游戏环境(这又涉及到教室的空间布局、游戏材料的收集和提供)。孩子在环境里玩起来了,老师开始回应、支持、观察、记录(还要支持孩子自己记录),然后思考下一步是什么,并定期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


其次,园所也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做,包括但不限于:调整一日作息及其相关要求、确保课程安排给老师充分的时间和自主权、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确保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自然而开放的园所环境,还有辅助性的家长工作、出园政策、应急流程……


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得好,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园所形成良性工作环境、实现长久发展。



读懂儿童系列丛书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封面 | 海盐县秦山中心幼儿园

编辑 | 小白

审核 | 李芸芸

读懂儿童
幼教有问题,就来读懂儿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