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星图金融财顾频道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推出“财顾荐书”栏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负责向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
本期主理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推荐的书目是《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作者伊藤隆敏、星岳雄一。
以下为推荐正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有问题也欢迎留言交流:
最近一两年,研究日本开始成为国内经济学爱好者的必修课。人们开始关心日本“衰退的二十年”,关心其成因、过程以及结局,并希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有更好地认知和预判。关于日本经济的书籍有很多,理论也各不相同,兼听则明,与其争论哪一本最权威,多读几本,永远是更好的选择。
本期推荐书目为《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作者伊藤隆敏现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财务省(原大藏省)和经济与财政政策委员会任职,他对日本经济的解读自然也值得读一读。
下面聚焦“失去的二十年”,做要点摘录,感兴趣的读者,建议读一读原书。
一、泡沫产生与破灭
1980年代,日本经济整体表现出色。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2月的260日元/美元升值到1986年夏天的150日元/美元,导致日本出口放缓,且输入通缩。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选择降息,很快见到效果。1984-1989年,日本GDP增速一直在4%以上,仅1986年是个例外,且通胀处于较低水平。
高增长、低通胀、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开始快速膨胀。据书中数据,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以每年30%~40%的速度飙升,5年之内累计增长了300%~400%,产生了巨大的投机泡沫。
经济繁荣和资产泡沫最终导致通胀,1989年,日本CPI快速上涨,从年初的1%快速涨至年末的4%左右。为抑制通胀,1989年,日本央行三次上调政策利率,从2.5%增至4.25%,1990年,继续加息,8月提高至6%。1990年3月,为限制地价上涨,日本大藏省为三个产业(房地产开发、建筑业和非银行金融业)的贷款增长率设定上限。过高的资产价格,叠加骤然收紧的政策,日本股价和地价开始自由落体式回落。1990年前9个月,日经225指数较峰值下跌46%。
事后看,日本资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开启了“失去的20年”。但作者在书中透露,面对资产价格大跌,开始时日本各方却普遍持乐观态度——房价下跌符合潜在购房人意愿,股价下跌则是调调更健康。甚至为确保泡沫不再卷土重来,虽然股价、房价崩溃式下跌,日本央行一直到1991年7月才开始降息。当然,一切为时已晚。
1991年11月-1992年7月,日经225指数再次大跌37%,来到16000点附近,较泡沫高点38957点累计下跌59%。更可叹的是,腰斩之后,漫长的熊市才刚刚开始,日经225指数分别于2003年4月降至7604点,于2008年10月降至6995点,之后,日本股市才算真正触底。
资产泡沫破灭对GDP的影响,直至1992年才充分显现。1992年Q4,日本GDP同比下降0.2%,转入负增长,日本也正式步入“失去的二十年”。在之后的二十年里,GDP负增长从几十年一遇变成了常态现象。
二、失去的二十年
1992-2012年间,日本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0.8%,名义增长率为0%,经济整体陷入通缩,这段时期,便是大家熟悉的“失去的二十年”。
至于原因,存在各种各样的解读,需求侧,有资产负债表衰退、宏观政策接连失误等理论;供给侧,则有人口老龄化、僵化的经济制度、技术进步放缓等解读。在作者看来,“失去的20年”中,日本遭受了需求萎缩和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双重打击——前十年,即21世纪之前,主要是需求萎缩的影响;进入21世纪前10年,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及老龄化提速,供给问题又开始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的重要因素。
问题始于1990年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监管当局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犯下了一系列错误,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尤其是对银行资本流失和不良资产关注度不够,1997-1998年日本爆发银行业危机,成为日本经济的分水岭。
1996年,日本GDP实际增速为3%,已有走出衰退的迹象,随着银行业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从泡沫破灭后正常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长期停滞。
1998-1999年,政府注资暂时缓解了银行业风险,但为避免不良贷款显性化,银行业继续保持对僵尸企业的支持,监管机构对此未做干预,致使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经济活力不断减弱,陷入通缩。
一直到2002和2003年,日本监管当局才开始强力迫使银行正视僵尸企业问题,大力核销不良贷款,银行业问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才告一段落。2004-2007年,日本经济开始缓慢修复。但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复苏戛然而止,再次陷入困境。
虽然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借由贸易的溢出效应,日本深受其害。2008年至2012年,日本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复苏缓慢,并且伴随着严重的通缩。2007-2012年,日本名义GDP年均增速-1.4%,CPI年均增长-0.2%。
2012年大选,安倍晋三当选首相,推出了所谓“三支箭”——积极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之后,日本经济重新走向缓慢复苏。2012-2017年,日本名义GDP年均增速2%,CPI年均增长0.4%,开始从“失去的二十年”困境里走出来。
三、反思与教训
人们研究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
资产泡沫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寻找泡沫形成、膨胀的原因,成为反思的第一步。
一些人将泡沫归结为日本央行没有及时提高利率,但作者看来,1986-1988年,日本CPI一直低于1%,此时提高利率可能会导致经济进入衰退,且泡沫往往是破灭后才被发觉,当时日本央行很难以经济衰退为代价,去干预尚不明确的泡沫。
一些人将日本的经济停滞归咎于1985年《广场协议》,作者也不认可。一则是,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二则,广场协议与泡沫破灭之间的间隔太长,很难论证二者的因果关系。
至于泡沫破灭后,作者认为,日本当局最大的失误是未能阻止银行业危机的发生。日本银行业危机从1996年开始发酵,1997-1998年达到高峰,余波和影响一直持续到2003年。在此期间,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民众不再信任银行和证券公司,资金流动受阻,金融市场冻结,叠加同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经济出现大幅衰退。
事后看,日本银行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本金虚化。当时,日本银行业普遍依赖关联企业股票的未实现资本收益,来满足《巴塞尔协议Ⅰ》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导致资本金虚化,潜藏巨大风险;同时,还发行大量高收益次级债充作二级资本,付息成本压力大。
资产泡沫破灭后,虚化的资本金归零,日本银行业随即陷入严重的资本短缺困境。而监管当局却以避免恐慌为名,协同银行掩盖资本金短缺问题。寄希望于资产价格回升,相关问题能自行解决,直至希望落空,问题集中爆发。
二是对巨大的不良贷款抱有侥幸心理。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土地价格大幅缩水,以土地为抵押物的贷款出现大面积不良。同样的,日本银行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经济复苏,土地价格再次上涨,不良贷款就能转危为安,不断拖延和掩盖问题。事与愿违后,不良贷款问题集中爆发。
三是银行自身不谨慎的经营行为。书中提到,在泡沫时期和泡沫破裂初期,许多金融机构出售附带收益保证的高风险产品(有时是高收益,有时保证至少不会损失投资的本金)。泡沫破灭后,很多银行没有正视损失,反而通过将资产和负债转移给子公司来隐瞒损失,结果是损失越拖越大。
面对上述问题,日本监管机构非但没有努力化解,反而抱有侥幸心理,协同银行掩盖问题,寄希望于借助经济复苏和资产价格上涨自动化解风险。事实是,资产价格一跌再跌,风险越积越大。1997-1998年,问题集中爆发,日本大型金融机构接连倒闭,日本经济也从正常的经济衰退,滑落至长期的低迷。
好了,要点就介绍到这里,感兴趣的读者,再去读一读原书吧。
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封面图来自壹图网。
(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
编辑:胡伟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