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养殖池塘“泛池”大量死鱼现象,每年各地时常发生。
我们以某地“泛池”死鱼事件为例,来说明为什么“泛池”大量死鱼现象难以避免、屡见不鲜。
四月份某农场一口92亩鱼塘,一夜间死亡20万斤鱼,塘主老板顷刻损失100多万元。
一天傍晚,潼湖下了一场暴雨,到了晚上,发现满塘的鱼儿浮上水面。
看到这种状况,塘主采取开启全部增氧机,大量泼洒增氧剂等一系列急救措施,难以起到任何作用。第二天凌晨池塘里的鱼开始大量死亡。
第二天下午2时,塘主组织工人赶紧给鱼塘里撒2.5吨食用盐,他听说鱼塘内氨氮值太高,用食用盐可以解毒,但不见丝毫好转,整个鱼塘中的鱼几乎全部死光。
该塘平均水深5米,排水不畅,大量残饵粪便沉积池底。
由于水温致使上下水体分层,自然状况下上下水层难以交流,这些淤泥平时难于消化利用,日积月累,淤泥层越来越厚。
主要原因在于傍晚的大暴雨,彻底打破了上下水体原有的分层。
当时气温下降15℃,致使表层水温剧烈下降,表层水温低于池塘底层水温,引起上下水体的对流,大量底层水及其淤泥悬浮物被翻上来,瞬间大量耗氧,导致池塘水体突然整体缺氧,引起大部分鱼类死亡。
在水产养殖的高温季节,由于水温形成的池塘水体上下分层非常明显,这种分层现象在自然状况下难以打破。
现在中午时分开启的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包括近年来新投入市场的涌浪式增氧机等这些渔业机械都是在上表水层搅动翻起水流的,难以使下层水尤其底层水与上层水进行充分交流。
也就是说池底淤泥有机物平时难以消化利用,日积月累,淤泥层越来越厚。
这些越来越厚的淤泥层就成为了池塘潜在的不定时炸弹,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致使气温明显下降,或台风大暴雨等恶劣天气致使上表层水温低于底层水温时,下底层水翻上来,灾难就会发生,大量死鱼将不可避免。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如果不着力于平时促进上下水层交流以及底泥再悬浮再释放,不促使底部淤泥平时的消化利用,那么类似“泛塘”死鱼现象仍将不断发生。
底质与疾病的关联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形成所谓的“氧债”。
在缺氧条件下,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
这些物质大多对虾蟹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虾蟹的生长,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
重则会提高虾蟹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导致虾蟹中毒死亡。
另一方面,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虾蟹就可能发病。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肠炎病等。
另一方面,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虾蟹就可能发病。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肠炎病等。
科学改底的方法:芽孢改底和过硫改底怎么选?
①提倡采用微生物型或益生菌芽孢来进行底质改良,达到养底护底的效果。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的各种有益菌的功能优势,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
使用芽孢微生物菌改底时最好配合开增氧机和抛洒增氧片,这样有利于菌生长繁殖。
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可以有效地养护底质和水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扩散。
上面这款生物改底的主要成分是深海芽孢,载体是凹凸棒土,为什么选择凹凸棒土做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