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池”大量死鱼屡见不鲜,如何应对?

百科   2024-10-19 05:10   河南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泛池”,通常是指养殖池塘中出现的大量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突然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泛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泛池”的成因分析
1.1 水体缺氧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当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时,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造成水体缺氧的原因有多种:
过量养殖: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体中氧气消耗过快。
有机质过多:未及时清理残饵和粪便,这些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氧气。
水草过度繁殖:水草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同样会消耗氧气。
天气变化:如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产生。
1.2 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也是引发“泛池”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染源可能包括:
农药和化肥:农田排水带入池塘的农药和化肥会严重污染水质。
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进入水体,也会对鱼类造成致命伤害。
生活污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和营养盐的生活污水,容易导致藻类爆发,进而引发缺氧。
1.3 疾病感染
鱼类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如赤皮病、鳃霉病等,一旦爆发,极易导致大规模死亡。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水源传播、食物传播以及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
1.4 温度变化
水温的急剧变化会对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高温会导致水体溶氧量降低,而低温则会减缓鱼类的新陈代谢,使其活力下降。

警惕!养殖池塘“泛池”大量死鱼现象,每年各地时常发生。

我们以某地“泛池”死鱼事件为例,来说明为什么“泛池”大量死鱼现象难以避免、屡见不鲜。

四月份某农场一口92亩鱼塘,一夜间死亡20万斤鱼,塘主老板顷刻损失100多万元。

一天傍晚,潼湖下了一场暴雨,到了晚上,发现满塘的鱼儿浮上水面。

看到这种状况,塘主采取开启全部增氧机,大量泼洒增氧剂等一系列急救措施,难以起到任何作用。第二天凌晨池塘里的鱼开始大量死亡。

第二天下午2时,塘主组织工人赶紧给鱼塘里撒2.5吨食用盐,他听说鱼塘内氨氮值太高,用食用盐可以解毒,但不见丝毫好转,整个鱼塘中的鱼几乎全部死光。

该塘平均水深5米,排水不畅,大量残饵粪便沉积池底。

由于水温致使上下水体分层,自然状况下上下水层难以交流,这些淤泥平时难于消化利用,日积月累,淤泥层越来越厚

主要原因在于傍晚的大暴雨,彻底打破了上下水体原有的分层。

当时气温下降15℃,致使表层水温剧烈下降,表层水温低于池塘底层水温,引起上下水体的对流,大量底层水及其淤泥悬浮物被翻上来,瞬间大量耗氧,导致池塘水体突然整体缺氧,引起大部分鱼类死亡

在水产养殖的高温季节,由于水温形成的池塘水体上下分层非常明显,这种分层现象在自然状况下难以打破。

现在中午时分开启的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包括近年来新投入市场的涌浪式增氧机等这些渔业机械都是在上表水层搅动翻起水流的,难以使下层水尤其底层水与上层水进行充分交流。

也就是说池底淤泥有机物平时难以消化利用,日积月累,淤泥层越来越厚。

这些越来越厚的淤泥层就成为了池塘潜在的不定时炸弹,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致使气温明显下降,或台风大暴雨等恶劣天气致使上表层水温低于底层水温时,下底层水翻上来,灾难就会发生,大量死鱼将不可避免。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如果不着力于平时促进上下水层交流以及底泥再悬浮再释放,不促使底部淤泥平时的消化利用,那么类似“泛塘”死鱼现象仍将不断发生。

底质与疾病的关联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形成所谓的“氧债”。


在缺氧条件下,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


这些物质大多对虾蟹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虾蟹的生长,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


重则会提高虾蟹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导致虾蟹中毒死亡。


另一方面,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虾蟹就可能发病。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肠炎病等。


另一方面,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虾蟹就可能发病。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肠炎病等。


应对策略

2.1 预防措施

2.1.1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根据池塘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缺氧问题。同时,定期监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确保其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2.1.2 保持良好的水质管理

定期换水、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其他环保产品调节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2.1.3 科学投喂

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合理配制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及时清除残余饲料,减少有机物的积累。

2.1.4 定期消毒和疾病防控

定期对池塘和工具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加强日常管理,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

2.2 应急处理

2.2.1 增加溶氧

一旦发现鱼类缺氧,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如开启增氧机、泼洒增氧剂等,迅速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2.2 转移鱼类

如果条件允许,将缺氧严重的鱼类转移到其他水质较好的池塘,减少损失。

2.2.3 污染治理

对于因污染导致的“泛池”,应立即切断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使用絮凝剂沉淀污染物,或引入清洁水源进行稀释。定期改底,分解底部残饵淤泥,预防氨氮硫化氢滋生。

科学改底的方法:芽孢改底和过硫改底怎么选?


①提倡采用微生物型或益生菌芽孢来进行底质改良,达到养底护底的效果。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的各种有益菌的功能优势,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


使用芽孢微生物菌改底时最好配合开增氧机和抛洒增氧片,这样有利于菌生长繁殖。


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可以有效地养护底质和水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扩散。


上面这款生物改底的主要成分是深海芽孢,载体是凹凸棒土,为什么选择凹凸棒土做为载体?

凹凸棒土为一种晶质水合镁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层链状结构特征,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同样的表面积可以作为更多菌种定植的载体。
同时在其结构中存在晶格置换,帮晶体中含有不定量的Na+、Ca2+、Fe3+、Al3+,晶体呈针状,纤维状或纤维集合状。
这些金属离子还可以起到提高水体硬度的功能,并且土质细腻,有油脂滑感,质轻、性脆,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吸水性强。
湿时具粘性和可塑性,干燥后收缩小,不大显裂纹,水浸泡崩散。
综上所述,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款生物底改集合了深海芽胞、植物酶、生物素,吸附剂选用效果非常好的凹凸棒土质粒而成。
如果您之前用过的改底产品效果不是太好,不妨试下这款生物底改!


水产研究社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