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好坏难分辨?一文掌握鉴别小妙招!

百科   2024-11-05 05:10   河南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伴随高产养殖的日益普及,全价颗粒饲料在渔业生产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但是,由于市场上饲料品牌很多,并且在质量和档次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掺杂使假和质量伪劣的饲料也时有出现。

本文对水产饲料掺假以及质量的鉴别作一简介如下:

一、饲料掺假的鉴别

(一)麸皮掺有滑石粉、稻(米)糠等。

鉴别方法:

将手插入一堆麸皮中然后抽出,如果手指上粘有白色粉末,且不易抖落则说明掺有滑石粉。

如果白色粉末易抖落则说明是残余面粉,属正常现象。

再用手抓起一把麸皮使劲攥,如果麸皮成团,则为好麸皮。

如攥时手有胀感,则说明掺有稻(米)糠。

如果铺在掌心用手指轻揉,有较滑的感觉,则说明掺有滑石粉。

(二)豆粕掺有泥沙、碎玉米等。

鉴别方法:

1、密度法:

取少许待检验的豆粕,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浸两小时以上,然后用一根筷子轻轻搅动,可看出豆粕与泥沙分层,密度较大的泥沙在下沉。

2、碘酒法:

取少许豆粕放在干净的白瓷盘中,铺薄铺平,在上面滴几滴碘酒,过1分钟,其中若有物质变成蓝黑色,则说明掺有碎玉米、麸皮、稻(米)糠等。

(三)鱼粉掺有棉籽饼、羽毛粉、尿素、沙粒等杂质,影响鱼粉的蛋白质含量。

鉴别方法:

1、感官检测法:

标准鱼粉颗粒大小一致,可见到大量疏松的鱼肌纤维以及少量的鱼刺、鱼鳞等。

颜色呈浅黄色、黄棕色或黄褐色,用手捏有疏松感,不结块,不发粘,有较强的鱼腥味。

掺假的鱼粉可以看到颗粒、形状、颜色不正的杂质,呈粉状且颗粒细,易结块呈小团状,手握成团块状,发粘,鱼味淡,有异味。

2、气味检测法:

取待检鱼粉20克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10克大豆饼和适量水,盖上塞后加热15~20分钟,去掉盖子后如能闻到氨气臭味,则说明鱼粉掺有尿素。

3、水浸法:

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或盆碗器具中,加入10~15倍的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若掺有砂石则沉到试管底部。

若掺有麸皮、棉籽饼、羽毛粉等即会浮在水面,真鱼粉无此现象。

(四)配合饲料

鉴别方法:

1、看品牌。

选择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好的产品,切忌贪图便宜而得不偿失。

2、看饵料系数。

一般来说,饵料系数越低说明饲料转化率越高,饲料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饵料系数的高低。

根据周围养殖场多年经验,选择饵料系数低、价格适中的品种。

3、看颗粒。

颗粒外表光洁,大小、长短均匀,粉状物含量少,封口处无霉变,颗粒经水溶开后各成分粉碎度良好,无较大粒状物。

二、利用感官判断鱼颗粒饲料的质量

利用感官判断鱼饲料质量的简单方法,即:“一看、二闻、三捻、四泡、五嚼”。

1、看

(1)看颜色:

鱼用颗粒饲料是由几种主要原料如鱼粉、豆粕、棉粕、菜籽粕、次粉、肉骨粉等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制粒而成。

成品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所用原料的多少。

如若鱼粉、豆粕较多鱼料色就稍黄。

杂粕较多时料色暗红。

次粉较多时料色稍灰白,等等。

(2)看粒度:

鱼饲料是经制粒工艺加工后形成的颗粒。通过观察粒度可以判断其原粒配比、原粒粉碎细度、调质均匀程度及制粒工艺、环模选用情况。

优质鱼饲料粒度表面均匀光滑,断面整齐,长度为直径的1.5~2倍,粉化率不超过1%。

若观察鱼料粒度,发现粒度粗糙,断面不齐,粉化率较高,估计是以下原因造成:

(1)原料粉碎细度不够。

(2)原料配比不合理。

(3)调质不均。

(4)环模选用不当。

(5)切刀距离调节不当等。

(3)看光泽:

优质鱼饲料的颗粒表面光滑均匀、有光泽。这样的饲料适口性较好,耐贮存,利用率较高。

劣质鱼饲料表面粗糙、无光泽。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1)原料粉碎细度不够。

(2)制粒过程压缩不当 。

(3)饲料油脂添加不足等等。

(4)看沉水速度:

投喂颗粒鱼饲料时,保证饲料具有一定的浮力和沉水速度是必要的,鱼在水体上表层摄食,不但可以节约饲料也便于观察鱼的摄食情况。

一般鱼饲料应保证在水面浮3~4秒。

沉水太快,鱼类来不及摄食,会造成浪费;浮水时间太长,则证明该饲料的粗纤维含量较多,品质差。

2、闻

颗粒鱼饲料是各种原料混合后,经蒸汽调质熟化制成的。原料熟化后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

抓起一把刚开袋的饲料放在鼻前闻一下,若发现有霉苦味、焦味、人工鱼腥味、生鱼粉味及生面粉味,说明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原料质量欠佳。

(2)水分超标、贮存时变质。

(3)调质温度不合适等等。

3、捻

鱼饲料从生产到投喂需经过多次搬运,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一般情况下用手指捻(捏)几下不碎即可,但不能太硬。

若一捻即碎,说明其饲料硬度不够,搬运中粉化率较高,易造成饲料浪费;

硬度太大,适口性较差,影响饲料在消化道中的运动,易引起鱼类肠炎病的发生。

4、泡

将饲料放入水中泡下,一方面可以检查饲料在物理性能上能否满足鱼类消化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其原料的大致组成情况。

具体方法是抓起一把饲料放入水中,观察饲料散开的时间,一般饲料3~5分钟后完全散开。

饲料散开时间太短,易造成鱼类消化道发胀,影响其摄食量;饲料散开时间太长,影响鱼类肠道蠕动,不利于鱼类消化吸收。

5、嚼

鱼类摄食饲料虽然是吞食,但口感的好坏则是影响其摄食行为的主要因素。

经过我们口腔的触觉、味觉,可以感受一下颗粒的硬度及有无异味、饲料是否变质、饲料是否掺有杂质(如砂粒,泥土等)等等。

大部分对虾都是白天伏于底层沙下,夜间出动捕食。Reymond和Lagardere(1988)发现,26~27d(重约0.5g)的斑节对虾不存在进食周期性,43~44d的虾(重约3.2g)在夜间捕食稍多于白天,而62~63d的虾(约7.0g)则几乎仅在夜间捕食,日落后开始黎明时逐渐结束。

但如果海水混浊、透明度小,养殖对虾也可白天出来觅食。对虾的摄食强度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水温、溶解氧量、盐度、水质等)和不同的生理时期(蜕皮、生殖活动等)有很大差异。



水产研究社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