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水产动物上关于利用低廉易得的植物蛋白质源替代鱼粉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一般认为非肉食性鱼类能较好的利用植物蛋白质原料,在配合饲料中可用植物蛋白质原料部分或全部替代鱼粉;
但在肉食性鱼类中,植物蛋白质原料替代鱼粉后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鱼类的食欲,并造成了负面影响(生产性能下降、生理和免疫机能降低、肉质品质劣化等)从而极大限制了植物蛋白质源在肉食性鱼类上的应用。
然而,替代鱼粉已成为肉食性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面深入研究鱼类的食欲生理调节机制,并利用营养措施来人为调控其食欲,提高其对植物蛋白质原料的利用率,将为有效解决植物蛋白质源在肉食性鱼类上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营养物质对鱼类食欲到底是怎样产生影响呢?
食欲是指动物对摄食的天然动机,是驱使动物进行摄食活动(ingestion)的欲望,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为目的,这也是消化代谢过程的首要环节。
反映动物食欲好坏的重要指标是其主动摄食量(feed intake),摄食量的大小是诸多因素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动物自身因素如生理状况(感觉刺激、胃肠信号、循环因子和化学信号等),以及外在因素如饵料(气味、形状、大小、原料构成、营养成分等)、水环境(温度、溶氧、pH、金属离子、CO2等)、饲养密度和疾病防治等。鱼类摄食的基本调控过程如图 1[5]所示。
对于我们水产养殖的鱼虾蟹的营养需求来看蛋白质是最大的需求量:
蛋白质在鱼类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鱼体内的蛋白质不仅可用于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及自我修复,也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和抗体等的重要组成成分。
研究发现,鱼体生长与鱼体蛋白质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真正的鱼类生长指的是鱼体蛋白质的增长,但一般认为过低或过高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的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实际上是对蛋白质中比例平衡的氨基酸的需求。
因此,在鱼类配合饲料中,不仅要注重蛋白质给食欲带来的影响,更要关注氨基酸对食欲的影响。
现在普遍认为氨基酸对动物的摄食行为有着极强的刺激作用,是动物良好的诱食剂。
氨基酸可分为L型(左旋)和D型(右旋)。L型氨基酸已被公认是引诱鱼类、甲壳类和其他水产动物采食的最有效的化合物之一。
L型氨基酸(盐)具有一定的口感,其中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表现为苦味;丙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表现为甜昧;天冬氨酸表现为酸味;谷氨酸盐具有鲜味;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具有巧克力味;而蛋氨酸及其衍生物则具有鲜肉味。
不同鱼类喜欢的风味不同,对风味具有定向性,即使同一种氨基酸或氨基酸组合对不同的鱼类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诱食活性,一般认为非肉食性鱼类偏爱甜味,而肉食性鱼类偏爱鲜肉味。
同时氨基酸对鱼类的食欲影响还与氨基酸的酸碱性有关。酸性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碱性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
一般认为,肉食性鱼类对碱性和中性氨基酸敏感,而草食性鱼类对酸性氨基酸敏感。
从上述蛋白质的分解消化过程,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小肽营养的重要性;
水产研究社通过查阅资料表明,大多数被消化的蛋白质不是以单个氨基酸而是以小肽的形式被吸收,肽在肠细胞中的传递比游离氨基酸快,而且具有对能量的依赖程度较低、载体不易饱和等特点;
如何使我们投喂的粗蛋白饲料逐步转化为更易吸收的小肽呢?接着水产研究社将要为大家引入酶制剂的概念:
酶制剂可以促进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吸收,提高其利用率,多由微生物发酵或从植物中提取,按所含酶类可分为单一酶和复合酶。
我们平时投喂饵料大部分还没被吃完就沉底浪费了,并且污染水质,增加水体氮含量,最终导致氨氮超标,氨氮超标又会对鱼虾蟹造成刺激最终产生病害,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此我们通过使用蛋白酶,植酸酶等酶制剂来拌料,这样鱼虾蟹在吃料过程中,这些酶制剂也进入体内参与到饵料的中蛋白质的分解,促进吸收,减少鱼虾蟹肠道负担,这样即达到了我们买的那么贵的饵料不会被浪费,沉到底部污染水质,同时我们喂养的鱼虾蟹能更好的吸收长的更快,最终实现提前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