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肝肠胞虫?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是泰国 Tourtip 等(2009)描述的微孢子虫新种,属于真菌界(Fungi)、微孢子虫门(Microsporidia)、单倍期纲(Haplophasea)、壶孢目(Chytridiopsida)、肠胞虫科(Enterocytozoonidae) 、肠胞虫属 (Enterocytozoon)(鲁兴萌等, 1999; Samtom, 2001; Tang et al, 2015),严格细胞内寄生(Lom et al, 2002; Phelps et al, 2007)。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是引起对虾HPM的主要病原, 已成为对虾养殖业最致命的威胁之一, 肝胰腺是易受EHP感染的组织,在肠道和胃中也检测到EHP感染。
EHP营细胞内寄生生活,在宿主肝胰腺上皮小管细胞的胞质区域进行复制。感染组织学研究揭示了该病原的几个发育阶段,包括早期孢子的孢原质和成熟孢子。
EHP成 熟 虫 体 呈 椭 圆 形,大 小 为(1.1±0.2)~(0.7±0.1)μm,包含 1个细胞核、1个 5~6圈极丝、1个附着在极丝上的固着盘、1个后液泡,以及 1个厚的电子致密壁。
有研究表明,该电子致密壁在微孢子虫抵御外界环境、维持自身形态和渗透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EHP不会造成对虾的死亡和白便综合征,但组织学研究发现,EHP会给对虾的肝胰腺造成大面积损伤,大幅降低被感染对虾的活力,最严重的是,它会阻碍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其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严重下降、经济损失严重。
肝胰腺作为虾的主要消化腺, 分泌消化酶, EHP感染肝胰腺导致虾生长不良和免疫力受损。
由于 EHP的生活史较为简单,整个生命周期仅为5~11天,因此,一旦有对虾染病就会很快暴发流行。
此外,EHP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无须更换宿主,发育各期都在宿主小肠上皮细胞膜与胞质间形成的纳虫空泡内进行。
具有感染性的是孢子化卵囊,卵囊被易染动物吞食消化后便会释放出孢子,孢子数目与养殖时间成正比,养殖时间越长,孢子数越多,对宿主生长的影响便越大。
通常在养殖 40天左右会出现 1个暴发的高峰期。
由于孢子附着于宿主肠上皮细胞发育,产生的卵囊会经染病动物的粪便排出,造成环境污染,进而扩大病情的发展。
感染EHP 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粪便及养殖对虾水体能经PCR 检测检出 EHP 阳性(Han et al, 2016; Tang et al,2016; Rajendran et al, 2016),其肝胰腺、鳃、血淋巴、肠、心脏、肌肉组织也均可检测到 EHP 阳性(Han et al,2016; Santhoshkumar et al, 2016; 骆云慧等, 2016)
EHP呈阳性的养殖对虾生长缓慢,个体差异极其明显。
个体小的虾几乎不蜕壳,且活力差,但摄食表现正常,其肠胃内充满食物,病情严重时其肝胰脏颜色加深、萎 缩,出 现 明 显 的 生 长 阻 滞 现 象,这 与Santhoshkumar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特定的生长阶段,感染 EHP的对虾,其个体大小几乎只有未感染对虾的二分之一,导致饵料系数显著增高,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造成了很大的养殖经济损失。
二、EHP的传播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虾传播给子代;另一种是水平传播,即通过摄食寄生 EHP的鲜活饵料、病虾、死虾或环境中的孢子体而感染。
EHP感染对虾后,先在肝胰腺细胞内形成孢原质,待孢子成熟后,再通过对虾消化道排出体外,然后扩散到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
因此,水质状况对于 EHP孢子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养殖过程中要重视水质参数的监测。
同时,水质环境恶化也会降低对虾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各项水质指标中,pH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有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对虾的呼吸作用以及养殖中后期积累于池底的残饵和大量悬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有机酸所引起的。
为了维持水体 pH,在养殖中后期可使用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有益微生物菌剂对水质进行调控。
COD超标是引起对虾病毒暴发及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当 COD长时间超过 13.0mg/L时,对虾容易感染病毒。
检测结果表明,EHP 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肝胰腺>中肠>血淋巴>鳃>肌肉;而检出率高低顺序在肌肉和鳃略有差异。
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组织 EHP 对数总体上有正相关性,肝胰腺、肠道和鳃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99.9%的极显著水平(P<0.001),肌肉鳃、肝胰腺肌肉、肌肉血淋巴、肠道血淋巴等组织间也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
这显示 EHP 主要感染的组织是肝胰腺和肠道。
三、防控措施
目前对于 EHP病的治疗比较困难,还是应以防控为主。
第一、防控最关键的就是控制养殖密度,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可以有效降低对虾感染 EHP的机率。
第二、要增强生物安保理念(biosecurity),筛选无特定病原(specificpathogenfree,SPF)亲虾进行繁殖,对亲虾的排泄物、粪便、活性饲料(如卤虫)等进行定期的 EHP检测。
由于 EHP可以在对虾间水平传播,健康虾摄食了死虾的虾体会引起感染,因此,病虾、死虾一定要及时清理。
第三,由于 EHP孢子可以耐受长达 50年的干燥,或 200mg/L的含氯消毒剂。
因此,如果某个孵化场或者养殖场被感染,放养前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池塘包括池底淤泥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
第四,定期检测水质理化因子,根据监测数据及时掌握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确定技术操作措施的实施需求,达到维持健康良好的环境状况,降低环境恶化诱发病害或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的风险。
第五,要合理设置进排水系统,养殖用水需经砂滤、蓄水池沉淀、曝气、消毒等处理后方可使用,养殖尾水需经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防止病原在不同养殖池塘或养殖场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