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这个可比“毒王”肺炎啥的严重多了!

教育   2024-12-11 21:30   天津  


.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最近几年的病毒都要成精了,一到秋冬就一波比一波严重!


以前病情凶狠的也就甲乙流,今年可好,腺病毒,合胞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轮番上阵,全都是能让孩子高烧不退、咳嗽到没法休息,甚至到肺炎的“毒王”狠角色。


满满比较壮实,除了有些咳嗽和感冒症状,也就都扛过去了。可他的好朋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之前刚高烧病过一轮,才复课没两周,上周中开始又病倒了,中招的是最近来势汹汹的新毒王腺病毒。



同学妈妈昨天跟我发来了孩子的最新情况,说原想着让孩子静养,毕竟腺病毒也没什么特效药,主要靠自愈。可孩子已经高烧不退3-4天,只好去诊所看了一个很厉害的儿科大夫。



结果医生告诉她,腺病毒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个病一周半周就过去了,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抽动的情况,最好去确诊一下抽动症。


这可比什么病毒、高烧、肺炎严重多了!

一是不容易好,可能至少要吃8-10周的药去调理,孩子才能慢慢恢复;

二是好了也很容易复发,如果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没有改变,可能过不了多久又抽动了。


这个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如果放任不管,现在是躁动,以后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到时候就不好处理了。



.


听到这,我不由得心塞起来,这已经是身边第三个有抽动问题的小朋友了。


同学妈妈叹了口气说,你的感知力和观察力是真的强!不愧是学过儿童心理学,被高需求敏感娃反复历练出来的“别人家妈妈”。


前两天你提醒我,说孩子有点爱皱眉和耸鼻子,还会时不时地发出“嗯”、“嗯”的声音,让我留心一下孩子最近是不是压力大,说实话我当时挺不可思议的。












我这个亲妈天天和孩子朝夕相处都没察觉到异常,可见他的表现是很轻微的,家人也感觉不明显,就没太当回事,觉得可能就是孩子的小动作。


没想到这次去看病毒发烧,竟然被医生如此郑重地提出来,要我们引起重视。

现在把一个孩子健康平安、没灾没病地养大,怎么能这么难啊!


我也不由得悲从心起,真不知道世界怎么了,让本该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小朋友都生病了,不仅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病毒细菌,还有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我问同学妈妈,医生怎么说?


同学妈妈讲,医生和你说得差不多,这个年纪的孩子抽动大多来自心理,很多孩子都是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内心焦虑引起的。



我们家娃胆子小,高敏感,心思重。长务必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找到造成孩子抽动的原因,规避它才能彻底解决。


大夫还问平时上的课外班多不多,孩子学业累不累,家长的学历高不高。


言而总之,给孩子的课外班减一减,别给孩子太大压力,不用非要成龙成凤。这种病例天天见得多了,几乎都是鸡娃闹的。




医生话已至此,相信大家都明白大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会表现出不由自主的、快速的、重复1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比如做出皱眉、耸肩、眨眼、摇头、抽鼻子、清嗓子、发出声响等,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虽说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医生从临床经验来看,就是现在学习内卷太严重,鸡娃闹的,压力大到孩子内心难以承受了,是出现抽动常见的原因。


我之前认识的两个抽动症小孩子,确实如此。


一个孩子是在重点名校,学习环境非常内卷,同学们普遍都很努力,整体水平也很高。长期在这种高压学习氛围下,孩子就开始抽动了。


休息了一段时间很见好,可他一回学校就抽动。最终父母决定给孩子转学,转到普校之后抽动就好了很多。



另一个孩子是在普校,但家长的期许很高,虽然学校整体环境比较轻松,妈妈非常热衷于鸡娃,给孩子选了很多课程,留了大量练习册,对孩子也严格。


结果后来孩子就开始抽动,妈妈意识到问题后悔不当初,再也不敢鸡娃,只求健康。后来,孩子慢慢好转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抽动就一定是鸡娃造成的。比如满满同学的妈妈,就是完全相反的案例。

不仅不鸡娃,还一点要求都没有,一心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看孩子作业多就恨不能上手替娃写。


摊上这样松弛的佛系老母亲,按说孩子没有学习压力,可偏偏孩子是个自己卷自己的上进娃,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做不到自己满意就开始较劲。不管家长怎么劝解开导,做不好孩子就是接受不了。



对此大夫也很棘手,说这是最难处理的一种情况,唯一的解法就是改变孩子的认知,让孩子接受自己很普通,就算不够优秀又如何。就算我不够好,我也要好好活着。




这话非常触动我!普通人也配拥有好的人生。我原本为满满的吊儿郎当很是担忧,但仔细琢磨一下,忽然觉得儿子的精神状态简直遥遥领先。


满满的内心独白就是这样:

我不够好怎么了,不好就不好呗,又不碍别人什么事。你好你的,我无所谓,我这样自己就挺好的。就算没那么优秀,也不耽误我享受世界呀。


同学妈妈说,没错!我家小朋友就缺乏满满这种无视别人眼光和评判的勇气,如果他能这样自在又自洽,就不会自己逼自己了。

能把一个高敏感娃内心养得如此强大,你是会教育孩子的。



满满活的如此「目中无人」,有多少是自己的天性所致,又有多少是我的教育在发挥作用,我也不好说。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小孩压力真的很大,整个社会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孩子那里了,以教育内卷的形式展现出来,越来越低龄化。


和我小时候相比,提前了至少5-8年。我印象里除了小升初那年有升学压力,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比较松弛自在的。


其实日常的测验和考试很多,分数和排名也都公开,可在班里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并不强烈,孩子们心里不会有明确的好学生和差生之分,没心没肺地一起玩。



那时候学习也重要,但权重没那么高,同学们对彼此的感触和认知也是丰富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社交、品质等多个维度。


人缘好,想法多,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能说会道,擅长组织,鬼点子多,会玩游戏、运动能力强,能带动气氛,说话幽默,字很漂亮,唱歌好听,会才艺......

都和”成绩优秀”一样,成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总之,孩子们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孩子对世界、对人的感知是丰富的,有层次的,立体多样化的。


可现在呢,对成功的定义是那么单一扁平,范围窄到似乎只有“成绩好,考入名校”才叫好。

也难怪有些孩子哪怕没有外压,也忍不住自己卷自己,生怕自己成为失败者。



就连大人,在面对世俗定义的成功就是“好看的学历和简历,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都快扛不住压力,忍不住焦虑。

更别说简单纯白,未经历练成长的人类新手啦,真是残酷呀!


真心话,这个时代鸡“活着的态度”,“抗压耐挫力”,以及”拥有不被认可的勇气“,比鸡学习有用多了!


毕竟世俗眼里的“真学霸”和“成功者”终究是少数,普通人是大多数,而我的孩子大概率是普通大多数中的一个。


.



满曰成长记
Hi,我是满妈,我儿子叫满满,曾是一枚高需求宝宝、职业胀气娃。为此,爱研究爱思考的我,愣是发明了“规律喂养”法,并帮助10万余位新手妈妈。现在,我继续发挥自己的“较真”随满满一同成长,琢磨启蒙,钻研教育,为了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