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总听前辈们说,孩子小学二升三是个分水岭。
一直以来我的体会都不深,满满虽不着调,但成绩还过得去。
倒是娃搭子总说,现在孩子在数学上总有各种不会的题,需要她给辅导。就那些数学题,又难懂又绕弯,自己都快做不明白了。
前些日子期中考试,满满数学愣是给我考回了一个85分回来,还不如一直学不咋样的语文呢。
数学老师连着给我通了3个电话,沟通孩子数学成绩的显著退步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哎妈呀,这才三年级,娃的数学就先不行了?
老师说,娃最近上数学课很不用心,让做题的时候也不好好写,讲题时也不好好听。成绩下滑得也很严重,感觉题都做不明白了,家长务必要重视起来!
一二年级的学习比较简单,没作业没难度没压力,不好好学成绩也不会太差。但从三年级开始,难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好好听讲,时间长了就该跟不上了。
我看了一下娃错的题,老师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他更多是由于理解不到位和态度上的吊儿郎当,造成了很多漏洞。
就期中考试卷子,错几乎都出现在选择题上。由于不用写步骤,又有备选答案,娃直接进入偷懒模式。
看题目问“倍数”,娃直接把现成的俩数一除,算时间间隔的,他直接拿已知条件就按套路加加减减....
如此简单粗暴的思路,结果直接正中出题人下怀,满满把易错项和干扰项一个不落全选了。
看得都把我给气乐了!小时候老师总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刻被具像化了。
你说满满真的不会,数学没学懂吗?也不是,数学那部分他基本都学会了,但程度仅限于会,远远达不到能灵活运用、应对自如的程度。
现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也早就不是咱们小时候直来直去的数学题了,而是变成了绕了好多道弯,需要抽丝剥茧的综合运用题。
首先孩子要在长长的题目中做阅读理解,提取出有效信息,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和要考的知识点,
再调动脑子里的知识和公式与之匹配,把题目中绕的几个弯依次解出来,直到推算出最终答案。
这么复杂的思维过程,点到为止、浮皮潦草的学习程度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于是一向在数学学习上不费劲的满满,就出现了「一学就会,一做全废」的情况。
也难怪娃忽然就不想学了,这挫败和失落,让原本胜任的娃多少有点接受不了,于是产生了抗拒,畏难情绪大爆发!
既然问题已经找到,咱就好好带娃查缺补漏,重新调整数学学习流程和思路呗。
而且我和老张都属于数学很不错的那种,教个三年级娃还难吗?别说,还真不简单!
满满现在的三年级教材,和咱们小时候的教材编写思路完全不一样。这导致我和娃在交流数学的时候,思维就不在一个平面上,我给他讲解题思路时,娃的脑回路往往get不到。
前两天,满满有道求周长的应用题错了,让我给他讲。我看了一眼他的答案,发现小哥哥连周长求解方法都写得不对。
公式可是做题的第一步,至少得把数学公式先写对了吧?
我问满满,你周长公式是什么?他说,公式?什么公式?
好木!连公式都不知道,那还讲什么呀。所以我让娃先自己去翻数学书,把公式好好记清楚。结果娃委屈巴巴地翻了半天,说书上真没有。
我听完气得差点把桌子给掀了,这什么学习态度,连公式都找不着?!
我拿过书来仔细翻了一遍这个单元,发现自己还真错怪娃了。
虽然书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求法的引导、思考和举例一点都不少,但真的没有一个像我小时候教材那样,给周长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清晰明了的求解公式。
甚至一些很关键的信息和数学概念,居然是以漫画人物的气泡形式“说”出来的。
不知道娃学的时候是啥感觉的,反正看得我这个24k理科生看着是云里雾里,啊?啥?然后呢?
刚觉得教材准备说点什么了,然后就没了,直接就是习题。
这口气给我吊的,上不来下不去的,好像课本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
满满说,老师让大家在书上记了周长的求法——「长和宽之和再乘2」,这是公式吗?
我说勉强算吧,但公式不是一句中国话,应该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一个式子。
比如周长公式长这样:周长=(长+宽)×2。你做题的时候可以直接拿来用,写在答案里。有了这个标准公式,你先去找长,再去找宽,代入对应的数字,就能计算出答案了。
说完这些,娃立刻眼前一亮!大呼这个方法可真好用。之前求周长,每次都在一大堆字里去择条件,找着找着就忘了自己要找什么,求什么。
要是能先写上这个式子,就不会乱套了,能按部就班一个一个找。
确实,娃之前求周长,不是长宽不分,就是忘了先求和,感觉思维可混乱了。
还有,娃在解乘法应用题的时候,脑子里压根就没有「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基本概念。
像我小时候的教材,有一个小节专门讲方法的生活应用,明确给出几个乘法运用公式,做题的时候我们直接拉公式: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满满的课本里就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公式,只出现在课后习题里,没有总结和引申。
这让不少娃在做应用题的时候,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学习和理解难度大大增加!
别看教改一波又一波,反倒是小时候老套又常规的学习模式,更为好用。也难怪家长们都在吐槽,说现在的教材带有「防自学机制」。
如果娃上课没听懂,或者走神了,想私下自己看看课本补一补学一学,几乎不可能,必须得有人教才行,教育成本直线上升啊!
实不相瞒,我也不喜欢现在的新教材,总觉得结构混乱、逻辑不清,很难在大脑里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学习成本很高,想学通更加困难。
直到我刷到了一个视频,是孟晚舟相对年轻人说的话,让我的想法有所改变。
她说,未来学习知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人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纯粹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智能时代的需求。思辨和提问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对啊,AI都发展成这样了,人脑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敌不过数据库,这是事实。
再仔细看一下教材的迭代改版,其实很迎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旧教材虽好学,逻辑框架非常清晰,但也带有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先给个定理,再给个公式,然后用习题例题去把知识夯实。
目的就是让孩子把知识学会,实用性目的性很强。但发散性和创新性也因此被削弱,孩子能不能真理解,能不能举一反三,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新教材则是引入了美式的数学教育思维,不再给孩子公式定理,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者一道题展示出公式产生的过程。
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总结出这个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探究、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再被已有的知识公理限制和框定。
然后再通过习题,把刚才的发现再次运用,举一反三,夯实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其实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更适合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式,孩子去主动探究新事物,而不是受困于已有的知识框架。
也就是说,新教材的改动是很合乎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的。
只不过这种学习方式太过自由,太具探索性,孩子很难靠自己独立完成的,特别依赖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辅助。
而且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还很高,不仅要有极大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还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足够了解,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知识。
这真的适合国外的教学氛围,没有升学压力,时间很充裕,班上的孩子也没有这么多,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探讨、研学、创新并举一反三。
可眼下国内教育,并不具备这样宽松充裕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别看教材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可知识量却只增不减,难度和深度都拓展了很多。这让大班授课、教育任务又加重的老师雪上加霜。
别说施展个性化教学了,光是把课本按进度讲完,老师都已用尽洪荒之力。
这点我深有体会,身边的家长都在说,感觉学校老师一直在赶进度,知识还没学扎实,用练习巩固,就急忙忙地往前赶。
本来新教材的方式就很发散,孩子这下就很难把知识学透。家长只能私下给孩子加码,无论是上补习班,还是刷练习册,都是为了弥补学校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让学习形成闭环。
毕竟光靠学校所学,实在是不够用。
我原以为鸡娃只是单纯地卷学习成绩,现在深入其中,才发现这么做实属无奈,只为了填补教材和教育环境的不匹配产生的断层,帮孩子更好地衔接住学考分离之间的空隙。
毕竟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要走上学这条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