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马人还在庆祝收复北非的胜利时,帝国的情报组织收到了来自意大利的紧急情报。狄奥多里克大帝的女儿、亲罗马的阿玛拉逊莎被刺杀,东哥特人内部因此陷入混乱。现任国王狄奥达哈德只是一位蛮族酋长,毫无治国理政的经验。在击败汪达尔人之后,东罗马帝国再次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查士丁尼皇帝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夺回永恒之城的绝佳机会。
哥特战争
AD535 - AD554
为了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东罗马帝国决定从意大利的南北两端展开攻势。伊利里亚军事长官Mundus(孟德斯)率领多瑙河军团从巴尔干半岛出发,向西挺进,进攻达尔马提亚地区。帝国军队在该地区几乎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很快就夺回了戴克里先的退休地斯普利特。与此同时,贝利萨留将军率领九千人通过海路进攻西西里岛,由于东哥特人在岛上驻军稀少,贝利萨留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回了共和国的第一个行省西西里。
AD536 - AD538
当贝利萨留在锡拉库萨与部将们商讨光复意大利的计划时,北非大区长官所罗门前来报告,北非驻军因军饷拖欠而哗变。贝利萨留仅带着100名亲卫前往与叛军交涉,叛军敬畏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同时也感谢他的个人慷慨,叛乱很快被平息。
另一波叛军推举希腊人斯托察斯为领袖,企图建立一个北非王国。斯托察斯仅是一名普通军官,不具备统领大军独立作战的能力,特别是在面对由九千人组成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帝国军队时,他无法有效指挥。见叛军一盘散沙,贝利萨留率领两千人迅速出击,叛军立刻四散奔逃,贝利萨留轻松赢得孟布雷萨战役的胜利。
维蒂吉斯不愧为沙场老将,他意识到目前很难从南意大利获得准确情报,无法确定罗马军队的具体人数。因此,他选择退守拉文纳,以争取足够的时间召集军队。由于国中一半的主力部队在伊利里亚防御,他只能选择冒险向法兰克王国求和,以调动在阿尔卑斯山下布防的部队。
贝利萨留迅速整编队伍,快速北上准备夺回罗马城。罗马城在经历1000年的不间断扩建后,占地面积很大,而后绵延19公里的奥勒良城墙经历5世纪的动荡后早已年久失修,四千哥特守军在接到斥候探报关于帝国主力正在进军,很快就选择弃城逃跑。贝利萨留兵不血刃夺回旧帝国的首都,罗马公民们夹道欢迎。贝利萨留带兵穿过的Porta Asinaria(亚西那里亚门)保留至今。
光复永恒之城后,贝利萨留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继续北上,他只能征召罗马城内的男性公民,让他们加入军团,履行作为罗马人神圣而光荣的职责。全城的壮年男性纷纷响应,加入到翻新奥勒良城墙的工作中,军队人数得到显著扩充。
维蒂吉斯得到必要的增援后,军队人数增至三万多人,而细作已经探明帝国军队人数有限,不足万人。于是,在公元537年春,维蒂吉斯国王亲率大军围攻罗马城,他期待贝利萨留会因人数劣势而知难而退。然而,他忽略了永恒之城对于罗马人的重要性。东部军团凭借优秀的工程技术,加固了城防系统,建造了许多投石机与弩炮,维护并清理了城中的排水系统与深井,确保水源供给。
罗马城占地面积巨大,对于防守者和进攻者都是巨大的挑战。东哥特数万大军无法完全包围罗马城,也不能切断其补给路线。集中兵力于一点容易被夹击,分兵进攻又导致首尾难以兼顾。东部军团迅速化解了第一次攻城危机,并利用夜色将城中的老弱妇孺送出城外,以待援军的到来。
在等待增援期间,贝利萨留着手修缮罗马城,而他的妻子安东尼娜则在贵族圈中游走,寻找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她发现教宗竟然成为了不稳定因素,与蛮族勾结,忘却了罗马人的荣光。安东尼娜愤怒地斥责教宗,并念及他为领袖,最终将其驱逐出城。维蒂吉斯效仿先祖,占据了奥斯蒂亚港,这一举措导致罗马城陷入粮食短缺,帝国军队甚至宰杀运输用的驴以解燃眉之急。已经心生不满的罗马市民们要求贝利萨留集结兵力与敌军决战,但他断然拒绝。
经过数个月的漫长等待,在围城部队松懈之时,贝利萨留派遣妻子安东尼娜与副官普罗科匹厄斯前往那不勒斯筹集粮草和军马,同时集结皇帝派来的数千人增援。漫长等待后第一批2000多人的匈人骑兵增援赶到。相比之下,哥特骑兵既缺乏东方骑兵的灵活机动性,也不擅马背骑射。由于维蒂吉斯的营地过于分散,匈人骑射手不断蚕食他的部队。
凭借出色的情报能力,贝利萨留待到增援集结完毕,摆出一副要决战的姿态,诱骗维蒂吉斯派出大军出击。结果,城外埋伏的新援部队与守城军队成功完成前后夹击,粮草得以顺利入城,缓解了危机。维蒂吉斯面对失败并没放弃,继续在罗马城外盘踞超过一年,一无所获且损兵折将,见胜利无望,只能求和。城下之盟的代价自然高昂,除了大笔贡金与人质外,东哥特人将再次成为帝国的辅助军,并在意大利北部保留一个自治领地,以为日后夺回高卢做准备。
事实上,双方都没有意愿遵守协定。维蒂吉斯虽然是国王,但没有权力调用大贵族们的金银,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贝利萨留原定计划是光复全意大利,让蛮族继续占据一块领土显然有悖于皇帝的命令。为此,贝利萨留命令部将约翰带领一支精锐骑兵北上袭击哥特人的聚落。无数哥特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迅速送往东方,而绝大部分罗马公民则得以幸免。
帝国历史上,许多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将领最终都选择高举叛旗,查士丁尼对此心知肚明。贝利萨留在北非和意大利的辉煌胜利,使他声名显赫,成为了罗马人心中的英雄。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不得不对他保持警惕。皇帝深知,贝利萨留的军功和威望不仅威胁到他的统治,也可能引发内部的动荡。因此,查士丁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限制贝利萨留的权力和影响力,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
在这种背景下,查士丁尼并未任命新的西部皇帝,也不想延续西部帝国的行政架构;此外开始寻找一位能制衡贝利萨留的忠诚将领。旧时代的行政机关元老院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随着最后一任执政官保利努斯卸任,查士丁尼不再任命新的执政官,延续了1050年的执政官制度宣告终结。此外,帝国获得罗马教宗任命权,东部帝国开始干涉教宗选举,第一位东罗马指定教宗Vigilius (维吉吕)登基。
AD538 - AD540
在东罗马军队完全控制了罗马城以南的意大利领土之后,东哥特人的实力依旧强大,各大小酋长心怀私念,蛮族独立自由的天性在战争的压力下依然未改。北上袭扰哥特人城市的约翰因对自己的地位心生不满,拒绝执行大元帅贝利萨留撤退重组的命令,试图依托城防守住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这导致贝利萨留的计划被打破,失去精锐骑兵将对战争进程造成严重影响。
权衡利弊之下,贝利萨留决定前去营救这些宝贵的骑兵们,并派遣一支一千人的部队通过海路夺回意大利重镇米兰。这时,皇帝派遣已经古稀之年的大宦官纳尔塞斯前来支援意大利战事。作为皇帝的宠臣,纳尔塞斯既不会威胁皇位继承,也能制衡其他势力。贝利萨留对这位高龄且从未领军的“身障人士”颇为不满,但纳尔塞斯得到皇帝私人金库的赞助,为人慷慨,处事宽厚。
两位统帅达成一致,海路奇袭围城的东哥特大军。维蒂吉斯为避免被包围,迅速率军回到拉文纳。得救的约翰并没有对贝利萨留表示感谢,反而声称自己只听从纳尔塞斯,这导致两位统帅的矛盾加剧。接下来,他们对战争策略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贝利萨留认为需要稳定推进,确保后方安全;纳尔塞斯则主张北上占据一块飞地,然后南北夹击中间地带的哥特部队。两位将领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各自分兵行动,并各自取得了一些战果。
孤悬北方的米兰城传来紧急求援。作为后帝国时代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如今的米兰只有数百正规军和数千志愿军。面对法王派来的勃艮第大军与东哥特联军,这些兵力无异于杯水车薪。两位将领对是否救援争执不休。贝利萨留主张集合大军,水陆并进一举破敌,而纳尔塞斯则认为必须稳扎稳打,不可冒进。指挥的混乱导致军令无法准确传达,守城军队倍感无望,最终丢下百姓逃走。蛮族联军冲入城内大肆烧杀,妇女和孩子被卖为奴隶,繁华一时的大城被付之一炬。
瘟疫肆虐导致帝国失去大好局面,各地驻防士兵遭受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了兵源与军需供给,各地军团士气低落。这也导致帝国在各个战线出现失败;北非长官所罗门在锡利乌姆战役中阵亡;东部军团得知波斯出现内部叛乱后派出大军入侵波斯控制的佩萨美尼亚省,但在安格隆之战中被波斯人在山间设伏,罗马人惨败,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亚美尼亚防线岌岌可危。
查士丁尼也不幸感染瘟疫,谣言四起。由于没有继承人,大贵族与将领们开始讨论推举继承者的问题。贝利萨留也卷入了谣言之中,他与部下关于不支持新皇帝的谈话被皇后得知。对于已经有支持人选的奥古斯塔,这无疑是对她本人的威胁。她找到皇帝,指控大元帅秘密谋反。面对毫无证据的指控,贝利萨留与他的部将免于死刑,但职位被免,一部分家产被充公,开始了软禁生活。他的著名近卫骑士团被拆分,送往帝国东方戍边。
这场战争实为悲剧,意大利也因为这场战争人口锐减,造成的损失比五世纪蛮族入侵意大利时还严重。普罗科匹厄斯亲身见证了悲惨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再次到来,地里的谷物虽然无人照料却已经成熟,但产量远不如以往。因为这些谷物既没有被犁耙翻过,也不是人工播种,而是裸露土地上的种子,所能扎根的很少。之后又没人收割,成熟的谷物倒伏在地,无法再次生长。Aemilia(埃米利亚)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那里的居民背井离乡,逃往Picenum(皮凯努姆),他们认为靠近海边的地区应该不会完全无粮。Tuscans(托斯坎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民也因同样的原因遭受饥荒,住在山区的人们只能食用研磨成粉的橡子果腹。这种食物很自然地让大多数人染上了各种疾病,只有少数人康复。据说,皮凯努姆的罗马农民中有不少于五万人死于饥荒,在塔兰托湾以北的地区则有更多人丧生。
以下我将讲述他们的外表如何改变以及他们如何死去,因为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最初,他们所有人都变得消瘦苍白。正如俗话所说,缺乏营养的肉体开始自我消耗。由于体内胆汁过多占据主导,他们的皮肤也呈现出类似胆汁的黄色。病情恶化后,他们全身的水分流失殆尽,皮肤变得极度干燥,如同皮革一般紧绷在骨头上。肤色由苍白转为黑色,仿佛燃尽的火把。他们脸上始终带着惊恐的表情,眼神呆滞而疯狂。有些人死于饥饿,另一些人则因暴食而亡。由于体内自然产生的热量已经消失,如果有人一次吃太多,他们就无法消化食物,反而会更快地死去。还有一些人被饥饿所迫,以同类为食。
据说在Ariminum(阿里米努姆)上游的某个地方,有两名妇女吃掉了十七个人。她们是那里唯一幸存的居民,饥肠辘辘的陌生人投宿她们的住所,结果在睡梦中被杀害并被吃掉。传说第十八个陌生人察觉到危险,在即将被杀害时惊醒。他得知真相后,将这两名妇女杀死。人们都说,大多数人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他们若是发现路边的野草,就会迫不及待地扑上去,跪在地上试图拔出来。但由于他们已经筋疲力尽,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倒在草地上,伸着手死去。没有人埋葬他们,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够操心这件事。然而,以腐肉为食的飞禽走兽却丝毫不动他们。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饥饿已经吞噬了他们所有的血肉,对于这些飞禽走兽来说,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这便是饥荒肆虐的景象。
饥荒之后,全帝国爆发大规模瘟疫,这让本就人口凋零的意大利雪上加霜,战争加上瘟疫的影响使得人口下降了至少60%,意大利人口在将近1000年后才恢复到帝国时期的人口水平。
东哥特反击
AD541– AD552
东哥特人在罗马人自顾不暇之时,选出了一位军事与政治经验俱佳的新领袖Totila(托提拉),他是西哥特国王狄乌蒂斯的亲戚,曾是狄奥多里克大帝的禁卫军长官。反观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五位指挥官各自为政,面对皇帝去世谣言,他们紧闭大门。东部帝国的统治未得民心,军队缺乏管束烧杀抢掠,加上帝国为支付与波斯的赔款而进一步提高税率,拖欠意大利地区的军饷。
曾视东罗马为解放者的拉丁族裔开始怀念东哥特人的统治,至少在蛮族统治下他们享有和平,罗马传统得以延续。托提拉在稳固军心后,利用罗马将领之间的猜忌和情报薄弱,集中优势兵力,在Battle of Faventia(法纹塔战役)与 Battle of Mucellium(穆琦连姆战役)中大败罗马军队,贝利萨留的成果在一夜之间全失。托提拉快速占领那不勒斯后,意大利几乎全境沦陷,仅罗马、拉文纳和塔兰托三城仍在罗马控制下。
公元544年,迫于无奈,查士丁尼再次启用他的最佳将军贝利萨留,赋予他意大利全军指挥权,但仅给予四千人的部队,军饷和装备需自筹。贝利萨留渡海来到拉文纳后发现意大利岌岌可危,四千经验不足的士兵在正面战争中无异于待宰羔羊。他请求皇帝将他的近卫骑士团从东方调拨,但这支精锐部队在亚美尼亚的安格隆之战中已损失殆尽,新援也多为训练不足的新兵。
面对窘境,贝利萨留仍需执行皇帝的命令,至少要保住永恒之城。在计划反攻方案时,他决定将有限的部队分开,一支由部将约翰跨海陆路进军罗马,另一支走海路奇袭奥斯蒂亚港,沿台伯河水路并进,最终联合城中守军达成三面合围哥特部队。
这个计划的成功基础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稳健路线的贝利萨留来说,这实际上是对兵力不足的无奈之举。顺风情况下,走海路只需要5日即可抵达罗马城下游的入海口;然而,即便是当时最优秀的航海员也无法准确预测海况。贝利萨留不幸遇到风暴,导致大量人员折损,被迫停靠在长期被围的海港城镇奥特朗托。东哥特人趁罗马人停港休整时,派遣信使通知国王主力做好防御工作。经验丰富的托提拉迅速在台伯河窄口修建塔楼,并利用各种材料堵塞河道。
部将约翰登陆意大利后拒绝执行原定计划,贝利萨留无奈只能进军,但因留守港口的部将不服从命令,导致整个计划流产。四面楚歌之时,贝利萨留不幸感染瘟疫,罗马城内守军放弃抵抗,仅仅十年后,永恒之城再次陷于蛮族之手;然而,这座伟大的城市光辉已然暗淡,市政设施破败,百姓饥肠辘辘。留给托提拉的是一座毫无战略价值的残破城市。愤怒的哥特王准备夷平永恒之城,但病榻中的贝利萨留亲自写信,成功劝阻了这一破坏行为。
数月后,帝国大元帅贝利萨留康复了,他将目光再次对准永恒之城。经历了一场极为危险的行军后,他来到了已经空无一人、只有野兽生存的罗马。曾经全地中海最繁华的城市变成这般,令人不禁想到凯撒与屋大维看到后会有何感想。为了保卫帝国的荣耀,帝国军团开始加班加点维修罗马城防,散居在乡村的罗马人也陆续返回。
东哥特人没有浪费时间迅速反扑,由于缺乏攻城武器,双方在未修缮完成的城门下展开激战。罗马人凭借各种陷阱,让东哥特人无法在狭窄的城门口展开。士气正盛的罗马人很快全军出动,在擅长的平原决战中以少胜多。托提拉的决策受到贵族们质疑,统治权威受损,只能退出战斗重整兵马。
即便赢得保卫罗马的胜利,军团依旧缺兵少粮,纵使凯撒与大西庇阿在世也无力回天。为了保障丈夫的战争计划顺利进行,随军多年的安东尼娜前往君士坦丁堡,希望得到皇后好友的支持。然而抵达帝都后,她得知狄奥多拉已去世的噩耗。失去朝中最大依仗后,安东尼娜为了保全丈夫,劝说皇帝将他召回。在接下来的一年,罗马以及数个战略要地接连失陷。
在外随军多年的普罗科匹厄斯,目睹了意大利战争的失败和生灵涂炭的场景后,他的写作风格和语境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从一位支持皇帝重拾罗马人荣耀的年轻人,转变为一位更加“现实”的中年人,对战争和皇帝政策的批评逐渐增多。早期的普罗科匹厄斯在《战史》中以赞美查士丁尼的军事成就。普罗科匹厄斯亲眼目睹了罗马城市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对皇帝的盲目自信和好战政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让他的观点发生了转变。在晚年所著《秘史》中,他揭示了对皇帝和皇后的深刻不满与批评,描述了查士丁尼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上的失误,以及这些失误给意大利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更是对罗马帝国声望的巨大打击。
AD549 - AD553
在帝国财务的不懈努力下,皇帝再次筹集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资金。一支以蛮族为核心的万人大军组建,包括匈人、伦巴第人、赫鲁利人和格皮德人。原定计划是让亲外甥日耳曼努斯从达尔马提亚向意大利进军,但外甥突然病逝,皇帝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只好让久经忠诚考验的古稀之年的纳尔塞斯担任主将。为了确保作战顺利,皇帝派遣信使给边境之外的蛮族部落,配上金银让他们袭击那些对帝国保持敌意的部族,间接让伦巴第人与保加利亚人开始崛起,为帝国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得知消息的托提拉立即扩招大军,并建立一支舰队,妄图在海上阻止帝国军。他决定封锁安科纳港,用47艘船围攻罗马军驻守的安科纳,并派出剩余的300艘舰队袭击伊庇鲁斯海岸和爱奥尼亚群岛。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海军。在与帝国副将约翰的较量中,47艘船全军覆没,海军统帅被俘。
纳尔塞斯虽然年事已高,依旧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从北方进入意大利中部后,选择无视被占据的小城镇,召集拉文纳地区的守军,并支付所欠军饷,准备正面决战。托提拉与纳尔塞斯很快在战场上会面。东哥特人占据人数优势,但东部军队凭借远程火力、良好的纪律与训练,在擅长的平原决战中获胜。在塔吉纳战役中,罗马多民族部队大获全胜,托提拉与大量哥特贵族战死。
受重创的东哥特人在短时间内选出新领袖Teia(德亚)。为了报复罗马人,他在永恒之城中杀死了大量罗马贵族。然而,全意大利人都知道东哥特大势已去,无法再聚集一支能战之军。纳尔塞斯挥军南下紧追不舍,最后在庞贝古城遗址附近的Battle of Mons Lactarius(拉克塔里山战役),东哥特军心涣散,狭窄的战场让许多哥特人选择逃跑,混乱之下末代东哥特国王德亚战死。剩余的哥特人为了活命纷纷跪地求饶,向纳尔塞斯表示效忠帝国以换取一条生路。
在陷入囹圄之前,德亚派遣使者觐见体弱多病的法兰克小国王图德巴,希望得到军事援助,但遭到拒绝。不过,他的两个臣属,Lothar(洛萨)和Buccelin(布切林),获准进入意大利。这两兄弟聚集了数万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并于553年初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再次洗劫了富裕的波河平原。他们自信地认为纳尔塞斯只是个宫廷侍从,对他的军事才能表现出极度的蔑视。
兄弟俩向意大利中部推进,由于缺乏有效指挥,很快蛮族大军开始分兵劫掠。洛萨深入到阿普利亚地区,满载战利品决定返回家乡。然而,他的先锋部队遭到罗马守将的奇袭,丢下了大部分战利品。其余部队在返回法兰克领土之前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但不少人死于瘟疫,包括洛萨本人。
布切林表现得十分谨慎,避免与罗马守军作战,最终到达坎帕尼亚地区。许多在拉克塔里山战役中幸存的东哥特人加入了他的队伍。在贵族们的不断劝说下,布切林最终同意与罗马人决战。没有后勤支援的蛮族大军没有周密计划,对东部军团的精锐骑兵了解不多,最终在Battle of the Volturnus(瓦图努斯战役)中被全歼,传说只有5人逃出生天。
剩余的蛮族聚集在北意大利城市维罗纳,最终在公元562年被东罗马帝国军队彻底消灭。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旗帜开始在意大利飘扬,但19年的漫长战争让整个意大利半岛满目疮痍,陷入严重的衰退期。永恒之城罗马在战火中反复易手,已变得破败不堪,城中的罗马贵族几乎全数凋零。查士丁尼对这些曾在蛮族统治下工作的贵族心存不信,视他们为数典忘祖之辈,缺乏信任。
罗马执政官制度在帝政时期逐渐失去其作用与权力。千年传统在皇权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变得有名无实。查士丁尼作为全帝国唯一的皇帝,将执政官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怀旧名号。最后一位拥有该头衔的是贝利萨留,他在公元541年任期结束后,彻底淡出历史舞台。这一举动标志着共和传统最后一丝残留的终结,同时也反映了查士丁尼集权统治的意图,使得皇帝的权威在帝国内部得以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