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最后的罗马人 AD555 - AD620

文摘   历史   2024-06-07 12:19   澳大利亚  


查士丁尼的统治给帝国带来了荣光,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债务。这些债务如同一把悬在继任者头上的利剑。今天来看,查士丁尼皇帝确实完成了一项不朽的功业,但这持续30年的战争与各种庞大的市政工程,消耗了几代皇帝积攒的财富。为了维持海外领土的控制,皇室需要大量的金币。查士丁尼晚年时,帝国政府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基本处于破产边缘。除了丝绸这一新产业外,没有新的税源。 晚年的普罗科匹厄斯对查士丁尼大帝的穷兵黩武和灾难性的战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旨在通过推行正统信仰来实现帝国的宗教统一,但这些政策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帝国内部的宗教分裂和冲突。他召开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支持迦克墩公会议的决议,引发了支持单性论地区的强烈反对。查士丁尼的宗教法令不仅导致教会分裂,还引发地方叛乱和宗教迫害,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内部稳定。 


《三章》问题是查士丁尼宗教政策中引发重大争议的一部分,导致东西方教会进一步分裂。《三章》分别谴责了三位神学家的著作与信件。查士丁尼希望通过谴责这些异端著作来调和与单性论者的关系。然而,这一政策在东西方教会中引发了强烈抵制,尤其是在西方教会,认为这是对迦克墩公会议决议的挑战。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虽然意在巩固皇权和实现帝国的宗教统一,但却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和不满,最终为东西教会的分离埋下了隐患。


AD556 - AD559

新崛起的斯拉夫人在可汗Zabergan(扎贝尔甘)的指挥下,轻松绕过边境防御工事,穿越冰冻的多瑙河进入色雷斯,并开始分兵劫掠。虽然伊利里亚的守军轻松击退了一部分蛮族,但扎贝尔甘率领的部队如入无人之境,直指君士坦丁堡。一时间,大量难民涌入,罗马的新都再次面临蛮族的威胁。


面对这一威胁,查士丁尼再次征召贝利萨留,并赋予他完全指挥权,希望他能挽救局势。年满60的老将在帝都找到了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老兵(约300人),他们将准备作为传承之物的装备重新拿出,再次组建了近卫骑兵团;一些未曾忘记罗马荣光的市民也聚集起来,前往距离首都约20英里的Melantias(梅兰蒂亚达沼泽地迎击敌人。


贝利萨留命令部队偃旗息鼓。当一支蛮族先头部队接近时,精锐老兵们投掷出标枪,打乱敌人阵型。贝利萨留看准时机领军出击,斯拉夫人陷入恐慌,后续部队因不明前方情况,只见到面色惊恐的逃兵和后方滚滚烟尘,误以为罗马大军正在冲来。扎贝尔甘见军心动摇,只能仓皇逃窜。这场战斗成为了贝利萨留一生中的最后一战,也是他以少胜多的另一个经典



虽然帝国的危机得以解除,但斯拉夫人的势力依旧强大,脆弱的多瑙河边防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铁蹄。皇帝再次支付赎金,取得了短暂的和平与人质回归。大规模军事行动在短期内难以进行,于是罗马人再次使用以夷制夷的政策,联系居住在乌克兰平原的阿瓦尔人,献上大笔金银与军事装备,使其骚扰斯拉夫人。他没想到来自东方的阿瓦尔人如此迅猛,很快就将斯拉夫人吸收。


公元559年君士坦丁堡再次发生地震,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坍塌,随后瘟疫再度袭来。庞大的罗马战舰四处漏水,皇帝已经没有余力去处理这些问题。光是单单修复穹顶,帝国政府就花费了5年时间。


AD560 - AD564

东罗马帝国的传奇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已经年过七旬,但依然精力充沛,每天仍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政务之中。年迈的查士丁尼深知,为了维持帝国表面上的强大,他必须时时刻刻小心行事。帝国的外部局势依然严峻:波斯帝国虎视眈眈,多瑙河沿岸的老对手被来自亚洲的马背民族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所取代。与此同时,来自亚洲的草原民族也为欧洲带来了马镫,这一影响欧洲未来战争的东方发明,正在悄然改变着战争格局。



查士丁尼的最后几年被描绘成一位孤独忧伤的老人。长寿让他目睹亲友们的离世,君王无上的权威让他很难去信任那些半路跟随他的臣子。由于妻子狄奥多拉早年经历,两人无法诞下任何子嗣,查士丁尼后期也没有续弦。老皇帝拒绝明确指定继承人,帝国政坛人物都能猜到,帝位最终会在两位侄儿(都叫查士丁)之间产生。其中一位是帝国名将日耳曼努斯之子,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华,已经有了成功的军事生涯,在多瑙河与东方边境多次战胜强敌,这使他在许多现代历史学家的眼中成为更好的皇位候选人。


另一位查士丁早年与皇后狄奥多拉的侄女索菲亚结婚,和他的表亲不同,他早年投身政坛,为自己的叔叔服务,最终成为首席Curopalates(宫廷大臣)。该职位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十分显赫。主要负责管理皇宫的日常事务,包括宫殿的维护、仪式的安排以及宫廷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和管理帝国建筑项目,确保宫殿和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和维修;这显然是自家信得过之人才能担任。



AD565

年老体衰的皇帝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尽头,后半生几乎没有离开过皇宫,君士坦丁堡外的世界如何,他无从查验。他是一位合格的罗马皇帝吗?这将会是一个永远争论下去的主题。显然他不像哈德良那样明白审时度势,考虑现实利益而多过单纯愿景。但也因为他的执着,带领罗马人逆着衰退的浪潮再次闪耀荣光。


皇帝去世之前并没有任何明显迹象,在情况急转直下之时,只有皇宫内臣Callinicus(卡利尼库斯陪在他的身边,见证了这位伟大皇帝的最后时光。83岁的皇帝离开人世,单独统治帝国长达38年,因他的文治武功冠以大帝名号,同时是最后一位母语为拉丁语的罗马皇帝。



查士丁尼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普罗科匹厄斯和贝利萨留也在同年去世,普罗科匹厄斯作为历史学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贝利萨留则是查士丁尼的得力战将,他的军事才能在多个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这些伟大人物的相继离世,一个传奇的时代画上了句号,东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大帝逝世后,帝位由他希腊裔的侄儿Justin II(查士丁二世)继承。然而,现代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颇为负面,认为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管理叔叔留下的庞大帝国。


事实上,从他首次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元552年到他的好友提比略在公元562年成为皇家卫队统领,以及另一位密友John Scholasticus(约翰·斯科拉斯提克斯)已经成为东方教会下一届牧首的不二人选,查士丁二世的登基并非一次随意的、秘密的交易。他通往权力之路铺设得十分顺畅,通过精心策划获得了关键人物的支持,包括重要的军事指挥官和宗教领袖。在君士坦丁堡长期耕耘,他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和人脉网络。虽然没有获得凯撒头衔,但他的行政地位与凯撒无异。


面对手握军权的潜在继承者,两位查士丁达成协议,决定友好共存,并将埃及行省交给了他来管理。然而,不久之后,一场悲剧再次上演,尽管双方曾和平共处,但不久之后,争位失败者在亚历山大里亚遭到暗杀。


危机四伏

AD565 - AD582


AD565 - AD570

查士丁二世的登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继承了他叔叔的王位。然而要复兴一个挣扎中的帝国并非易事。他叔叔的最后几年,经历了太多阴谋,帝国财政枯竭,新近收复的意大利和北非前途未卜。查士丁寻求为罗马帝国改变方向,作为政坛老人的他,深知稳健政治的重要性,帝国四境看似和平稳定,实则暗藏汹涌。这样的政策转变在新皇帝的宣传中尤为明显,反复强调罗马的重生,甚至可能标志着“帝国意识形态的转折”。


北非一直未能太平,摩尔人持续不断反叛,让帝国必须倾注大量资源。百废待兴的意大利仅有象征性的地位,早已无利可图,更是财政负担。中年登基的皇帝在任前三年,主要内政方向就是开源节流,配以更温和的宗教政策,缩减不必需要的公共支出,这样才能维持新征服土地。


等到内政经济稳定之后,皇帝显然无力开展新的大规模征服战事,但边境上的蛮族就是一个很好的军功积累对象。首先就停止对阿瓦尔人的贡金,撤销了伦巴第人的蛮盟关系,与皮格特人建立联盟对抗两方。显然皇帝高估了皮格特人的实力,王国在两大强敌的夹击下迅速消亡,大量皮格特人成为难民涌入帝国境内。


面对皮格特王国消散后留下的权力真空,阿瓦尔人强势崛起,迅速入侵达尔马提亚;伦巴第人自知不是马上民族对手也只能暂避锋芒。伦巴第人在意大利战争时就受雇于罗马人,目睹了意大利地区的脆弱性后,他们深知罗马人实力深浅。


在568年4月到5月间,伦巴第人国王阿尔博率领全国人民大规模迁徙,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其中还包括其他日耳曼部落以及非日耳曼人。这支迁徙部队的战斗人员估计在8万到40万人之间。一旦伦巴第人到达意大利北部,他们就与东哥特人残余部队汇合。意大利守军有限,外加高压统治,使得人心散尽,甚至有人开始思念东哥特人的统治。北部意大利对伦巴第人的入侵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短短几年时间,伦巴第王国建立。



AD571 - AD573

查士丁二世认为西方无利可图,也不想做过多抵抗。见波斯内部发生叛乱,开始入侵波斯,结果被波斯人强行推回,还丢失了许多在叙利亚地区城市。战争失败不久后,皇帝开始出现不受控的精神问题,严重的时候会在宫廷会议不受控的咬人,导致侍女与太监都十分惧怕他。 


仅仅一年之后,查士丁二世必须要被绑着在椅子上度过一天,他的清醒时间变短越来越少,基本失去了行政能力;他决定指定一位共治者帮助治国理政。在奥古斯塔Sophia(索菲亚)的建议下,应当选择政务能力更强而非亲属为前提,前近卫军长官皇帝好友Tiberius II (提比略二世)被提升为凯撒。 


索菲亚与夫君感情十分深厚,他是东部帝国第一位将妻子形象放在流通货币上的皇帝。下图描述了查士丁二世和他的妻子索菲亚在一枚铜币上的形象。查士丁二世作为皇帝,站在左边,手持象征基督教和世界统治的十字架和地球仪。索菲亚站在右边,手持十字架,象征她的皇后身份和对基督的信仰。



AD574 - AD577

阿尔博因被戏剧性的刺杀后,他的继任者也很快被谋杀,手握军队的36位公爵拒绝向另一位国王放弃他们的独立地位,并决定暂时自治管理他们的领土。东部帝国并没有借着乱局扭转颓势,将领们各自为战。直到查士丁二世的女婿、经验丰富的将军 Baduarius(巴杜阿里乌斯)于575年带领援军队出征。然而,他在首场交锋中惨败(具体地点不明,可能在拉文纳和那不勒斯之间某地)。不久,巴杜阿里乌斯受了致命伤不久去世,这次远征被迫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帝国忙于应对波斯与游牧民族的威胁,无暇考虑顾及意大利。



意大利的乡间地带与山区都被伦巴底人占据,双方开始漫长的战争。提比略二世逐渐掌握权力,为了进一步抵帝国最危险的敌人波斯,他将帝国的主要军力布置在东方,争位失败的查士丁之子(也叫查士丁尼)与他的女婿Mauritius(莫里斯)为主将。 


意大利战争的失败,东线小查士丁尼不成功的叛乱,然而皇帝还是选择原谅,不过查士丁尼家族被边缘化已成事实;这在危机四伏的东部宫廷也算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式。在代为主政期间,提比略二世建立起帝国财库来作为未来危机应对预算。继续查士丁二世还债政策,与敌人保持和平。他这一切努力最终还是因错误的宗教政策而掩盖,他极力想用王权来统一基督教教义与崇拜礼仪,但收效甚微。


AD578 - AD582

当查士丁二世去世后,他成为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同时他为自己加上了君士坦丁之名增加分量。看似模范奥古斯塔的索菲亚并没有那般干净,其实早与帝国凯撒有了奸情。然而新皇帝并没有遵照承诺离婚迎娶索菲亚,而是拥立自己的原配为奥古斯塔。气急败坏的索菲亚找到了曾经高举叛旗的小查士丁尼,双方合谋再次叛乱,结果起事未成就已败露;这两人再次被皇帝谅解,只是告别权利圈得以善终。 

帝国在意大利,多瑙河,达尔马提亚,亚美尼亚连吃败仗,大帝的宏图伟业已经四处漏水。连接意大利与巴尔干的路上交通被阿瓦尔人截断,重镇色米姆被付之一炬。唯一的好消息是,在持续长达50年的不间断叛乱后,作风强硬的鹰派将领根纳迪乌斯赢得阿尔塔瓦战役,北非动乱终于被平定。


对外失败并不能改变他是一位深受君士坦丁堡市民欢迎的皇帝。为了赢得公民们的支持,他每年会从自己设立的帝国财库中支取一部分免费分发给穷人。同时降低前朝的高额赋税,与民休息;修建一些公共设施供百姓使用。如此优惠政策,让君士坦丁堡难以发生动乱,那些别有用心的篡逆者都无计可施。这也让小查士丁尼再次反叛而无疾而终,即便如此,皇帝还是没有选择屠刀。 

年满60的皇帝也开始思考继承人的问题,他只有两位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女婿莫里斯近期在东方取得数次大胜,获得了民众支持。此外他也十分看好,小查士丁尼的儿子,与他祖父同名(日耳曼库斯)成为西部皇帝,这样就能缓解帝国东西之间的矛盾。但最后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形,可能是因为小查士丁尼的多次叛乱,也有可能是迫于莫里斯在军中的声望。



士兵皇帝

AD582 - AD610


AD582 - AD589

提比略二世尚在世的时候就公开指定莫里斯为帝国的奥古斯都,确保了权力移交顺利。他自己数个月后就因病去世,有史学家记载是慢性中毒身亡,但是没有实质依据。查士丁二世紧紧控制帝国的财政,提比略则慷慨拨款以缓解民怨,莫里斯则结束了津贴政策。




莫里斯的仕途和大部分罗马皇帝一样始于军中,作为帝国军团中的一员,此时的东罗马大军已经没有往日的锐气与严格军纪。然而他并不喜欢躲在深宫之中,而是继狄奥多西大帝之后,再一次以罗马皇帝传统方式亲自领军作战。对于西部的三个地区,莫里斯并没有将帝国资源倾注,他很清楚帝国的命脉在东方。西班牙遥远难以控制,北非原住民依旧袭扰不断,伦巴底人重新选出铁腕君王,开始扩大在意大利的征服行动。此外,环境变化也重要诱因,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之间,北非一直是地中海重要的粮食产区,如今气候变化导致肥沃土地沙地化,也让沃野千里的北非不可逆的衰弱。


由于之前的瘟疫影响,导致帝国没有足够的兵源,收入也巨减。在这两个被重新征服的领地,实行军法统治军事管制法。莫里斯首创了Exarchates(总督直隶辖区)控制战乱不断的意大利与北非,首府分别是拉文纳与迦太基。总督直隶辖区的设立是对行省中帝国权威削弱的无奈政策,也是统一民事和军事官职的总体过程的一部分,也会影响力东部帝国未来的军事策略。传统上在帝国晚期,'Exarch'头衔一般授予前往非罗马地区的指挥官,由此也可以看出,东部帝国对这里两地区的态度已经已经发生根本转变,视他们为非罗马人。


在584年,莫里斯向法王Childebert II(希尔德贝尔特二世)发出邀约与金银,让他派遣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攻北意大利。伦巴第人措手不及,明智地拒绝了战斗,但在意大利北部停留了几个月后,法兰克人接受了伦巴第人的贿赂,返回了家园。这次行动唯一的实质性结果是,伦巴第人认识到为了抵御帝国或法兰克人的未来进攻,统一的指挥结构是必要的。585年初,公爵们推选自幼接受罗马式教育的奥塔里为伦巴第国王,这一举动也到许多罗马人的认可。


除了东方战事外,莫里斯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新崛起的斯拉夫人与阿瓦尔人。自从公元582年色米姆失陷之后,他们不断袭扰帝国的巴尔干地区。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记载,根据史学家Θεοφύλακτος(狄奥菲拉克特)的记述,当时有一位名叫Bokolabras(博科拉布拉斯)的斯基泰人,他与汗王的一个妻子有染,并说服七位格皮德人随他一同逃往他祖先的土地。但被罗马卫兵抓住,并送到了皇帝那里。他向罗马当局报告说,袭击是由汗王策划的。皇帝对此大为不满,下令逮捕斯拉夫使者,并威胁要处死他,但最终只是将他流放至君士坦丁堡南部群岛中的一个岛上,关押了六个月。对此,汗王Bayan(巴扬)非常愤怒,率军进入默西亚与色雷斯,攻占了许多城市。最终巴扬被驱逐,双方陷入僵持。


AD590 - AD595

在将入侵的游牧民族推回多瑙河外后,帝国边防军传来紧急军情:萨珊波斯发生内乱,霍尔木兹四世被他的两位大贵族姐夫罢黜,扶持了他的长子20岁的𐭧𐭥𐭮𐭫𐭥𐭣𐭩(库思老二世)为新的沙阿。同时,因不满霍尔木兹四世的罢黜命令,常年在边境征战的大将军𐭫𐭧𐭫𐭠𐭭(巴赫拉姆·乔宾爆发叛乱。库思老二世见两方人马开始厮杀,乔装打扮成功出逃,越过边境找到罗马边防军亮明身份,最后被送往君士坦丁堡听候皇帝发落。



莫里斯见到库思老二世喜出望外,给予他最高规格的接待。很快双方就进入到讨价还价阶段,罗马皇帝向波斯沙阿承诺给予军事援助,沙阿迎娶皇帝女儿,双方联姻;作为回报,沙阿将承认罗马人在亚美尼亚与高加索地区的治权,撤销与当地部族的联盟,将所有关键隘口让与罗马军团。此外,皇帝继续扩展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吸纳更多阿拉伯部族成为帝国的蛮盟。


皇帝下令东方军团主力出击,军队由两位罗马将领和波斯霍斯劳的叔叔率领,共计6万多人。乔宾除了拥有大量战象外,军队成色与人数都不如。双方在伊朗西北部的乌尔米湖附近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乔宾不敌,向乌尔米湖东南方向撤退,最终被追上后在Battle of the Blarathon(布拉马拉松之战)惨败。随后他逃往中亚的突厥盟友那里,但不久后被暗杀。库思老二世的复位结束了这场战争。这场战斗极大地改变了罗马-波斯关系的进程,使东部帝国处于主导地位,在高加索与亚美尼亚地区的有效控制达到了历史顶峰。



AD596 - AD600

在波斯战争中捞取了不少好处的莫里斯,开始面对疾病的侵扰,病情之严重使他不得不思考皇位继承问题。他决定回归旧时传统,让长子统领东部,西部由二儿子继承;这个计划最终因他的病情恢复而告终。

皇帝除了在内政与对外战争中取得许多胜利外,他也效仿罗马先贤出书立传。《Strategikon(战略)》是中世纪早期重要的军事书籍之一,被称为欧洲的《孙子兵法》。这本书不仅为日后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斯拉夫人、阿瓦尔人、伦巴底人的文化与军事传统的机会,也为他的将军们提供了关于如何成功领导军队战胜帝国众多敌人的指示,例如:应在冬天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


《战略》侧面显示出罗马军团素质急剧下降的不争事实。相比于早期帝国大规模动员、正面平推的作战方式,该书大篇幅地强调了计策与谋略的重要性。其中阐明了细作、骑兵、装备、掩护、辎重队、战术变化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面对将军们组建仅对他们个人忠诚的私有部队,莫里斯提出应当大量启用帝国的农民而不是依赖即战力的蛮族佣兵。



AD600 - AD602

在这一切伟大功绩的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由于先帝们的大肆铺张,帝国财库已经几乎空虚。当平民百姓缺衣少食,生活艰难时,再大的功绩也无法让他们忘记眼前的困苦。皇帝很快就自食其果,按照自己的兵法原则,要求进入冬歇期的军团越过多瑙河,向阿瓦尔人发动进攻。这导致大量边防士兵怒不可遏,最终发生哗变。这时,一位名叫Phocas(福卡斯)的军官怒斥皇帝独享荣华富贵,丝毫不顾及保卫帝国的军人们的死活,于是调转枪头直奔君士坦丁堡。



近些年皇帝通过紧缩措施稳定经济,但这些措施在军队和平民中极不受欢迎。尽管这些措施在财政上是负责任的,却导致了广泛的不满;他未能在精英和军事领导层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得知叛军正向君士坦丁堡前进,帝都内暴民受到蓝绿赛车队的鼓动,揭竿而起,元老院也认同了这次叛乱。当暴民与叛军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后,除三位外嫁的女儿外,莫里斯一家人被屠杀,令人唏嘘不已。



在莫里斯20年的统治生涯中,他基本保持了大帝所重新征服的领土,并进一步巩固了西方的领土,同时重创了东方的波斯帝国,使其向罗马称臣。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面对外强中干的现实,他通过政治改革与军事改革,成功将罗马帝国过渡到中世纪。虽然他不是最后一位说拉丁语的皇帝,但大部分史学家还是把他看作旧罗马传统之下最后一位皇帝。


AD602 - AD608

53岁的中层军官收到元老们的高调欢迎,一夜之间成为罗马皇帝,福斯卡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反叛会如此顺利。他的处境也十分微妙,由于戎马半生才混到个中层军官,早已婚配却没有儿子,这样的配置这似乎是罗马阴谋家们的经典目标。



得知莫里斯被废除惨遭杀害后,在亚美尼亚地区镇守的东方大元帅纳尔塞斯(与查士丁尼时期的大宦官同名)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并以凯撒迪奥多西之名掀起叛乱。他很快就休书一封给库斯老二世,相邀他一起来报仇。波斯王庭也放出消息,表示凯撒成功到达泰西封,并得到自己当年一样的待遇。


对于迪奥多西是否成功逃出君士坦丁堡,历史学家普遍此否定态度。不过帝国边防军们就难以分辨波斯军中之人是否是他们的凯撒,许多重兵把守的重镇不战而降,包括达拉。然而得益于莫里斯对帝国军事的改造,波斯人遇到诸多抵抗,并未能攻占卡帕多细亚与叙利亚,此外纳尔塞斯也未能从始至终,最终被诏安(立刻被处决),以至于战争草草结束未能深入罗马领土。


因着帝国的东部动荡,福斯卡需要其他边境安稳,于是与伦巴底人达成协议,承认他们在意大利的现有领土。西班牙开始遭受西哥特人的大举入侵,帝国也只能依托山脉隘口防御,但无法有效抵御。伊利里亚的庞大军队被抽调前往东方,多瑙河防线变得空虚,皇帝还支付了大笔贡金换来和平。殊不知在莫里斯打击下气数将尽的阿瓦尔-斯拉夫人开始逐渐恢复,罗马人的妥协在他们看来就是示弱。


AD609 -AD610

福斯卡知道自己在帝都根基全无,于是行事为人渐渐多疑,以至于变得扭曲嗜杀,任何有关莫逆的风吹草动都会导致大规模处决发生。君士坦丁堡的汹涌局面在皇帝指控帝国二号人物,他本人的女婿Priscus(普里斯库斯)时彻底失控。普里斯库斯很清楚的知道,为了活命只能是他的岳父人头落地。为此他联系了北非总督Heraclius the Elder(老希拉克略),希望他出兵除掉帝国毒瘤。


承蒙先帝厚恩的希拉克略一族显示出高超的政治与军事手腕,老中青三位希拉克略各司其职,老希拉克略佯装斥责叛乱忠于皇帝,实则派遣他的儿子直取君士坦丁堡,小希拉克略与他的叔叔Nicetas(尼切塔斯)出兵埃及与东地中海岛屿,企图控制粮草供应。


最终三方的计划全部成功,随着埃及被占领的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居民纷纷指责,是皇帝残暴不仁给他们带来如此灾祸,很快就发生大规模暴乱。当希拉克略的船刚停靠,暴民就早早冲进不设防的皇宫,把众叛亲离的福斯卡五花大绑送上希拉克略的战船。根据记载,福斯卡知道大限将至,出演嘲讽希拉克略,表示你的统治不见得如我。话完,希拉克略手起刀落,新皇帝登基。



远在北非的老希拉克略收到了儿子成为皇帝的消息,自己也象征性的成为共治者,帝国的新货币也换上新的形象。只可惜老希拉克略无福消受,很快就病逝。





全帝国危机

AD610 - AD620


AD610 - AD612

处决福卡斯后,希拉克略带着亲兵迅速前往皇宫,在贵族、牧首以及皇家卫队的见证下,以传统罗马人的方式,站在盾牌上,被士兵托举,戴上橄榄桂冠称帝。亚洲地区的福卡斯亲信们也开始叛乱,但最终因个人贪婪而失败。


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叛乱,再次希望独立建国。新皇帝借着波斯人入侵的机会,派遣普里斯库斯前往迎敌。普里斯库斯虽然帮助希拉克略夺取了皇位,但终究不可信。本想借刀杀人,普里斯库斯却赢得了胜利。他以为这样可以保全自己,殊不知回去接受奖赏时,皇帝以私自奖赏军士意图谋反之名将他逮捕,强迫他成为修道士。 


屋漏偏逢连夜雨,奥古斯塔去世。皇帝决定续弦,但他选择自己的侄女Martina(玛蒂娜)为新奥古斯塔,遭到教会的极力反对。最后在皇帝的威吓下,大牧首妥协,为这两人祝福。 





AD613 - AD616

库思老二世重整旗鼓,大举入侵高加索、叙利亚与卡帕多细亚,迅速占领安条克。驱逐了皇帝亲率的救援大军,并击败了罗马守军的反扑后,顺势南下占据了巴勒斯坦地区,只有罗马人的圣地耶路撒冷形成了顽强抵抗。结果可想而知,城破人亡,传说钉耶稣的真十字架也被带去泰西封作为战利品。


圣地的陷落对基督教世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震惊。这座城市被交给了由Nehemiah ben Hushiel(尼希米亚·本·胡希尔)Benjamin of Tiberias(提比利亚的本杰明)领导的犹太叛军。在哈德良摧毁整个犹太地后,犹太人再度建立政权,成为萨珊波斯帝国的一个自治省。 


新集结的部队在卡帕多细亚行省首府凯撒利亚驻扎,这里是帝国要冲,一旦陷落,帝国将无险可守。沙阿派出自己的大将 شهربراز (沙赫尔巴拉兹) ,并给他最优秀的士兵与攻城器械。罗马守军成色不足,完全不是沙赫尔巴拉兹的对手。随着凯撒利亚的陷落,整个罗马安纳托利亚地区已经无险可守,无法形成有效防御。


斯拉夫与阿瓦尔人看罗马人内乱,在休养生息后也开始大举越过多瑙河,全面入侵巴尔干地区。整个巴尔干地区除了沿海地区那些防御坚固的大城市外,已经完全失去行政控制权。游牧民族化整为零在乡间肆虐,各地的守军只能龟缩在城中自保。


西班牙得不到中央的援助,无法抵挡西哥特人的持续进攻,除了零星防御坚固的大城市外,几乎全部沦陷。希拉克略无力回天,只能派遣使者议和,承认西哥特人的占领。


如此危急关头,因行省沦陷和混乱,帝国迅速损失了30%的税金和人口。希拉克略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向全帝国发布命令:帝国所有公民都应团结起来捍卫基督抵御异教徒;立刻停止所有公共设施建设,召集各地教会领袖让他们把金银交出;剩余行省的税率飙升,许多壮丁被要求入伍。


流通货币的纯度被迫降低,发行了新的银币Hexagram(赫克格拉姆)。钱币背面上有铭文“Deus adiuta Romanis”(上帝帮助罗马人们)。该银币只是作为应急使用,发行时间短暂,传世量极为稀少。



AD617 - AD620

局势越来越严峻,即便帝国有着庞大军队,但全境都需要驻军,巴尔干与亚洲无险可守,根本无法阻挡骑兵渗透。称霸欧洲千年的“罗马共和国”已经到了存亡危机时刻,希拉克略根本无法集中兵力去攻伐,一旦部署倾斜,另一方就会大举来犯。无奈之下,皇帝只能继续削减开支,派遣使者带着大笔金银前去求和。对于波斯方,皇帝承认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归属波斯,并且卑躬屈膝。至于游牧民族,他们可以享有达尔马提亚与默西亚地区。


库思老二世拒绝了求和请求,处死了前来商讨的罗马使臣,表示自己的军队所到之处攻必取战必胜。他以继续扩大战争的方式回应罗马人的请求,集中优势兵力入侵帝国粮仓埃及。尼切塔斯奉命镇守埃及,但无奈得不到有效增援,只能依托尼罗河上的要塞坚守。


在困守将近一年后,自亚历山大大帝击败大流士征服埃及以来,时隔将近一千年,波斯再度掌控埃及。入侵巴尔干的游牧民族并没有打算遵守承诺,文明教化的罗马人被迫妥协,金银并未带来长久的稳定,同时希拉克略还差点被袭击抓获。此时意大利总督发动叛乱,准备前往罗马加冕为西部皇帝,最终被手下士兵刺杀。面对如此危局,全帝国也只有北非相对安全,皇帝甚至提议迁都迦太基再图良策,但遭到朝中大臣一致反对。


公元620年,对希拉克略来说无疑是最为艰难的一年。巴尔干大部沦陷、近东地区全部沦陷、失去粮仓埃及、西班牙行省岌岌可危、意大利局势扑朔迷离。这一切使得君士坦丁堡破天荒出现粮荒,持续千年的免费面包惠民政策被迫中断。而此时,萨珊波斯帝国来到了他的领土极盛时期。






限定在AU
独立作家、摄影人、古罗马与古典时代历史爱好者。 中国读过书,澳大利亚读过书。中国上过多年班,澳大利亚上过多年班。看过的多,就想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