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蛮族王国 AD418 - AD774 Part4

文摘   历史   2024-02-28 18:14   澳大利亚  



古罗马史学家很少亲自涉足所谓的蛮族领地。例如,塔西驼并未亲自穿越莱茵河边境,其对于日耳曼人的记载主要依赖于传言和口头传承。在古代,由于长途旅行的不便和人身安全的威胁,除了随军记录之外,许多历史文献都是通过采访和调查获得的。 


此外,古罗马人对待蛮族时常站在文化制高点,将他们视为不平等的人类。尽管蛮族重视个人勇武与荣誉,婚姻牢固,不提倡同性关系,但他们缺乏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污系统;对个人卫生漠不关心(缺乏洗浴设施),对精英政治不感兴趣,也没有民主共和制度。这些行为和设施在罗马人与希腊人看来是文明的象征。 


在西部帝国废墟上崛起的日耳曼人王国,在行政、税收、立法和宗教方面以罗马模式为基准,但在统治者的行为上却表现出显著的不同。与罗马帝国时常出现的共治情况相反,日耳曼国王采用了诸子分封制。其核心思想是将部落领土分封给首领的儿子,以维持领土的继承性和家族的统治。 


在这种制度下,国王往往在世时就立儿子为王,但这并非共治,而是通过将王国划分为不同的领地进行“封割”。笔者使用“封割”一词旨在强调,分封为王实际上涉及从主王国中割出一块领地。然而,领主相互之间有不同的统治风格和政策,可能在政治、军事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竞争与冲突;在继承和军事方面往往与主王国产生冲突,导致内部纷争致政治不稳定性。



东哥特王国

AD493 - AD553


根据史学家约达尼斯的记载东哥特人的前身是生活在黑海一带的Greuthungi (格鲁森尼人) 分支,在匈人崛起前一直是乌克兰平原上的霸主。公元376年,末代格鲁森尼哥特国王战败自杀,向罗马境内逃窜的部族就演变为西哥特人,而臣服于匈人的一部分就成了东哥特人。


在尼达欧战役决定性击败匈人后,在所有日耳曼部族中就属东哥特人影响力最大,隔年一名男性贵族出生,为了遵守与皇帝利奥一世签订的条约,年幼的狄奥多里克被作为人质送往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帝国的囚禁期间,他接受了帝国教育,学会了阅读、写作和算术。并受到皇帝利奥一世的赏识,开始在政府内担任武官,帮助帝国平定了数场蛮族叛乱与入侵,获得了贵族头衔。作为蛮盟的象征,狄奥多里克被送回,确保未来蛮盟服役。



许多蛮族青年对东罗马帝国依然怀有巨大的期望,然而,时任东部皇帝的芝诺却不愿意看到蛮族逐渐壮大。为了挑起蛮族内讧,让他们自相残杀,芝诺决定采取策略性的手段。深谙罗马人的权谋的狄奥多里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阴谋,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背叛,于是义愤填膺,高举叛旗入侵马其顿行省。面对狄奥多里克的强大反抗,芝诺无力抵挡,最终被迫妥协,将狄奥多里克重新安置在伊庇鲁斯。


狄奥多里克的野心并未停歇。在482年,他展开了更为雄心勃勃的征服行动,入侵希腊,洗劫了拉里萨城。由于芝诺在面对这场危机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再次被迫与狄奥多里克达成协议。于是,在483年,芝诺任命狄奥多里克为近卫军长官和执政官,负责管理多瑙河省份及其周边地区。 


面对谋士的建议,芝诺说服狄奥多里克决定放弃潘诺尼亚,率军进军意大利,以击败欧瑞斯特。这一决策的背后是让奥多亚塞与狄奥多里克互相消耗,从而使帝国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坐收渔翁之利。狄奥多里克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很快就成功掌握了意大利。在谈判的间隙,狄奥多里克遣伏兵将欧瑞斯特诱杀,迅速夺取了意大利的控制权。




意大利大帝

AD493 - AD526


4万名部落成员分散到亚平宁半岛显然是一项不切实际的任务。狄奥多里克担心这样会导致东哥特人被罗马人同化,于是得出结论,将东哥特人集中在三个地区:帕维亚、拉文纳和皮塞努姆更为妥当。他的行政班底主要建立在失去权力的元老院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意大利的公共设施,成功维持了罗马的司法和税收系统,使拉丁人得以继续享受罗马文化,同时给予哥特人选择是否接受罗马文化的权利。


有罗马人将狄奥多里克被视为西部皇帝,但他却避免使用这个头衔,因为他害怕东部帝国的入侵。作为在君士坦丁堡接受过教育的蛮族国王,狄奥多里克信仰的是异端阿利乌派。然而,在他精巧的统治下,国内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宗教对抗事件,而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下图是东哥特人在拉文纳所建Battistero degli Ariani (亚略洗礼堂)的马赛克穹顶。其设计既融合了基督教元素,同时也展现了罗马异教艺术的一定影响。在这个马赛克作品中,穹顶四周环绕着十二门徒,中心部分描绘了主耶稣基督接受约翰洗礼的场景。这些元素表明东哥特人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承袭和表达。然而,有趣的是,中心图像左侧出现的约旦河的拟人形象,这种拟人形象在当时的艺术中较为普遍,罗马异教文化在这个马赛克作品中仍然有所体现。



狄奥多里克在稳定了意大利局势后,成功击溃了东部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试图控制潘诺尼亚的军队,确保了自己的东部边界的稳定。随后,他将重心转向了外交事务。


狄奥多里克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已经不可考,第二次是在征服意大利后为了稳固北方,迎娶克洛维一世的信仰异教的妹妹Audofleda(奥多夫莱德)。两次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男性继承人,为了谋取国王利益,他将长女和次女分别嫁给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二世和勃艮第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姐姐也也许配给汪达尔国王特拉萨蒙德。至此所有所有蛮族王国都与狄奥多里克有了亲戚关系。


然而事情发展方向并没有按原定计划,阿拉里克二世在507年爆发的武耶战役中阵亡,导致法兰克人与勃艮第人企图侵占南法地区。狄奥多里克派遣大军稳定了南法局势,同时废黜新的西哥特国王扶正自己的外孙,自己则成为摄政王,并计划在外孙成年后将权力交给他此时狄奥多里克的声望达到高峰,也为他赢得大帝的称号。




AD526 - AD536

大帝的精妙设局,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连遭悲剧。

勃艮第国王西吉斯蒙德处死了有谋反嫌疑的儿子,在之后的战斗中败于法兰克王国,全家被处死。

大帝的妹妹汪达尔王后Amalafrida(阿马拉弗里达)在丈夫去世后,被信仰正教的新王希尔德里克囚禁并处决。

暴怒的狄奥多里克计划发起远征夺回汪达尔王国,但于 526 年夏季因痢疾去世。在自己去世前选择让小女儿年仅10岁的儿子Athalaric(阿塔拉里克)继承大统,实际权力却在母后Amalasuntha(阿玛拉逊莎)手中。


阿玛拉逊莎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对她的儿子进行了传统的罗马教育,这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作为女性摄政,这在日耳曼人的传统中极为罕见,母子二人的统治一直十分不稳定,甚至有贵族公开进行刺杀,使得垂帘听政的太后决定与东部帝国谈判合并事务。然而,谈判尚未取得结果之时,未满十八岁的阿塔拉里克却因过量饮酒而突然去世。


阿玛拉逊莎尝试单独执政,但是哥特人的传统不可能允许这件事发生,找到了55岁准备退隐的表兄Theodahad(狄奥达哈德)共同执政(实为傀儡)。狄奥达哈德是一名标准的哥特酋长,学识较低且缺乏管理国家的才能,不受保守派贵族的欢迎。由于土地分配的纷争,新国王与贵族势力联手,将阿玛拉逊莎流放到意大利中部的博尔塞纳湖,她在洗澡时被敌对贵族勒死。



AD535 - AD536

查士丁尼大帝得知盟友阿玛拉逊莎被刺杀后,找到了光复意大利的理由,命贝利撒留迅速整编军队,从迦太基进军意大利。贝利撒留以区区8000人(以骑兵老兵为主)登陆西西里岛,仅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攻入南意大利,一年后将失陷蛮族长达60年的永恒之城收复,罗马遗民纷纷归附,以迎接王师。 


东哥特国王狄奥达哈德面对入侵却完全不知所措。作为王位继承顺序外的人,他没有接受过行政教育,身边也没有配置顾问与参谋,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这也是贝利撒留能够迅速长驱直入的主要原因。哥特贵族们忍无可忍,迅速进行了传统的选王会,推举了军事贵族Vitiges(维蒂吉斯)接任王位。为了巩固王国,维蒂吉斯与大帝的唯一外孙女Mataswintha(马塔斯温萨)达成政治联姻。



AD537 - AD540

维蒂吉斯上任后派遣自己手下部将Optaris(欧布塔里斯)前去找寻逃往中的废王狄奥达哈德,成功找到后将其杀害。在集结了一支大军后反扑永恒之城,一度攻入城区,但是被东部军团抵挡,恰逢军营内爆发瘟疫(很可能是痢疾)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


为了继续战斗,维蒂吉斯请求法兰克人的援助。他不知道的是,法兰克人选择与帝国联盟,不知情况的东哥特大军被两面夹击,损失惨重;想浑水摸鱼的法兰克人也因大规模爆发痢疾而无奈撤军


贝利撒留知道哥特人短时间内不能反击,所以集中手中优势兵力,前去解放后帝都拉文纳,在帝国优势海军的封锁下,城内守军因断粮而开城投降。维蒂吉斯与他的皇后被俘获送往君士坦丁堡;马塔斯温萨很快就选择离婚,最后嫁给了皇帝的表亲将军日尔曼努斯;维蒂吉斯没有再婚,2年后抑郁寡欢而亡


AD541 - AD553

随后东罗马帝国爆发大瘟疫,导致兵源短缺,财政崩溃,同时在意大利驻扎的东罗马军队内斗不断,这让哥特人在末代国王Teia(德亚)重整旗鼓再度反击,几乎将东部帝国势力驱逐出意大利,无奈双方国力差距太大,最后德亚战死,抵抗势力日渐衰弱,东哥特王国彻底灭亡。



西哥特王国

AD418 - AD713


从公元二世纪中叶开始,哥特人逐渐占据了今天的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南部地区。这一时期,罗马帝国陷入第三世纪危机,导致帝国四分五裂,为好战的哥特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快速地在整个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帝国皇帝德西乌斯与他的继承人凯撒赫伦尼乌斯在阿伯里图斯战役中阵亡。直到17年后哥特征服者克劳狄二世取得了纳伊苏斯战役的绝对胜利,使得哥特人死伤惨重。



与其他未开化的蛮族不同,被击败的哥特人表现出愿意融入帝国文明的迹象,尤其在军事和贸易方面。许多哥特人投身于帝国军队,通过在军中的生活体验帝国的文化风貌,他们不仅学到了军事经验和行政管理,还带回了一些罗马人的生活习惯和帝国制造的商品。


显然,哥特人的战斗力受到了帝国皇帝们的赞赏。自从皇帝奥勒良放弃达契亚后,哥特人开始作为多瑙河流域的缓冲,执行帝国以夷制夷的政策。然而,这种平衡在阿德里安堡战役后打破,帝国东方军团惨遭全军覆没。哥特人意识到帝国军团已不再昔日的强大,他们对帝国的轻视逐渐升温,反叛的情绪也逐渐浓厚。



17年后,罗马帝国的版图不再统一,而是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这段时期内,阿拉里克率领的哥特人在罗马帝国的边缘地带崛起,建立西哥特王国,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威胁。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带领哥特人成功攻占了罗马城,这一胜利使得哥特人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否认的克星,标志着罗马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阿拉里克的继任者,他的亲弟弟阿陶尔夫,在接下来的时期选择与西部帝国的皇帝霍诺留结盟。通过盟约,阿陶尔夫成功地协助帝国平定了高卢行省的叛乱。作为回报,哥特人在高卢地区获得了一块自治领土;这个自治领土不仅为哥特人提供了安全的根据地,还为他们在帝国边缘地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哥特人王国逐渐壮大,尾大不掉。


西部帝国持续的衰弱导致其无法有效地控制北高卢与西高卢地区,为西哥特人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过程中,西哥特人利用他们在高卢的自治领土作为基地,逐渐将领土扩展到其他地区。同时,他们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帝国内部的混乱局势使得西哥特人的崛起变得更加顺利。通过协助帝国解决汪达尔人威胁的行动,西哥特人巧妙地融入了帝国的内部政治,并且占领了罗马人经营超过600年的西班牙。




AD484 - AD507

西哥特人成功占领了西班牙与南法两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西哥特人只占西班牙全部人口的3%(历史学家估计),为了维护统治,他们表现出相当的敬重对罗马文化,并且尽管尚未具备创造一个可替代罗马社会体系的新体系的能力,他们仍允许治下的子民继续使用罗马律法。在阿拉里克二世的统治期间,西哥特人颁布了一系列法典,其中包括一项专门用于国内的罗马法的汇编。


然而,在公元507年,因宗教与领土纷争,导致爆发武耶战役,法兰克人赢得胜利阿拉里克二世战死,迫使西哥特人撤离南法。面对混乱的局面,狄奥多里克大帝出手稳定了局面,并拥立自己的外孙为国王,自己为摄政王。狄奥多里克大帝试图通过联姻来实现两国合并,但最终因他的逝世,东哥特王国逐渐衰弱告终。


Amalaric(阿马拉里克)在自己的外公去世后,很快就陷入贵族的阴谋与法兰克人的咄咄逼人,最终死于刺杀。西哥特王国进入选王时代,权力最终落入曾经狄奥多里克大帝近卫长官Theudis (狄乌蒂斯)手中。西哥特人的统治确实在选王制度下面临不少内部问题,这一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稳定,而是导致了频繁的内战。哥特人似乎更加注重力量和战斗力的象征,而拳头大小成为了决定谁能够成为国王的标准。


王国危机

AD552 - AD592


狄乌蒂斯最终也死于自己人行刺,随着意大利陷入战火,东哥特人党人已无力对西班牙施加影响。这样的情况下大贵们开始觊觎王位,导致刺杀频繁发生,贵族反叛导致爆发多年超过30年内战,这种内部混乱为东罗马帝国提供了机会。


给查士丁尼提供机会的是西哥特争权者Athanagild(阿萨纳吉尔德),为了争夺王位而选择向东部帝国求援。东部帝国派出一支军队协助他登上王位,然而西哥特人的内乱使得东部帝国仅用一支数千人的部队成功地占领了西班牙沿岸的一部分地区。迫于波斯人在东方的压力,以及新征服之意大利与北非的不稳定,罗马人缺少深入西班牙腹地的资本。该行省只是作为防御北非的屏障,由西班牙大元帅总揽军政。



AD568 - AD589

此时西哥特人需要面对四方面的威胁,北方的法兰克人,西部的苏维汇人,南面的罗马人,以及内部的罗马公教势力。为了抵御环绕的强敌,王国首次出现了共治现象,由兄弟分治王国确保各个方位的稳定。其中国王Liuvigild(柳维吉尔德)抵挡了法兰克人的入侵,平定了信仰天主教儿子的叛乱(教宗封他为圣人),随后征服了苏维汇人。



他的二儿子Reccared I(雷卡雷德一世)继承了王位。为了维护父亲为王国所作之努力,他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从内部稳定局势。在天主教大主教支持下召开全西班牙地区的大公会议,称托莱多第三届理事会。宣布放弃了异端阿利乌派,转而改宗天主教定为国教,直到今日。这一改宗政策是具有强制性,导致在西班牙地区的大量犹太人出现严重不满,但最终被高压平息,这却埋下了祸根。



在西哥特王朝内乱的当下,拉丁文学却十分兴盛,最著名的学者代表之一是Isidore of Seville(圣依西多禄)。他所著的两套著作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tymologiae(词源)》是第一部带插图的百科全书之一。按主题分类。它包含了大量关于古典晚期的知识,从七大自由学科(包括修辞学)开始,涵盖了数百个主题,从上帝的名字、法律术语、织物、船舶和农业的技术,到城市和河流的名字、戏剧艺术和烹饪用具。伊西多禄为大部分他解释的词汇提供了词源,他认为语词的原因是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全书共20卷,用拉丁文书写。


《Historia de regibus Gothorum, Vandalorum et Suevorum(哥特人、汪达尔人和苏维人国王的历史)》。是研究罗马帝国在失去西班牙行省之后,到穆斯林崛起之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广泛引用于历史研究。


AD632 - AD677

随着东部帝国缓慢衰落,西班牙行省逐渐被西哥特人侵蚀,最后除了经济不发达的巴利阿里群岛外,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落入西哥特人之手。扫清外敌的哥特人并没有结束内斗,大贵族们手握良田大量征召私兵,中央政府想收回权力已经不可能。


这期间首次有罗马遗民举兵反叛。叛军指挥官名叫Flavius Paulus(弗拉维乌斯·保卢斯),他生活在西部帝国崩溃的两个世纪之后,当时罗马人身份认同在西欧迅速衰落。在保卢斯生活的时代,野蛮王国常见的行政结构是罗马贵族负责行政,哥特贵族负责军事,他是少见的罗马裔将领。


此时新上任国王Wamba(万巴)需要对付南方山区内的叛军,然而在南高卢的Septimania (塞普提曼尼亚)省发生领主叛乱。由于规模不大,才派遣保卢斯带着一支分队前去平定。等待多时的机会来临,保卢斯伙同叛军自立为王(Rex),受到当地主教的膏抹,准备建立一个以罗马族裔为主的国家。





他写给万巴的一封信保存了下来,信中充满挑衅和嘲讽,保卢斯夸大万巴的胜利,暗示他不过是击倒了弱小的动物,并没有真正的敌人。他邀请万巴来克劳苏拉(今西班牙与法国交界处城市)决斗,希望通过一场单挑决定王位归属。



In nomine Domini, Flavius Paulus, rex ille unctus Orientis, Wambae, regis Australis, salutem. Si iam asperrima rupis montium inaccessa transivisti, si iam per angustas vias, pectore forti, silvas penetrasti, si iam in cursu capras, in saltu cervum, in voracitate ursos ac porcos silvestres vicisti, si iam viperarum venena egesisti, dic nobis hoc, miles, dic nobis hoc, domine, amator silvarum et scopulorum. Si autem haec omnia ante te corruerunt et jam ad nos properas ut nobis longo tenore cantum lusciniae repetas, et ideo, vir splendide, cor tuum fiducia exsultat, tunc descende ad Clausuras, ubi fortem reperies pugnatorem, cum quo legitime pugnare possis.


以上帝之名,万巴啊,南方之王,我,东方受膏之王保卢斯,向你致意。倘若你已越过峻峭无人居的山岩,如雄狮般深入密林窄径,倘若你在奔跑中全然胜过山羊,在跳跃中全然胜过鹿,在贪婪中全然胜过熊与野猪,倘若你已将蛇蝎的毒液尽数吐出,那么,战士啊,告诉我们此事吧,领主啊,森林与山岩的朋友,告诉我们此事吧!如果这一切在你面前崩塌,你正急切地赶来为我们吟唱夜莺的歌声,如此这般,尊贵之人,你的心胸膨胀着自信,那么,请你降临克劳苏拉,在那你会找到一位强大的勇士,你可以与他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斗。



万巴并没有接受一对一单挑的请求,而是带着大军前来平定叛乱。保卢斯的根基并不稳固,也没有外国君主支持,很快就被击溃投降。得胜后的万巴并没有处死叛乱者们,而是将他们作为“罗马凯旋式”中的主角公开展示。胜利游行后就是一波针对军官们的大清洗,以及惩罚帮助叛军的犹太人。


AD678 - AD687

进入选王时代下的西哥特王国,出现了许多动乱,也有一些值得分享的佳话。当统治进入第八年,国王万巴突然病倒,被当时的医者诊断时日无多,于是他主动卸任,指定有东方血统的Erwig(厄维格)接任,等待最终时刻的降临。然而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传说他被威胁必须重新接任国王,但是他无惧威胁,执意要进入修道院成为僧侣。厄维格的经历与万巴类似,在统治到第7年的时候也换上重病,然后选择归隐修道院,让万巴的外甥接替自己为王。



就在哥特国王不断尝试回收中央权力之时,阿拉伯人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整个政治格局,他们的骑兵在北非和中东地区掀起了波澜。面对这场异教徒的入侵,西哥特贵族们并没有形成统一战线,而是各怀鬼胎,有着各自的私心。穆斯林宽容的宗教政策与较少的税收让居住在西班牙当地的平民、奴隶与犹太人开始与他们建立联系。


当时的西哥特国王Roderic(罗德里克)登基的合法性备受争议,国内存在着许多反对势力。然而,为了捍卫基督教西班牙,他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积极备战。事实上,面对人数远少于自己的穆斯林大军,罗德里克并没有取得优势。在Battle of Guadalete(瓜达莱特之战)中,拥有野心的贵族出工不出力,国王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国王战死,大量贵族丧生。



AD718 - AD721 

一盘散沙的哥特人只能面对被穆斯林征服的事实。然而西哥特人的统治并没有断绝,许多哥特贵族奋起反抗,其中的佼佼者是Pelagius(佩拉约)。在他带领下,信仰天主教的人们聚集起事,在北西班牙建立Asturum Regnum 阿斯图里亚斯王国)。两年后,在Battle of Covadonga (科瓦东加战役)战胜穆斯林确保了王国稳定,此战役被视为收复失地运动的起点,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信仰天主教的人们开始长达77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





法兰克王国

AD481 - AD751


在来自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一世夺取了罗马高卢飞地之后,实际上成为北高卢地区的主人。他把旧罗马时期的政府机构统统复兴,利用政治与军事手腕统一了整个法兰克人部族,形成了今天法国的雏形。在王后的帮助下受洗成为基督徒,他的手下也纷纷效仿,也赢得了旧罗马贵族的青睐,也是所有蛮族中第一个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蛮族王国。在控制北高卢后,开始向南用兵,先击败了罗马人的老敌人阿拉曼尼人;后在武耶战役击败西哥特人,限制其在比利牛斯山脉以南。这些战果还被东罗马帝国予以肯定,并象征性的赐于克洛维一世执政官头衔。



早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法兰克人的一家之主都留长发。当这些部落与剪短发的罗马人接触时,许多人放弃了传统长发风格。然而,一些首领更偏好他们祖先的发型,并保留了长发。墨洛温王朝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特殊性都留长发,这也是他们的个人象征之一。除了墨洛温家族的人,国内任何人都被禁止留这种长发,长发逐渐成为这个统治家族的标志。一旦国王被废黜,剪短发也成了一种必要的羞辱方式。


在西罗马帝国晚期,教会内的主教们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帝国的日常行政工作。同时,许多主教也身兼元老院元老的身份,成为帝国的一部分。随着帝国总督和军区长官的消失,这些罗马主教开始担任西部地区的行政官,负责维持西部帝国崩塌后的社会秩序。在这一时期,兴起的蛮族国王们并没有忘记罗马秩序带来的最大好处,即稳定的税收,因此他们努力维持原有的秩序。教会开始与西方王国融合,形成了中世纪时期的神权政治,主教不仅是神职人员,也是国王的参谋。


根基已经稳定之后,开始对罗马体制进行改良,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货币发行量变少,中央的权利完全根据在任国王的能力而定。通过建立影响欧洲至今的Salic law (萨利克法),限制了女性继承王位的可能,西欧开始进入中世纪。整个王国并不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诸子分封制,使得中央一直未能收拢权利,政府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君王的个人能力,以及亲属的支持度。



AD511 - AD561

克洛维一世去世后,按照传统将王国以旧时罗马人所建主要城市为首都而命名,分为苏瓦松王国 、巴黎王国、奥尔良王国、兰斯王国,由他的四位成年儿子继承。四位兄弟在统治前期还算和睦,由于政治斗争、战争与疾病,只有幼子Chlotarius I(克洛泰尔一世)活到了最后,通过联姻与战争夺取了兄长们的王国,再次成为全法兰克人的国王。



在克洛泰尔一世去世后,他也继续施行诸子分封制,王国再次分为四块。王国很快再次陷入动荡之中,亲族相残的戏码再度上演,最后是孙子Chlothar II(克洛泰尔二世)活到了最后,并击败了所有具有威胁的亲族。在公元613年再度统一整个王国。


AD614 - AD632

克洛泰尔二世召开巴黎会议并颁布了巴黎敕令。该敕令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法兰克贵族权力的多方面豁免,同时将犹太人排除在所有王室文职职务之外。国王在分配王国土地时必须尊重家族继承的原则,给予亲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相应的土地。这可能导致国王在控制王国内部事务和资源上受到一定限制,因为土地的分配可能使得王国内出现分权和地方势力的加强。此外,一些朝廷上的重要官职可以终身担任。这一敕令在所有三个王国都得到了认可并得以实施。


由于王室长期动荡,导致人口稀薄,国王更加仰赖自己的朝臣,并将军权下放给他所信任的贵族。这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严重弱化。克洛泰尔二世在世时,贵族们因惧怕这位君王而不敢轻举妄动。国王在某种程度上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在自己在世期间,将长子Dagobert I(达戈贝尔特一世)立为国王。然而,与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共治不同,法兰克王国再次被分割。



不知为何,达戈贝尔特一世之后的国王普遍年轻早逝,大部分没有活过25岁。基本也只是高坐王座装模作样地扮演统治者,除了倾听来自各方的使者,并在事实上由他人建议甚至强加给他的话语中随意敷衍他们之外,别无他事可做。政事委托宫相,使得宫相渐渐夺取了国家的大权。这一时期称为Roi fainéant (懒王时代) 由此克洛维的家族开始走向衰落。


不同于罗马帝国,女性能参与政事,年幼的国王需要依靠先帝指派的Maior domus (宫相)辅佐朝纲。因此,宫相这个职位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他们通常来自强大的贵族家族,利用国王年幼或无能的情况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这种政治环境下,中央集权逐渐瓦解,权力下放到了地方上的领主手中,这种演变最终促成了法国的封建领主的强大王权衰弱。


AD732 - AD751

100年后克洛维一世的子孙已经忘记身为国王的职责,先辈打拼的艰辛成为茶余饭后的吹牛底材,大部分政务都交由以宫相为首的朝臣打理。其中著名宫相Charles Martel(查理·马特)所领导的法兰克联军Bataille de Poitiers(图尔战役)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穆斯林西征大军,并击杀对方主将,罗马教宗视这场战役是保卫了基督教世界,这让查理·马特与他的家族在西欧享有非常高的名望。



战役结束的五年后,年仅25岁的国王Theuderic IV(提乌德里克四世)去世,查理·马特独揽实际大权,为了避嫌继续选择担任宫相,迟迟没有推举出国王。不久后查理·马特去世后,由他的两位儿子卡洛曼与丕平继承了自己的权利与宫相头衔。兄弟二人也趋于保守,并未强行夺取王位,选择继续让王位空置。此时的法兰克王国中还有许多贵族忠于克洛维一世的子孙,为了避免内战,于是他们选了一位傀儡Childeric III(希尔德里克三世)为国王。 


这样的微妙关系一直持续到直到丕平与罗马教宗开始接触,前者需要统治法理,后者需要一个强大的靠山,来摆脱东罗马帝国的控制,以及伦巴第人的威胁。在双方反复商讨后,丕平得到教宗在王权继承上的宗法肯定,得以逼迫34岁的希尔德里克三世退位,随后被剪去王族标志性长发,归隐修道院。克洛维一世的江山拱手相送,丕平以自己的宗族称号建立Carolingian Dynasty (加洛林王朝)



限定在AU
独立作家、摄影人、古罗马与古典时代历史爱好者。 中国读过书,澳大利亚读过书。中国上过多年班,澳大利亚上过多年班。看过的多,就想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