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蛮族王国 AD418 - AD774 Part2

文摘   历史   2023-12-29 13:30   澳大利亚  


在西部帝国覆灭后,其货币与公共设施仍广泛使用,公共设施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却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序的中央政府,贵金属货币的流通就完全取决于当权者是否禁止。古罗马政府的货币发行历史超过700年,这个漫长的历史期间,罗马人以其对银矿开采和提炼工艺的精湛技术而闻名(相对于同时代民族)。据估计,在古罗马鼎盛时期,他们共开采加工了超过1万多吨的银,其中大部分产自西班牙的矿井,该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人征服。 



罗马的采矿业高度组织且高效,利用水力采矿技术从深层地底提取矿石,而后运往附近的炼金厂,在那里经过破碎、烘烤和冶炼,白银得以提取。然而,随着西部帝国的瓦解,蛮族与当地罗马居民的融合过程虽然缓慢,但蛮族在政治和法律制度方面采用了罗马的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蛮族化。货币系统也相对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普通百姓仍然使用铜币进行日常购物,而在土地和贵重物品的买卖中才使用银币或金币。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八世纪,同时也是东部帝国在阿拉伯人入侵下衰退的时期。考古学发现显示,五到八世纪的西班牙与高卢墓穴中大量存在不同时期的罗马货币,表明尽管西部帝国崩溃,人们仍然倾向于储存罗马货币,将其作为占主导地位且价值稳定的货币。随着对帝国的记忆逐渐模糊,市场上缺乏新的罗马货币投放,罗马货币渐渐消失。数百年后,罗马货币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人Francesco Petrarca(弗朗切斯科·彼特拉)所大力推崇,逐渐成为热门收藏品。




盎格鲁撒克逊王国

AD418 - AD713


罗马帝国在公元43年全面入侵不列颠,在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后开始统治今天的英格兰地区,但未能征服其余地区相比于罗马的其它行省,不列颠对于罗马人就是世界边陲,这里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还保留许多传统凯尔特人的文化。现今还存在的 盖尔语 就是古凯尔特语的分支。


在罗马统治期间,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被称为Britons(布立吞人)。大部分人逐渐接受了罗马的制度、建筑和语言,凯尔特文化与罗马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特有的罗马-凯尔特建筑与文化习俗



在公元410年,帝国决定从不列颠撤回军队,以对付在其它地区的更紧迫威胁。这导致了在不列颠的罗马化行政和军事体系的崩溃,留下了一片权力真空。日耳曼部族中的Anglo(盎格鲁人)、Saxons (撒克逊人)与Jutes(朱特人)找到机会开始持续百年的侵入行动。入侵导致布立吞人的土地逐渐被侵蚀,许多人逃往苏格兰与爱尔兰地区;一部分拥有高超造船技巧布立吞人选择逃离不列颠,前往高卢与西班牙,甚至北非定居。


一部分留下的布立吞人与辅助军决定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团结在一位传奇的领袖Ambrosius Aurelianus(安布罗修斯·奥勒里阿努斯)身边。他的历史性存在尚无确凿证据,关于他的信息主要来自六世纪僧侣 Gildas(吉尔达斯) 撰写的作品《De Excidio et Conquestu Britanniae》(论不列颠的毁灭与征服)。虽然他并非奥勒里阿努斯的同时代人,但撰写时间也并不遥远。因此,学者们一般不会对其评论持怀疑态度。



然而,吉尔达斯写作主要目的是从神学角度告诫不列颠基督徒,关于奥勒里阿努斯的信息少得可怜,主要集中于讨论撒克逊战争的一段文字中。他解释说,撒克逊人对不列颠发动了猛烈攻击,导致许多人逃离家园,面对袭击者他们似乎无法有效抵抗。奥勒里阿努斯随后成为不列颠人的军事领袖,对撒克逊人发动了有效的反攻。从那时起,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展开势均力敌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直到在Battle of Badon (巴当山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吉尔达斯没有告诉我们奥勒里阿努斯的具体背景,只用了一句话描述他的父母:Et, ut huius temporis calamitas, in qua ortus est, declaravit, purpuratum pater eius fuerat, mater vero nobilissima femina.

他的父亲是一位身着紫袍的人,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高贵的女性。他的父母“身着紫袍”,在动乱的时代中不幸去世。关于“身着紫袍”的描述,后世学者解释意见不一。紫色是帝国贵族与皇帝才能穿的颜色,这几乎肯定意味着他的贵族出身,但具体何种地位就不得而知。



不论这位将领是否真的存在,日耳曼人的入侵并没有被遏止,反而他们在不列颠的土地上建立许多独立的国家,常见于史料中的有7大王国,那些只有只言片语的部族城邦就不再赘述。5世纪至9世纪的历史时代,称之为Heptarchy(七国时代)


  1. 威塞克斯(古英语:Westseaxna rīċe)AD519 - AD927,撒克逊人建立,到了公元9世纪初,传奇国王埃格伯特达成统一不列颠的成就。
  2. 东盎格利亚(古英语:Ēastengla Rīċe)AD718?- AD918,盎格鲁人建立,它的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英国的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
  3. 麦西亚(古英语:Miercna rīċe)AD515 – AD879,盎格鲁人建立,领土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英国的密德兰地区。
  4. 诺森布里亚(古英语:Norþanhymbra Rīċe)AD654 –AD954,盎格鲁人建立,领土包括今天英格兰的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5. 肯特王国(古英语:Cantwara rīce)AD455 - AD871,由朱特人建立,统治范围相当于大约相当于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
  6. 萨塞克斯(古英语:Sūþseaxna rīce)AD477 - AD860,撒克逊人建立,领土范围在今天英国东南部威尔德地区的南部。
  7. 埃塞克斯(古英语:Ēastseaxna rīce)AD527 - AD825,撒克逊人建立,埃塞克斯的领土范围包括现在英国的埃塞克斯郡、哈特福郡大部以及大伦敦。


由于地处偏远,东罗马帝国也没有派遣任何官员与传教士,传世的历史记载基本来自于当地的教会僧侣,以及教宗派遣的传道士。所有王国中肯特王国是一个主动接受基督的王国,大部分王国在7世纪逐渐接受基督教。大量修道院在七国时代建立,成为知识传承、文学发展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修道院不仅传播了基督教信仰,还在教育、医疗和慈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国都有自己的君主和政权,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独立存在的七个王国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争夺领土和贵族通婚。这种政治碎片化导致了不列颠地区的长期动荡,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中断,罗马时期的文献和学术传统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同时也为外来入侵者提供了机会。


七国时代晚期面临着来自北欧的丹麦人和挪威人的袭击,外来势力的威胁促使一盘散沙的七王国寻求联盟以抵抗共同的敌人。最终,盎格鲁-撒克逊人逐渐与本地民族融合,为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维汇王国

AD409 – AD585


Suebi(苏维汇人)建立的Regnum Suevorum(拉丁文苏维汇王国是最早在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的蛮族王国。他们在部族领袖Hermeric(赫默里克)的带领下,借着罗马人内战的空挡,翻过比利牛斯山脉,击败了当地守军,盘踞在西班牙北部地区。



苏维汇人早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被提及: In ea regione Suebi incolunt, qui omnium Germanorum longe sunt numero atque viribus praecipui. Hi nullo modo coercentur legibus aut moribus, sed suis libidinum et cogitationum voluntatibus utuntur. Nec regem agnoscunt, sed principes pro virtute sibi quosque sumunt.


凯撒描述苏维汇人,是所有日耳曼人中最为好战的。他们没有任何法律或规则约束,而是生活在完全的自由和放纵之中。他们不承认任何国王,而是由战争中最杰出的酋长来统治。

缺乏私有财产概念,常常吞并弱小的部族。他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警惕。从当代角度来看,他们不像其他日耳曼族有时难以区分,部族成年男性都会扎苏维汇发结。这一点在出土的文物与遗骸中也多有展现。



AD416 - AD429

面对整个西欧充斥着日耳曼部族的状况,西部帝国也在不断尝试将他们驱逐,但碍于财政与兵力有限,只能联合在高卢建国的西哥特王国尝试收复西班牙。与苏维汇人一同进入西班牙地区的还有汪达尔人,后者的威胁性显然更强,苏维汇人也决定与罗马联军合作,在Battle of the Nervasos Mountains(纳瓦索斯山之战)击败了汪达尔人,迫使他们开始往北非迁移。


苏维汇王国与西部帝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平,然而双方都有自己的计划,罗马人并不认为可以与苏维汇人和平共处,他们的好战天性不可能被压制太久,一旦察觉帝国的软肋,必定会掀起战争。同时以拳头大小为主导的苏维汇人依旧没能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宗教信仰也十分庞杂,整个国家被几位强的酋长控制。


AD448 – AD456

这样的局面直到第四位国王Rechiar(雷基亚尔),他创造了几项第一;他是首位在罗马帝国内出生的蛮族王子,接受了部分罗马教育,信仰天主教,并最终继承王位;成为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蛮族国王。因着他爷爷与父亲多次击败罗马反攻势力,与罗马人达成一种危险的和平,让他没有多少后患之忧,保持社会稳定。



雷基亚尔是一位拥大权的统治者,让他得以铸造有自己头像的货币,他基于罗马帝国流通斯力克金币样式将“IVSSV RECHIARI REGES”(“基于雷基亚尔国王的命令”)的字样打在硬币上。事实上,他是第一个铸造带有自己名字金币的日耳曼国王,也是第一个用拉丁语来主张铸币权的国王。实际上,雷基亚尔权力结构并不是传统的封建中央集权,还是遵循着日耳曼人的传统;根据记载,每当他出征,都会将自己的财宝随军携带。



AD457 - AD469

苏维汇人的荣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雷基亚尔统治的短短8年就是这个王国的最高峰。随着西哥特人与罗马联军战胜强大匈人,罗马不久之后内战再起,永恒之城被汪达尔人攻陷。借着这样的空挡,西哥特人得到帝国的许可(无可奈何)清剿苏维汇人


狄奥多里克二世带领大军,再次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在塔拉科西班牙西北部爆发Battle of Órbigo(奥尔维戈战役),最终西哥特人大胜,雷基亚尔负伤逃亡。根据东部帝国历史学家约达尼斯的记载,因苏维汇人造船技术落后,乘船逃往东地中海的雷基亚尔,被强劲的海风吹回海港,被俘处死。


苏维汇王国进入了酋长割据时代,这些酋长也相继选择称王。进入西班牙的哥特人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对付这些“亲戚”,西部帝国内乱平定后,继任皇帝发动了数次收复西班牙与南高卢的计划,双方战事不断。这期间也没有出现一位强人领袖去改变局面,苏维汇人错失了契机去整合内部建立稳定的中央政府。待到西部帝国消亡,西欧局势风云突变,在经过50年的纷争后,强大蛮族王国纷纷划定好自己的势力范围。



AD570 - AD585

对比汪达尔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和匈人等蛮族,这四方对瓦解西部帝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苏维汇人在加莱西亚和卢西塔尼亚北部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偏远落后地区,有能力的罗马家庭都会选择前往东方远离刀光剑影,以至于从雷基亚尔之死后的100年,缺乏有价值且经得起推敲的文献。如果不是教会修士的零星记载,我们很难窥探这一时期。


与其他大部分蛮族王国一样,他们也选择拥抱罗马天主教,与当地罗马遗民达成和平相处。这时新国王Miro(米罗)登基,由于缺乏史料与考古发掘,他的背景一直是个谜。他主张对外扩张,碍于国力有限,必须与周边天主教国家和东罗马帝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没有达成同盟。


因着东部帝国在西班牙沿岸重新建立统治,法兰克人控制了整个高卢地区,米罗有意联合两个正教国家,把信仰阿利乌教派的西哥特王国击败。事实上腹背受敌的西哥特王国战争潜力依旧强大,数年时间就将米罗打的找不着北。如果不是信仰正教的西哥特王子叛乱,米罗的统治就将终结。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东部帝国已经对控制重新征服旧行省显得力不从心,法兰克人因诸子分封而导致内耗不断。实际上并不能为米罗提供任何有实质性的支援,最终在救援叛乱的西哥特王子的过程中战死(也可能是病逝)。随着他的逝世,接手烂摊子的儿子Eboric(埃博里克)用大量金银买来和平,最终因着软弱的行进被母后的新丈夫推翻,被强制送入修道院成为僧侣。


消除内乱后,西哥特人迅速大军压境,将苏维汇人及其领土、人民、财富纳入西哥特王国的版图之下,完成了西班牙统一。幸存的苏维汇人与各个民族融合,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



汪达尔王国

AD439 - AD535


汪达尔人是古代一个东日耳曼部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最早于马科曼尼战争中崭露头角,并在罗马帝国达契亚行省得到了皇帝的庇护。成为辅助军是他们参与帝国的以夷制夷政策的一部分,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汪达尔部族始终未能实现统一。 


这一相对平静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哥特人强势入侵,汪达尔人在战败中失去国王,最终被迫迁往帝国边境的潘诺尼亚。随着匈人的崛起和罗马人的软弱,日耳曼人大规模迁徙,导致潘诺西亚的领土充斥着大量的难民,为汪达尔人提供了施展野心的机会。到了公元五世纪初叶,宗主国罗马在不断的内战中陷入自我毁灭的漩涡。



在罗马人内斗激烈的时刻,汪达尔人在国王盖萨里克的领导下毫无阻碍地南下,抵达西班牙。这时的西帝国充斥着各种野心家,他们为了扫除政敌而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帝国大省遭到了汪达尔人三年的蹂躏,无数城市化为废墟。然而,在这段时期,帝国的贵族和将领们却陷入内讧,忙于自相残杀。内战结束后,罗马政府再次将目光投向西班牙,帝国无力自行收复失地,反而让了更为强大的西哥特人与苏维汇人前去,希望两败俱伤。汪达尔人确实被击退,罗马人依旧无法控制西班牙。




这一时期,汪达尔人是所有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族中唯一掌握造船与航海技术的一支。面对在西班牙的危局,盖萨里克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罗马帝国最薄弱的北非。然而,居住在帝国最宁静地区的北非人民不知刀剑,整个北非地区的守备军人数稀少,只知操练的军士们根本无法与久经沙场的汪达尔人相抗衡。


入侵的高潮出现在对北非大城希波城长达14个月的围城。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围城的第三个月逝世。孤立无援的罗马守军最终放弃抵抗,汪达尔人取得了胜利,并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北非蛮王

AD432 - AD476


公元410年,圣奥古斯丁逝世,对基督徒们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奈之下,皇帝只能采取安抚措施,授予盖萨里克公爵头衔,默许他统治努米底亚与毛里塔尼亚沿岸。作为交换,年幼的长子Huneric(胡尼里克)被送往罗马作为人质,每年向罗马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 


汪达尔人信奉阿利乌派,对支持尼西亚信经的教会进行了迫害。在希波城陷落的第七年,高卢地区爆发了日耳曼部族的起义,使得西部帝国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在平叛上。盖萨里克趁机以公爵的身份占领了王国日后的首都迦太基,以及停靠在军港的庞大舰队。他开始利用这支舰队袭扰西地中海的港口城市。 



瓦伦丁尼安三世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夺回北非,只能与盖萨里克签署了一份耻辱协议,承认北非为汪达尔王国的势力范围,以换取海岸线的安宁。盖萨里克发行的货币依旧以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名义这段相对的平静持续了13年。盖萨里克利在北非的经营异常谨慎,西部帝国毕竟有护国公大元帅埃提乌斯,东部帝国实力依旧。


尽管古代历史学家对汪达尔人的评价较为负面,然而从今天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评价可能受到史料作者的宗教背景影响。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自教会,而且是尼西亚信经的支持者,因此他们对信奉异端的汪达尔人可能持有偏见。另外,汪达尔人占领北非的目主要是为了统治,而不是摧毁原有的罗马城镇和基层行政。


盖萨里克清楚认识到,为了长期统治,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改变过去的掠夺习俗,仿效罗马人从税收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支付军饷,建立了一支稳固的王国军队。其次,通过打破土地垄断,实行土地再分配,收买了广大人心。第三,他以公元439年夺取了迦太基城,为王国纪元的开始。最后,他取消了北非作为罗马粮仓的政策,使本地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本地需求,降低粮价,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盖萨里克的长子与罗马长公主尤多西娅于公元442年订下婚约,以满足占据绝对人口的罗马遗民。这一联姻还为未来的王位继承提供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角逐西部帝位。在宗教方面,盖萨里克通过大力扶持在东部受到排挤的阿利乌派,引入了许多传教士,减弱了大公教在王国内的影响力。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汪达尔王国在盖萨里克时期得以稳固发展。


双方的平衡在埃提乌斯被刺杀、随后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刺身亡的混乱时期瓦解。北非国王收到前皇后与公主的求救信,于公元455年攻占并洗劫了永恒之都。强人盖萨里克得到空前声望,彻底卸下包袱,肆无忌惮的派遣自己的舰队横行地中海。



胡尼里克也成功迎娶了罗马公主尤多西娅。婚姻只维持了短短5年,在第一个孩子Hilderic(希尔德里克)诞生后,尤多西娅因不满丈夫的信仰,前往耶路撒冷居住,并最终在圣城与世长辞。


西部帝国的乱局稳定后,中兴之主马约里安再次计划夺回北非,公元460年,为渡海而打造的舰队,也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汪达尔人摧毁。八年后,已经病入膏肓的西部帝国联合东部帝国集结10万人三路并进,最终在波恩角海战中失利,东部帝国因为这次失败的计划面临严峻的财政压力。



AD477 - AD532

盖萨里克出生在今日的匈牙利,在法国与西班牙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最后在北非以88岁高龄离开人世。在他的统治下,占领了罗马帝国最为富庶的领土。他不仅带领着数万人的部族跋山涉水,还巧妙地从罗马人的内斗中占尽便宜,取得了攻克永恒之城的胜利。这个胜利使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去世之前,表示王位会由家族第二代最年长的男性继承,他的长子胡尼里克继承了的王位。然而新王7年统治缺乏军功,并没有得到汪达尔领主们的绝对支持,时常需要警惕罗马遗民与尼西亚信众。汪达尔人在扩张的过程中曾占领过摩尔人的一些领土,并且强迫他们改宗,引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盖萨里克死后摩尔人开始加强反叛,不断袭扰消耗汪达尔王国的力量。在胡尼里克死后建立了一个罗马化的小王国Regnum Aurasium(奥雷斯王国)。



在医疗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的年代,汪达尔王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已经全部去世,王位再次传给了家族第三代中最长寿的男性。在波恩角战役中阵亡的四王子,他的两位儿子Gunthamund(冈萨蒙德)与Thrasamund(特拉萨蒙德),分别继承了王位。


这兄弟二人都是典型的日耳曼好战分子,热衷于骑马打仗。放弃了他们的爷爷与大伯父韬光养晦的政策,积极派兵参与各蛮族王国的冲突,并继续加大力度迫害基督教宗派,因此与东部帝国产生了敌意。 战争开支巨大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王国财政吃紧,税收加重,引起百姓的不满。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与王国不断发生冲突的摩尔人在一位强大酋长的召集下,聚集散居的部落,开始大规模入侵汪达尔王国的核心地区。特拉萨蒙德率领的军队惨败,大量士兵阵亡,沿海重要贸易城市被夺取,导致汪达尔王国控制的核心不保,动摇了国之根本。

在乱局中拥有狄奥多西大帝血脉的希尔德里克登上王位,此时他已经60左右的老人,对沙场征战依然没有激情。早年他跟从母亲选择罗马公教信仰,登基后迅速扶持了一位新的迦太基主教,内政继续韬光养晦,减少不必要的战争,外交上更加倾向东部帝国,甚至与东部帝国的潜在帝位继承人查士丁尼成为朋友。


然而,这样的内外政策走向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保守派汪达尔贵族的反感。在七年后的政治变局中,希尔德里克遭到了他的表兄Gelimer(吉利默)的推翻,最终被软禁。这个转变不仅打破了希尔德里克一系列寻求稳定与合作的政策,也给了东部帝国出兵的借口。


AD533 - AD535

已登上帝位的查士丁尼命令他的最优秀将军贝利撒留率领老练的东方军队(1.7万人)和600艘战舰前往北非。吉利默缺乏情报能力,未能察觉罗马人的动向,反而分派部队平叛。贝利撒留顺利登陆,维持良好军纪,让许多罗马遗民欣然接受他们的解放。吉利默得知罗马人登陆后,处死了希尔德里克以及他的亲信和追随者,召回在外平叛的部队。



这一切的努力在国王平庸的指挥能力下显得苍白无力,为兄长与王国奋战的兄弟们接连战死沙场,国王自己面对失败未能重整军队,一路逃串到摩尔人部落寻求庇护。吉利默与他的幸存家人每日活在惊恐之中,最后在得到免死的肯定后选择投降。


和历史中其他的蛮族领袖一样,吉利默成为凯旋式中的焦点;普罗科匹厄斯记载,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盛大的凯旋游行时,主角蛮王吉利默带着哭腔念着旧约传道书1章2节的经文: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凯旋式后,皇帝遵守了诺言,将这位末代国王一家送往加拉太地区安享晚年。那些幸存下来的汪达尔人就没有了这般好运,被严格军纪限制多时的罗马士兵与佣兵们,将他们的贪欲完全释放出来,汪达尔成年男性被屠杀,孩子与妇女被卖为奴,以至于这个民族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无踪影。



限定在AU
独立作家、摄影人、古罗马与古典时代历史爱好者。 中国读过书,澳大利亚读过书。中国上过多年班,澳大利亚上过多年班。看过的多,就想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