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麻醉与舒适化诊疗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公立医院麻醉专科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由《中国医疗管理科学》杂志主办,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于2024年9月13-14日在连云港市召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麻醉与舒适化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交流会。会议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麻醉学科管理与建设、麻醉学科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麻醉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模式创新、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流程的规范与标准、舒适化诊疗技术创新进展、临床麻醉的聚焦热点问题剖析与防范、探索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等相关内容进行分享交流。
苏州大学殷黎晨教授为我们带来《穿透生理屏障的蛋白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内容。殷教授首先指出,穿透生理屏障的蛋白药物递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活跃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药物的疗效。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策略和技术来实现蛋白药物的有效递送。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药物递送系统被开发出来,以克服生理屏障,提高药物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通过讲解,我们知道了穿透生理屏障的蛋白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倪新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 《学科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与行》。倪教授通过对自身医院的学科建设的介绍,深入探讨学科建设如何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指出医院应注重统筹布局,临床与科研的融合,医、教、研协同和人才梯队构建,提升医学技术创新等内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民教授为大家带来《无痛胃镜返流误吸问题》这一精彩授课。李教授从诱发因素,误吸内容物性质,误吸的临床表现,返流误吸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一问题,最后李教授指出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是临床麻醉工作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很高,因此避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麻醉安全与质量尤为重要。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喻文立教授为大家带来《儿童肝移植肺保护策略》的精彩授课分享。喻教授详细为我们介绍了儿童肝移植保护策略涉及的多个方面,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护理和免疫抑制方案。最后喻教授指出我们应基于多学科协作,规范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各项管理原则,以期提高患儿生存率,推动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健康快速发展。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高巨教授为大家带来《构建优质高效日间舒适医疗服务体系思考》。高教授指出在舒适化医疗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对术后疼痛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无痛病房的建设,通过专科医护团队以及病人的共同参与使得病人术后疼痛的强度控制在微痛甚至是无痛的范围。最后,高教授指出日间手术服务模式和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惠及更多的患者。这样优化患者就医流程的手术服务模式,不仅适应病人需求,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有利于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缓解医疗资源紧张。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晓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老年患者日间手术麻醉策略与ERAS/DRG》,在老年患者日间手术麻醉策略方面,强调了术前的全面评估,包括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营养状态和衰弱状态等,以及对老年综合征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对于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应用止血带患者的麻醉管理》,王教授指出,尽管止血带的使用在手术中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因此,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在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麻醉管理与舒适化诊疗策略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海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无痛呼吸内镜的麻醉管理》,王教授强调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气道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误吸等。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时,气道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诱导及苏醒阶段,而是覆盖整个内镜诊疗过程。会中还提到了要注意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疼痛管理、恶心呕吐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如何确保患者安全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江苏省人民医院丁正年教授同我们分享《困难面罩通气》,丁教授针对困难面罩通气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困难面罩通气是急救和手术中常见且危急的挑战,可能由患者面部结构异常,呼吸道梗阻等多种因素导致。为解决这一问题,丁教授建议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面罩通气技术,同时配备齐全的辅助通气工具。此外,会议还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确保在困难面罩通气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安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志萍教授为我们带来《麻醉舒适化建议与挑战》,会上,王教授就麻醉舒适化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提升麻醉技术,优化麻醉方案,加强患者沟通,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体验。然而,王教授也提出,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麻醉医师短缺,设备更新滞后,患者认知不足等。中国科技技术大学附属医院王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舒适化医疗中的风险因素分析》,王教授深入分析了舒适化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王教授指出,虽然舒适化医疗旨在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但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风险包括药物过敏,设备故障,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等。为降低风险,王教授提出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完善设备维护,优化就医流程等措施。同时,强调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保障患者安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孙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麻醉危机事件的快速诊断及应对策略》,孙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麻醉危机的诊断流程,以低血压低氧危机事件、困难气道危机事件等病例,为我们深入讲解了诊断及处理流程,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大家获益匪浅。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余树春教授向大家带来了《舒适化诊疗的一些观点》。余教授强调,舒适化医疗,同时也强调医护人员的舒适,医护人员越满意,对工作的热情越高,工作越有效,对患者也就越有利。最后余教授帮助我们如何判断是否做到了舒适化医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勇教授带来了题为《麻醉医生该如何从事睡眠障碍诊疗》的精彩课程。陈教授首先指出睡眠障碍的三大危害: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认知功能受损。接着探讨了失眠的发病机制,并分析了睡眠医学的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治疗失眠的方法,提出了神经调控理论,并倡导多模式联合治疗失眠。最后陈教授分享了在睡眠障碍诊疗领域的成就与自豪感。教授的分享也激励了在场医生对睡眠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学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POD非药物防治进展及我们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刘教授首先介绍了POD的背景知识,强调了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高发性及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教授随后指出,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已在围术期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未来之光”手机软件,刘教授展示了如何训练患者的记忆力、想象力、专注力、逻辑力、计算力和反应力,旨在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认知功能训练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围术期人群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刘教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术前认知功能训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孙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硬脊膜穿破硬膜外技术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孙教授引入了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PE)技术,并指出其在国内外分娩镇痛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实验研究,孙教授证实了DPE技术在起效速度、骶尾部阻滞效果、减少单侧阻滞和阻滞不全发生率方面的优势。接着详细介绍了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开展DPE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DPE技术在产妇分娩镇痛的启动和维持方面提供了更好的风险收益比,具有快速起效、安全有效的特点,且产妇的整体满意度更高。孙教授最后总结了DPE技术在分娩镇痛中的优势,并对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苏小虎教授带来了一例《巨大纵膈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的病例分享。苏教授以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引子,为我们梳理了纵膈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要点。纵膈毗邻重要脏器,与气管、心血管、甚至心脏紧贴,给麻醉手术过程的呼吸和循环管理带来非常大的挑战,苏教授强调完善的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麻醉处理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以及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的重中之重。苏教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疑难患者的麻醉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伟教授带来了题为《颤而不惊--一例骨科手术突发房颤的处理》的病例分享。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房颤高危患者,我们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早期发现房颤。麻醉医生需要密切关注高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房颤史、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哮喘的患者,尤其是心脏瓣膜病患者。对于术中出入量大、血液输注、血糖剧烈波动剧烈的患者,麻醉管理时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生房颤,麻醉医生应立即寻找电除颤器及抢救给药。精准判断、反应快、处理及时、抢救措施准确得当是围手术期突发房颤诊治成功的前提,这显示刘教授团队具有较高的麻醉管理水平,在围手术期为患者的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的力量。枣庄市立医院姚群教授题为《AICU-精准安全舒适的麻醉医疗服务》的精彩讲解。手术患者的需求、麻醉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AICU(麻醉重症监护病房)应运而生,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管理让危重手术患者多了一重保障。姚教授强调AICU的建立打破了“只有在手术台前才能看到麻醉医生”的刻板印象,AICU将更专注于接收与麻醉相关的重症患者,一方面减少了ICU工作负荷,另一方面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安全,减少医疗相关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AICU作为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证实了麻醉医生工作范畴不仅局限于临床麻醉、镇痛,已走向麻醉诊断、治疗、急救的发展新阶段。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武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脑心相通吗?》的病例分享,武教授从一例脑动脉瘤破裂的病例,讲述动脉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症状,但检验结果与影像冲突,引出了脑心综合征,并通过术前评估、术中麻醉管理、术后转归,系统地介绍了脑心综合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方亮教授同大家分享《卓越麻醉护理团队构建》,方教授通过什么是团队、构建高效执行力护理团队、构建学习型护理团队、构建文化型护理团队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提升麻醉及护理团队。最后,方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医院的各种新颖的管理方式及取得的各种成果,展示了卓越团队的风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杨悦来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基于国际背景下麻醉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精彩讲解,杨教授介绍了中国麻醉护理“起步晚、发展快速”的特点,提出了如何结合中国特色的医疗环境,培训出适合团队需要的护理人员。杨教授从本院的“三阶梯、四专项”的人才培养模式、“护-教-研-管”多元护理人才队伍等方面,介绍了如何促进麻醉护理团队规范、高效、有序高质量发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勍教授带来《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的精彩授课,李教授指出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专科护理服务的范畴和标准、明确胜任专科护理服务所需的能力,确定了专科护士岗位分工与职责才能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与发展。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比,指出麻醉护士临床胜任力应以“技能、经验、知识、态度”四方面全方位体现。最后结合目前培训基地建设现状,提出构建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麻醉专科护理教学体系及其基本要求,表明医护协同可以更好的强化临床护理思维,对未来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更快更好的发展充满信心。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丽娜教授同大家分享《麻醉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关教授指出麻醉科护理岗位设置应符合国家文件标准,建立完善的麻醉护理管理体系并明确岗位说明书。随后,从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评价标准、控制方法三个方面分享麻醉护理的质控,其中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输血安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麻醉恢复室管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急救管理、设备仪器管理等方面,着重强调临床中的用药核查安全问题。最后,关教授分享经质控改善的成功案例及专利发明,并希望以后可以减少三级质控的人力,规范一级质控指标,完成从“倒三角”质控模式到“正三角”模式的转变。
周口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韩劲松教授以《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治疗》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授课。韩教授凭借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剖析了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对患者术后恢复的不利影响。他详细阐述了PONV的风险评估工具,如Apfel评分系统,以及基于评估结果的个性化预防策略,包括药物选择、麻醉技术优化、术后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韩教授还分享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提升术后舒适度。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彦东教授以《舒适化医疗,我们能做什么?》为题,深刻阐述了舒适化医疗的内涵与未来发展方向。他强调,麻醉医生作为舒适化医疗的核心力量,不仅要在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无痛、安全,更需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患者整个诊疗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精湛的麻醉技术与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有效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提升就医体验。通过多学科合作,为特殊患者群体如老年人、儿童、重症患者等提供定制化的舒适化医疗服务。淮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韩雪敏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题为《高风险患者的术前评估与麻醉管理策略》的精彩授课。韩教授不仅详细阐述了高风险患者术前评估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还系统介绍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方法,旨在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确保患者安全。在麻醉管理策略方面,韩教授结合多个典型案例,深入讲解了针对不同类型高风险患者的个性化麻醉方案设计与实施要点,强调了团队合作、密切监测及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学科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共同围绕麻醉与舒适化诊疗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聚焦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麻醉专科建设,涵盖麻醉学科管理、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舒适化诊疗技术创新、麻醉人才培养等多个核心议题。与会者分享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广泛交流,参会者不仅加深了对麻醉学科发展的理解,更为临床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大家表示,会议为麻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公立医院麻醉专科服务水平的提升。此次学术交流为未来麻醉与舒适化诊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