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肌群,是指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由 4 对(左右对称共 8 块)小肌肉组成,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
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
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
我们可以放下手机花 3 秒钟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感受一下枕下肌群:
手指并拢,用两到三成力轻轻按住后脑勺下方、枕下肌群的区域。
闭上眼后快速转动眼球,就能感受到枕下肌群也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运动!
别看这些肌肉体积小,平时也没啥存在感。它们却能协助我们重达 10 斤的头颅做出后仰、侧屈、旋转等动作,也给头颈部维持姿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上颈椎是指枕骨、非典型颈椎骨C1 和C2组成,上颈椎中的寰椎C1无椎体和棘突,呈环状,C2枢椎的椎体上方伸出一个手指状的齿突,与寰椎前弓的后面形成寰枢关节,其连接之间没有椎间盘结构,且活动方向会与C3-7组成的下颈椎相反。上颈椎的椎管较下颈椎宽。下颈椎C3-7均有典型的椎体、椎弓、横突、关节突和棘突。
枕下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姿势,其次才是参与寰枕关节处头部的伸及枢椎处头部和寰椎的旋转动作。
枕下肌群对于颈椎节段运动具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枕下肌群处于头颈相交的关键枢纽处,枕下肌群与头前直肌及头侧直肌协同,精确控制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而这种控制的精确度对优化眼、耳、鼻的定位非常重要。与肌硬膜桥、硬脊膜、延脑、颞下颌关节、舌骨的运动、眼球的反射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为枕下肌群中每克含有 36 束肌梭,远高于臀大肌中每克仅有 0.7 束肌梭,因而含有大量张力感受器,从而有利于感受协调眼球运动和背部其他肌肉。
因此,对于维持头颅和上颈椎之间的对线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运动中维持空间定位方面,并且与头前直肌、头侧直肌共同维持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稳定性,从而有助于维持上部椎管和枕骨大孔的对合关系,此部位的正确对合有利于血液和脑脊液(可以缓冲保护和营养大脑及脊髓的液体)进出脑颅的流动。
枕下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当枕下肌群紧张时,会导致脊髓被膜紧张,进而使全身肌肉紧张,长时间伏案的人,由于枕下肌群劳损会引起颈部疼痛。
◎枕下肌群紧张容易卡压从其中穿行而过的枕下神经和颈动脉进而引起头痛。
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和颈动脉,使头部发生疼痛。
◎枕下肌群被认为是解剖浅背线的核心,能精确调整头颅位置。
枕下肌群位于枕下颈上深层,虽然很小,却与颈前深屈肌共同维持着上颈椎后缩的姿势,有人认为这种后缩姿势是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对恐惧反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姿势。同时由于枕下肌群神经支配高度密集,每个神经元支配的肌肉非常少,为3-5根肌纤维(枕下肌每克肌肉组织中有36束肌梭,臀大肌每克中仅有0.7束肌梭),这些肌肉张力可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可精确调整头颅的位置。因枕下肌群组织中有大量的牵张感受器,当人们用眼睛和内耳水平地引导头部方向时,会对枕下肌群产生一定的张力(其实任何眼睛转动都会在这些枕骨下肌群产生张力的变化),而大脑则自其无数的牵张感受器中读取之,接着反射性地指示其余的脊背部肌肉,组织颈部以下的整个脊椎。
因此枕下肌群又被认为是整个脊背部的功能中心,连接着从眼球动作到大脑到脊背部肌肉的信号传入和输出及动作协调性,可以说如何使用您的眼睛,特别是如何使用您的颈部,决定了背部肌肉的张力形式,在临床中很多时候松解枕下肌群往往成为解决肩胛、腰背甚至臀部顽固问题的关键。
1.急性或慢性的肌肉过度使用
2.外感风寒
3.视力调节仪器的问题
我们的颈部非常灵活,枕下肌群的组织中有大量的感受器,神经支配高度密集,却只控制少量肌肉,可以完成非常精准的控制,所以枕下肌群又被认为是整个脊背部的功能中心,连接着从眼球动作到大脑到脊背部肌肉的信号传入和输出及动作协调性,决定了背部肌肉的张力形式,是临床中解决很多颈肩背腰相关顽固问题的关键。
颈椎功能障碍和头痛患者中,枕下肌群最容易出现紧张而导致上颈椎处于后伸位,触诊枕后软组织可触发头颈痛,还可发现这些软组织出现增厚、紧张和广泛压痛改变,严重者枕下肌群可发生严重萎缩。因此,当枕下肌群劳损时,出现上颈段曲度变化、引发颈枕部肌肉紧张,僵硬不适,颈痛,头痛,头晕,视野昏暗,头的位置控制不好,神经衰弱等症状。
站姿或坐姿身体倾斜造成腰、胸及颈椎的代偿性改变,使得躯干和颈部的相关肌肉张力异常,从而进一步导致由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与颈部肌肉相连接组成的口颌系统姿态肌链不平衡,使得下颌骨位置异常,而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而且在枕下肌群下方,还穿行着大大小小的耳、眼、口神经和自律神经,你的姿势不对,让它受到压迫时,这些神经也都会跟着遭殃,也就出现了视力模糊、头闷胀、耳鸣等症状。
总之,由于上述原因,颈部肌肉组织长期呈紧张状态,紧张的肌肉会压迫周围组织的血管,进而引起组织的慢性缺血,使血管内代谢产物不易排出,氧气不能正常摄入,从而又刺激神经,使肌肉收缩,最后逐渐形成颈部肌群慢性无菌性炎症,产生恶性循环。这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会产生两方面的后果: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使其局部组织增生,纤维化,压迫枕部的神经和血管引起症状。
当我们因为劳累或者精神紧张而头痛,应急时自己可以用下面的方式,试试放松一下枕下肌群,可以改善症状后,再寻求专业的帮助。
【枕下肌群松解】
将花生球或者网球(扎实的橡胶筋膜球可能有点太硬)放在发际线有点凹进去的位置,可以一只手固定球,一只手扶着头,方便调整头下压的重量和压强。舌根微微发力,像吸盘一样吸附在上颚,舌头中段和舌尖像摊煎饼一样自然平铺在上颚。此时,舌尖应该是碰不到牙齿的,上下牙不要咬紧,中间有 2~3 毫米的缝隙,嘴唇也只是轻轻碰在一起。
保持这样的口腔摆位,缓慢地做小幅度的抬头、低头、向左、向右转头。全程用鼻子悠长而轻盈地吸气呼气,完成 3 分钟,眼睛也可以跟随头的运动轨迹。每天早晚各一组,或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调整。
【指按枕后】
用指尖在枕后肌群部位反复旋转揉按,揉按3分钟。
【揉按风池】
找到后枕部两侧凹陷(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从中间向两侧反复揉按,如果找到疼痛或酸痛点,可以适当加力,按摩5分钟。
【魔性饶舌】
因为我们枕下肌群和舌骨通过舌骨下肌群间接相连,也互相影响。动作要点是舌头要伸直,最大的发力点在舌根。同时,嘴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张开。顺时针逆时针各 30 次,遇到感觉特别卡的位置,可以速度慢一些来做。
1.避免长时间低头,特别是在工作或学习时,要适当放松一下颈椎,结束时做一些颈部的拉伸练习。
2.保持正确的睡姿,选择适合自己的枕头,枕头高度最好是8-12厘米之间。
3.避免长期使用电脑,在工作时注意坐姿,使用电脑时保持屏幕与视线齐平,保持良好姿势,同时注意给眼睛做按摩。
4.颈部保暖:尤其是在空调环境下,应注意保护颈部不受寒冷侵袭。
5.增加身体活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瑜伽、游泳或步行,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综合各家所说,可归纳为下列五点发病机制:
③"睡觉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没有支托住头颈部或睡觉姿势不良,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头颈部因长期屈曲或过度伸展而关节受损","受损的变化可能使关节囊及滑膜充血、水肿,其增厚的滑膜可嵌入关节";1."颈椎病"由于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所引起的话,即使伤情最轻,总有外伤史和软组织或多或少的损伤征象(疼痛、淤血肿胀和功能障碍)。缺乏此两点就不能成立"颈部软组织扭伤"这个发病机制。
2.尽管"熟睡后颈部的姿势不正"属非生理性位置,由于缺乏外力的作用,也不可能引起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而导致"落枕"或其它“颈椎病”。3.热衷于"骨性说"的学者们对"睡觉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没有支托住头颈部"均视为"落枕"的重要发病机制;但从事"软性说"的学者们对此却视为无关紧要或多余的事情。因为熟睡时人体的肌肉紧张力(简称肌紧张)完全消失,不再对脊柱起纵行压迫作用;又因平睡时地心吸力(即重力)对脊柱也不起纵行压迫作用。所以"熟睡时枕头高度不合适"导致颈脊柱在"屈曲或过度伸展"的非生理性位置上,由于不存在上述的两种颈脊柱持续性纵行压迫作用,就不可能使"颈椎2~7关节受损";何况人体具有充分的自行适应能力,即使在这种非生理性位置上熟睡过久,也能不断地自行改变位置,更不会导致"颈椎2~7关节受损"。
4.软组织外科新学说完全否定了退变性骨赘压迫神经组织致痛的谬论,所以把"落枕"作为"颈型颈椎病或其他型颈椎病的前驱表现"的论述也是站不住脚的。这些事实完全验证了"落枕"全属"颈型颈椎病或其他型颈椎病前驱表现"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论述,应该完全摒弃。
5."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或"受凉"等作为"落枕"发病机制的认识,尽管那些作者多把它当做"落枕"发病的诱因看待,但总比其他四点发病机制较为接近于客观实际。
①"落枕"发作前多有轻重不等的头颈背肩痛病史,说明局部早有软组织损害的病理基础存在;②"落枕"发作时多有偏低或偏高于正常体温以及血实验室检验常提示白细胞与血小板数减少等现象,说明本症与病毒感染多有关联;
③头颈背肩部必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其上行强刺激推拿可使征象立即缓解。
总结:"落枕"或“颈椎病”仍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系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的潜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压痛点,受病毒感染的激惹而使征象突发。
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以指代刀,用拇指指端对附着于骨膜处的骨骼肌的肌腱部位施以活动按压的推拿治疗,“选准压准”压痛点,引出患者剧痛的反应,医者无需化大力气,就能使患者觉得有几十斤重的压力施于压痛点区域。
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的机理是通过适度的机械性按压推拿压痛点(区域)部位,对神经末梢及其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组织起到间接的松解作用,从而阻断了疼痛的传导,促使肌痉挛随之放松,针对发病机理“痛则不松、不松则痛”和病理发展过程“因痛增痉、因痉增痛”,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作用。
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更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理论,为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思路,使医者树立起整体观念,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颈椎压迫神经型
症状
1早起的颈背肩痛
2后期出现烧灼样痛和刀割样痛,传导痛主要表现比如肩周炎最多见。
宣老认为肩背的软组织损害疼痛所引起的保护性肌痉挛和挛缩会产生颈部僵硬,但是这根本不是压迫神经所引起的。
颈椎的后凸和功能障碍不可以完全作为压迫神经的体征,不能排除软组织引起。
再来看椎动脉颈椎病
(1)对“颈椎病”可疑病例,不论有无下肢的神经刺激征象,常规地作踝阵挛检查,以排除早期的高位脊髓压迫症。
(2)在病人端坐位上作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检查,即被动性颈脊柱过度的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 。如果上述的六种检查中无颅脑、颈项或臂手等征象加重,说明椎向孔内既无椎动脉受累的供血紊乱,也无颈神经根受累的功能障碍存在,基本上可以排除“椎动脉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因为真正的椎动脉压迫征象或颈神经根压迫征象在上述的颈脊柱全面活动中,必有一个方向的被动动作迫使受累的椎动脉或神经根过度拉长或延伸而加重征象。
这2段话也就是说 如果患者有不舒服我们可以说你是颈椎压迫神经或者脑供血不足,但是他颈椎颈6没有问题,那你心里就要清楚和这2病压根没有一毛钱关系。如果颈椎活动受限,就可以说这2病名了。
对于常见的疗法,宣老有过讲解比如牵引就椎动脉的颈椎病,受压迫而扭曲的椎动脉再拉长10毫米以上,就会使血管变得更细,然后可能会加重症状。
保健枕可防治椎体老化作用也是谬论:
人在睡着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必然一夜之中不自觉的在床上多次辗转反侧,只要身体一侧卧,头颈就会偏离保健枕的正确位置或根本离开枕头,使颈脊柱处于非生理性体位,那么保健枕就没有意义和作用了,名存实亡。
人在熟睡时肌肉的生理性紧张力完全消失,会让颈脊柱处于非生理性的位置。也不会再颈项部诸多肌骨骼附着处惹起牵拉性刺激,所以不会引起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和疼痛。但是枕头的高低确实会影响症状的增减,所以如何调节枕头的高低,达到缓解疼痛需要,应该让病人自己决定和掌握才可以缓解疼痛,来适当安睡。强制执行医生的保健枕医嘱必然会惹起更严重的疼痛。
宣蛰人宣老说,脊髓型的颈椎病除外的其它百分之95以上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软组织痛点强刺激手法治愈或明显好转。
痛本质
痛是一种常见知觉体验,是一种自身保护性机制,但是过度痛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内经提出了“诸痛皆属于气”“诸痛疮皆属于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脑为奇恒之腑”的心理因素
软组织外科学提出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和后遗或慢性劳损行成引起的损害性疼痛, 它不是一种损伤而是一种损害。是软组织损害部位存在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化学性刺激可引起痛,提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取代了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
“颈椎病”先从腰骶部骶棘肌髂后上嵴内上缘推拿起,因为75%的久治无效或疗效不明显的“颈椎病”都是由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所引起的(即腰为原发部位);
枕项部压痛点检查(13个压痛点)
枕外隆凸压痛点——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颞骨乳突压痛点——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颈椎棘突压痛点——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颈椎板压痛点——颈椎后关节突压痛点(切记颈6—胸2后关节)——颈椎横突间压痛点——胸骨颈切迹压痛点——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
(一)、枕项部压痛点
1、枕外隆凸压痛点:斜方肌上端腱性组织附着、项韧带。
2、枕骨上项线和项平面压痛点:上斜方肌—半棘突(深层),头夹肌—头最长肌(深层)。胸锁乳突肌上端。
3、颞骨乳突压痛点:胸锁乳突肌(浅层)——头夹肌(中层)——头最长肌(深层)。
附着处的发痛部位均在头颅骨后下方和侧下方的上项线和乳突之间的连线上,征象可向上方和前方传导。
颈脊柱适度前凸,可放松项伸肌群,指腹向上和指甲向下。
用右拇指尖深入,沿枕外隆凸的上项线和项平面向外直到乳突的诸肌附着处滑动按压。
4、下颌支和颧弓压痛点:咬肌、翼内肌(下颌底偏内缘)。
闪电样阵发性抽痛,传统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为两肌在下颌支附着处的软组织损害;继发性为原发性枕项部骨骼附着的软组织损害向前,或锁骨上窝(含肩外侧)骨骼附着的软组织损害向上的传导痛经久不愈,下颌支和颧弓的肌附着处形成继发性软组织损害。
用示指尖对下颌角,沿下颌底和其两侧上方轻按压两肌肉附着处,再按下颌支外面和颧弓的咬肌附着处。
5、颈椎棘突压痛点:上中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项半棘肌、项棘肌和棘间肌。
出现项颈痛,向下传导引起肩臂痛和向上传导引起枕颈痛和诸多头脸部征象。
颈2-6棘突端呈分叉状,拇指尖按在颈椎棘突端侧面的软组织附着处,从颈2棘突旁开始向下,由外向内滑动按压,以颈2—颈5棘突压痛点最为明显。
注:颈脊柱可得“咯吱”声感觉,此声多是皮下脂肪因严重无菌性炎症导致组织变性所致。此声过去认为是“颈脊柱的骨与韧带之摩檫音,对这类病例,在皮下局麻下进行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中,仅将病变的皮下脂肪完全切开再作颈脊柱自主性活动时,原有”咯吱“声立刻完全消失。
6、颈椎横突尖压痛点:肩胛提肌(颈1—颈4)、前、中、后斜角肌(颈5—颈7)。
前者产生耳部和面颊部征象,后部产生颈根部征象。
用两示指分别按住颈旁两侧的第一横突尖上,由上而下滑动按压。
7、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
会引起斜颈畸形
拇指按压颈椎棘突和颈椎横突之间的部位,作自上而下的横向滑动按压。按压腰部深层肌骨骼附着处高敏感度的潜性或显性压痛点
8、颈椎后关节突压痛点:多裂肌、回旋肌。
项颈僵和局限痛。
用拇指尖在上斜方肌与颈7横突背侧面之间相对地向内插入,用指尖按住颈7后关节突,自下向上滑动按压直至颈2后关节突。应该注意:颈6—胸2后关节软组织附着处损害是颈背肩臂部酸胀重麻痛的主要发病部位之一,检查时,不要遗忘。
9、颈椎板压痛点:多裂肌、回旋肌。
颈椎各个椎板背面的骨膜受到多裂肌、回旋肌损害的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导致项颈僵和局限痛。
指尖由后向前针对颈2椎板,由上向下滑动按压到颈7椎板。
10、胸骨颈切迹压痛点:锁骨间韧带覆盖。
两侧胸锁乳突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经久不愈,胸骨柄上端可继发损害性病变,出现局限痛。
用拇指尖针对胸骨颈切迹作活动按压。
11、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胸锁乳突肌内侧(胸骨柄上前方)和外侧头(锁骨内段上缘)
局限痛、乳突痛、颞部痛、偏头痛,极其严重的单侧病例会引出胸大肌痛、乳房痛、沿腹壁直至大腿内侧传导出现吊紧套跳感,抽跳时会出现腹壁索条物;双侧病例会向下引出前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等前胸征象。
先用两示指后用两拇指分别按压胸骨柄上前方,作滑动按压。
12、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前三角肌(锁骨外1/3段)胸大肌(锁骨内1/2段前方)
胸大肌痛、乳房痛
用拇指尖沿锁骨内1/2段前方和锁骨外1/3段前方两肌附着处。
13、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前斜角肌
颈根外前方不适或疼痛,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的压迫征象。
胸锁关节痛、耳部征象、“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骨旁痛、太阳穴痛,前胸征象,痛沿上臂、前臂直到手指,引起臂神经刺激征象和血运张障碍。
用拇指尖在第1肋骨斜角肌结节处作滑动按压。枕 项 部十 三 个 压 痛 点 小 结
1、颅脑征象和眼部征象由颈椎棘突旁的软组织在枕骨附着处、颈椎后关节附着处和颈椎棘突旁及筋膜本身的无菌性炎症病变所引起。
2、枕骨旁痛、太阳穴痛、偏头痛由胸锁乳突肌或头夹肌损害以及肩胛提肌损害或锁骨上窝组织(主要是前斜角肌 )损害所引起。
3、颅脑征象、耳部征象、口腔征象。
4、面部征象的“三叉神经痛”、“面瘫”,由枕颈部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加肩胛提肌或锁骨上窝软组织在颈椎横突尖的损害性压痛点所共同引起。
软组织康复学——彻底否定颈椎病的命名和病因的重要依据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这种常见病的发生率虽然低于腰腿痛,但对大众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病因不明确。长期以来,亦成为各国医学界努力探索而未获解决的又一个世界性疾病。以往,因软组织外科新学说在国际医坛中还未被人们所发掘,所以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没有认识。鉴于“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外或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亦取得相当的近期疗效,因此也应用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主导本病的诊疗,把椎管外或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躯干上部征象就误诊为“颈椎病”,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追溯“颈椎病”形成的医学史表明,国外医学界对颈椎病的认识有过一段曲折过程。早在1911年Bailey曾发现5例有局部神经根和长期受损的病人,后来证明是继发于椎间盘退变,并有骨质增生,因此命名为‘颈椎增生性骨关节炎’。1928年Stookey报告7例“颈椎软骨瘤”,1931年Elsbeg报告又认为属软骨增生,故又命名为“外生软骨骨瘤”。6年后Stookey带头否定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所谓软骨瘤实际是突出的椎间盘。1948年神经科专家Brain氏将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该命名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过去认为颈椎病是少见病,但随着X线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和MRI的应用,使认识产生了飞跃。现在再没传统概念提出否认它是多发病了”。国内医学界对“颈椎病”的认识较晚。1964年朱桢卿首次报道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未曾引起大家的注意。当时仍多以“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僵硬症”“颈性眩晕”等不同诊断名称发表于医学刊物。由于“颈椎病”的病因始终未清,因此我国医学界就把“颈椎病”与“颈椎综合征”等同了起来,迄今不变。1980年,山东威海疗养院神经科学者潘某等编著的《颈椎病》出版以后,由于缺乏自己的手术实践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难以提高医学界对“颈椎病”的进一步认识。1981年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学者杨某等编著的《颈椎病》出版后,由于对“颈椎病”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原理的解释难以令人理解,以及对他们的手术远期疗效有待观察,故当时骨科界响应者也不多。迄今,在国内重点开展“颈椎病”研究工作的单位,在北方仅有北医大第三医院和南方仅有二军大长征医院。除两者以外,当然尚有一些从事“颈椎病”研究工作的医疗机构存在,由于他们的治疗手段只限于非手术疗法或很少开展手术疗法,多凭非手术疗法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有效率作这样或那样推理判断的临床总结,恐怕难以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经过上述两院骨科长期不懈的努力,确实在“颈椎病”的手术革新方面取得某些可喜的进展;但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上仍未取得新的突破,无法改变“颈椎病”这个“综合征”的原来面目。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使椎动脉和颈神经根的减压手术变得比较容易;又因非手术疗法对各型“颈椎病”在临床应用中“大多数病人均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即使“复发率较高,常需反复治疗”,但经治医师只要求得到一种尽快缓解病人痛苦的医疗手段,对此就在所不计较了。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颈椎病研究在我国有飞跃发展”之际,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就促使许多骨科、神经科、中医科、针灸科、内科、理疗科、“疼痛科”等有关医师自然而然地慢慢接受“颈椎病”这个与“颈椎综合征”划等号的诊断命名,是不足为奇的客观事物。但是,接受“颈椎病”的诊断命名并不等于承认“颈椎病”现有的发病机制已完全弄清楚,它仍属病因不明的一个“综合征”的性质丝毫不变。这方面,即使我国著名的从事“颈椎病”研究工作的学者们仍认为“颈椎病的命名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现在习用已久,其所指内容已有相同认识”。必须指出,这里的“相同认识”,应该说指的是我国以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主导“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学者们的“相同认识”,而不是以创新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主导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发病机制的学者们的“相同认识”。由此可知,“颈椎病”与“颈椎综合征”仅有命名上的差异,而两者的本质完全相同,仍属有待进一步探索、研讨和弄清病因的一个未知数。这也是不容诡辩的客观事物。自1920年起,医学界经历77年持续不断的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直至1988年止,总结出且经我国从事“颈椎病”研究工作的多数学者认可的关于“颈椎病”的最新定义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由于该述在“定义”中从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考虑出发,肯定了“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的骨赘形成“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是引起颈椎“症状和体征”的惟一发病原因,这样就无形中肯定了“颈椎病”不再属“综合征”性质,而是一病因清楚的独立疾病。蛰人先师从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出发考虑,认为这一“定义”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恐有商榷之必要。因为:一、“定义”中“刺激或压迫”的概念含糊不清,有待进一步明确。后者(压迫)纯属骨骼的机械性(或物理性)刺激;前者既包括机械性压迫的刺激,还包括非压迫性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两者不能混淆。不知该述究竟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刺激”?二、该述介绍的“颈椎前路手术”或“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手术”,既解除了变性椎间盘突出物或骨赘对颈髓的直接压迫,又解除了椎间孔骨性狭窄或钩椎关节骨赘对颈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直接压迫;一或两节椎间关节的切除,促使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得以放宽;术中加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使两椎体间既骨性愈合,又杜绝了颈椎体轻度滑椎的可能性。可以这样说,这种新颖的“颈椎病”彻底“减压手术”已经完全消灭了“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的所有发病因素,那么从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分析,手术后理该完全解除“颈椎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取得满意的远期治愈显效率。可是,实际上“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却与腰椎间盘手术一样,并无如此卓越的因果关系。除“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多可获得解除神经的压迫征象和改善肢体功能外,其他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后很少有满意的远期治愈显效率。 例如:1977年11月间,蛰人先师在昆明讲学时应邀到昆明军区总医院,会诊半年前经上海某医院骨科专家在该院行颈椎前路进入手术的7例“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人。术后5例无效,征象如旧;仅2例减轻。检查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的压痛点均高度敏感,其上分别施行强刺激推拿后,均显著缓解了征象。一年后,蛰人先师再上昆明讲学而应邀第2次会诊时,发现原先手术有效的2例病人也均征象复发加重,最后仍变得与手术前完全一样。但施行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则也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缓解征象的效果。这7例病人的“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实际上全由椎管外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的软组织损害而来,与颈椎的骨性退变并无关联。自此以后,就引起蛰人先师在骨科临床中对“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外院手术治疗者的注意。也发现不少经颈椎前路手术或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手术疗效不满意而到处求医的病人;还有不少经外院签署住院正准备接受手术的上述“颈椎病”。对这两组病例施行头颈背肩部的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后,就与上述7例病人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相同的短暂或近期疗效。另有1例经外院诊断“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外院行颈椎前路结合左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手术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无效的病例,经蛰人先师根据压痛点分布施行定型的双躯干上部软组织松解手术,术后也完全解除了头颈背肩部诸种征象和左半身的躯干和上下肢的麻木及双腰臀痛,起到“下病上治”的作用。通过上述的临床检验,使蛰人先师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颈椎病”实属椎管外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误诊的认识是决非偶然的。还得补充的是,为什么上述7例患有相同的“混合型颈椎病”病例手术后,早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疗效呢?软组织外科学告诉人们: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骨赘不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除脊髓型),颈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才是本病的发病因素。由于颈椎管内鞘膜外脂肪罹患无菌性炎症病变者临床上少见,故上述“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由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而来。以此分析上述5例无效者,因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的软组织损害严重,前路切口对颈项部软组织的间接松解不足以缓解全部征象,故而效果不佳;2例有效者,因头部和背肩部软组织损害较颈部稍轻,故而前路切口对后者的间接松解起到部分“以松治痛”的作用,但这种松解极不彻底,日后必然征象复发如旧。这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软组织损害的情况完全相同,通过前路减压手术的腹壁切口,间接地松解了损害性病变的腰部深层肌,也可缓解腰腿痛,但远期疗效与“颈椎病”的前路减压等诸多手术一样,也不满意。三、1962年起,当时“颈椎病”在我国医坛还未出现或流行的时候,蛰人先师早已开展大腿根部或臀部简单的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腰腿痛的早期探索。其中发现不少伴有“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腰腿痛病例,通过腰臀部软组织松解手术后,躯干上部征象也能自行消失或显著缓解;有些病例,当术中将股内收肌群自耻骨上下支附着处完全切开或切断臀上皮神经时,这些“颈椎病”征象会立即自行消失。有的病人在手术台上往往大声惊呼:“我的头脑清楚了!”“眼睛发亮了!”“握力恢复正常了!”术毕翻身仰卧,就感背胸征象全解除而感慨地说:“9年来我第一次尝到了深呼吸,背胸部多么舒畅呀!”,起到“上病下治”的作用。但也有部分病例术后,躯干上部征象未减或减轻不久又加剧,当在头颈背肩部压痛点上施行强刺激推拿治疗后,征象又可立即再缓解。为此,蛰人先师又开展躯干上部软组织松解手术,进行与“颈椎病”征象完全相同的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的研究,经多次反复认识和改革,创用了颈椎棘突旁、肩胛骨、锁骨上窝等软组织松解手术和颈部或背部伸肌群横断手术。这四种手术常联合应用,称为定型的颈背肩部结合锁骨上窝软组织松解手术。由于椎管外损害性软组织的松解范围基本上符合彻底消灭发痛部位病变的要求,疗效就更为显著突出。截至目前,仅2例“脊髓型颈椎病”后期补行颈椎管内后路松解手术,切除骨赘以后,也解除了残留的上下肢不重的神经压迫征象;其他各型“颈椎病”行上述的椎管外躯干上部软组织松解手术后,无1例需补行颈椎管内前后路松解手术之必要。由此可知“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诸种临床表现,不但直接地与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有关,而且间接地与腰臀或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向上的传导痛有因果关系。(一)1986年报道了“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严重的与‘混合型颈椎病’征象相同的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总结了1964一1984年的20年间应用腰臀部结合大腿根部或颈背肩部多结合锁骨上窝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与“混合型颈椎病(除脊髓型)”征象相同的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并发颅脑、面部、眼、耳、鼻、口腔、咽喉、颈项、背胸、肩胛、上肢等征象共94病例,其中:①腰臀部软组织损害继发躯干上部征象46例(48.94%);②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继发躯干下部征象13例(13.83%),内有双膝沉重不能行走l例(1.06%)、腰腿酸痛4例(4.26%)、腰臀酸痛下肢麻木3例(3.19%)以及一侧上下肢软瘫丧失生活能力2例(2.13%);③相当部分病例继发高血压、失眠、急躁、猜疑、健忘、不能思维、多梦、全身疲乏、食欲减退等征象。全部病例的正侧位和双斜位常规X线摄片,均提示不同程度的颈椎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或钩椎关节骨赘增生、椎间孔变形、后关节骨赘增生、棘突偏歪、轻度滑椎或项韧带钙化等许多X线表现;仅3例正常。这些阳性体征是否会引起颈椎管内神经或血管的“刺激或压迫”征象,应该与临床检查相结合方能最后决定。如果在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作全面和系统的压痛点强刺激推拿而使征象立即显著缓解者,不论颈椎骨退行性变何等严重,仍明确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无征象改善者,方可考虑椎管内其他的发病因素。所有病例术后经22年2个月一1年Ⅱ°个月(平均10.88年)观察,取得92.55%的近远期治愈显效率。(二)同年还报道“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严重的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征象相同的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总结了1970年4月~1984年4月间,蛰人先师对26例经非手术疗法医治无效的具有颈背肩痛、上肢传导痛和反射、肌力或感觉改变等颈神经根受压的诸种不同征象的严重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者的诊疗工作。术前检得特异体征有臂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6例,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5例。正侧位加双斜位常规X线摄片提示,除1例经外院行颈椎前路手术无效者不作分析外,其余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改变,如颈椎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或钩椎关节等骨赘形成、轻度滑椎或项韧带钙化等X线表现。全部病例根据压痛点分布部位分型,采用下列手术方式:④颈肩部及锁骨上窝软组织松解手术结合胸5-6水平背伸肌群横断手术3例。在最后两组中各有1例后期补行肘关节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手术,进一步改善了臂手征象。所有病例术后经14~2年(平均9.68年)观察,取得92.31%的近远期治愈显效率。临床实践验证,上述两组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的治疗原理只涉及头颈背肩部的损害性软组织,从未涉及颈椎管内退变性骨赘。从而说明两组远期治愈显效率全来自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与颈椎管内退变性骨赘无丝毫联系。正因为退变性骨赘本身属非疼痛因素,故而与神经组织接触不会引起疼痛;又因骨赘形成的过程十分缓慢,其渐增的慢性机械性压迫作用于神经组织,由于后者的抗压作用极强,故而椎管内骨赘不易引起麻木或麻痹。只有当颈椎管内鞘膜外脂肪罹患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才会引起椎管内软组织痛。上述两组病例,由于颈椎管内鞘膜外脂肪不存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故而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把X线、CT或MRI提示的“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作为“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实乃认识上的阴差阳错的误区。
(三)1986年蛰人先师报道了“‘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重新认识”,以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自觉征象方面,如:②颈部僵硬,以及阳性体征方面,如:颈脊柱后凸与功能障碍、压痛点;⑥邻近神经根受累的上肢表现:感觉障碍、反射障碍、肌萎缩与肌力减弱等。通过研讨和分析,明确了以往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传统诊断标准的征象和体征,均为少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和极大多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颈背肩臂手痛病人所共有,决不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异性诊断依据。(四)同年蛰人先师还报道了“‘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原理的重新认识”。对现有的“颈椎病”有效的非手术疗法的治疗原理,以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理论作讨论分析,明确了①颈椎牵引疗法;②推拿、按摩、“正骨”手法;③理疗;④封闭疗法;⑤药物治疗;⑥其他:如针灸疗法、挑灸疗法、激光穴位照射疗法、提筋疗法和刮痧疗法,矿泉浴、颈领及颈托、医疗体育以及练功十八法等等,由于无法改变“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的骨赘,不可能对“颈椎病”起治疗作用。对非手术疗法有效的“颈——椎动脉——神经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实质上全是对头颈背肩部损害性软组织起治疗作用。还须指出,传统概念提出把早期“脊髓型颈椎病”也列入“非手术疗法的适应症”。蛰人先师认为非手术疗法对真正的“脊髓型颈椎病”(蛰人先师正名为颈脊柱脊髓压迫症)引起的神经压迫征象难以起治疗作用;其征象减轻或消失,可能仍来源于对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的治疗。如某些病例通过躯干上部软组织松解手术,也可使继发的躯干下部征象解除,起到“下病上治”的作用。由此可知,对非手术疗法有效的“颈椎病”,实质上全属针对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治疗的因果关系。(五)1992年蛰人先师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并于同年10月在第二届东西方疼痛会议上宣读。内容摘要是:1985年2月一1986年3月间,由本院电生理室提供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异常脑血流图变化的76例病例作研究对象。X线片提示全部病例有颈脊柱曲度改变和其中41例有颈脊柱椎间孔变小、椎间孔内骨赘、椎间隙变窄、轻度滑椎等退变性表现。本组按传统标准均可确诊“椎动脉型和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蛰人先师无选择性接受病人的治疗。根据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性高度敏感压痛点作一次性强刺激推拿后,其中75例(98.68%)征象完全消失或接近完全消失,仅1例(1.32%)无效,说明不处理颈脊柱的骨性退变,仅处理椎管外无菌性炎症的病变软组织,多可消除本病的全部征象。X线复片见45例(59.21%)治疗后颈脊柱曲度有改善,说明曲度变化多与肌性因素有关。脑血流图复查结合治疗效果和颈脊柱骨性退变的X线表现作分析,在75例显效组中推拿可使2/3以上病例的异常脑血流图变化恢复正常;对1/3以下者完全无效或仅部分改善;再从无选择性地抽查10年前行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治愈严重颅脑征象未曾复发的15例“颈椎病”作相同检查的对照,只有40%病例恢复正常,60%仍紊乱如旧,说明颅脑征象的消失与脑血流图恢复正常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蛰人先师以压痛点强刺推拿显效病例的治疗原理检验传统的发病机制,得出如下结论:①传统的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全属阴差阳错,应该以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取代。②传统的针对椎间孔内骨性退变治疗本病的原理属张冠李戴,应该以针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的治疗原理取代。③“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名称是错误的。对本组显效病例应该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痛或头颈背肩臂手痛取代;无效病例要考虑其他学科的疾病包括椎管内软组织损害的可能性。④传统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典型X线表现的诊断标准不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应该摒弃。⑤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肩臂痛也要按解剖分型,分为椎管内、椎管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三种诊断;采用蛰人先师创用的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查对上述三型可以做出精确的鉴别。还得补充的是,1992年10月13日当蛰人先师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完毕后,一位外国代表站起来说:我是神经科医师,患的是左侧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否请您为我解除一点痛苦,治疗一下!蛰人先师就当场接受那位外国朋友的要求,立即为他作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的诊疗示范。蛰人先师为病人施行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的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包括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的操作推拿完毕,所有征象解除。治疗前左肩仅能外展不到90°的上肢立即恢复正常上举功能无痛。治疗不及10分钟,就完全解除其左侧头颈背肩臂手的征象,并恢复了上肢功能与健侧完全一样,深受那位代表的热忱感谢。这样就引起与会的中外代表的高度赞赏,也说明蛰人先师的论文内容和治疗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综合上述五点论述,全是蛰人先师彻底否定“颈椎病”的命名和病因的重要依据。这些论述全经长期的和大量病例诊疗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而无误,具有科学性的。如此就更加坚定了蛰人先师用椎管外(或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全面取代传统的椎管内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的信念。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创新学说所主导的软组织外科学,必然会普及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更好地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解除病痛服务和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