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rles
童旭东近来描述郑怀贤先生的生平时,在切实的当时报道之外,夹杂大量与之无关的谣言和编造,吹嘘什么郑先生和杜月笙结拜,毫无根据的说郑先生是参加奥运选手中的翘楚,毫无根据的说郑先生的散手最为突出。
抛开这些死无对证的谣言不谈,姑且举一个小例子,以见童旭东编造的本质。
童旭东说:
郑怀贤认为当时上台展示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的李玉琳、萧格清这几位师兄的功夫都比自己好,所以就不报名上台表演了。孙禄堂对郑怀贤讲:“你的飞叉是他们比不了的,你可以表演飞叉。”于是郑怀贤上台表演了飞叉,结果一炮走红,引起轰动。郑怀贤的飞叉成为当时上海武术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一项绝技。其实,郑怀贤更擅长的是那种无限制的实战格斗,不久被杜月笙看中,在杜月笙的建议下,郑怀贤与杜月笙结为金兰兄弟。
问题是,1928年的上海,上台表演个飞叉,就能“一炮走红,引起轰动”?童旭东未免太看不起当时的上海人了——当然,童旭东早就打过地域牌,污蔑整体上海人,前已有小文及之,此不赘述。
京剧《金钱豹》和《闹昆阳》(又名《飞叉阵》),都是以舞叉和飞叉作号召,流行于上海舞台上的普通剧目。笔者所见,最早1872年开始已经在《申报》上大做广告。
比如,1872年12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黄派武生名家黄月山(黄胖)在金桂轩夜场出演《金钱豹》。
又比如,1879年6月11日《申报》刊登广告,大观茶园两天之内连演《金钱豹》、《飞叉阵》。
而最晚到了1913年3月13日,《金钱豹》一剧的广告上,已经具体出现“满台飞叉”的宣传噱头。
到了1919年,《申报》的剧评中出现了对于《金钱豹》中之舞叉更具体的描绘:
(俞菊笙)独于舞叉一层大为加工,盘旋全身,手足并施。
童旭东前文造谣杨春甫就是杨小楼,杨小楼虽然和孙禄堂相似,因为演猴戏出名而有“小杨猴子”的外号,但恐怕不能就此推论与孙先生就有交往,而此剧中,杨小楼所饰演的,亦如其师俞菊笙,去的是金钱豹,猴儿一般由迟月亭先生出演,世称一绝。
练此飞叉对周身黏劲很有帮助。
说了半天的虚词描写,请读者们再来看看实际舞台上《金钱豹》的飞叉、滚叉表演——似乎猴儿孙悟空接叉摔锞子是这出戏更大的亮点,不过本文主题不在活猴,姑且从略。
1975年邵氏拍摄的《金钱豹》影片:
1994年张四全先生的《金钱豹》舞台实况:
综上所述,1928年的上海,报纸上、舞台上,上海人早已见惯了“满台飞叉”、“舞叉盘旋周身”,相关广告更是数以千计,就算郑怀贤先生刚刚到上海,还没怎么看过戏,孙禄堂先生难道也不看报纸、不看戏?就算孙先生不看报纸、不看戏,上海人对“飞叉”这种早已演出几十年的西洋镜还会趋之若鹜,还“引起轰动”?杜月笙先生这样的资深票友,还会对这种司空见惯的舞台技术觉得无比新奇,乃至要与郑先生“义结金兰”?这样的谎言未免太低劣了一点,从中不难看出童旭东编造的手法与其别有的用心。
任何想与作者讨论的,欢迎扫二维码加群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国术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