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变身潮流创新商业,秘密在哪里?

楼市   2024-06-25 17:48   北京  

新粮仓KUKU PARK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崩盘的国内住宅市场,经过3年的递延传导,在2024年开始深度影响商业市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泡沫崩盘前夜拿地的最后一批“刚性供给”新项目在逐步收官,城市商业市场开始“大退潮”。

而对于2024年的市场走势,我年初时曾判断将会是某种意义上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半年下来复盘,年初的判断没有错。各类的消费降级传导到实体店铺,让许多普通项目进入“鏖战状态”。

复盘2024年上半年的城市商业市场,我认为呈现三个特点:

1、整个市场新增商业项目总量开始快速下滑,偃旗息鼓;
2、前两年面世的次新项目只是维持着标准的经营动作,有的“网红项目”已经颓势尽显;
3、最让市场关注的,反而是一批早期商业,进入到了15年的更新周期。他们的更新改造方向,代表了市场的一个新热点。

有一组数据可以为证。

从赢商网的统计数据来看,2023年的存量更新再开业项目占到全部新开业项目的17.6%,而到2024年,随着新开业项目总量的下降,我预计更新开业项目的比例可能会达到30%。进入到2025~2026年,这种更新项目开业比例超过50%会是一种必然。

左图数据来源:赢商大数据、政府网站、平安证券研究所
右图数据来源:赢商大数据

在标化商业新增供应总量下降的同时,工业遗产变身商业的项目却开始多了起来,而这背后就与各地推行的城市更新政策有很大关系。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北京有序推进700处老旧厂房更新改造、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而上海的2023~2025年的行动计划,也提出要盘活3万亩的产业用地。

所以,在这样的城市更新周期渐入高潮的背景下,各类更新项目的综合发力,就形成了2024年的市场局面:一批创新的更新项目,引领了整个市场的关注度和热度。这其中比例比较大的一批项目就是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

我们从今年实际线下接触项目类型来看,在各地产业园区热度下降,入住率和租金收入退潮的情况下,工业类项目更新改造为商业,似乎成为一种“刚需”。

所以,我们发现上海EKA天物、北京郎园STATION和成都东郊记忆这批工业改造成潮流商业的明星项目模式,就是市场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

接下来我来跟大家深度拆解一下这个话题。我想回答的问题包括三个:

1、什么类型的工业遗产,具备打造潮流商业的基础?
2、工业遗产变身潮流商业,有没有通行的模式和方法?
3、大型工业遗产和中小型工业遗产,在改造模式上,会有怎样的不同,又应该如何定位?

工业遗产改造地段论

在如今网红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人认为传统的商业地产地段论已经不奏效,只要项目本身有特色,运营出彩,有IP内容,一定会走出脱离地段的独立行情。但我们从实际的线下落地实践来看,很可惜,地段论的影响力仍然还在。

纵观大量的实践案例,可以发现潮流创新商业这类项目仍然对地段有着高度的依赖。我们先来看下面一组对各地知名工业遗产改造案例的表格分析。

表:全国著名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横向比较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上述一批项目,或者早已成名,或者新晋大热,或者即将开业万众瞩目,但这批关注度很高的潮流商业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处于大都市的成熟地段。

早期他们都是城镇化大时代之前的工业遗产,坐落于曾经的城市郊区。随着大城市的边界蔓延,现在这些区域都发展成为仅次于核心区的重要地段,并且这些地段无一例外都是这个城市的消费热点区域。

而在我的观察案例库中,在国内几乎没有看到远郊工厂改造成潮流创新商业的案例,其中唯一的特例是北京郎园STATION。

身处北京近五环的郎园STATION,之所以能成为潮流和热点商业,也与北京深厚的文化产业和这里的影视产业的高度集聚有很大关系。

影视产业的办公人群为这里的潮流艺术市场做了良好的铺垫。而具有北京这样的文化资源的能级和影响力,在全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并且对于“东富西贵”的北京城,郎园STATION所在的东北五环地区,链接了朝阳区和顺义区,这些地段在北京仍然属于不错的产业办公和商业消费地段。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工业遗产都适合打造潮流创新商业,很多地段偏远、非核心消费区的工业遗产,还是需要另做打算,潮流商业可能并不是他们的最佳选项。

规模不同形成模式异化:大厂模式与小厂模式

大多数对购物中心体量大小的划分定律,也可以适用于工业遗产的改造实践。

一般情况下,业内将超过10万平米的购物中心统称为大商业。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我认为可以把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工业遗产称之为“大厂”,而把占地面积低于10万平米的工业遗产称之为“小厂”。

空间大小决定了业态的内容丰富度和产业的承载能级。至此,工业遗产的改造模式也可以分为“大厂模式”和“小厂模式”。从内容生态、空间营造、产业承载力方面看,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先看大厂模式。

1、大厂模式:产业核心+主题街区+策展空间

我们以成都最热的东郊记忆和北京最火的郎园STATION为例,两者占地体量规模分别是18.8万平米和13.5万平米,他们都是标准的“大厂”,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打造的。

一般情况下,大厂有着更大的占地面积,更纵深又低密度的空间肌理环境,这样的空间特征决定了这里承载的业态不能仅仅是商业,更需要确定自身的产业定位并围绕核心产业构建商业生态系统。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两者在产业运营上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文化来驱动城市更新”。

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成都东郊记忆以音乐产业为主打,而北京郎园STATION则聚焦于影视设计艺术产业。两者分别在音乐和影视产业方面,做成了国内的顶流园区,这样的产业高度和聚焦能力,让他们从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独有的IP特色。

图:东郊记忆业态布局图
图:郎园STAITON业态布局图

而从空间上看,分析这两个项目的空间布局图可以看出,为了构建两个项目的“文化沸点”,他们都在自己的核心区预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场域,分别是郎园STATION的中央车站文化广场(面积7,000平米)和东郊记忆的演艺中心和展览中心(面积6,600平米)。

这些超5,000平米的大型室内策展空间,为两个项目举办各类高级别的文化盛会奠定了基础物业条件。而要想驾驭这样的物业空间,则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和高超的策展能力,这对运营团队都会是巨大的考验。

其中,东郊记忆打造的各类音乐节、音乐季和各类明星音乐会,比如莫文蔚、刘欢、汪峰等顶级流行音乐明星的驻场表演,这些都为项目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影响力。

而郎园STATION参与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图书市集等各类活动,也是具备了非常高的文化影响力。他们高水平的产业招商和活动运营模式,成为全国同类项目学习的标杆。

所以,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一个超过10万平米的大厂更新,最重要工作是确定自身的产业定位,找到自身的产业制高点。

无论是什么大城市,只要是在成熟区位的超过10万平米大厂,它的功能定位一定是这个城市的产业抓手,他们可能是影视、音乐,也可能是新一代沉浸式产业,可能是文化体育产业,也可能是美食娱乐产业。只有抓住了“一个核心的产业引擎”,才能使得项目不是众多中小业态的拼凑在一起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灵魂、有高度、有引领作用的城市潮流消费聚集区。

图:郎园STAITON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布局图
来源:北京国际电影节

2、小厂模式:场景制胜、精致审美和潮流业态构成创新动力

相比于大厂高举高打的产业运营,低于10万平米体量的小厂,要想在潮流商业领域站住脚跟,除了必须具备地段优势之外,更多是要在审美场景、店铺招商和社群运营上发力。

我们以上海今年爆火的EKA•天物为例。

EKA•天物为了在上海成百上千的厂区改造市场的内卷中突围,首次采用了以明星建筑师为核心的集群设计模式,将原有厂区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这批高水平设计师群体涌现所形成的设计力和审美力,使得EKA•天物大幅超越了同类项目的水平,因此他们的场景本身,就足够在上海的商业圈、设计圈和文艺圈快速预热,成为热门的话题性的项目。

至此,项目从厂区变成了人流涌动的景点同时,也带动了优质的潮流商业品牌争相入住,构建成了良好的运营局面。

图:EKA天物中心水系及铜堡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而深圳a Park今年热度的快速升温,也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这是一个融艺术、生态和人文一体的新艺术公园,定位是多元艺术商业空间,集科技、创意、时尚、商业、办公、旅居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综合性空间。

在空间设计上,a park独创把首层架空形成公园式商业,实现“社区公园”属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原厂房从封闭的盒子空间,延伸至室外,有机链接周边,使原本封闭的厂房变成开放的多功能多业态的公共社区;

而前庭的开放式广场,植入宽敞的阶梯架空平台,打造惬意社交街区,汇聚精致好味的轻食咖啡,有酒、有生活,带上宠物肆意“躺平”享受繁忙都市中的生活美学巷道,同时也为市集、live music、艺文展览等提供场所。

对于小而美的“小厂型创新商业”,他们的审美力与场景体验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他们通过空间环境的营造,吸引了这个城市特定的潮流人群的聚会,创造一个小的创新消费生态链,这是这类项目的成功的密码。

工业遗产改造潮流商业的三要素

刚刚分析完大厂模式和小厂模式在战略上的不同点,除了规模大小不同,导致的战略要点不同之外,这些好的潮流项目,他们又有何共同的创新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呢?

在此,我通过梳理这样一批创新项目案例后,总结出下面三个要素,分别是:新场景、新业态和新运营。

1、新场景:超一流的创意设计和“杀手级”的场景设置

随着中国进入后城镇化时代,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新一代年轻人对高颜值产品的“刚需”,倒逼了整个设计行业需要快速进步。

潮流商业作为所有商业品类中对设计有最高要求的一类,设计本身就是项目的品质代言。在国内能够出圈的明星项目,无一不是具有国内一流的创意设计力和审美力。精心设计的建筑立面,有表现力的户外景观,有沉浸感的室内空间,夜游的幻彩体验,都已经成为最新一代厂房改造的标配。

所以,在未来的改造时代,普通厂房改造成产业园已经高度同质化,但要改造成为潮流消费中心,就需要多方面的商务条件配合。一般情况下,没有好的地段,没有充沛的客流量,没有比较好的消费收益转换能力,是没办法支撑如此精致的改造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新场景的案例。

比如,北京郎园STATION的场景,让人有一种科幻电影的既视感。它与这里的影视产业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有着巨大的关联。人们来这里工作或者消费,一看到这样的场景,那股“劲儿”就来了,这里的建筑所蕴含的情绪价值,赋予这里的人群极大的创新动能。

图:郎园STATION创意街区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而在上海,EKA•天物中铜堡和水系搭配的场景,将最新一代的都市魔幻主义的精致、摩登和时尚演绎到了极致。这样的封面型场景已拿了各类国内外设计大奖,有穿透感的场景力确实是项目早期就能出圈的核心竞争力。

图:EKA天物中心水系及铜堡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还比如在重庆鹅岭二厂,这个“潮到风湿”、游客如麻的重庆顶级潮流目的地,这个楼宇之间的大坡梯和318此生必驾的路牌,代表了都市年轻人里面的“诗和远方”,成为二厂在小红书上最重要的摆拍和打卡之地。

图:鹅岭二厂大楼梯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而对于一线城市,以文创零售类为主的项目,可以非常有调性,比如上海现所。上海现所纯白色的设计美学,结合各类潮流策展活动,也是小红书上的重要话题点。

图:现所中庭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对于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以餐饮类为主的项目,在精致设计之余,还需要有很好的烟火气,比如合肥的刚开业的新粮仓KUKU PARK。这个在项目中心位置的美式风格的造景模式,也是项目火出圈的封面型场景。

图:新粮仓KUKU PARK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在时下的颜值经济时代,潮流型商业都必须有自己的封面场景,他们是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流量传播点。

一个平淡的、没有记忆点的、没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场景,是很难在几十、上百个城市商业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当然更不会受到潮流人士们的青睐。

2、新业态:新一代沉浸型业态的广泛渗透,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除了场景,业态的创新也很重要。因为场景决定了短期的引爆力,但内容和运营才是长期经营的根本。

在潮流型的商业中,如何构造自己的特色业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吸引潮流年轻人群聚集的消费之所,这点是项目的刚需。

梳理下来看,年轻人们对艺术、审美、学习、娱乐、亲子类业态都有自己的刚需。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业态有下面几类:

第一,沉浸型展演空间

由于大多数的厂房空间,天生就有大跨度的柱距,高挑的屋顶,纵深的内部,所以他们往往都是做沉浸型展演空间的绝佳场地。

在上海静安区的新业坊园区内,有个占地7000平米的“遇见博物馆”,这个由专业机构长期驻场策展的空间,一直是整个园区内的核心人流吸引物。

在这里,梵高、莫奈、毕加索、后波普时代潮流艺术、日本浮世绘真迹等各类世界名流艺术家和流派的作品,通过全新的沉浸型数字光影空间展出,总能吸引大量的文艺青年和亲子家庭购票观展,成为上海市民的必备的精神文化大餐。

图:上海遇见梵高光影艺术展现场场景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第二,乐园型业态空间

在大连,一个15,000平米单体厂房改造的“熊洞街”项目横空出世之后,很快就预热了它所在的冰山慧谷产业园。这个由早期大连冷冻机厂更新改造的项目,因熊洞街单个项目业态的落地,人气快速攀升。大量年轻人、二次元爱好者们纷至沓来,将这个普通的产业园变成了大连潮流青年的聚会之地。

图:熊洞街现场场景
来源:大连博涛文化

而在成都的东郊记忆里,一辆老式绿皮火车横亘在一片创新商业之中。火车上不仅有创意餐饮,更是有为纪念曾经的工厂历史所编演的情景式舞蹈。每当音乐响起,这片火车公园广场区域瞬时人流聚集,大家在沉浸的观看表演同时也能体会到这座大厂的前世今生。

图:东郊记忆火车公园
来源:房地产观察家

除了上述这些业态之外,还有大量的创新类业态可以植入厂房空间,不胜枚举。从空间场景的灵活度和适配性来看,厂房类项目比传统的盒子型商业有着太大的优势。他们一定会是未来这个城市创新场景体验的重要孵化器。

3、新运营:基于社群和策展为核心的运营模型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行业内对潮流商业的运营模型已经基本成熟。从本质上看,这类项目的运营模型都是基于特色兴趣圈层的运营。

以社群活动为媒介,与同好一起,奔赴热爱,是这类项目的共同模式。

无论是艺术策展、音乐会、特色市集、还是各类节市活动,潮流商业无非都是一种强运营的业态形式。

而在日常辛苦而高频的运营活动中,生成稳定的盈利机制是最重要的工作。场地只有不断地有热度,有人气,才能催生出有经济回报的运营活动。所以,这里的运营关键是如何快速提升场地的价值,并将公益性活动与盈利型活动合理搭配,不能因过多的公益活动带来运营亏空,也不能因过多的盈利性活动,损害了城市公共利益和市场热度。

总结

关于厂区更新的模式,上述的分析和总结只是一些代表性的个案。从全国来看,这类项目可能总量数千个,但能做成明星潮流商业的仍然只是少数,从产业定位来看,这类项目仍然还有更多元化的定位方向。

比如,有的园区就是聚焦于体育型项目、有的则聚焦于公共文化或者艺术,还有的聚焦于科创设计等等。但所有的改造项目的模式制定,仍然要遵循最基础的投资回报逻辑。只有在潜在高产出的项目上,投资者才敢做出更大的投入。

而从潮流商业的选址特点来看,各类低坪效的业态模型都很难产生正向收益。

地处城市远郊或者非城市商业消费地段的厂区,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一般都不适用于潮流商业的产业模型。

所以针对远郊型厂区的改造模式,是一个难度更大的课题。这类项目通过商业常识来判断,需要更多、更强的文旅属性的业态来提升项目的目的性消费市场容量。但远郊旅游度假项目又与所有的文旅项目一样,他们的游客天生具有潮汐属性,平日流量的谷底如何填补,是这类项目最难啃的骨头。




博志成发展观
读懂企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逻辑,努力做最值得信赖的企业成长伙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