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主管27岁创业!要IPO!

财富   2025-02-05 10:06   广东  


东信营销科技有限公司(Donson Marketing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 “东信营销”)成立于 2004 年,是中国领先的以 AI、大模型及大数据技术驱动发展的 AI 营销公司。该公司于 2025 1 15 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及中银国际。其首次递表是在 2021 3 28 日,距今已近 4 年。财务数据显示,2024 年前九个月,东信营销收入达 20.05 亿元,同比增长 66.41%,但净利润为 - 0.42 亿元,同比由盈利转为亏损。

创始人的“华为基因”与资本运作史

创始人刘杨:26岁从华为离职创业,早年靠传统营销业务起家,曾于2021年首次冲击港交所失败。

资本游戏老手:通过多轮融资引入私募基金、上市公司(如省广集团),再高价套现股权,玩转“融资-回购-再融资”的资本循环。

案例:2015年以2850万元卖出5.4%股权(单价247/注册资本),2023年最后一轮融资估值飙至54亿,创始人股权价值翻超百倍。


【公司身份卡】

行业地位:中国AI营销界"一哥"2023年营收第一,市占率5%

成长速度:行业前五名里跑得最快(2022-2023年收入暴涨38.9%

成立时间:2004年起步,2019年开曼群岛注册(常见上市架构)

【核心技术三件套】

AI大模型 + 大数据 + 营销科技,专攻两大万亿级市场:

1️数智营销:帮企业精准打广告(比如智能投放平台"鹊桥"

2️数智商业:帮企业做数据化决策(比如电商数据平台"云知数"

【发展里程碑】

🔹 创业初期(2004-2018

从东莞起家成立多家子公司

2018年定下"抱大腿"战略:专攻大客户

推出首个移动营销SaaS产品(Marketing Desk

🔹 高速成长期(2019-2021

2020年成中国最大SaaS移动营销服务商

主攻消费和互联网行业

研发智能投放平台"鹊桥"

🔹 技术爆发期(2022至今)

推出行业首个营销专用大模型"营赛洞见"(获国家认证)

建立视频研究院,布局短视频营销

2024年启动海外业务

参与制定国家AIGC营销标准

【公司情怀】

❤️ 愿景:做中国最牛的营销科技公司

🚀 使命:用黑科技让打广告变简单、高效、好玩

【举个栗子】假设某奶茶品牌想推广:

用他们的AI分析消费者数据,自动生成爆款短视频广告

通过"鹊桥"平台智能投放,精准推给爱喝奶茶的年轻人

"云知数"追踪线上订单数据,实时调整营销策略

相当于给企业配了个AI营销军师团,从策划到执行都能用科技搞定~


关键融资事件

1. 2014年:首轮融资,上海龙优入场

注资:上海龙优(私募基金)投资1500万元,获得东信时代20%股份。

背景:上海龙优由李广新(后任东信时代董事)主导,专注风险投资。

2. 2015年:多轮融资,大佬扎堆进场

凯鹏系基金:凯鹏华盈(已注销)、凯鹏鸿图(已注销)等联合注资,共投入约8100万元,合计持股约15%

达晨系基金:达晨创投旗下4只基金注资3860万元,持股6.8%(达晨创投背景深厚,母公司为深交所上市公司湖南电广)。

省广集团:深交所上市公司省广集团豪掷1.125亿元,拿下15%股权,看中东信时代的营销科技潜力。

3. 2018年:最后一轮融资,和盟皓驰入场

和盟皓驰:私募基金注资2700万元,持股3%,实控人为王华春(持股45%)。

    总结:通过56轮融资,东信时代注册资本从145万元增至1030万元,引入资金超2.5亿元,股东阵容包括多家知名基金和上市公司。

资本套路:投资人进场又跑路,对赌埋雷

机构“快进快出”:

早期私募(如凯鹏华盈)赚12%-15%后撤离,后期碧桂园、海通证券突击入股,IPO失败后触发对赌,公司斥资1亿回购股份填坑。

潜规则:机构赌IPO成功套现,失败则让公司高价赎回,风险转嫁给企业。

创始人“控盘术”:

刘杨通过多次股权转让、回购,持股比例维持在41%,同时套现数千万,但个人担保公司5.6亿债务,赌上全部身家。


一、定位变化:从“效果营销”到“AI营销”,为何改头换面?

市场风向变了:

三年前(2021年):资本追捧“效果营销”(如精准广告投放),公司自称“效果类移动营销服务商”,排名第四。

现在(2024年):AI和大模型成新风口,公司改称“中国最大AI营销公司”,迎合资本对科技概念的狂热。

业务包装需求:

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数智营销解决方案(占收入93%)本质是广告代理、数据服务,竞争激烈,利润薄。

讲新故事拉估值:贴上“AI营销”标签,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提升IPO定价(参考同类AI公司的高市盈率)。

技术小步试探:

AI产品收入占比仅4%2024年前9个月AI营销收入9477万元,占总收入4.7%,象征性布局。

技术投入可能有限:招股书未披露具体AI研发投入,更多是“用AI概念包装传统业务”。



二、财务真相:收入涨了,利润却崩了?

收入增长靠“老业务”:

2023年收入21.18亿,是2020年的2.3倍,主要依赖数智营销(广告代理、数据服务)。

AI业务贡献微乎其微:2023AI收入7140万,仅占3.4%,对增长拉动有限。

盈利不稳定,亏损再现:

2023年净利润2849万(扭亏),但2024年前9个月亏损4238万,暴露成本失控(可能因营销费用激增或AI投入拖累)。

   传统业务利润率低:数智营销毛利率可能低于AI产品,规模增长但利润难提升。

财务真相:收入涨了,钱却没了?

收入增长靠“传统业务”:

2023年收入21亿,是2020年的2.3倍,但93%收入来自数智营销(本质是广告代理、数据服务),AI产品仅占4.7%

AI标签名不副实:自称“中国最大AI营销公司”,但技术贡献微乎其微,更多是营销包装。

利润崩盘:

毛利率连年下滑:20.8%跌至14.5%(行业平均约25%),主因媒体流量成本暴涨(如向抖音、腾讯买广告位)。

净利润过山车:2023年利润2849万(靠政府补贴撑场),2024年前9个月亏损4238万,研发烧钱(2亿研发费同比增81%)但未见产出。

现金流危机:

应收账款堆积:20249月底应收款13.5亿,占收入65%,客户回款慢(账期超6个月占90%)。

短期债务压顶:手握4.4亿现金,但短债5.8亿,缺口1.3亿,靠创始人刘杨夫妻个人担保续命。

业务隐患:客户与供应商重叠,关联交易疑云

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

公司I和公司J既买东信的服务,又卖媒体资源给它,2023年公司J贡献8.5%收入,同时占采购额33.4%

风险:可能存在虚增交易、利益输送,或依赖单一渠道(如某大厂)导致议价权低。

大客户依赖: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超50%,若流失将重创业绩。


三、控股股东相关情况

到最近能确定的日期,刘先生通过刘先生家族信托,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 29.7%。这个家族信托是刘先生为了自己和他全资拥有的境外控股公司 Ocean Stream 的利益设立的,受托人是 TMF (Cayman) Ltd. 。刘先生家族信托的相关股份由 Excellence Visions 持有,而 Excellence Visions 中,Ocean Stream 1%,刘先生家族信托通过 Ocean Stream Group 99%

另外,截至同一日期,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相关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 11.7%)由 Donson Value 持有,Donson Value 由刘先生全资拥有的另一家境外控股公司 Sunshine Spirit 1%,雇员激励信托占 99%。在受限制股份单位归属和行使前,只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上市规则),这些股份的投票权要按刘先生的指示行使。而且刘先生还是 Ocean StreamSunshine SpiritExcellence Visions Donson Value 的唯一董事。所以,刘先生、Ocean Stream GroupOcean StreamSunshine SpiritExcellence Visions Donson Value 被看作一组控股股东,控制着公司约 41.3% 的已发行股本总额。

刘杨先生(执行董事、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刘杨先生 47 岁,是公司的创始人,负责集团的战略管理、决策,以及整体技术战略和愿景规划。他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有超过 25 年的经验。创立公司前,1998 7 - 2004 6 月,他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国际技术支持部项目主管和移动产品主管。2004 6 月他创立了本集团,现在还在集团内多家附属公司担任董事。除了集团内的职位,他还曾在 2018 1 - 2023 12 月担任清华经管学院 EMBA 深圳校友会第三任秘书长,2023 年当选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他还入围过 “中央电视台 2006 年赢在中国大赛” 决赛 36 强,获得过 “数字营销年度影响力人物”“甲子光年 2024 中国科技产业创新人物” 以及第 14 届 “虎啸奖年度人物大奖” 等荣誉。他 1998 7 月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3 1 月从清华大学取得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参加过相关课程学习。

张强先生(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

张强先生 47 岁,主要负责集团的财务资金管理和制定财务策略。2020 3 月他加入集团,一直担任东信时代的首席财务官,2020 9 月起担任东信时代的董事。加入集团前,他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担任过重要财务职位,比如在华为担任代表办事处首席财务官,在碧桂园担任财务总监等。 2000 7 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获得会计学学士学位,2007 6 月在武汉大学取得会计学硕士学位,还是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 (FCMA)2015 7 月获得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 (CGMA) 认可。


三、为什么硬要贴“AI标签”?

资本市场的“AI信仰”:

投资者愿意为AI概念支付溢价,即便业务未成熟(如商汤科技亏损多年仍高估值)。

东信需要新故事支撑IPO估值,避免被归类为“传统广告公司”(估值通常较低)。

行业内卷倒逼转型:

效果营销赛道拥挤(如字节跳动、百度等巨头主导),中小玩家利润空间被挤压。

转向“AI营销”可差异化竞争,争取政策支持(如政府补贴AI企业)。

未来画饼:

招股书强调AI技术布局(如大模型、MarRAG),暗示未来将扩大AI业务占比,但目前仍是“蓝图阶段”。

四、风险提示:是真转型还是假噱头?

技术空心化:AI研发投入不足,或产品商业化失败,概念难落地,投资者信心崩塌。

盈利模式未变:收入大头仍依赖传统业务,AI占比过低,转型效果存疑。

监管风险:若被认定虚假宣传“AI标签”,可能面临合规处罚或投资者诉讼。

AI故事难圆:技术空心化,增长靠烧钱

研发“虚火”:2024年研发费2亿,但AI产品收入不足1亿,技术转化效率低下。

    行业内卷:数字营销赛道巨头垄断(如字节跳动),中小玩家只能靠低价抢单,利润越做越薄。

五、IPO前景:成功还是二次暴雷?

优势:收入规模增长、港交所对科技公司宽容度较高、AI概念仍有炒作空间。

风险:

财务硬伤:亏损+现金流紧张+高负债,难获投资者信任。

监管问询:客户供应商重叠、政府补贴占比高可能被重点审查。

市场环境:港股流动性差,科技股估值低迷,募资难度大。

一句话总结:

东信营销科技二次IPO,表面是“AI新贵”,实则是靠传统业务硬撑、财务危机四伏的老牌营销公司。创始人资本运作高超,但若无法解决盈利和现金流问题,上市可能只是延缓暴雷的缓兵之计。

一句话总结:

东信营销科技从“效果营销”改称“AI营销”,本质是资本市场讲新故事、拉高估值的策略。虽然收入增长,但利润波动大,AI业务占比微乎其微,转型尚未见真章。投资者需警惕“挂AI头卖广告肉”的包装风险。




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经验交流分享,欢迎入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