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为何说日本经济衰退的“药方”是“新瓶装旧酒”?

财富   2025-02-02 18:23   广东  

 

许小年为何说日本经济衰退的“药方”是“新瓶装旧酒”?

 

 

一、核心争议点:日本经济衰退到底是谁的锅?

辜朝明(日本经济学家)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

核心观点:日本企业泡沫破灭后欠债太多(资不抵债),吓得企业只想拼命还钱,不敢借钱投资,导致经济“躺平”。

开药方:政府要拼命花钱搞基建、发福利,替企业补上“需求缺口”,就像给病人输血吊命,等企业还完债再重启经济。

许小年的反驳:

问题1:只看到企业欠债,却假装银行没问题。

企业欠债不还,银行手里全是坏账(比如借出去的钱收不回),银行自己都快破产了,哪有钱再贷款?

辜朝明说“银行没问题”,但数据打脸:2001年日本银行坏账率高达8%,许多银行实际已技术性破产。

问题2:迷信“政府花钱能救一切”,走回凯恩斯主义老路。

政府砸钱短期能“输血”,但长期会让国家债台高筑(日本政府债务已超GDP 260%),还掩盖了根本的结构性问题(比如银行体系崩溃、企业效率低下)。

二、日本经济衰退的真相:企业和银行一起崩了

1. 泡沫破灭的连锁反应

企业端:房价股价暴跌→企业资产缩水→欠银行的债却一分没少→资不抵债→裁员、关厂、只还钱不投资。

银行端:企业还不上钱→银行坏账堆积→资本金亏光→银行濒临破产→不敢放贷→企业更借不到钱→恶性循环。

2. 日本特色的“主银行制”火上浇油

什么是主银行制?大银行和企业绑成利益共同体(银行持股企业,企业只找这家银行贷款)。

结果:企业亏损时,银行继续“输血”贷款→坏账越滚越大→最终拖垮整个金融系统。

三、小泉内阁做对了什么?许小年力挺的“真解药”

2001-2006年小泉纯一郎的改革:

第一步:刮骨疗毒

强制银行公开坏账,政府注资帮银行核销坏账(类似给银行“动手术”)。

2005年,银行坏账率从8%降到2%以下,金融系统恢复供血能力。

第二步:结构改革

打破“僵尸企业”依赖银行输血的模式,让市场淘汰低效企业。

推动邮政、铁路等行业私有化,引入竞争提升效率。

结果:

贷款市场2006年恢复增长,企业重新开始投资。

许小年认为,这才是日本经济止跌的关键,而非政府无脑撒钱。

四、许小年为何痛批“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

表面新鲜,内核陈旧:

辜朝明用新词包装了凯恩斯主义(政府花钱刺激需求),却回避了债务危机的根源——金融系统崩溃。

危险误导:

若按辜的理论,中国当前高债务问题也应靠政府加杠杆解决,但这会加剧债务风险(参考日本政府债台高筑)。

真正出路是清理坏账(如银行改革)+ 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效率),而非继续“借钱续命”。

五、普通人能看懂的关键结论

经济衰退像一场大病:

企业欠债(症状)和银行坏账(并发症)要一起治,光退烧(政府花钱)不杀菌(改革)只会反复发作。

日本的教训:

拖了30年才动手清理银行坏账,期间政府花钱只能“缓痛”,无法“治本”。

对中国启示:

防风险不能只靠刺激需求,更要壮士断腕处理债务问题(如房企、地方债),否则可能步日本后尘。

一句话总结:

许小年认为,辜朝明的理论是“新瓶装旧酒”——用新概念忽悠人走老路,真正救经济要靠刮骨疗毒(清理坏账)和强身健体(结构改革),而不是继续打激素(财政刺激)。

 

许小年:新瓶旧酒

许小年 来自:人文经济学堂

2025020217:13 日本

 


编者按:20239月,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发表《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一文,对辜朝明先生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观点提出了反驳意见。我们将分几次重刊此文,以飨读者。

浅析日本失去的30

——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

作者:许小年(中欧工商管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来源:财新网

日期:2023927

新近“资产负债表衰退” 一词大热,辜朝明先生的国内知名度骤增,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据说一半以上的经济学在读博士生准备以此为论文题目,朋友们也不时发短信询问。笔者平日不大关心热点问题,问的人多了,不好意思以一句“没有研究过”敷衍搪塞,于是找来辜先生的大作和看上去不像是蹭流量的文章,试图搞清此说的来龙去脉,结果战线越拉越长,从衰退追溯到泡沫经济的繁荣,从政策深究到具有日本特色的制度,发现此说固然有可取之处,推理过程中的武断和逻辑硬伤也是显而易见的。

简要地讲,“资产负债表衰退”之说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债务的警觉,特别是在债务融资维持的经济增长之后,例如日本的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中国的当下。与传统的宏观分析不同,辜先生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的企业层面,相对于需求“三驾马车”的陈词滥调,毫无疑问是前进了一步。然而,面对资本市场崩溃和银行坏账累累的事实,辜先生固执地断言: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依旧完好,问题都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衰退,进而从这里引申出政府赤字开支的重要性,最终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决定论。辜先生错误地解读了日本经济过去30年繁荣-崩溃-衰退-整顿的历史,完全忽略清理资产负债表的艰巨性和巨大成本,否定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主张通过政府开支刺激需求来结束衰退。对于过度负债而可能爆发危机的经济而言,这是个极为有害的政策建议。

“资产负债表衰退”一词略带学术气,其实又不那么学术,很容易被市场人士和公众当作专家意见接受,媒体传播效果颇佳。仔细分析则不难看出,辜先生的思路和结论均出自上世纪凯恩斯对30年代大萧条的研究,只是用“负债最小化”替代了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如同本文第一节所示,负债最小化的核心假设既无理论基础,也缺乏实证支持。在这一节中,我们简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泡沫破灭之后,政府和民间如何掩盖问题和推卸责任,造成第一个“失去的十年” 。第二节叙述小泉纯一郎内阁如何清理金融体系的不良债权,推进结构改革,时间上大致对应第二个失去的十年。第三节探讨日本经济和企业竞争力长期停滞不前的制度性原因,从2010年到现在,对应第三个失去的十年。

新瓶旧酒

1990年前后,日本的资产泡沫破灭,由此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衰退的原因有多种,直接的导火索是资产价值在泡沫破灭后大幅度缩水,但是,刚性的债务却一分钱不能减,这种会计账目调整的不对称性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失衡,即通常所讲的“资不抵债”,企业存在破产的危险。根据辜朝明先生的说法(*1),企业这时不得不将盈利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投资和扩大业务,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负债最小化。当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时,社会总需求萎缩,由经典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知,需求的减少造成经济衰退。对于这样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货币政策无效(流动性陷阱),即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商业银行也愿意投放信贷,但企业不想借钱,因为他们正在削减债务或者叫做“去杠杆”,努力恢复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辜先生坚信,“问题的关键在于私营企业的借贷需求不足,而非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不足”(*2), “日本面临的经济问题既不是来自结构问题,也不是来自银行问题”,正因为如此,小泉纯一郎(2001-2006年任日本首相)政府清理银行坏账是浪费时间和公共资源,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建议的量化松宽(QE)货币政策更是一场“金融闹剧”,真正扭转乾坤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辜先生对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的赤字开支大加赞赏,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政策之一”(*3)。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弥补企业部门减少的需求,避免了美欧诸国上世纪30年代GDP收缩30%50%那样的灾难性后果。日本经济虽然零增长,但保持了泡沫破灭前的水平,企业获得喘息的机会,得以用经营利润逐步偿还债务,把资产负债比降至正常范围,为经济复苏做好了准备。

辜朝明先生遵循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学说,以需求分析为主线,认定需求不足为经济衰退的根源,主张财政政策优先,如果说学术上有些新意的话,那就是用资产负债表的崩坏为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做了一个注释。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萧条期间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甚微,凯恩斯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没有说明它的来源,现在,辜先生说,因为企业的行为已变为“负债最小化”,增发货币、降低利率对减少债务负担的贡献微乎其微,货币政策因此是无效的。

“资产负债表衰退”一说提醒人们关注经济存量的长期结构,特别是资产负债比,而不能只看GDP等短期流量指标。当GDP增长成为最重要的公众话题和政策目标时,人们忽视了增长的源泉和增长的代价,宏观政策被当作唯一的增长动能,繁荣背后的债务连同可能的严重后果被一起置之脑后,直到泡沫破裂,一切为时已晚。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资产负债表衰退”之说无疑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试想,如果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个概念,日本还会经历失去的十年、20年,乃至30年吗?先见之明当然极其稀少甚至不可能,无视前车之鉴却是难以原谅的错误,眼下国内热议资产负债表衰退,大概也和风险意识的不断上升有关吧?

论及如何修复资产负债表,辜朝明先生只讲信贷需求,不讲信贷供给。信贷需求来自企业,辜先生便紧紧盯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有意无意地忽略信贷供给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实际上,金融和企业乃国民经济的一体两面,生硬地将两者切割开来,在企业大面积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然假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基本健全,不仅逻辑上说不通,而且也缺乏实证的支持。辜先生得出的一些非同凡响的结论,大多源于这个实体-金融截然两分的方法论。

为了支持他的观点,辜先生给出了一些数据和观察,比如贷款利率从1991年开始一路走低,2000年至2007年仅为1%2%,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企业没有增加负债,未偿付企业债券的存量在2002年之后反而是下降的,说明金融机构基本健康,问题都在企业这一端。不知什么缘故,辜先生不去直接查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是引用企业债券市场数据,迂回地证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完好,数据和结论不相关,这是在证明什么呢?众所周知,银行资产由现金、企业贷款、居民贷款、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几大项组成,泡沫经济破灭后,企业与居民债务人违约,证券和地产价格爆跌,各类资产的价值大幅缩水,贷款不良率(Non- performing Loan Ratio)迅速上升,2001年达到危险的8%以上(图一)(*4),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已惨不忍睹,否则不会在1997年爆发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银行不良贷款率(Non- Performing Loans to Gross Loans)。一般认为,官方数据明显低估了银行资产的糟糕状态。2001年小泉内阁上台,大力清理银行坏账,不良率从8.4%的峰值回落,对于制止信心和经济的螺旋式下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日本特有的“主银行制”(Main-bank System)加速了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所谓“主银行制”即行业的主导企业和一家大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承揽企业几乎所有的融资业务,审查企业的投资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并根据投资的结果决定企业高管的奖惩。主导企业的供应商、渠道商甚至客户通常也和主银行有密切的业务往来,众多企业围绕银行形成财团利益共同体。当财团的成员企业发生亏损而无力偿债时,主银行通常会对“自家人”施以援手,继续发放贷款,致使银行的坏账越滚越多。

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银行必须动用资本金进行核销,如果资本金告罄,总资产小于总负债,银行便进入技术破产(Technically Insolvent)或者账面破产状态。银行资不抵债的消息一旦在市场上传开,个人和机构储蓄者争相提出存款,银行的库存现金耗尽,只能宣布倒闭,技术破产变成实际的破产。受到挤兑威胁的银行,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回收贷款,起码也要缓发甚至停发贷款,信贷的供给因此而减少。供给和需求同时下降,信贷市场萎缩乃至瘫痪,利率不再具有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功能,旨在影响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失效。较之企业“负债最小化”,我们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解释更为完整也更贴近现实。

必须强调的是,货币政策无效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有效。政府花钱创造需求,或许可以减轻经济衰退的程度,但是,在银行倒闭的危险解除之前,信心仍然虚弱,储蓄者不敢存钱,银行不敢放贷,市场融资功能缺失,经济无法摆脱衰退。重建信心的关键是清理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恢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小泉内阁正是抓住了这个再清楚不过的关键环节,才制止了金融和经济的螺旋式下坠。

意识到作为“经济另一半”的金融是不可忽视的,辜先生在后续著作《大衰退时代》中专辟一章讲银行问题(*5),书中承认银行危机的事实,承认因泡沫破灭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过低,银行丧失了清算和融资功能,必须由政府注资救援(*6)。但是,他随即笔锋一转,云淡风轻地说:救援措施通常一两年就可见效,例如,199710月日本爆发全国范围的银行危机,1999年便恢复了正常(笔者注:这显然与图一的数据不符)。辜先生接着又回到他先前的论断: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企业部门,企业要么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要么找不到投资回报大于贷款利率的项目,总之,问题还是信贷需求疲软,没人借钱,政府必须站出来,“担当起最后借款人的角色”(*7)。政府注入银行的资金,辜先生主张要优先用于发放贷款(笔者注:既然信贷需求疲软,增加供给有什么意义呢?),而不是核销坏账。至于市场上缺乏投资机会的问题,辜先生建议,国家成立一个委员会,由独立于各党派的、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组成,负责判断和选择收益率高于债务成本的公共工程项目(*8)(笔者注:日本版国家计划委员会或发改委)。顺便说一句,从政府干预走向计划经济,这是凯恩斯主义者的天然倾向。

事实是直到20053月,日本政府才宣布长期的银行坏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比辜先生宣称的1999年晚了6年。数据与日本政府对金融形势的判断相吻合,大约在2005年前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方降到2%以下(图一),贷款余额的增长才终于由负转正(图二)。

1990年之前,信贷余额和利率即信贷成本负相关,与标准的供给-需求分析结果相符。资产价格暴跌后,“金融市场几乎崩溃”(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贷款余额和利率同向而行,利率接近为零时贷款不增反降(流动性陷阱),利率丧失了配置资金的正常功能。随着小泉内阁清理银行不良债权取得进展,贷款余额增速自2002年逐步回升,于2006年转负为正。

辜先生始终如一地抨击小泉内阁特别是经济与金融大臣竹中平藏,全盘否定他们整顿金融与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小泉政府为挽救日本经济究竟做了什么?应该如何评价?本文下一节从资产负债表如何被损坏讲起,力求给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崩溃和经济衰退图像,只有从完整的图像而不是辜先生的半个衰退周期,才能一窥历史的真相,从中得出正确的政策含义。

(摘自许小年教授《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一文,未完待续。)

 

 


企业上市
企业上市经验交流分享,欢迎入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