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如何梳理建构

学术   2025-01-25 04:01   阿联酋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如何梳理建构



1月19日上午,聚焦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超前一公里研究·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地暨华师教育研究院2025新春学术年会之校长论坛拉开了序幕,论坛聚焦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学校文化和课程体系如何梳理建构这一主题,汇聚六位优秀校长进行办学经验分享。论坛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高俊英主持,由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康万栋和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北京市骨干校长王玉辉做点评交流。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塑造学校品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反映,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名校之“名”,首在文化。此外,学校文化与课程的关系也应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引领课程,课程体现文化,文化为课程提供深度,课程为文化提供载体,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聚焦着这些内容,校长们从各自学校的实践出发,分享他们的办学智慧和学校文化与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案例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世纪路第一小学

校长介绍:尚飞,中共党员,高级教师,自2021年担任世纪路一小校长。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骨干教师,包头市学科带头人,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创新工作室主持人,包师院学生校外实践导师,包头师院教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并承担师院本科生及卓越班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师口语》、《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课程教授。二十多年来,组织并带领团队成员参与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多个课题,并有多篇论文刊登到国家核心期刊。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实现“全·幸福”愿景

一、以高质量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全幸福愿景

学校以“全•幸福”为办学理念体系的高度概括,以“全”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幸福”为办学根本宗旨,着力打造“全•幸福”办学品牌和特色,为“将学校办成师生的成长乐园和幸福家园”的办学总目标积淀成果、积蓄力量。

二、以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全幸福愿景

构建“五力”课程体系:构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魅力课程群,用“双育双格”为高质量育人厚德载物;构建“三全同构”实力课程群,让“问思辨”为高质量育人注入源头活水实力课程群;构建“三体同频”活力课程群,让“ABC+1”模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构建“三美同行”的才力课程群,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构建“五馆同研”的创造力课程群,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案例二: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

校长介绍:吕锐,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三亚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书记院长、市第九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人选,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齐鲁三名工程指导专家。

绘好学校课程育人“施工图”——以“小水滴课程”为例

一、文化溯源与教育哲学

学校文化之源——海洋文化。海,于学校,是一种理念的延伸(浸润与诠释);海,于教师,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海泽与心润);海,于学生,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广博与吸收)。

学校教育哲学是蓝海教育。秉持着“让每一个生命澄澈明亮”的办学理念,描绘了“办一所彰显海洋精神的活力智慧学校”的发展愿景,树立了“品格像大海一样澄澈,学识像大海一样渊博,创意像大海一样奔涌,体魄像大海一样强健”的育人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实施路径

“小水滴课程”统筹了语言与表达、自我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科学与探索、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小天使”“小博士”“小创客”“小文人”“小达人”“小健将”六位一体的课程实施逻辑。

以蓝海文化、蓝海课堂、蓝海学科、蓝海社团、蓝海节日、蓝海探究、蓝海空间、蓝海之旅等为依托,激活学校课程实施,推动学习方式变革。

三、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

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形成课程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框架。

专家针对小学两个案例分享进行点评交流:

案例一:世纪路一小以全幸福办学理念引领,构建了全幸福教育模式,以自身的创造性办学实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做出了富有特色的答案。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精神引领,需要有理性的思考,更需要实践的支撑。为了践行办学理念,世纪路一小构建了全核式的课程体系以及若干课程群,特别是他们为学生的发展拓展空间,丰富教育活动,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建议:一是学校文化的逻辑起点最好是单一的,否则在二级理念表述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二是办学理念条目的表述应更为精炼,便于记忆也便于践行;三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之间的关系提法应以大多数形成的共识提法为好,一般学校教育哲学包括学校使命、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学校使命就相当于我们我们提的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就相当于我们提的办学目标。

案例二:三亚九小的文化建设,从学校所在的地域资源入手,传承和创新原有学校的文化构建的蓝海教育,既科学实际又特色鲜明,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愿景、一训三风、育人目标较为理论规范,且其内涵提炼表述做到了精而美。此外,课程体系与办学理念的一致性比较强,课程结构系统化,课程实施多维化,课程评价全面化。建议:育人目标的表述中隐喻比较多,在解读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否则可能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育人目标在具体化为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它的进一步分解、分层。



案例三:甘肃省酒泉市北苑学校

校长介绍:孙嘉,甘肃省酒泉市北苑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酒泉市名校长,酒泉市领军人才,肃州区名师,肃州区杰出人才。多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一等奖。有多项课题获省级鉴定通过,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

用“爱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爱的文化”理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基于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以环境文化为激励,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课程文化为实施,以行为文化为体现,以精神文化为内化,立德树人,践行“爱的教育”。

案例四: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

校长介绍:常恩元,先后在城区、农村四所学校任职,现任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党总支书记,北京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名校长发展工程人选、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特聘专家、通州区“运河计划”教育领域顶尖人才。从事管理工作以来获得各种荣誉六十余项,百余篇论文获奖、发表,主持或参与全国及市区课题研究二十余项,主编书籍12册,出版个人著作《追梦人》《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教育者的使命与情怀》《思与行》。

构建与学校文化一致性课程体系的探索——以通州六中“卓越课程”为例

通州六中“卓越教育”主张要通过实施卓越教育,培育主动发展越而胜己的优秀学子,具体表现为学生要有价值追求、有突出能力、有担当精神。整体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发展课程”构成的学校卓越课程体系,突出学校特色,突出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秉持铸就“卓越之基”、修炼“卓越之品”、明晰“卓越之路”的课程目标形成卓越德育课程,《做最好的自己》《做优秀六中人》《学习方法指导》融合于主题活动课、学科教学和日常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坚定人生理想,明确努力方向,立长志、树雄心、明方向、稳脚步。

专家针对初中两个案例分享进行点评交流:

案例三:倡导“爱的文化”的学校很多,酒泉市北苑学校是有自身特色的一个。以学校的文化作为引领,构建了“育爱”课程体系,其学校文化与课程体系在理念和目标上有着高度的关联。建议:一是学校文化需要深度解读,只有把握了爱的真谛和教育的真谛,才能不仅有爱的意愿,而且有爱的行为。二是办学理念表述不宜重复交叉,如一训三风与学校精神的关系,三风体现的就是学校精神,有了三风的表述就不一定再有学校精神的表述等。三是思考以学校文化影响社区文化的路径,实现家校有效合作。

案例四:办学理念就是对好教育的追求,办学目标就是对好学校的价值追求,育人目标就是对好学生的价值追求。通州六中的卓越教育办学思想为卓越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提炼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内生性的学校文化,构建了支撑学校文化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德育课程很有特色。建议:一是卓越德育课程可以用提升卓越之能作为整个课程的构建思路,来统领铸就卓越之基、修炼卓越之品和明晰卓越之路。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与办学理念相一致的课程理念。三是思考学校课程建设成果如何进一步体现和发挥作用。




案例五:清华附中志新学校

校长介绍:刘建钰,清华附中校长助理、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执行校长,清华附中语文组高级教师。曾连续10届担任创新班语文教学;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秀,平均分曾获北京市第1名。曾获得“海淀区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海淀区优秀教师”等荣誉,是海淀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担任过多年班主任,所带班级成绩优秀;还担任过学校教工团委书记、德育处指导教师、年级组长、高三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职务。

文化聚能 卓越领航

“小清新”的智慧:在原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鼎新课程”的实践基础上,有机融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在尊重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尊重学校的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多方有机融入清华文化和清华附中的办学思想。让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实现教师全学段多学科贯通,大中、初高教师贯通共享,打造高质量育人模式,培育拥有五大素养的时代新人。

案例六:天津市第四中学

校长介绍:杜惠荣,现任天津市第四中学校长,河西区政府责任督学、杜惠荣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荣获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全国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教科研积极分子,河西区师德楷模、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西岸教育名师库成员等荣誉称号,天津市“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领衔指导教师、天津市“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

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悠久的办学传统、厚重的人文积淀,使四中秉承“勤学、自立、成长、报国”的校训,弘扬“仁爱、正直、勤奋、坚韧”四中精神,立德树人,和谐共进,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教育教学成果在社会上广受赞誉,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赓续百年荣光,铸造“和合教育”办学品牌。

专家针对高中两个案例分享进行点评交流:

案例五: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的选择,逐步完善,并结合新的形式创新而形成的,没有历史实际上也就没有文化。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刘校长的思考主要体现三个方向:一是结构性思维,二是把愿景变为现实,三是学校的文化既要稳定,又要与时俱进。清华的文化与清华附中的文化既不割裂也不重复,既与时俱进也能弘扬传统。建议:学校办学理念在结合学校实际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会更好。

案例六:天津四中的“和合教育”的提出与学校历来注重和谐合作贴合紧密,基于办学理念的实现以八个项目作为支撑,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操作性强,有利于学校文化的落地。课程结构比较注重学段的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和课内课外协同配合。建议:勤学、自立、成才、报国的四个校训分别对应基础类、拓展类、体验类和创新类的课程门类这一内在逻辑还需进一步理顺,学生发展的目标可以作为课程目标。





基于对六所学校办学实践案例的分享和交流,我们聚焦学校办学智慧、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角度深入探究了落实“一校一策”的自身办法,依托校本化特色实施以实现育人目标,为与会的基地校长及众多一线学校带去了思考和经验,把国家统一规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和措施,助力更多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规划之路。





房涛学习与分享
房涛: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课标分解,教材整合,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研究、学习兴趣与学法指导等研究。联系方式:1381071746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