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成果案例分享

学术   2024-12-22 00:01   北京  

【“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张军、孙兆志: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热推(点击查看详情)





·【关注】第十一批华师研究员及学科特聘专家招募开始

·2024年秋季新教材大单元和“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硬核成果

伴随着2024年秋季新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如何“进行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分享华师专家和区域、学校基地研究成果,提供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落地实施路径,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我们特于2024年10月29日—2024年12月19日进行16期的“新教材大单元系列”公益直播分享,每周二、周四晚上 19:30 播出,有通识专题报告,义务教育所有学科案例分享。


HUASHI


此次公益直播四大亮点

集华师专家集体智慧——汇聚华师特聘专家、研究员及北京、山东、内蒙古、 吉林、黑龙江、安徽、山西等十几个省市区域、学校名师智慧。

聚新教材大单元设计——立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系统阐释“课程方案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目标与评价任务”、“教学结构化活动”、“‘教-学-评’一致性课时实施”、“总结与反思”、“学生学习工具”等策略,并结合 2024 年秋季新教材进行大单元示范案例设计分享。

学科精品案例展示——名家、名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全学科典范案例详细解读呈现。

世纪超星平台直播——华师教育研究院与超星创新教育研究院主办,通过超星学习通系列在线公益直播,世纪超星全方位技术支持。



本期为新教材大单元系列第十六期公益直播分享。分别由华师教育研究院基地校优秀教师张军和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孙兆志进行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和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魅力世界的多样文化>》的大单元设计案例分享。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张军:华师教育研究院基地校优秀教师,任教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第七中学。学校历史学科教研组长,市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呼伦贝尔市骨干教师,呼伦贝尔市初中历史学科名师工作坊成员。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连续10年承担初三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多次获得中考教学成绩优异奖,多次承担义务教育研讨会示范课及中考备考策略讲座工作。


张老师的分享,从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大单元结构化活动设计、分课时实施、大单元学习结果及反思改进等方面,就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解读。以下是重点内容回顾。

通过对课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分解,从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么学三个维度细化了课标对于本单元的相关要求。

学生学什么: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到什么程度:准确说出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等基本史实,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形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理解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知道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理解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对分封制、商鞅、“百家争鸣”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其意义和影响,学会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探究,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涵养家国情怀。

学生怎么学:1.通过时间轴,列表归纳并结合教材,说出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等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解释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2.通过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诸侯争霸的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阐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图文史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转型;归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解释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4.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解释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通过图文史料探究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的价值和诸子百家思想,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解释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历史图集的方式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等理清单元知识脉络,扩充和删减大单元教学内容,便于进行内容整合。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内容分析:这一课介绍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更替。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内容分析:春秋时期是东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政治动荡为特点。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时期,孔子等思想家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内容分析: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以更加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和政治变革为特征。各国为了争霸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百家争鸣》内容分析:这一课主要探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分析:这一课则重点介绍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对研究对象、已有知识、学习障碍和突破策略等的学情分析,探究如何突破进行教学。

本单元以“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为主题,确立了以下单元目标:1.通过时间轴,列表归纳并结合教材,说出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等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解释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诸侯争霸的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解释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图文史料,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转型,归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阐述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举例说明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通过图文史料探究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的价值和诸子百家思想,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解释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5.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历史图集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迁移)

遵循以下的评价体系:

根据大单元概念,有效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本大单元共5课时学习内容。分散单元目标于课时中,本学期共四个单元21课时,本单元中2课时学习“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包括《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3课时学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包括、《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设置如下的大单元教学结构和课时规划: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对课标整体把握和解读不够,以大概念统领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本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将知识更好的整合;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还停留在浅层次层面上,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细化方面都仍有改进的余地,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还需加强。2.改进措施:仔细研读课标、深度挖掘教材,精准分析学情,依标扣本,确定单元大概念,以任务驱动型的问题链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学生活动设计;从大单元整体视角,将教材作为课程资源,通过对教材的系统整合,确定教学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可靠史料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魅力世界的多样文化》

孙兆志:华师教育研究院学科特聘专家,任职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省教研基地主持人,东港区地理教研员,兼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地理期刊外审专家,省市级教师培训专家。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10篇,受邀做专题报告近百场。


孙老师的分享,从课程标准分解、内容分析与整合、学情分析、大主题、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大单元设计理念及思路、大单元教学结构图、课时规划表、课时教学案例及大单元学习结果和反思改进等方面,就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魅力世界的多样文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解读。以下是重点内容回顾。

通过对课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分解,从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么学三个维度细化了课标对于本单元的相关要求。

学什么:1.了解世界主要的语言、宗教;2.理解各地衣食住行等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树立尊重和保护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学到什么程度:1.对于世界主要的语言、宗教做简单的了解;2.会分析各地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外来食材作物传播史,能够以此烹制相关菜肴;4.形成尊重和保护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怎么学:1.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2.课前线上搜集相关资料;3.合作探究各习俗与环境的关系;4.展示实践作品,互评中建构;5.角色扮演与场景模拟。

基于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进行内容分析:

学情方面从以下五点内容进行分析:

1.原有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的学习,已经对世界多元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学生在假期外出旅游时,已经对各地文化景观有了非系统性涉猎。

2.原有方法梳理:对多彩的世界文化,小学段教材从舞蹈、见面礼、建筑以及文化的交流做了简介;小学段更加注重了基于生活实践中,如何养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素养。

3.新知呈现:对于世界的语言、宗教、生活习俗、建筑特点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中的生活习俗、建筑方面,更加突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文化交流,新教材以跨学科学习中的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为例,做了拓展延伸;对尊重和保护世界文化,初中段设计的较简略。

4.学习障碍预测: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易与思政课中的文化混淆;缺乏地理学科综合思维,不能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文化传播与融合,没有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提升;初中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尊重文化行动力方面,易出现知行不一。

5.突破策略:加强概念教学;以大概念统领,实现知识结构化;加强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评一致性;加强地理实践力设计(例如学具制作的前置等)。

本单元以“寻多元文化之境,承文化传播之魂”为大主题,确定以下单元目标:1.通过阅读、展示地理图表和视频资料,了解世界语言、宗教的分布;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世界文化习俗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通过分辨生活中的外来食料作物,了解其原产地环境,展示传播的历史故事;通过烹制外来食料为素材的菜肴,实现地理实践力的提升;3.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对照单元目标,设置如下评价任务:1.感悟六种世界主要语言“新春快乐”的说法、文字;读图描述六种语言主要分布大洲;展示相关主要宗教建筑图片;读图了解三大宗教分布特点;就衣食住行,分主题展示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应目标1)。2.搜集、辨认生活中的外来食料作物;探究原产地及传入我国时间;外来食料作物传播的历史故事;烹制外来食料菜肴(对应目标2).3.演示用餐、见面礼等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的倡议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对应目标3)。

本单元的教学结构图和课时规划如下:

其中,具体的课时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教学反思:教与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设计好课前思考的问题,准备的模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思考和汇报展示的时间。“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点是愿意并努力尊重文化多样性。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感受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还需要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多样的文化及其原因,探究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简要信息入群,
第一时间获取直播信息。
(已经添加过其他直播群不必重复添加)

★系列公益直播(点击查看)


房涛学习与分享
房涛: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课标分解,教材整合,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研究、学习兴趣与学法指导等研究。联系方式:1381071746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