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单元教学“最后一公里”:落地实践与学术研讨深度融合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两年多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华师教育研究院亦深耕细作,对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及项目式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月18日上午,华师教育研究院聚焦大单元教学“最后一公里”落地实践这一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旨在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同探索如何将大单元教学理念更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为此,我们诚邀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及研究员,围绕大单元教学的落地实践,结合具体案例与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学术研讨。会议由华师教育研究院金牌特聘专家、正高级教师王洪春老师主持。
主题讲解
专题分享和互动交流
专题一:如何破解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之难”?(大概念的提取,大情境、大任务等的创设有哪些具体而翔实的操作路径)
专题分享
邵老师以《概念为纲,情境为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为题,重点结合英语学科分享了大概念的提取,大情境、大任务等的创设实操路径:
1.三种大概念提取的路径:从课程标准中提取、从教材中提取、从学习难点分析中提取;
2.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6个方面考虑并举例;
3.真实情境任务在单元中的实施。
岑老师以《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提取与落实大概念》为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大单元教学源自单元整体教学,强调“联系、组织、整合”的特点。包括大概念(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等核心要素。其中,大概念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学科本质的、统领性的观点,具有持久价值与迁移价值。
怎样提取大概念?
如何落实大概念?
·单元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按需求和规范组织的整体。
·把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指向核心任务。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理解大概念的过程。
·大概念引领下情境——问题——活动结构化设计,要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相结合。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环节,王国浩老师交流到:感谢邵老师和岑老师两位专家的分享。邵老师主要从大概念的提取路径,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以及真实情境任务在单元中的实施三个方面介绍了大概念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提取方法以及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岑老师主要介绍了在大单元教学中大概念的提取方法,并且结合物理学科的实际案例,来落实单元大概念。两位老师的分享,都非常具有实操性,有应用价值,对我以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在我看来,大概念指的是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思想或者看法。它是对于概念之间关系的抽象表述,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以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它向上连结学科核心素养,向下连结具体的学习内容,是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那么,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大概念打通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壁垒,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有深度的学习,将学科知识结构化,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我所教的语文学科来说,大概念能够把零散的语文知识进行聚合,建立知识的连结,破解语文知识的碎片化。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进程,能够突破浅层的扁平化教学,指向语文知识深处、思维深处、实践深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刚刚两位老师分享了提炼大概念的方法,如从课程标准中提炼关键词,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提炼大概念,并且找出关键词定位到单元之中。从而结合单元导语,语文要素,课后探究问题习作等,梳理出递进关系的子概念。比如说事实性,概念性或探究性的子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提炼大概念。那我们在大概念的提取中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大概念,不能是事实,也就是说是否存在具体的概念。第二个是大概念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迁移。第三个是大概念是探究性的问题。
这几年,在华师教育研究院的带领下,我对于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并且也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路上,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彷徨,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既有悬崖百丈冰的失望,也有山花烂漫的激动。幸运的是,我们一直坚定的前行,相信以后我也将跟随华师教育研究院继续探索。
许贵霞老师交流到:邵老师和岑老师两位老师,对大概念的提取、来源、本质以及如何落实进行了详细解析。特别是岑老师,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我认为大概念具有纲举目张的价值,它是知识结构、学科思想方法的聚合器,能够反映学科本质、核心内容。从学生角度来看,大概念的提取有助于学生整合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框架,推进综合学习。学生能够通过掌握和使用大概念,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帮助知识在情境中迁移。
在设计大概念时,我们可以从设计理念、设计关键、设计链接、设计过程四个方面入手,涵盖准备、建构、应用、反思等各个环节。有了大概念的提取路径,我们就能够破解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整合难题,找到抓手。
最后,我祝华师新春年会圆满成功,祝贺华师在2025年蒸蒸日上,再创辉煌!同时,也祝愿华师家人们能够携手共进,逐梦前行,抱团成长,成为真教育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专题二:如何破解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课时矛盾”?(大单元教学课型设计,学程案设计与实施)
专题分享
王洪春老师以《如何破解大单元教学实践的“课时矛盾”——大单元教学学程设计与实施》为题,从学程设计的五个关键点做分享:
1.设计统摄中心
所谓的单元统摄中心,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敢挑战吗?”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对挑战任务,来开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知识的价值,为他们建构经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
统摄中心通常有三类:(1)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提炼大概念的方法和策略很多,根据来源大体有从课程标准中提炼,从教材中提炼,从学科概念中提炼,从学习目标中提炼,从相关文献中提炼几种。
(2)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可以看做是对“大概念”在学生层面的翻译。“大概念与核心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大概念是指向教师,而核心问题指向学生”。
(3)核心任务
2.确定学习目标
王老师围绕单元目标的设定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目标应该具体、可测量、可评价,并且需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价值出发,依据学段、学期、单元、课时层层落实。同时,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课标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多个方面。一个好的单元目标应该包括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等要素,被称为三维综合叙述,也叫素养目标。
3.设计评价任务
王老师重点强调评价任务是指向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是学生需要做什么?怎样做?(学生做了这些,可以引出目标达成的信息吗?)设计评价任务,首先分析学习目标,确定成功标准;其次,依据成功标准,设计情境任务。
4.规划学习过程
设计进阶学习过程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简单比喻就是“爬楼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出发,层层分解任务,设计一个个连续的“层级/台阶”作为学生学习的“阶梯”,每一层级的学习都指向大任务,同时,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策略融入到每一个任务之中。引领学习,通向素养目标,一个单元如此,一节课也是如此。
单元学习过程规划分指向大概念理解的学习规划和指向问题解决(任务完成)学习规划两种。
5.设计学习反思
学后反思是学生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回顾,包括对知识点的重新梳理、对学习行为的评判修正、对自身问题的诊断与求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深层次的学习。
要聚焦“应该反思什么?”“用什么路径或方法进行反思”和“可以分享什么?”包括梳理已学知识、学习策略、管理、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成果,诊断自身问题,报告求助信息。
单元反思是知识学习通向素养的关键。
互动交流
李龙强老师以三角函数单元为例,与大家交流大概念引领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三角函数单元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设计应紧密围绕大概念进行。大概念在此单元中体现为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性变化现象的重要工具,这一核心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图形结合、类比推理等,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这些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林兴明主任以《多维度优化大单元教学课时安排》为题,结合王洪春老师分享,从大单元教学特点的全面准确剖析、学习支架设计科学建议、学程设计关键要素层次清晰、丰富多样的案例展示四个方面梳理总结,并交流到:王洪春老师这份关于大单元教学学程设计与实施的分享,为我们呈现了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法论,对于推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我们同仁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产生更多这样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同时,林主任对多维度优化大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提出几点思考:
1.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在大单元教学中,面对课时有限而内容繁杂的问题,可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来解决。例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整合统编版教科书中的“文化史”内容,采用整体性、针对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进行内容选择和重组,从而减少课时压力。
2.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整合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通过“三研三训”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实现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
3.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模拟授课和真实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调整课时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
4.重视生成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弹性措施促进生成性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创造。
专题三:如何破解大单元教学实践中“评价之难”?(可观测的评价任务和有效的评价量表设计)
专题分享
卜老师以《可观测的评价任务和有效的评价量表设计》为题,主要分享了文科方面如何开展可观测的评价任务和有效的评价量表设计。卜老师首先强调了评价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评价是贯穿教学设计始终的。接着,介绍了马扎诺的课堂评价分类,包括介入性评价、非介入性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并解释了这些评价的形式和目的。
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卜老师重点讨论了课堂评价的日常操作问题,即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并将设计出的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转化为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任务和课后的作业检测。他提到了评价量表是课堂上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并强调了在设计评价量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使用儿童友好的语言、将抽象语言具体化等。
此外,卜老师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评价任务所适用的评价方式。对于客观性的评价,如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建议使用明确的对错判断和理由说明。对于主观类的评价任务,如分析论述、口头报告、探查讨论、演示交流等,建议提供事例量规、要求提示、活动流程或表格要素等,以帮助学生知道怎么做、能判断做得怎么样,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最后,卜老师总结了评价的要点,包括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的具体呈现方式和设计要点,并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赵老师以《大单元教学实践之评价设计》为题,从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意涵结构、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评价任务设计注意问题四方面做分享。
1.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做出判断的过程。
(1)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强调真实情景、真实任务与真实问题解决。
(2)指向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改善教与学。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用描述性反馈改善学习行为。
2.表现性评价的意涵结构
(1)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以证明其知识与技能等,即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表现其所知与所能。
(2)是基于对展示技能的过程的观察,或基于对创造的成果的评价。
(3)是在尽可能合乎真实的情景中,运用量规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
2.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环节,康维校长交流到:刚刚聆听了两位专家的微讲座,也引发了我对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评价进一步思考,我有三点收获和大家进行分享。一是,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我认为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源于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因此,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的进步与发展。赵老师在讲座中呈现了一幅图,就是从课标出发,具体化学习目标为可实现学习目标,设计可视化的评价任务,确定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要依据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制定评价量规。最终,从学生的学习表现推测学习的目标是否达成。这样系统化的评价设计就形成完整的教与学链条。二是,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评价,要小切口设计。虽然大单元教学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是可以小切口设计的,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针对性。卜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活动评价样态,以及针对相关的活动设计应该注意的评价要点。这里的评价要点就是我们评价的小切口,小切口也就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真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地。三是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表,是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两翼。评价任务为了衡量学生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而设计的特定任务。它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评价量表则是用于衡量学生完成评价任务质量的工具,评价任务明确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向。评价量表则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二者是相互配合,是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两翼。
总之,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助力教学高质量发生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华师教育研究院深入的带动和研究,定能够实现教学和评价的相互促进,让大单元教学真正发挥优势,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
孙老师交流到:卜老师聚焦课堂评价,向我们介绍了介入性、非介入性、学生自主评价等各种类型。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形成性与总结性的分数与教学反馈的特点及关联。我想这一点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在卜老师的分享里,我们还看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表现量规的方法,包括明确目标,确定认知级别,制定标准,转化操作内容等一系列的步骤,非常的可行,可落地,可实操。并且,还列举了教师和学生友好型量表的实例,给我们很多启发。同时,卜老师针对口头报告,调查性的活动,演示交流等不同的课堂,也给出了具体的评价的要点和方式,建议大家,继续好好的研读和学习。
赵老师从理科的角度也向我们介绍了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评价设计是如何展开的。在赵老师的分享中,重点介绍了表现性评价,这一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聚焦到了什么是表现性的评价,以及它的意涵结构以及表现性的评价任务是什么、设计注意问题是什么。表现性的任务,能弥补传统测试的不足,指向了深度学习和高级思维。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自评和反思。赵老师详细阐述了设计的流程,包括分析学习目标,确定成功的标准等等,并且结合学科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依据目标来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
我借助两位专家的讲解,简单补充一下,聚焦到当下的课堂,我理解的学习工具的使用是我们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到课堂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架或者方法和手段。今年与华师教育研究院的各位教育同仁交流比较多,发现这种工具的使用确实可以助力我们的“教-学-评”一致性,让我们的评价和教学不再是两张皮。
当下的大单元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用的工具非常多,有管理类的,合作交流类的,探究类的,评价类的和归纳建构类的,每一种工具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的使用,把工具用到每一个环节,如起始阶段或者探究阶段或结束阶段,这些工具的使用都非常好。赵老师刚才提到的S TW这个工具,我个人理解也可以完整的使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甚至一节课的每个部分都是可以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工具它可以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适合学生,确实有必要的学习工具,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工具,发生工具的辅助性,这是我的理解。
新的一年,我也衷心的祝愿华师研究院继续闪耀,来引领我们的成长,铸就更多的辉煌,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永恒引擎,引领我们的教育走向。
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