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筷子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筷子分为两根,主动为阳,从动为阴,体现了两仪之象,即阴阳平衡的思想。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以示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使用筷子时,必须力度适中,用巧劲,这体现了中庸之道,即做事有度,要知道天高地厚。筷子使用中的礼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例如,不可以用筷子指人,不可以把筷子插在饭里等。
筷子之所以叫筷子,其名称的由来与中国的语言文化、民俗习惯以及历史演变密切相关。古称“箸”,由于“箸”与“住”谐音,有停止、不前进的意思,这在一些讲究忌讳的人看来是不吉利的,便反其意而称之为“快子”,寓意行船快、生活快。又因为筷子多以竹制成,因此人们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就成了“筷子”。
关于筷子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但并无确切定论,包括大禹发明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说、妲己发明说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实践的积累。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由动物骨头制成的棍状物,有些考古学家将这些骨制短棍称为“骨箸”,这很可能就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具有普及性、多向性、传承性、国际性等特点,如今已经不只是一种餐具,更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