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又快到年末了,这是一个适合翻看老片的时间段,捧着热茶,进入一个你已经知道走向和结局的故事,让人格外心安。
这样的做法也同时是用来检阅自己的,看看这一年的自己,相较之前看这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变化。
也是因此,我翻出了一直很喜欢的一部,也就是今天要聊的这部,看完之后,感受确实不太一样,喜欢依然是喜欢,但喜欢的地方好像变了。
以10年为期,法国电影《心房客》和中国短片《肩膀出租》见证了大城市化发展下个体孤独救赎的不同光谱。两个片子虽然相隔近十年,却意外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共振。渴望靠近的涟漪泛起波澜,循着一切有迹可循的路,滚滚向前。
这十年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使用的设备更智能了,工作的品种更多样化了,城市的面目也焕然一新,但也有一件事情没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隔阂,人依然是孤独的。之前是被物理距离隔阂,通讯没有那么便捷,现在却又被高速发展的网络隔阂,交流变得越来越难,对具体的人也越来越欠缺关心。
这两个片子恰好都捕捉了这一点,也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我们一点能量。
所以这篇影评也会和以往有点不同,更多是在借这两部片子,聊聊人与人之间流动的关系。
《心房客》
正文
先从《心房客》聊起。
从前看这片,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贯彻头尾的孤独,六个陌生人尽管因为各种意外,在一栋老公寓里产生了交集,也碰撞出了温情,可结尾他们还是要面对破败的生活,困顿也没有得到改善,老人厨房里的水管没有被修好,想要搬家的女人也没有收拾箱子,依然准备好随时离开。
但如今再看,更多注意到的是这些交集之中,蕴藏着对个体而言的一股柔和的作用力。
电影前半段,每个人都被孤独所萦绕,在周身建立起隔阂的墙,即使跟他人有交流,也并没有把对方纳入自己的世界里。
视听上尤其呈现了这一点,频繁使用疏离的单人镜头,人物说话时也是独占一方空间,声音似乎无法真正传递给对方,只是自说自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与他人发生连接,就比如少年在出门前,会回头看一眼邻居家新搬来的是什么人,有人搬东西上去他也要多看一眼。
中年男人在偶遇医院护士时,下意识编造了一个体面的职业,掩饰自己生活的乏善可陈,也好让对方对自己多产生一点兴趣,多聊上几句。
尤其在命运提供的契机下,他们都逐步敞开了心房,接纳了也许交集短暂的客人。新搬来的女演员认定自己早晚要搬走,还是选择找出自己演过的碟片,跟少年共度了一段午后时光。
独居的老人碰见了一位意外降落的美国宇航员,尽管语言不通,她还是收留了他,像照顾远在狱里的儿子一样,给他做饭,磕磕绊绊地尝试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这些相遇,相识和相处里,电影都有意淡化了人物的个性,每个人行为的动因,都是基于同一种情感诉求:人们因为难以求得理解,习惯了孤独,可孤独又同时成为了一种牵引力,让人忍不住自发地靠近别人,或者等待别人的靠近。
而这些交集看似没有改善处境,生活依旧危机四伏,可他们的心理状态实际产生了未曾预料的变化。
中年男人在经历了跟女护士共赏照片、被电梯意外打断约会,意识到自己对这段关系的看重之后,他产生了接近他人的勇气,坚持要给女护士拍照,吐露了自己的真心。
女演员也面对刮起的大风,展开了一个舒心的笑容,这或许是她第一次活在了当下这一刻,尽管对未来始终保持着消极的打算。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力尽管源自孤独,孤独也的确是永恒的课题,然而,承认这一点,并非说明一切情感连接自此失去了意义,相反,它说明的是,在即使看似浮光掠影的交集里,人也可以汲取能量,让前进的步伐多一点底气。
这一点放在城市背景下更是如此,我们孤身迎面各种生存挑战,吞咽数不清的烦恼,也同时在寻找着情绪宣泄、情感得到承托的可能性,哪怕只是瞬间。
如何在孤独焦虑的生活中,找到人与人之间承托的“锚”?今天我们要聊的第二部——《肩膀出租》, 一个有点“荒谬”但又如此真实的创意短片。
“荒谬”就“荒谬”在,这部短片几乎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新型职业,即“肩膀出租师”,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把肩膀出租给需要的人,而要做这份职业的唯一要求就是,有一个干净可靠的肩膀。
短片的开头几乎全程手持拍摄,充满晃动感的镜头,把人真切的带入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里,场景也非常接地气,地铁站、车水马龙的街道、单身公寓……真实到如果不是因为看到登上了B站热门,我差点就跳走了。
前面几分钟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看到后面就越来越被触动,尤其是看到最后,感觉是被开头和名字耽误的短片。
”肩膀出租“这个职业听上去有些虚幻,恰恰是放在每个人都焦虑往前跑的当下,它跟人们心里的需求意外地合拍。这部片子也有些“不同寻常”,表面上这是一部广告片,但实际产品的出现却只有几秒,更多的笔墨在探讨的其实是:人如何真正的看见和靠近彼此,而“肩膀”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的桥梁....
(更多弹幕版本,可上B站观看)
你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平淡的、简单的甚至是抽象的,但仔细看会发现,它蕴含的情感如此纯粹又炙热,里面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具体而真实,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这部短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新型行业,即“肩膀出租师”,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把肩膀出租给需要的人,而要做这份职业的唯一要求就是,有一个干净可靠的肩膀,故事内容以一位从业者的日常视角切入。
在拍摄手法上视听上也采取伪纪录片的拍法,大量的跟拍,晃动的手持的质感,去最真切地捕捉主角时刻变化的日常,他如何奔跑到约好的地点,在开始工作后,则又变化成远远凝视的镜头。
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制造一种代入感,观众就像在看自己每天上班的日常,在以第三方视角打量自己的生活,这里面的小哥不再是片子中的一个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也看见自己的影子。
因此,这里面从细节到主题,都透着一种真实,从弹幕和下面的评论也能看出,很多人都和我观感一致,对这个职业的存在几乎信以为真,或者说内心希望能有这么一个职业存在。
这种真实,首先就源于片子对城市里高速运转下,人们对“情感链接”这一普遍需求的捕捉。
在片子的开头,先呈现的就是城市里的嘈杂和忙碌,街道上车水马龙,地铁站里的人们步履匆匆,快迟到的人跑向公司大门,做冰淇淋的人正在熟练地扭出纹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一刻不停。
如此繁重的生存压力之下,让人很难找出太多的时间,来安放自己的情感。
《出租肩膀》还呈现了另一个观察,当人们被问到对于“出租肩膀”的理解,每个人对于肩膀和出租两个词的认知都各不相同,想法也各有侧重,老人疑问说:“是(肩膀)借给别人锤吗,还是靠”,另一个阿姨笑着说:“我不需要,我家挺幸福”,一个小区安保关注的重点在于“出租”,指着身后的楼房说:“什么租不租我们都不出租”。
”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人和人由于际遇不同,所处状态不同,彼此的交谈总是错位的,难以真正抵达彼此内心的,这一点和《心房客》里的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同时点明了人际之间的一个基础条件,即人和人之间必然有着距离,不可能轻易产生信赖,也不可能轻易建构长期关系。
而当出租肩膀作为一项工作,一种短暂的交易,这里面有限的时效、有分寸的接触,刚好同时弥合了这些需求和条件,因而让其可行性显得格外高。
肩膀虽然只是一个身体部位,但当头靠上肩膀的那一刻,一切才拥有了情感。头靠向肩,比握手更亲密,比拥抱更克制,比语言更生动,比陪伴更具体。
其次源于主角,一个年轻男孩,他身上所具备的一种主动性。
他是自发选择了这个工作,认为它跟拧螺丝的工种有所不同,但当你问他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所谓的“完美答案”,而是从他的工作和日常里,从他在社会身份之外的个人世界里,看见了回答。
他喜欢娃娃,家里放了很多,也喜欢抓娃娃的过程,“你把娃娃抓出来可能都没有这么快乐,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你是开心的”,上班时穿了一件新衣服也会强调一下。
可见他也有着孤独的一面,在被人需要之前,他首先也有着相同的需求。
显然片子并没有让出租肩膀这件事,变成一种功利的服务,而是侧重于孤独与孤独之间的应和和交响。男孩在出租肩膀的过程里,是同步跟顾客一起,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感受着那一段陪伴的发生。
他在电影院听着女孩靠在自己肩上流泪,跟她共享了一段无声的悲伤。他在公园听着老人倾诉对孙子的思念,跟她拍照,在草地上跟女孩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女孩问他累吗,他微笑摇摇头,看着一只气球飞到了空中很高的地方。
这份工作更多的意义,似乎是提供了两个陌生人彼此取暖,又各自振作,继续赶路的正当性。这样的描写把看似渺小的个体,放到了首位,格外温情,也格外令人感动。
还有一点,是这份工作的开放性,它只关乎每一个具体的人,这里面也自然会包含那些身边的人,心里的人,它可以不只和陌生人交换能量。
这看似是理想化的设定,实际也暗含了城市漂泊个体的心理诉求,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被家人理解,也得到家人认可的,因为那意味着家人对我们做出的职业选择、一手构建的生活空间的肯定,说白了,就是对我们作为独立的人的肯定。
但事实是,我们总是很难得到,家人即使想表达,也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主角接待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他的爸爸,这个设计本来是容易流于煽情的,但放到这里,我又觉得无比合适。
这样的设计关乎亲情,更关乎主角对自身的认识,在之前的工作里,他觉得这份工作的意义是在于给陌生的他者,提供服务,但父亲出现后,他意识到,出租肩膀的意义,不只是给远处的未知的人提供情绪寄托,还能让身边的重要的人得到安慰,而自己也会从这份给予里,获得自己未曾想象的能量。
所以借着这样的交易,父子俩都很自然地越过了扭捏的阶段,爸爸靠上了男孩的肩膀,跟他拉家常般说,他妈妈天天念叨他,希望他有时间也抽空回去看他们一下,男孩听着听着,也把头侧向了爸爸,形成了依偎的姿势。
这已经不止于亲情之间,而更是真正抵达了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所发生的情感张力。
也和《心房客》一样,这一次的交集也并没有导向什么现实的变化,但在这之后的又一个清晨,当主角对着镜子整理好仪表,再次出门工作时,他脸上多了一点笑容,也多了一点自信。
「看见」、「探讨」人的需求,在头与肩的相互靠近中恳切地寻求「解法」,这是这支短片所做的事,也正是海飞丝(Head &Shoulders)的一贯宗旨,"让每个人都有干净的肩膀可以依靠"。
在城市中奔走,保持干净是首要的事,而海飞丝的瓶身设计也是一个肩膀,它就是消费者保持干净的一种依靠。
虽然不知道未来是否真能有出租肩膀这样的职业存在,但至少目前,我们对干净的需求,海飞丝可以先行接住。
对了,一个小彩蛋,肩膀小哥本人还建了一个小红书账号,从他的视角,记录每一个头与肩时刻,感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