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穷规矩

文摘   2024-11-08 07:13   上海  


   在大洪山九曲十八弯的最里面的山麓里,住着郝、邬、常三姓人家,组成一个自然村落。


   这三姓人家的祖上是结拜的异姓兄弟,几百年前为躲避战乱到了这里,就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下来,村名很自然地叫作“三姓村”。


   郝、邬、常三姓人家的后代在村旁盖了一个“情义庙”,供奉着三位结拜的先祖神像。后世也世代以兄弟相称,遵循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传统。为此也不自觉地形成了很多规矩,但凡什么事情都要平等,绝不能多占便宜。


   多年前,村后长了五棵枣树,枣子熟了,谁都可以摘着吃。后来五棵枣树越长越大,果实累累,每棵树能打上百斤枣子,谁摘了就是谁家的,导致吃得少的有了怨言。


  于是三姓人家就共同协商,每姓分了一棵枣树,多余的两棵怎么分都分不匀,索性拿斧头砍了。三姓人家“有福同享”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年,郝进高中毕业,不想出去打工,决定在家乡创业,办一个砖瓦厂。山麓的黏土土质好,烧出的砖结实耐用,加上山外的村民都富了,纷纷盖起了小洋楼,砖的销路不愁,开砖瓦厂是个不错的生财之道。


   郝进把计划给父亲一讲,父亲却不赞成。为啥?因为这黏土是全村共有,郝家用来造砖赚钱,其他两姓人家会有意见。郝父问:“进儿,你难道忘了野菊花事件?”


   野菊花事件是几年前三姓村发生的事,郝进当然记得。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每年都长着大片的野菊花,村人也没有当回事。


   郝父心火旺,每年都采一些野菊花晒干泡水喝,能降火。后来有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到大洪山森林里体验原生态生活,一路游玩到了三姓村。


   看见郝父晾晒的几簸箕野菊花,驴友们抓起来闻了闻,高兴地说这是纯天然的,药性好,花了五百元买走了。临走时,约好明年再来买。


   郝父得了五百元钱的事情很快传开了。村民们对那片野菊花重视起来。这是大家共同的财产,应该共同享有,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定,轮流卖野菊花。


   那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果真每年都派人来收购野菊花,直夸这是好东西,说是拿回城里,朋友们抢着要,所以价钱就一次比一次给得高。


   价差的问题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偷偷把那片野菊花铲除了,并撒上除草剂。从此后,那片土地再也没有长出野菊花。


   郝父提起野菊花事件,不是没有道理。郝进沉思了好一会儿,说:“既然有‘有福同享的古训,那就大家一起创业发财,反正砖瓦厂也需要人手。”


   郝进把创业的设想和大家一讲,这是天大的好事,大家一致赞成,决定按照姓氏采取股份制的方法建厂。郝进提出,因为设想是他提出来的,郝姓应该占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其他两姓各占百分之三十。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过分,可是邬、常两姓坚决不同意,说这样就违背了“有福同享”的古训,愧对先祖。


   既然把先祖搬出来了,郝进无言以对,那就平分股份吧。可是一百除三是除不尽的。为了这分不尽的百分之一,大家七嘴八舌地一通争吵。


   经过漫长的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每姓获得百分之三十三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一,留出来做村里的公用资金。


   股份的问题解决了,郝进提出由他出任总经理,全盘指挥。这也遭到了反对,邬、常两姓讲,这会造成郝家大权独揽,有失公允。


   又是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由每姓选出一位代表参与决策,凡事由三人共同协商共同决策。无论大小事情,举手表决,有两人以上同意,决策才能执行。


   好在邬、常两姓选出的代表邬啸和常桦都是年轻人,和郝进是初中同学,比较佩服郝进,凡事唯他马首是瞻,倒也相安无事。


   磚瓦厂顺利投产,在郝进的苦心经营下,效益不错,赚了一些钱。就这么着经营了两年,郝进打算以砖瓦厂的名义买一辆车,因为平时应酬得有一个像样点的代步工具。


   车子买回来后,村民们有个什么急事或者到镇上看病就医,都来借车子用。这么一来,又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那些没有用过车子的,想方设法找借口用车子。


   发展到后来,大家无论大事小事,都来借车子用,郝进要出去办个事,反倒没有车子用了。为了刹住乱用车辆之风,郝进发布通知,禁止公车私用,车子只能用在砖瓦厂的事情上。


   这一下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大家纷纷质问,他们都有股份,为什么不能用车?人多嘴杂,说什么的都有,也夹杂着说了不少难听的话。


   郝进一怒之下,不干了。郝进不干了,邬、常两姓也只能不干了,因为他们不能违背“有福同享”的原则。大家按照股份比例把钱一分,机器闲置在那里,砖瓦厂就这样解体了。


   郝进带着郝姓人跑到山外的邻村里开起了“农家乐”饭庄。他头脑灵活,点子多,生意做得不错,不到三年,就把老屋推倒,建起了两层别墅,还买了小轿车。跟着一起干的郝姓人也赚了不少钱。


   这令邬、常两姓中的一些人眼红不已,他们散布言论,说郝姓人根本不配和他们称兄道弟,郝姓人只求自家发财致富,践踏了先祖们结拜的初衷,实在是无情无义至极。


   说得多了,慢慢激起了公愤,在邬啸和常桦的鼓动下,大家拆了情义庙,把各自的先祖神像请回了家。


   情义庙不复存在,郝、邬、常三姓人家自然就不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誓言的约束,各种老规矩自然失效。趁此机会,郝进把“农家乐”饭庄开到了三姓村里,那些老客户自然也被带到了三姓村。


   与此同时,邬啸和常桦也行动起来,邬啸把砖瓦厂重新开办了起来,常桦则建起了游泳池和钓鱼池,与“农家乐”配套,供游客们休闲。


   三姓村优美的原生态环境慢慢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游玩。来的游客多了,便有顺带买土鸡蛋、新鲜蔬菜、野生土特产的。不少村民抓住了商机,包了一座山,办起了养鸡场,成群的鸡在山上放养。


   也有村民搞起了果树种植、蔬菜种植,办起了养鱼场、养猪场。这些无污染纯天然的食材,除了供应郝进的“农家乐”饭庄外,也捎带卖给游客们。


   就这么着过了几年,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盖了新房,还有不少人家买了小轿车。生活好起来了,大家的心态也就好了起来,邬、常两姓和郝姓之间的隔阂也渐渐淡化,三姓之间又称兄道弟起来。


   常桦成亲时,全村人都来祝贺。大家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聊着聊着,话题聊到了情义庙上。都说情义庙拆得好,要不然,大家死守着穷规矩,哪能像今天一样富起来?


   邬啸站起来说:“各位,当初我和常桦鼓动大家拆掉情义庙,其实是郝进大哥让我们这样做的。只有打破了恪守不变的老规矩,才不会相互掣肘。来,我们大家敬郝进大哥一杯。”


   所有人都站起来举起杯,郝进和大家一同干了,说:“其实,我们的先祖留下的古训没有错,但是‘有福同享不是平均主义,大家用狭隘的私心来诠释‘有福同享,反倒成为一种束缚,造成相互制约的局面。这样下去,最终什么也干不成,怎能富起来?”


   郝进的话让大家不由得沉思起来。


   后来,在郝进的提议下,情义庙又重新建了起来。




民间故事王
以故事为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