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文化   2024-11-12 09:01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目    录


提    要

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

邵凤丽

提   要:家谱编修是家族精英建构家族历史、维系内部秩序的文化实践。在家谱编修中,家族精英如何书写族女信息,既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从宋至清,家族精英在“敬宗收族”思想指导下遵循“有妇无女”的家谱书写原则,不记载族女信息。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法律制度、文化教育的革新,一些名门大族开始倡导书写族女的教育、工作等信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修家谱为了适应社会转型发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开始大力倡导“男女并书”“女可承祧”,在家谱书写中给予了女性平等地位。族女书写方式的历史变迁不仅是家族精英对家谱编修原则、体例进行的适应性调整,更意味着传统的生育观念与家族文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关键词:家谱  族女  书写  变迁


庙会的身体感:以“味觉”为中心的火宫殿庙会传承

龙晓添

提   要:火宫殿庙会保有特色又与现代生活融合,在有机的传承与发展中,“味觉”处于庙会身体感的中心。火宫殿的“好吃”由一系列地方特色小吃、风格鲜明的湘菜和地方饮食习俗共同构建。而在饮食和逛会的深处,延绵着平安、兴旺的祈愿,以及对热闹娱乐表演的需求,关联着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庙会的传承还得益于火宫殿特殊的物理空间,及其与周围名胜古迹、现代商业贯联而实现的文化层叠。美食、信仰、表演、有利的空间,塑造了庙会的身体感,促成了作为非遗的火宫殿庙会的兴旺。然而传承是动态的,对传统饮食的开发与坚守,信仰在现代生活中的融合,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生活空间的有效保护与利用,都是需要不断深化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身体感  味觉  火宫殿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顾颉刚“纸制冥器”源于契丹说辨析

孔维京  陈晓晓

提   要:作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纸制冥器”的使用与传播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将中原纸制冥器的普及追溯自契丹遗风,这一观点虽稍显偏颇,但并非空穴来风。辽朝在祭祀木叶山、黑山时存在一种以焚烧纸人、纸马、纸甲等纸制冥器为主要特征的祭祀仪式,契丹语称之为“戴辣”。契丹戴辣习俗最初应源自北方民族“送死烧乘马衣物”之俗,但圣宗以后受崇佛风气的影响,辽朝逐渐开始禁止杀牲祭祀,所以纸人、纸马、纸甲等纸制冥器成为杀牲祭祀的替代物品。辽朝在国家祭祀中焚烧纸人、纸马、纸甲是中国古代纸制冥器第一次得到大规模地传播与使用,体现了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关键词:顾颉刚  纸制冥器  “戴辣”  契丹


食月与吐月:月中蟾兔神话内涵新探

王东辉

提   要:蟾蜍与兔子是和月亮紧密联系的两个物象,在汉代画像中,作为月亮意象最为稳定的表征,蟾蜍与兔子的搭配关系较为稳固。考察二者同月亮的神话关系,当根据它们配合出现的事实去综合分析。蟾兔与月亮建立联系,同月相变化有关,而非月食。蟾蜍的出现缘于蟾蜍食月神话,是对月相由盈到缺变化过程的神话表达。兔子的出现则缘于兔吐月的神话,是对月相由缺到盈变化过程的神话表达。

关键词:蟾蜍  兔子  月相  食月  吐月


商周金文名物词的确定

刘兴均  周素焕  吴程玉

提   要:商周金文名物词是指出现在商周铜器铭文中记录具体而特定之物的词。商周金文名物词研究和传世文献名物词研究比较,其难度要大得多,最难的就是名物词的确定。其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名与物名容易混淆;二是族名与物名容易混同;三是单音节、双音节与多音节名物词难以判定;四是语法结构成分分析有难点。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作一论述。

关键词:商周金文  名物词  人名  族名


甲骨文已识字自动检测和识别研究

柯永红  沈小妮

提   要:甲骨文的自动检测和识别有重要的应用和学术价值,但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小样本的训练集,不能满足实用的需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1000个单字、374161个字样的甲骨文已识字数据集,进行检测和识别训练。实验结果显示,论文方法的检测精度为0.9808、识别精度为0.9430,可较好满足甲骨文已识字自动识别和检索的需要。

关键词:甲骨文  自动  检测  识别


明代大型字书《详校篇海》用语“详某”研究

杨琦  周晓文

提   要: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详校篇海》是以金代《四声篇海》为蓝本重编而成,“详某”是《详校篇海》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用语。性质上,“详某”是一个专门用于沟通主、副条的辞书学用语。功能上,“详某”所系联的主、副条字头可以是存在字际关系的两个字,也可以构成一个联绵词。作者在设置主、副条字头时会遵照一定的规则,将见于《说文》、符合字理的、非省形字形以及社会通行的简化字作为主条,将未见于《说文》、不合字理的俗讹字、省形等作为副条。该用语的设置避免了重复释义,提高字书的实用性,同时对现代辞书设置主、副条字头亦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详校篇海》 用语  “详某”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关于汉字性质的论争

韩彩莹

提   要:汉字性质问题是西方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同学者对于汉字性质的看法各异。西方学界的“象义文字”说没有盲从“文字进化论”,在学史上具有进步性,但不符合造字阶段语言、文字、思维的逻辑顺序;以文字构造为切入点的“表词文字”说对汉字与语言关系的把握相对准确,但不适用于所有汉字材料;以文本阅读为切入点的“表词文字”说提供了探求汉字性质的新思路,其问题在于不符合书面汉语阅读的实际情况;“词音节文字”说是西方学者全面概括汉字字符类型、完善世界文字发展规律理论的尝试,但是对反切性质的认识有误,导致了对汉字性质的错误判断;“混合文字”说在判断汉字性质的角度上有所突破,但未能彰显汉字特性。

关键词:汉字  汉字学史  汉字性质  判断标准  构形


出土文献中“鬵”的名实关系考论

孙倩

提   要:学界对“鬵”名实关系的认识历来存在歧异,有炊煮器(鼎、釜)说和蒸器(甑)说等不同观点,尤以蒸器(甑)说盛行。文章从事理、字形、出土文献辞例、考古实物等多方面证据出发指出鬵与甑是两类不同的器物。甑是类似笼屉的蒸器,鬵则是炊食器。鬵的名实关系前后有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鬵单独用作煮食器,指的是自名为“”的深腹鼎,西汉以后与甑组合使用,从实物上看与小口釜无异。“鬵”与“甑”原是两个不同的器名,二者相混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古音相近,二者的记录字形在两汉之际产生了混淆;二是语境中“鬵”和“甑”都可与“釜”组合,只不过釜和甑是相关关系,釜和鬵是同义连用关系;三是炊器名“鬵”指称实物的变化以及使用频率的下降导致其词义逐步陌生化。对“鬵”名实对应关系的澄清,可以纠正相关辞书的词条释义。

关键词:鬵  甑  名实关系


“制”字补说

叶晓茹

提   要:“制”“折”二字形音义皆近,在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经常通用。文章对“制”字形体演变的梳理进行补充,认为清华五《厚父》和清华八《邦家之政》及三晋玺印中从“刀”从断木形的“”应释作“制”,而非“折”。“制”字甲金文从“刀”从“木”,表示以刀断木义。发展到战国时期,可能受从“斤”从断木形的“折”字影响,“制”字所从完整的“木”形也变成断木形。清华简与晋玺中的“制”字写法相类,或许可以作为清华简文字具有晋系文字特点的佐证。

关键词:清华简  制  补说


华夷语系化石词研究

何九盈

提   要:古汉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化石词”,它们产生在华夷语系各个语族先后独立之际。表示人名、地名的“化石词”中,隐含着珍贵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的信息密码,当它们通过口耳代代相传,进入汉语书面语时,由于记录时代与方音的不同,同一个词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写法。从古至今,对于这些“化石词”是如何产生、何时产生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出真实可信的答案。本文考察了12个表示人名、地名的“化石词”,研究其产生方式与产生时代,从而证实一些远古传说,追踪史前华夷族群迁徙分化的足迹。

关键词:华夷语系  化石词  破译


论“窗户”非词汇化而来

——兼论“窗户”非偏义复词

常广宇

提   要:学界通常认为现代汉语的“窗户”是偏义复词,是由并列短语词汇化而来。本文指出之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窗子的形制演变,认为“窗户”并非由词汇化而来,而是用造词法直接创制的复合词。通过“窗户”一词的产生过程,并结合汉语方言和一些跨语言的证据,认为“窗户”并不是偏义复词,而是“质+状”模式的复合词。

关键词:窗户  偏义复词  非词汇化  质+状


晚唐五代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

——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和敦煌变文、歌辞为例

陈姗姗

提   要:本文以《祖堂集》和敦煌变文为主要比较对象,辅以《景德传灯录》和敦煌歌辞,并结合唐宋及之前的其他文献和现代方言,筛选出一批具有方言色彩的词汇。具体包括各自独用的方言词,以及同义异词和同词异义的比较。由此为反映晚唐五代南北方言的词汇差异提供一些样本。该时期南方方言词的语义发展缓慢、演变类型相对单一,且双音词中的构词语素具有存古特征;北方方言词的语义发展较为活跃、演变类型相对丰富,且双音词中的构词语素具有趋新特征。

关键词:晚唐五代  方言词  南北差异


论《元音字母蒙学良能》的音学理念及编纂特色

王朋

提   要:《元音字母蒙学良能》成书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重视音理,反对“官话合声字母”,提出以汉字为本的“音读教授法”,据此调整传统韵图,指斥传统汉字教学方式的弊病,提出以汉字为本的“音读教授法”,在在浸染着独特的时代性特征。该书以《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为基础,回护传统韵图结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作者反对“官话合声字母”,音学理念却多与王照相合,该书指导纲领与实际操作相悖,陷入自相矛盾泥淖,则又透视出清末民初等韵学家在新旧交替形势之下的真实思想状态。

关键词:官话合声字母  音读教授法  《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  音学理念


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分卷问题补说

吴昌政

提   要:关于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分卷情况,既往研究一般有分为五卷和四卷两种看法,旧说虽有分歧,但其实只是描述视角的差异。然而最新刊行的影印本采取序为卷一、平上去入四声依次为卷二三四五的处理方式,近来出版的点校本持平上去入四声依次当作卷一二三四的校勘意见,实有不妥当之处。本文对这两种新说作了商榷,重申了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原为五卷、宋跋本目前面貌应是抄写者将平声两卷合并连写所致这一观点,继而就宋跋本卷一首端胪列全部平声韵目、敦煌本卷二末端复举此卷韵目的原因提出假设性解释,并简要讨论了宋跋本与敦煌本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王仁昫 《刊谬补缺切韵》  宋跋本 分卷


演化观中的冀鲁官话声调类型

——兼论东部官话群

衣莉  朱晓农

提   要:文章描写冀鲁官话52个点的声调系统,以“普适调型库”和“声调演化钟”为理论框架,给这些点的声调定位,然后从方言片区、调型特征、拱形组合、舒入声等几个角度探究冀鲁官话的声调类型,及其与声调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讨论调类合并的方向。文章结合此前对胶辽官话的研究,定义了一个东部大官话群,探讨了东官群内彼此的影响与关联,并以声调调类和拱形对应作为标准为东官内部划分片区。

关键词:冀鲁官话  调型  声调演化  东部官话


戴望《戴氏注论语》成书过程探查

潘炜旻

提   要:戴望是晚清咸同时期重要的经学家,《戴氏注论语》是咸同经学颇具代表性的著作。前人论述偏重于分析《戴氏注论语》的言说内容,尚无人谈及《戴氏注论语》的成书历程。本文梳理《戴氏注论语》的成书过程,认为该书的成书比较复杂,其撰述成篇是在咸同之交,其在形成之初即展现出大力发挥汉学考证方法,融入公羊学、颜李学等多种学术思想资源,与朱熹《论语集注》争锋相对的学术取向。《戴氏注论语》期许的学术典范是赵岐所注《孟子》等汉儒经注,学术旨趣则是贯通经术、政事、文章,救世弊而维圣道。在同治年间,戴望曾对《戴氏注论语》的题目与内容进行反复修改,最终于同治十年(1871)3月正式开雕,历时近十年方始成书。梳理《戴氏注论语》的成书过程,对学界研究戴望的学术思想、《戴氏注论语》的旨趣与立意、咸同学术思想状况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戴望 《戴氏注论语》  咸同学术  成书考


敦煌遗书斯4106背所抄文书的内容、性质及相关问题新探

张鑫媛

提   要:以往4106卷背所抄文书的定名主要有“训蒙书抄”和“习字”两种,可以说是各有所据。前者所依据的是此件第1至22行,后者的主要依据为第23至76行。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对以上两部分分别定名,第1至22行最大的可能是摘抄自不同的童蒙书,故应定名为“童蒙书摘抄”;第23至76行应看作习字,将之定名为“习字”是没有问题的。此件中的缺误之处颇多,所抄内容也与学童的识字、习字水平不协调,为认识古代童蒙教育的多样性提供了具体案例。

关键词:斯4106  童蒙书摘抄  习字  童蒙教育


汉字规范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安美璇  白如

(该篇无提要)





征稿启事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是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采取以书代刊的方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刊设立栏目有:中国语言学的自主创新、特别转载、学术思想研究、学术讨论、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文献学、语法学、词汇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从2003年创刊至2011年每年一期,2012年开始增至每年两期,分别于每年6月、12月出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

本刊的口号是:“植根民族的土壤,建设自信的学科。”本刊的选稿标准是:原创、科学、严密、有深度、扎实、规范。来稿篇幅一般以10000字以内为宜,选题特殊、内容涉及面广的稿件可不以此为限。

来稿注意事项

1.稿件请传Word与PDF电子文本至编辑部邮箱:bnumindianwen@126.com,联系电话:010-58806893。

2.本刊实行匿名审稿,稿件正文及注释中避免出现影响匿名审稿的行文或注文。

作者姓名、简介(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准确的通信地址、电话及Email地址请附在文末。

3.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见下附“稿件格式要求”。

4.除特别转载外,本刊只登此前未发表的作品,请勿一稿两投。编辑部在收到来稿的一至三个月内,对不准备采用的稿件,给作者发通知书,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三个月之内,对准备采用的稿件,给作者发通知书。一俟正式发表,即寄样书二册。

稿件格式要求

根据商务印书馆要求,特对本刊论文注释等体例统一规定如下:

一、一级标题序数为“一、二……”,二级标题为“(一)(二)……”,三级标题为“1、2……”,四级标题为“(1)(2)……”

二、注释用当页脚注,全文序号相承。用六角号“〔1〕〔2〕〔3〕……”。

三、注释格式请按以下要求:

(一)中文专著,依次注明作者姓名、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时间。

如:王力《同源字典》,第31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二)中文论文,依次注明作者姓名、篇名、所载刊物年份及期数或所收文集名称及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如: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第241页。

罗常培《知彻澄娘音值考》,《史语所集刊》3本1分(1931年),第136页。

(三)中文古籍,属常用性质者,在正文中注明书名及篇名,不必出注。

四、参考文献,依次注明作者(主编)、书名、地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如: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五、古文字请用扫描方式处理,请勿自造,以便编辑工作。

六、正文前请写200~300字中文提要,以及关键词3~5个。

七、全文后请附论文的英文题目、提要、关键词。

八、稿件一律用简体字。个别讨论中可能引起歧义者,可用繁体再加小括号注出简体。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编辑部




期刊信息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编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转载自公众号“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章黄国学
章太炎、黄侃为二十世纪国学巨擘,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作为章黄后学,我们立足传统“小学”,传承章黄学术,弘扬中国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绍乾嘉而继章黄,自小学以通大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