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作者:张涌泉 著
定价:198.00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书号:ISBN 978-7-100-24390-2
内容简介
张涌泉教授《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对敦煌文献的语言和抄写特例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创建了敦煌写本文献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为古代写本的整理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以具体操作的校读范例。
目 录
(向上滑动启阅)
凡例
敦煌文献整理:百年行与思(代序)
绪论编
第一章 写本文献学:一门亟待创立的新学问
第一节 古代文献传播体式的演进
第二节 写本文献大观
一 吐鲁番文书
二 敦煌文献
三 黑水城文献
四 宋元以来民间文书
五 明清档案
六 其他写本文献
第三节 写本文献的特点
一 内容方面
二 形制方面
三 校读符号
第四节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
一 写本文献是古代文献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二 写本文献保存了大批世无传本的佚典
三 写本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学术史
四 写本文献推动了一批新学问的诞生
第五节 敦煌写本文献学——写本文献学的基石
第二章 敦煌文献的价值——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第一节 文字学价值
一 保存了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字书
二 提供了丰富的近代汉字字形资料
第二节 音韵学价值
一 《切韵》系韵书和音义类写卷的保存
二 保存了丰富的中古近代汉语语音材料
第三节 词汇训诂学价值
一 口语辞书《字宝》《俗务要名林》的价值
二 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
第四节 古籍校勘价值
一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书的较早抄本或引文,可据以纠正传世文献中的一些传刻之误
二 敦煌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可以给校勘古书提供许多有用的证据
第三章 敦煌文献的写本特征
第一节 分卷不定
第二节 符号不定
第三节 词句不定
第四节 用字不定
第五节 文多疏误
第六节 丛脞芜杂
第七节 正背杂抄
字词编
第四章 敦煌文献的字体
第一节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 文字载体的改进
二 书写工具的变化
三 汉字字体的演变
第二节 篆书
第三节 隶书
第四节 楷书
第五节 行书
第六节 草书
第五章 敦煌文献的俗语词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大观
一 基本语料
二 研究概况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误校示例
一 不明俗语词而误录
二 不明俗语词而臆改
三 不明俗语词而误改
四 不明俗语词而误增
五 不明俗语词而误删
六 不明俗语词而误读
七 不明俗语词而误乙
八 不明俗语词而误释
九 不明俗语词而失校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考释方法
一 辨字形
二 破假借
三 考异文
四 探语源
五 审文例
六 重类比
第六章 敦煌文献的俗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字大观
一 敦煌文献与俗字
二 敦煌文献俗字书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类型
一 增加部件
二 省略部件
三 改换偏旁
四 部件易位
五 书写变易
六 整体创造
七 异形借用
八 合文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辨识
一 审辨字形
二 类比例句
三 比勘异文
四 佐证文献
五 审察文义
第七章 敦煌文献的异文
第一节 异本异文
一 与字形有关的异文
二 与字音有关的异文
三 与字义有关的异文
四 与语境有关的异文
第二节 异书异文
一 传抄致误
二 编者或抄者删改
第三节 同本异文
一 正俗古今之异
二 本字通假字之异
三 讳字改与不改之异
四 同义词之异
抄例编
第八章 讹文和正讹
第一节 讹文
一 因形近而误
二 因音近而误
三 因习语而误
四 因上下文相涉而误
五 因粗疏而误
六 因直行排列而误
七 辗转而误
第二节 正讹
一 接书正字
二 旁注正字
三 记正字于天头或地脚
四 记正字于行末
五 记正字于句末或注末
六 在讹字上改书正字
七 在卷背相应位置标注正字
第三节 馀论
一 写本旁注的并非都是正字
二 接书或旁注改正的并非都是错字
三 旁注正字和旁注脱文易于混淆
四 旁注字有阑入正文的现象
第九章 脱文和补脱
第一节 脱文及缺文
一 因重文省书而脱
二 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脱
三 因换行而脱
四 因抄手节略而脱
五 因字难识而缺
六 因妄删而缺
七 因纸张破损而缺
第二节 补脱
一 补脱字于原文右侧
二 补脱字于句末或行末
三 补脱字于注文之末
第三节 馀论
第十章 衍文和卜煞
第一节 衍文
一 因旁记字阑入正文而衍
二 因换行而衍
三 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衍
四 因习语而衍
五 因误赘重文号而衍
六 因音近而衍
第二节 卜煞
一 删字号示例
二 删字号的误标和误读
第三节 馀论
第十一章 错乱和钩乙
第一节 错乱
一 语因习用而错乱
二 因传抄走眼而错乱
三 不察重文符号而错乱
四 因传抄疏误而错乱
五 因妄改而错乱
第二节 钩乙
一 钩乙号示例
二 钩乙号的误读
第三节 馀论
第十二章 重文符号
第一节 形状与用法
第二节 源流演变
第三节 传刻讹舛
一 讹混
二 脱漏
三 衍误
四 错乱
第十三章 省代、省书和省文
第一节 省代
一 省代号及其用法
二 省代号与重文号
三 省代号与连读成训
第二节 省书
一 习词省书
二 套语省书
三 重句省书
四 引语省书
第三节 省文
一 省虚词
二 复名单称
第十四章 标识符号
第一节 句读号
一 停顿号
二 绝止号
三 引号
四 界隔号
五 补白号
第二节 层次号
第三节 勘验号
第四节 画押号
一 画指
二 花押
第五节 馀论
第十五章 双行注文齐整化
第一节 调整位置
第二节 删减字词
第三节 增添字词或符号
一 增添虚词
二 增添实词
三 增添符号
第四节 馀论
校理编
第十六章 敦煌残卷的缀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缀合工作的回顾
第三节 敦煌残卷缀合释例
第四节 馀论
第十七章 敦煌文献的定名
第一节 原有篇题的择定
第二节 前贤拟题的检讨
一 误拟
二 泛拟
三 分拟
四 混拟
五 不准确
第三节 缺题残卷的定名
一 据其他写本考定
二 据传世文本考定
三 据字词顺序考定
四 据关键词考定
第四节 馀论
第十八章 敦煌文献的断代
第一节 据内容断代
一 纪年
二 题记
三 名物
四 历史事件
第二节 据书法断代
第三节 据字形断代
一 避讳字
二 武周新字
三 俗字
第四节 据纸质和形制断代
第五节 馀论
第十九章 敦煌文献的辨伪
第一节 敦煌伪卷概观
一 全卷伪
二 内容伪
三 题记伪
四 收藏印章伪
五 其他写卷混入
第二节 敦煌伪卷鉴别方法
一 纸张
二 形制
三 墨色
四 笔迹
五 内容
六 流传
第三节 敦煌伪卷鉴别示例——以字形辨析为中心
第二十章 敦煌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对校
一 底本的选定
二 校本的择取
三 出校的原则
第二节 他校
一 取前人之书以校
二 取后人之书以校
三 取同时之书以校
四 他校时的注意点
第三节 本校
一 据原书文例订正讹误
二 据原书词例订正讹误
三 据原书字例订正讹误
四 据原书韵例订正讹误
五 据原书文义订正讹误
六 据原书古注订正讹误
第四节 理校
一 辨字形
二 审字音
三 考词义
四 核事实
第五节 馀论
附录:敦煌文献校录体例之我见
后 记
增订本后记
后 记
(向上滑动启阅)
写本学是19世纪以来西方的热门学科,包括实物写本学、比较写本学、古书迹学,等等。相对而言,我国以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林聪明、方广锠、郑阿财、郝春文、黄正建、王晓平、荣新江、伏俊琏等先生的呼吁和推动下,以敦煌文献为中心,敦煌文书学、敦煌写本学、古文书学、写本学、写本文献学,等等,写本学及相关的研究呈现出勃兴的态势。拙著《敦煌写本文献学》就是笔者追寻这一学术潮流所作的探索,2013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初版。可以自慰的是,拙著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如邓文宽先生认为“所有研究敦煌文献的专业工作者均应将该书列为必读之作”,赵和平先生称许本书“堪称古代写本学的奠基之作”,日本关西大学玄幸子教授称本书是研究写本学的“第一本综合性的、优秀的指南书”。豆瓣网的读者绝大多数也对拙著给予正面的评价,评分在9.5分以上。专家的肯定,读者的鼓励,是对作者最大的褒奖。
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专家和读者也就拙著存在的不足和疏失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加上出版不久,拙著就已销售一空,网上旧书的价格也已经炒到几倍的高价。所以这些年不断有出版社跟我商谈再版事宜,继续修订完善的念头也始终萦回在自己的心头。但由于前些年《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敦煌残卷缀合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压力让我无法分身,一直抽不出比较完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只是在其他课题研究的间隙断断续续做过一点细微的修订工作。
2022年下半年,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终于正式出版,《敦煌残卷缀合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也已经付排,才让我下定决心着手本书的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张小艳、张传官、徐浩、王子鑫等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2022年夏学期开始,我牵头的团队每年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院历史学强基班本科生开设“敦煌写本文献学”课程,本书作为这门课程的基础教材,任课教师和选课的学生也指出了书中的若干疏失。具体而言,修订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内容的增补。如第十四章第一节句读号下增加了之五“补白号”;同一节之三“引号”下增加了“引某书或某人语,在引文之首的书名、人名右侧加朱笔顿点,提示其下为引文”的例子;第三节“勘验号”下增加了标“”形勘验号表示注销的例子;第五节“馀论”部分增加了“(△)”形层次号整理者径录作“厶”容易让人误解的例子,还增加了应尊重写卷原有的句读符号但又不可完全照搬的例子。又如第十章讨论“卜”形删字符的形成时,根据张小艳的意见增补了以下小注:“平安时期的日本古写经中,发现错字时,便在误字左侧画一短竖,然后在其右侧写上正字。……这种画一短竖以指示应删去之字的方法,跟‘卜’号的短竖,其功能其实一致的。”
2.内容的更新。随着敦煌文献图版的进一步公布,研究的深入,新成果的涌现,修订本对原有的一些统计数字或有关结论作了更新。如第一章在介绍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情况时增加了如下内容:“2022年,国家启动了‘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其中包括出版高清彩色版《敦煌文献全集》,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及甘肃藏敦煌文献的彩色版已在陆续出版之中。这项工作的完成,将极大改善敦煌图版的质量,推动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深入。”又如初版本第一章第二节称徽州契约文书“总数在50万件以上”,修订本更新为“总数在100万件以上”,前一个统计数字出自刘伯山《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第77页,后一个统计数字出自同一作者的《新时代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与价值评估》,《学术界》2019年第4期第138页。再如第二章第一节介绍童蒙识字读物《开蒙要训》,初版称敦煌文献中凡存70个卷号,经整理缀合得44卷,修订本更新为凡存86个卷号,经整理缀合得57卷。诸如此类,所作的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述更为准确可靠。
3.纠正了原书的一些疏误。如初版第七章第二节引《后汉书·张奂传》“张奂字然明,敦煌酒泉人也”,网友“十三时梦迷”指出“酒泉人”应为“渊泉人”,甚是。中华书局标点本即已据钱大昕、王先谦等说校改作“渊泉人”,修订时从改。又如第六章第三节引敦煌写本S.4373号有“上头修大渣用”“上头修渣用”等句,“渣”字初版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括校作“闸”,修订时据张小艳的意见括校作“査”,又出注云:“‘査’古作‘柤’,为拦水的木栅;其义与水相关,故‘査’俗书又增旁作‘渣’。或校‘渣’为‘闸’,非是。”又同一节据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引S.1497号《五更转》“诸女彩楼畔”,其中的“诸”任编称原写“”,本书初版据以认为“”应该就是“貞”的增旁字;张小艳指出此字原卷实作“频”,卫莱译注录为“频”校作“嫔”可从。修订时删此条而换用了其他例子。
4.调换了个别原来前后重复的例子。如类化俗字“䮀”,网友“十三时梦迷”指出初版第六章、第七章重出,修订时第六章换用了其他例子。
5.体例方面的统一。如引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简称,初版多用“北”,少数用“北敦”(“北”为缩微胶卷及《敦煌宝藏》所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原编号,“北敦”为新刊布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所用的统编号,《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012年才出齐,本书写作时参考的主要是《敦煌宝藏》或缩微胶卷),修订时统一为“北敦”,必要时括注“北”编号。
6.标点符号用法的规范。根据最新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书名号、引号连用时,中间一般不用顿号,修订时据以作了规范。
写本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涵盖物质和内容两个层面(前者包括书写材料、工具、产地、抄手、装帧、保管、流通、印签等),涉及面十分广泛。敦煌写本学同样如此。本书主要侧重敦煌写本内容的层面,物质形态方面则阙漏多多。最近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在编纂一部《写本文献学》教材,希望为建立一门更为系统全面的写本学学科作出我们的贡献。
张涌泉
2024年1月21日
作者简介
转载自公众号“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浙大文学院”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