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几大亮点
及教学建议
王立军
【摘 要】新修订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既充分继承现行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全面渗透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新理念,系统落实了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强化了语文学习的时代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实效性,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表现出的诸多亮点,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新修教材 学习任务群 阅读综合实践 整本书阅读
2024年8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并在通知中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其中,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修教材”)将分别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启用。这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修订,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理念对现行教材的优化完善和质量提升。新修教材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既充分继承现行教材的成功经验,又全面渗透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体系性调整,这些方面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就新修教材的几大亮点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式,强化语文学习的时代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前言》中明确要求,要“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要“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1]。语文课程的内容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也要突显其创新性和时代性。可以说,鲜明的时代性是语文课程的生命所在。
新修教材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习内容的时代色彩。特别是在选文方面,新修教材按照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相关要求,加大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的比重,注重选取反映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课文,并将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学习内容当中,强化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职能,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选入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突显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组织作家创作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用新时代“青春之歌”激励广大学生;选入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蛟龙”探海》《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还增收部分反映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悟科技之力、时代之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除对选文进行调整之外,新修教材还通过重组部分单元、调整部分单元主题、修订单元导语内容、重新设计助学系统、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任务情境、更新部分学习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教材的时代特色。例如,七年级上册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现行教材只是提及“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在2022年4月23日,在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下,中宣部出版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了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高度重视。次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这些内容对于“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主题是非常契合的。新修教材在本专题学习活动开篇,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内容:“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使本专题活动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新修教材还引述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并将“活动一”引用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数据更新为2021年和2022年两个年度的,对于新学期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可以说时代感十足。
此外,新修教材还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及时更新相关语文知识,优化相关内容表述;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例如,将现行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升级为专题学习活动“我们的数字时代”,并移至九年级上册。“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话题的引入,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现代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正确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这样的话题每位学生都正身临其境,必然有切身的感受和认识。
上述因应时代变化所作的内容调整,加强了语文学习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将语文学习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增强语文课程的鲜活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时代眼光,树立时代意识,认真领会新选文、新素材的时代价值,理解新编排、新任务背后的新理念,从语文教育的时代性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例如,教材中反映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虽然其内容不直接与当代相关,但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选文的当代价值,让“三大文化”的选文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如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文后,摘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评价,目的是启发学生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化对《论语》文本以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重要地位的认识,从而激活传统经典的生命力。
二、实施“任务化”策略,强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以“学习任务群”形式架构语文课程内容以来,“学习任务群”迅速成为语文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跟进了这一做法,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2],从而更加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2022年版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提出任务群分级的理念,将义务教育阶段的6个学习任务群划分为3个层面,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学习任务群),这是对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创新性发展,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是2016年编写的,依据的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还不可能特别明确体现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因此,本次初中语文教材修订除了按照任务群的理念新组织部分内容之外,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任务化”改造。本次修订工作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的基本原则,按照新时代、新理念的要求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如何既充分继承现行教材的优秀经验,保留为大家所广泛认可的“双线组元”基本架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格局,又能系统全面地落实学习任务群所包含的各项具体学习内容要求,是摆在编修委员会面前的一大难题。编修委员会坚持问题导向,多次深入调研,对标课标内容逐一分析研判,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系统的“任务化”提升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设计了恰当的支架式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很好地落实了学习任务群理念。
例如,初中教材将原来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改造为“专题学习活动”,既在名称上规避了“只有这一板块需要综合性学习”的误解,又在功能上突出了这类单元本身的专题性和实践性,理顺了“以专题为中心”的专题学习活动单元、“以课文为基础”的读写单元、“以整本书为指向”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三类核心板块之间的关系。如将原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改造为专题学习活动后(位置不变),更加突显了任务驱动的理念。现行教材该活动的主标题《有朋自远方来》下面有两个二级标题:“交友之道”和“向朋友展示自我”。从文字上看,前者显然不是任务型的标题,与第二个标题并不处在一个维度上。经过“任务化”改造后,设了三个二级标题:“探讨交友之道”“展示个人风采”“同气相求,广寻良友”。三个标题分别指向前后相因、具有真实情景的三个实践活动,并明确标注“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每个活动下面又分设2—3项操作性较强的小活动。这样,围绕主题层层套嵌,以任务组织学习内容的架构非常清晰,为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提供了很好的支架。这类单元虽然在素材上保留了原来的大部分内容,但经过“任务化”改造之后,则“旧貌换新颜”。
再如,现行教材八、九年级每册各设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这类单元本身就是任务型设计,前瞻性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修教材在维持现行教材单元数量的基础上,将七年级教材的两个普通读写单元改造为“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上册第五单元“人与动物”、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使初中阶段“活动·探究”单元的数量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加上另外两类以活动任务为支架的“专题学习活动”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整套教材任务型单元的比例大幅增加,显性落实任务群的程度大大提高。其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将原来两篇教读课文《猫》《狼》和一篇自读课文《动物笑谈》改造为“活动·探究”单元,并用《我的白鸽》替换了《动物笑谈》,又将原九年级下册的《大雁归来》移至本单元。这四篇选文构成单元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活动支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边默读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摘要”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深化对动物和人类自身的理解,使单元的人文主题更加突显。接下来安排的两个任务“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记叙与动物的相处”,则引导学生对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总结并思考自己的观察所得,养成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最后再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写作手法,记叙故事,表达情感。这样改造后,“人与动物”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观察体验等实践任务,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实践系统,涵盖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了真实情境中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的整合,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面对经过“任务化”改造之后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线教师如何将学习任务群理念顺利落地,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真正认识这一理念的实践价值。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 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 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 增长思维能力, 形成理解、应用系统”[3]。也就是说,学习任务群是由指向共同人文主题、承载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实,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看成是由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任务是基本单位,若干任务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组成一个任务群,这个任务群又可看作上一层级任务群中一项相对复杂的任务。以此类推,若干层级的任务群在内容上不断整合,在功能上不断提升,目标不断聚合,构成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整体框架——3类6个学习任务群。”[4]
“学习任务群归属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体现了‘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彰显了‘以语文实践为中心’的学科理念。”[5]弄清学习任务群构建的基本原理,吃透这一理念的核心精神,再结合新旧教材的对比,来把握新修教材“任务化”改造的目标指向,尝试在任务驱动下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新修教材践行学习任务群新理念的成效就一定会逐步显现。
三、增设“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强化语文学习的整合性
作为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的一个基本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倡导语文学习的整合性,并从多个角度强调了“整合”的重要作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6],“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7]。可见,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整合”,既是学习内容的组织策略,也是情境任务的创设模式,又是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包括学习资源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等等,呈现出立体化的格局,共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种“整合”意识,现行教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如在学习内容组织策略方面,采用双线组元的单元编排方式,即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内容,以指向育人功能的人文主题聚合选文素材,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要素设立任务目标,使单元内部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整体性的单元学习系统。这种设计方式科学合理,主线明确,目标清晰,便教利学,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课程性质,有助于发展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相当程度上前瞻性地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有关学习任务群、整合教学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一线教学效果。鉴于此,新修教材在总体上沿用了这一组元模式。
但在基于现行教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不少教师仍然觉得对单元的整体性把握不好,单元整体教学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以至于望“单元整体教学”而生畏,要么还回到原来单篇教学的老路,要么是名不副实、似是而非,导致单元教学不“整”,单篇教学不“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总’乏力、‘分’虚化的问题。设定的单元目标也就无法落实。‘总’乏力,是说如果在前面的‘总’没有拎得起来,‘抓手’把握的就是散的,究其原因是没有考虑到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缺乏贯通各个学习板块的力量。‘分’虚化,主要是指学习活动游离核心知识的学习,缺少学习的‘进阶’。‘进阶’主要指思维的发展,是通过触摸知识肌理的学科实践,促进思维拾级而上。单元教学遵循‘总—分—总’的原则,应该用‘总’的统筹,将‘分’的课堂实践串联起来”[8]。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这种偏差,虽然不能归因于现行教材,但也启发我们思考教材完善的方向:单元内部双线组元的结构是否完整?我们提供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支架是否足够丰满?如何使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更易于操作?
就现行教材单元内部各部分的功能来看,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明确核心学习目标,是“总”;围绕单元主题组织的几篇课文,以及配合课文设计的“预习”“思考·探究·积累”“阅读提示”等板块,是“分”。但在“总—分”之后如何再上升到“总”,教材缺少了这个重要的环节。于是教师只能靠自己去领会和把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参差不齐。补足后一个“总”的部分,让“总—分—总”的单元整体教学逻辑框架趋于完整,成为初中教材修订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在每个读写单元后面增设“阅读综合实践”板块。
所谓“阅读综合实践”,是基于课程标准整合性学习理念,对本单元阅读实践活动的梳理、归纳和拓展,是单元一体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单元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每个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紧扣单元导语,依托本单元阅读学习内容,设计了三个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整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任务一围绕人文主题设计,安排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本单元课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文化自信;任务二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阅读学习内容及课外阅读经验,自主总结梳理各类文本,拓展运用关键知识,探究交流学习方法;任务三围绕情境化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设计,通过创设特定的语用情境,设计言语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运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整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这些学习任务兼顾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支架,旨在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开展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文学习的整合贯通、总结提升、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呈现于单元的最后,可看作是收尾时的‘总’,体现‘学后整合’”[9],旨在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完成整合性的探究学习。“阅读综合实践”与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形成呼应,单元导语如同这个单元的封面,“阅读综合实践”就如同这个单元的封底,由封面和封底包裹整个单元的内容,把整个单元紧紧地组织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总—分—总”结构的有机整体,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清晰可行的支架。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理解“阅读综合实践”的设置意图,准确把握“阅读综合实践”与单元内部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三项任务之间的逻辑层次,才能切实发挥“阅读综合实践”对整个单元的统摄作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表明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至爱亲情”;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感受和理解其中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并通过朗读把握情感,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理解作品表达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单元后“阅读综合实践”的三项任务分别为:任务一指向单元人文主题,让学生讲述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间,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和温馨;任务二指向语文要素,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语气、语调、节奏变化与文章情感的关系;任务三指向语言积累与运用,从而摘取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体会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强化“语言运用”在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地位。本单元课文前的“预习”,课文旁的“旁批”,课文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或“阅读提示”,以及穿插于本单元的三个知识补白《词义与语境》《动词》《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就像穿在单元双主线上的珠玑,与单元导语和“阅读综合实践”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承载单元学习目标。因此,教师一定要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每个板块在单元中的作用,而不能把它们割裂成知识的碎片。只有这样,单元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整合贯通。
四、优化整本书阅读安排,强化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并将其置于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足见这一任务群在高中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将“整本书阅读”列为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任务群的属性和定位,并倡导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些举措都充分彰显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其实,早在1949年,“整本书”就已经被写进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10]当时叶圣陶和朱自清还专门编写了独立的整本书阅读教材《略读指导举隅》。其后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讨论和实践时断时续,未成规模。2016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就是现行教材,正式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固定板块引入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叫“快乐读书吧”,初中阶段叫“名著导读”。现行初中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每册安排2部导读整本书,外加4部自读整本书。这样,每学期共有6部整本书的学习任务,其规模是相当大的,体现了编者对整本书阅读的格外重视。不过,对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一线师生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这么大的阅读量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如七年级上册原来安排的导读整本书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自读整本书是《白洋淀纪事》 《湘行散记》 《猎人笔记》和《镜花缘》,这6部书都是经典作品,有些部头还相当大,放在一个学期去学习,分量确实不轻。相对来说,2019年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安排比较符合实际,在必修教材上、下册各设立一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分别为《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并且没有再另外推荐自读整本书,从数量上来说,其实施难度要比初中小多了。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并“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11]但是,据一些学者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些年一线教学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了部分教师主观重视不够、仍然停留在考试思维等原因外,调查反映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时间严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认为目前整本书阅读受到的最大阻碍是课时不够。······为了应对考试,老师会选择更加高效的教学内容,自然就压缩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间被大大缩减,没有充足的时间作支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时不够确实是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12]由于课时不够,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又由于课业压力大,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制约,学生就很难主动安排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从而导致“课外阅读呈现‘放羊式’状态,教师不能适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教师、同伴的支持与帮助。与以课堂教学为主、按课时完成任务的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任务难以真正落实”[13]。
基于此,我们需要对现行的整本书阅读内容安排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要重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体验;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以切实有效为原则,实事求是地安排整本书阅读的分量。2022年版课程标准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14]每学年两三部的分量应该是合适的,而现行教材导读整本书和自读整本书每学期共有6部,每学年则多达12部,这种鼓励多读整本书的初衷是好的,可现实却无法承载这么高的理想。找到“量度”和“效度”之间最佳契合点,是本次整本书阅读修订的关键所在。经过反复研讨,编修委员会最终决定,将整本书阅读的数量从每册“2+4”精简为每册“1+1”,即一部导读整本书加一部自读整本书。如七年级上、下册共保留了2部导读整本书《朝花夕拾》和《骆驼祥子》,以及2部自读整本书《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课标要求的每学年两三部基本相符。整本书阅读的精简,将会大幅缓解师生面对过重的整本书阅读任务无法落实的困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师生有足够的精力研读整本书,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而且,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全国各地的学情差异较大,如果将过多的整本书阅读内容放在教材里,部分地区难以全部落实,给师生造成左右为难的情形:不读吧,怕考试和考评;读吧,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让本应成为教学改革亮点的整本书阅读陷入尴尬的境地。数量精简后,这部分师生的积极性将会相应提高,而那些尚有余力的师生,也可以按照教材提供的示范进行拓展阅读,在课外更灵活地选择整本书阅读对象。这更能贴合各地区学生的实际,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
为了确保既减量、又增效,新修教材进一步明确了两类整本书的定位,强化了导读书目的阅读指导和任务设计,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和类型示范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的导读整本书《朝花夕拾》,指导内容由“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调整为“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和策略,更加切合了《朝花夕拾》作为文集的特点,可以从中选取一些重点篇章用于精读,其他一些篇章用于略读和浏览,比原来依托长篇小说《西游记》学习精读和跳读策略更具匹配度。对于原“名著导读”板块中的“专题探究”,也进行了“任务化”改造,改为“阅读任务”,由3个具体任务组成,强化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学习任务群的性质。自读整本书,则在原来简单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增加了简要的阅读指导,以方便师生把握阅读的大方向;并在阅读方法上与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导读整本书形成呼应,引导学生借助自读整本书对所学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实践,使每册的“1+1”形成整体合力,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新修教材的亮点是多方面的,这里只是择其要而述之。总的来说,在“稳中求进”的总体修订原则中,“稳”是必要的基础,“进”是必达的目标;“稳”以守正,“进”以创新。新修教材切实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新理念,系统落实了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时代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实效性,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15]语文学习永无止境,语文教材的修订和完善也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2][6][7][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前言2-前言3,19,2-3,45,33,15.
[3]《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1).
[4]郑桂华.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结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8).
[5]申宣成.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背景、内涵与结构逻辑探析[J]. 语文建设(上半月),2022(6).
[8][9]杨澄宇,杨九俊.中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24(7).
[10][15]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49,136.
[12]钟昕.湖北省某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4:48-49.
[13]吴凤森.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困境与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教育界,2024(11).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100875;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100875)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4年第9期,转载自公众号“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语言文字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代表性著作有《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汉碑文字通释》《汉字的文化解读》等。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