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文解字繫傳》影印説明
文丨董婧宸
東漢許慎撰《説文解字》十五卷,是一部以五百四十部爲綱,全面分析小篆形體並説解本字本義的小學專書。南唐時期,徐鍇據《説文解字》原本,附以注釋,撰成《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亦稱《繫傳》;徐鍇另取《説文》所記,略存詁訓,次以《切韻》,輯成《説文解字韻譜》十卷,世稱《韻譜》。北宋初年,徐鉉等人奉詔校定《説文解字》,次爲《説文解字》三十卷,世稱「大徐本」,通稱《説文》。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卷一至三十爲《通釋》,署「文林郎守秘書省校書郎臣徐鍇傳釋,朝散大夫行秘書省校書郎臣朱翱反切」。卷三一至四十,署「文林郎守秘書省校書郎臣徐鍇撰」。據《資治通鑑》卷二九一記載,徐鍇於南唐保大十一年(九五三)貶爲校書郎,分司東都,《繫傳》成書約在此時,時徐鍇三十四歲。徐鍇之兄徐鉉曾在《説文解字讀韻譜序》中説,《繫傳》旨在「考先賢之微言,暢許氏之玄旨,正陽冰之新義,折流俗之異耑,文字之學善矣盡矣」。在《説文》的版本流傳中,小徐本《繫傳》既是第一部全面發明許書的專書,又保留了不少祖出寫本時代的篆形和説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
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在兩宋的流傳與刊刻,與宋代的館閣校勘有着密切的關聯。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建崇文院,下有昭文、史館、集賢院,「蓄天下圖書,延四方賢俊」。端拱元年(九八八)置秘閣,遂有館閣之稱。元豐五年(一〇八二)改崇文院爲秘書省。
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徐鉉等人奉詔校定《説文解字》,曾據集書正副本及徐鉉等人家藏之書備加詳考,下國子監刊版,其中引録徐鍇《繫傳》之説,題以「徐鍇曰」。雍熙四年(九八七),徐鉉對徐鍇《説文解字韻譜》「殊有補益」,並「取此書刊於尺牘,使模印流行」,撰寫《韻譜後序》[1]。徐鉉《説文》和徐鍇《韻譜》在雍熙年間已先後刊版,唯徐鍇《繫傳》在北宋時期似未付刻,始終以抄本流傳。景祐元年(一〇三四)至慶曆元年(一〇四一)編成的《崇文總目》,著録有「《説文解字繫傳》三十八卷」。嘉祐四年(一〇五九),校勘館閣書籍,置館閣編定書籍官,集賢校理蘇頌、太常博士張次立曾參與校定典籍[2]。今本《繫傳》書後有熙寧二年(一〇六九)蘇頌(子容)跋文,追述「嘉祐中予編定集賢書籍」之事,又《繫傳》部分文字和部首下,有張次立「臣次立曰」、「臣次立案」之案語[3],説明蘇頌、張次立曾參與了嘉祐時期館閣校勘《繫傳》的工作。此後,葉夢得又自蘇頌處,傳録《繫傳》[4]。
降及南宋,館閣藏書散亂,《説文》和《韻譜》在南宋初期當已重刻,唯《繫傳》流傳不廣[5]。孝宗時期,李燾留意小學,曾托時在館閣的尤袤、吕祖謙等人尋訪《繫傳》。《繫傳》書後尤袤乾道九年(一一七三)跋:
余暇日整比三館亂書,得南唐徐楚金《説文繫傳》,愛其博洽有根據,而一半斷爛,不可讀。會江西漕劉文潛以書來,言李仁甫託訪此書,乃從葉石林氏借得之。方傳録未竟,而余有補外之命,遂令小子㮣於舟中補足。此本得於蘇魏公家,而訛舛尚多,當是未經校理也。乾道癸巳十月廿四日,尤袤題。
時李燾(仁甫)知瀘州,尤袤爲秘書省著作郎,劉焞(文潛)爲江南西路轉運判官。李燾托劉焞向尤袤尋訪《繫傳》,尤袤因三館亂書中的《繫傳》,乃「一半斷爛,不可讀」,遂自葉夢得家借得祖出蘇頌(魏公)家的《繫傳》,傳録迻寫,然因尤袤此年出知吉州,遂令其子尤㮣在舟中補抄。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吕祖謙致書李燾,曾有三札言及《繫傳》:
徐鍇《通釋》紹興本,近方得之。比館中本,闕十卷。蓋此書本名《説文繫傳》,各分子門,其前三十卷謂之《通釋》,乃印本所有;後十卷各别有名,乃印本所無。今謹抄録送去。但此本蠹蝕闕字極多,若得暇以《説文》參校,義理亦可推尋也。
《通釋》比從姚倉求本,會其行部,猶未送到,當更趣之。所闕卷數,比因館中修《書目》,却尋得全本,但有脱方字處極多,當併録呈次。
《説文繫傳》非特校對草草,政以元本斷爛,每行滅去數字,故尤難讀。若得精小學者,以許氏《説文》參繹,恐猶可補也[6]。
案,札中「姚倉」當爲姚宗之,時提舉兩浙東路常平,治所在紹興。時李燾出知常德,編次《説文解字五音韻譜》,故着力搜訪《繫傳》。吕祖謙則因李燾之薦,歷任秘書省秘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並在館中參編《中興館閣書目》。吕祖謙指出,《繫傳》曾有「《通釋》紹興本」之印本,僅刻《通釋》三十卷,而無《繫傳》後十卷,吕祖謙也托任職紹興的姚宗之尋訪《通釋》,然尚未送到;吕祖謙另因編修《中興館閣書目》,訪得館中《繫傳》四十卷之本,然館中之本「蠹蝕闕字極多」,「有脱方字處極多」,「每行滅去數字,故尤難讀」。吕祖謙設法抄録,寄呈李燾。又據王應麟《困學紀聞》:「徐楚金《説文繫傳》有《通釋》《部敘》《通論》《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等篇,吕太史謂:『元本斷爛,每行滅去數字,故尤難讀。若得精小學者,以許氏《説文》參繹,恐猶可補也。』今浙東所刊,得本於石林葉氏,蘇魏公本也。」[7]大約在光宗、寧宗年間,兩浙東路刊行《繫傳》四十卷,蘇頌、尤袤跋文,當附刊於書後[8]。最終,歷經北宋嘉祐時期蘇頌、張次立的館閣校勘和南宋前期葉夢得、尤袤的流傳校録,《繫傳》定型爲今傳的宋槧面貌。
就著録和卷帙而言,書志和文獻中,多題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偶有題作《通釋》,如徐鉉《韻譜前序》言「楚金又集《通釋》四十篇」,又《宋史·藝文志》同時著録「《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和「《説文解字通釋》四十卷」,實則是誤以小題冠作大題。徐鍇《繫傳》原爲四十卷,北宋慶曆元年《崇文總目》、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録作三十八卷,結合《繫傳》末蘇頌「舊闕二十五、三十共二卷,俟别求補寫」的題識來看,知北宋館閣庋藏的《繫傳》,闕卷二五及卷三十。南宋淳熙五年《中興館閣書目》、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著録作四十卷,又《玉海》卷四四言「(《繫傳》)今亡第二十五卷」。結合相關文獻可知,南宋館閣收藏和刊版流傳的《繫傳》,已補爲四十卷[9]。其中,卷三十爲許慎《説文解字敘》,《繫傳》存宋刻且有徐鍇注,或爲《通釋》紹興本已有。卷二五,《繫傳》各抄本結銜皆署徐鍇傳釋、朱翱反切,訓釋、説解、注語則出徐鉉校定《説文》,也就是説,徐鍇《繫傳》卷二五名存而實亡。唯此卷篆形多與《韻譜》十卷本相合,不與大徐《説文》一致,情形較爲特殊[10]。王應麟《急就篇補注》,徵引《繫傳》六十餘處;黄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以《禮部韻略》爲藍本,依次增入《説文》《廣韻》《玉篇》等字書韻書,多取徐鍇《繫傳》之説。然考二書所據,實亦南宋以來經張次立校勘、卷二五已亡之《繫傳》[11],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繫傳》在宋元之際的流傳情况。
二
宋本《説文解字繫傳》(國圖〇三七四八)
《説文解字繫傳》殘宋本,今藏國家圖書館(善三七四八),共四册。其中,第一册爲抄本,傳爲趙宧光手録,内容爲《繫傳》卷二九,卷端題「説文解字敘目第一」「繫傳一」,卷末署「説文解字敘目第二十九」[12] ,版心單白魚尾,葉一至葉二一,魚尾下書「敘目一」及葉碼;葉二二,魚尾下書「通釋敘目一」及葉碼。第二册至第四册爲宋刻殘卷,分别爲《繫傳》卷三十至三三、卷三四至三六、卷三七至卷四十,半葉七行,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單黑魚尾,魚尾下有「通釋三十」 「部敘三十一」等及葉碼、刻工。版框高二一·九釐米,寬一五·九釐米。宋刻至卷四十葉三止,其後有補抄三葉,版心單白魚尾,亦傳爲趙宧光手録。葉四、五爲蘇頌跋的後半部分,版心分别書「系述四十」及葉碼「四」、「系述」及葉碼「五」。葉六爲尤袤跋,版心書「繫傳尾」及葉碼「一」。
宋本《説文解字繫傳》避諱至「慎」字,未見「惇、擴」等字,刻工有陳礼(礼)、顧昌(昌)、顧祐(祐、佑)、許才(才)、許成之、文。其中,顧昌、顧祐、許成之爲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舊唐書》的南宋中期補版刻工,許才參與刊刻紹熙二年(一一九一)會稽郡齋刻本《鮑氏國策》、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禮記正義》,顧祐、許成之參與刊刻慶元六年(一二〇〇)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春秋左傳正義》和南宋中期八行本《孟子註疏解經》[13]。結合刻風、避諱、刻工和王應麟等人記述看,今傳的宋本《繫傳》,當即王應麟所述的「浙東刻本」,殆爲南宋光宗寧宗年間兩浙東路之刻本[14]。
就《繫傳》殘宋本的遞藏、傳録和傳校而言,刻本各册首葉,鈐有明人沈邦謨(伯宏)之「沈邦謨印」朱白方(「邦」反朱)、「沈印邦謨」白方、「沈伯宏父」白方、「伯」「宏」朱方連珠印、「沈氏㥯侯」白方、「沈隱侯印」白方。抄本、刻本各卷卷端及卷二九葉十,鈐有明趙宧光(凡夫)「吴郡趙頤光家經籍」白方。趙宧光《説文長箋凡例·字書得失例》:
徐氏《繫傳》各篇,其《通釋》已亡,惟存其目,或者即叔重十五篇,釐爲二十八,併敘爲三十卷,似矣。其《部敘》,則《敘卦》之法,以五百四十部爲貫珠,中多彊説,又闕漏三十餘字,顛倒二三節,余爲悉攷《説文》元本補竄,且省其詞,不爲勉通,以傳疑焉。詳其文勢,當通篇匀寫,後之淺夫,截作大小篆真二體,遂譌不成讀。曾覓宋本,相同此失,知錯亂已久。其《通論》亦同前失。其《祛妄》,先已言之,不贅。若《類聚》《錯綜》《疑義》三篇,可毋閲也。首所載許氏敘表等文,比他本校詳,不似《説文》《韻譜》二家謬略。
由此可知,趙宧光收藏時,已爲殘本。又趙宧光《説文長箋》中,《説文解字敘》《説文解字部敘》曾參考《繫傳》之《敘目》,正文中偶有引及《繫傳》,亦不出今存的抄本、刻本範圍。乾嘉之際[15],殘宋本曾與毛氏汲古閣抄本《繫傳》一起,藏於顧之逵(抱冲)小讀書堆[16],顧之逵並未在該本上鈐印。嘉慶二年(一七九七)顧之逵去世後,此本又入藏黄丕烈百宋一廛。顧廣圻撰、黄丕烈注《百宋一廛賦》云:「殘本《説文繫傳》,每半葉七行,每行大十四字,小廿二字。所存起《通釋》之第三十至末,凡十一卷。寒山趙頤光家舊物也。」[17]黄丕烈亦未在該本上鈐印,《求古居宋本書目》著録。卷三十首葉,鈐有顧廣圻(千里)之「顧千里經眼記」朱長。顧廣圻爲顧之逵從弟,黄丕烈西賓。嘉慶初年,顧廣圻曾據顧之逵藏的毛氏汲古閣抄本《繫傳》録副,並在録副抄本的卷二九之卷端,摹録了趙宧光之藏印。嘉道之際,殘宋本入藏汪士鐘(閬原)藝芸書舍,抄本、刻本各册首葉,鈐有汪士鐘「汪士鐘臧」白長,《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著録。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祁寯藻任江蘇學政,經李兆洛介紹,自顧廣圻孫顧瑞清處借得顧廣圻抄本《繫傳》,又自汪士鐘處借得殘宋本《繫傳》卷三十至四十的宋刻部分,在暨陽書院設局翻雕。殘宋本後歸瞿氏鐵琴銅劍樓,卷二九、三十卷端及卷四十末鈐有瞿氏「鐵琴銅劍樓」白方,卷三十卷端另鈐有瞿鏞「子雝金石」白方,《鐵琴銅劍樓藏書目》著録。今藏國家圖書館。
三
錢曾述古堂抄本《説文解字繫傳》(臺圖〇〇九二一)
《説文解字繫傳》宋本,目前僅有殘宋本一帙,而無足本存世。清代以來,曾有多部與宋本行款基本相同的《繫傳》抄本流傳,並深遠地影響了清代《説文》的版本流傳和《説文》研究。根據篆文和説解是否足備,《繫傳》抄本可以分爲足本、缺本兩個系統。足本系統的《繫傳》抄本,篆文字頭、徐鍇説解大多足備[18]。缺本系統的《繫傳》抄本,卷十至二十有較爲集中的篆文丢失、徐鍇注語脱漏的情况[19]。
清代前期,缺本系統的《繫傳》抄本的流傳更爲廣泛。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前後,朱文藻在杭州作《説文繫傳考異》時借得的朱文游抄本、郁陛宣抄本、徐堅抄本,及四庫館開館前後在京師流傳的四庫底本、翁方綱抄本、朱筠抄本、王杰抄本、丁杰抄本,皆爲缺本系統的《繫傳》抄本。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刊成的汪啓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以翁方綱抄本《繫傳》爲主要底本,篆形又多取毛刻剜改本《説文解字》。足本系統的《繫傳》抄本,僅在江南一帶流傳,包括毛氏汲古閣抄本、錢曾抄本、錢楚殷抄本。從交游來看,毛晉、毛扆父子和錢曾、錢沅(楚殷)父子,既有姻親關係,又嘗互通書籍,故這些足本系統的《繫傳》抄本,當有同源關係。嘉慶初年,顧廣圻以時藏顧之逵處的毛氏汲古閣抄本爲底本,並據時藏黄丕烈處的錢楚殷抄本校補,録副爲顧廣圻抄本。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刊成的祁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以顧廣圻抄本《繫傳》和殘宋本《繫傳》爲主要底本,刊刻時又參考了大徐本《説文解字》、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等書,對個别篆形、説解和反切作了校改[20]。
時至今日,足本系統的《繫傳》抄本中,毛氏汲古閣抄本、錢楚殷抄本、顧廣圻抄本均下落不知。唯有乾嘉時期流傳不顯的錢曾述古堂抄本(臺圖〇〇九二一)巋然獨存。錢曾抄本《繫傳》共四十卷,十册,藍色書衣,内無欄格,版心上題卷第,自「繫傳通釋卷一」至「繫傳通釋卷四十」止,中記葉次,下題「虞山錢遵王述古堂藏書」[21]。《述古堂藏書目》著録作「宋板影抄」,錢曾《讀書敏求記》「徐鍇《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條云:「此等書應有神物訶護,留心籍氏者勿謂述古書庫中無驚人秘笈也。」咸同時期,該本爲郁松年(泰峰)插架,首尾鈐有郁松年「泰峰借讀」朱方、「田耕堂藏」朱方,《宜稼堂書目》著録。同治初年,轉歸丁日昌(禹生)收藏,《持靜齋書目》著録,丁日昌並未鈐印。民國初年,轉歸張鈞衡(石銘)、張乃熊(芹伯)父子收藏,首尾鈐有張乃熊「菦圃收藏」朱方,《適園藏書志》《菦圃善本書目》著録。與同自《繫傳》足本而出的祁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相較,錢曾抄本《繫傳》固然難免抄寫之譌,但其中保留了不少《繫傳》篆形和説解的舊貌,彌足珍貴。
四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四部叢刊》,經部收録《説文解字繫傳》八册,以時藏張鈞衡適園的錢曾述古堂抄本《繫傳》爲底本,套以欄格並影印出版。各册書籤題「説文解字繫傳」及册數,内封題「説文繫傳通釋/四部叢刊經部」,牌記署「上海涵芬樓借烏程張氏適園藏述古堂景宋寫本景印,原書板匡高營造尺六寸五分,寬四寸八分」,書後附葉德輝一九二一年中秋撰寫的跋文一篇,敘述《繫傳》抄本的遞藏始末及其特點。
一九二九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四部叢刊》第二次影印本,並對《説文解字繫傳》的部分底本作了更换:卷一至卷二九,沿襲第一次影印本之貌,以錢曾抄本《繫傳》爲底本並套印欄格;卷三十至卷四十,改以時藏瞿啓甲鐵琴銅劍樓的殘宋本中的宋刻部分(並書後趙宧光補抄題跋三葉)爲底本。各册書籤及内封不變,牌記改署「上海涵芬樓借烏程張氏藏述古堂景宋寫本古里瞿氏藏宋刊本合印,原書版心高營造尺六寸半强,寬四寸八分」。《中國版刻圖録》在《説文解字繫傳》條下所説的「《四部叢刊》印本,即據此帙影印」,所指實即《四部叢刊》第二次影印本。
在《説文解字繫傳》的歷代傳本中,相較於汪啓淑刻本以缺本系統爲底本、祁寯藻刻本别據大徐本和段注改竄,《四部叢刊》第二次影印本所收的錢曾抄本和殘宋本《繫傳》,在《繫傳》各本中,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長期以來,由於該本收入《四部叢刊》叢書,未見單行,故在《説文》和《繫傳》的研究和整理中,並未得到充分利用。上海古籍出版社擬據《四部叢刊》第二次影印本出版,爰綴數言,略述《繫傳》源流,不當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甲辰歲夏於京師爾雅居
附記:吕祖謙《與李侍郎(仁甫)》(三),杜海軍《吕祖謙年譜》繫於淳熙五年十二月,拙文用此説。近蒙張琦兄賜告,王德毅《李燾父子年譜》據札中“方出殿幕”云云,繫於淳熙五年三月殿試以前。然據《宋史·孝宗紀》,是年四月辛未(七日)放榜賜第,吕祖谦爲考官,其出闈作札不能早至三月,王氏繫年微誤。此札當繫於淳熙五年四月,在《與李侍郎(仁甫)》(二)之前。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參徐鉉《重修説文序》《韻譜後序》,《徐公文集》卷二三。
[2] 參《玉海》卷五二「嘉祐編定書籍·昭文館書」條。此外,張次立長於小學,還曾參與嘉祐年間的石經校勘和《類篇》校勘。
[3] 《繫傳》「藍、苖、台」等字下,及「玉、丨、艸、牛、口、辵、金、斗、車、阜、酉」諸部下,有「臣次立曰」「臣次立案」之案語。
[4] 葉夢得撰,宇文紹奕考異《石林燕語》卷十:「余頃從蘇借《繫傳》,蘇語及此,亦自志於《繫傳》之末。」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第一五六頁。
[5] 今所傳宋本《説文解字》,祖出北宋監本,約刻於南宋初年,並迭經宋元修版,參董婧宸《宋元遞修小字本〈説文解字〉版本考——兼考元代西湖書院的兩次版片修補》,《勵耘語言學刊》二〇一九年第一期。《説文解字韻譜》十卷本,南宋初年當亦有刻本,參淳熙年間李燾《説文解字五音韻譜序》:「今《韻譜》或刻諸學官,而《繫傳》迄莫光顯。余蒐訪歲久,僅得七八,闕卷誤字,無所是正,每用太息。」
[6] 吕祖謙《與李侍郎(仁甫)》(二、三、五),《東萊吕太史外集》卷五。相關繫年,參杜海軍《吕祖謙年譜》,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日〕白石將人《説文文本演變考:以宋代校訂爲中心》,中華書局,二〇二一年。
[7] 王應麟撰,孫通海整理《困學紀聞》卷八《小學》,大象出版社,二〇一九年,第三四一頁。
[8] 《繫傳》書後蘇頌跋文,今存卷四十葉三之宋刻版葉,行款爲半葉七行,行十四字,與《繫傳》其餘各卷同。然存世《繫傳》各本中尤袤跋,皆爲補抄,行款均作半葉七行,行十七字(外每行上空二字),與《繫傳》其餘各卷不同,疑刊刻時據尤袤手書上版。
[9] 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録有「徐鍇《説文》」,未言卷數,當與館閣秘籍有關;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著録版本,則與寧宗、理宗時流通刻本有關,可參馬楠《〈直齋書録解題〉與宋代刻本》,《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一輯下卷,鳳凰出版社,二〇一八年。
[10] 案,《繫傳》卷二五「繭、紹、綫、繳、蠆、蚳、虹、蠭、風」等字的正篆或重文,《繫傳》抄本與《韻譜》十卷本同,與《説文》不同。
[11] 清儒校勘《繫傳》,每取《韻會》所引《繫傳》爲據。特别是段玉裁作《汲古閣説文訂》《説文解字注》,言《韻會》所引《説文》,未經張次立校改,且卷二五所見尚完。然結合《繫傳》在兩宋時期的文獻流傳,詳考《韻會》所引《説文》及《繫傳》,可知段氏之説不確。
[12] 案,《繫傳》卷二十九之卷端及卷尾題名,《繫傳》抄本互有出入。趙宧光本、朱筠抄本卷二十九卷端題「説文解字敘目第一」,卷尾則題「説文解字敘目第二十九」,翁方綱抄本卷二十九卷端題「説文解字敘目上」,卷尾題「説文解字通釋第二十九」,錢曾本卷二十九卷端、卷尾題「説文解字敘目第二十九」。
[13] 以上各本的刻工和刻年,皆經筆者調查和覆核。其中,結合相關文獻可知,《舊唐書》刻於紹興十一年,然從印面來看,此本經過南宋中期修補,顧昌、顧祐、許成之、許文、陳濟等刻工,爲南宋中期補版刻工。相關版本和刻工,可參〔日〕尾崎康著,〔日〕喬秀巖、王鏗譯《正史宋元版之研究》,中華書局,二〇一八年;董岑仕、董婧宸《紹興越刻本〈資治通鑑外紀〉〈舊唐書〉〈兩漢紀〉刊人考》(待刊);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中華書局,二〇一八年。
[14] 北京圖書館《中國版刻圖録(修訂版)》:「宋諱缺筆至『慎』字。刻工『顧祐、許成之』又刻越州本《春秋左氏傳正義》,因知此書當是孝宗朝杭州地區官版。」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一年,第一四頁。按,根據相關同見刻工來看,《繫傳》的刻地當在兩浙東路茶鹽司所在的紹興府而非杭州;《繫傳》的刻年上限爲孝宗時期,更可能是光宗寧宗年間。
[15] 如《説文長箋》中,「殳、迹」條見《繫傳》卷二九《敘目》,「昚」條見卷三五《通論》,「袁、矤」條見卷三六《祛妄》, 「𧀄」條見卷三八《錯綜》等。
[16] 鈕樹玉《匪石日記鈔》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四月二十日日記:「抱冲手劄云有宋本《繫傳》,即往觀。惜只存三十至四十卷,上有趙凡夫圖記並手鈔後敘。余爲代校五卷,其行款與顧氏所藏抄本正同,而亦有錯亂處。」
[17] 顧廣圻撰,黄丕烈注《百宋一廛賦》,嘉慶十年(一八〇五)士禮居刻本。
[18] 根據文獻記載和今存版本可知,《繫傳》足本系統抄本,亦間有整葉缺葉。如錢曾本卷二十脱去一葉,《心部》「恐」至《惢部》「惢」諸字有脱文,又書後無尤袤跋文一葉;毛氏汲古閣抄本卷十一脱去七葉,《木部》「㯳」至「校」、「櫱」至「棐」諸字有脱文。
[19] 《繫傳》缺本系統抄本,其篆文缺失可參朱文藻《説文繫傳考異》。如㡀、黹、㐆、㱃、㳄、㒫、嵬、象諸部,整部脱去;又《禾部》「稙種」等十二篆、《疒部》「痡瘽」等九篆、《尸部》「𦤿屏層」三篆,字頭脱去;此外,又有徐鍇注語脱漏等。
[20] 關於《繫傳》缺本系統和足本系統抄本的傳録、校勘和刊刻,參董婧宸《汪啓淑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考》(《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二〇一九年第二輯)、《祁寯藻本〈説文解字繫傳〉刊刻考》(《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一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從抄本到刻本:祁寯藻刻本〈説文解字繫傳〉篆形改動考》(《中國古典學》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二三年)等。
[21] 需要指出的是,錢曾抄本《繫傳》版心卷第,一概作「繫傳通釋」,與殘宋本版心據各卷題名,分别作「通釋」「部敘」「通論」等不同。又錢曾抄本《繫傳》卷三八、卷四十爲半葉八行,卷三九末「説文解字疑義卷第三十九」字抄入葉二。以上三卷,錢曾抄本較殘宋本及其他清抄本各少一葉,行款不同,當爲錢曾抄本的行款改易。
作者簡介
董婧宸,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傳統《説文》學研究、傳統小學研究。
《説文解字繫傳》
【漢】許慎 撰,【南唐】徐鍇 傳釋
2024年9月出版
32開 2冊1372頁
定價:198.00元
ISBN:978-7-5732-1288-7
作者簡介
許慎,字叔重,汝南郡召陵縣(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少博學經籍。曾爲郡功曹,後被舉爲孝廉,又爲太尉府南閣祭酒。安帝永初四年(110),與劉珍、馬融等於東觀校書。許慎屬於古文經學派,師從名儒賈逵問學,通篆籀古文。因鑑於當時俗儒説字解經多與文字古義不合,所以“博問通人,考之於(賈)逵”,作《説文解字》十五篇,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許慎在中國文字學史上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被譽爲“字學宗師”“字聖”。許慎還著有《五經異義》《淮南子注》,已散佚。
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字楚金。原籍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隨父任官家廣陵,故一作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徐鉉之弟,二人俱精於文字學。仕南唐,起家秘書省校書郎,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累官内史舍人。宋軍圍金陵,憂懼而卒,年五十五。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説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説文解字篆韻譜》。
内容簡介
《説文解字繫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是南唐徐鍇對《説文解字》的注釋之作。全書分爲兩部分,通釋三十卷,是全書的主體,對許慎的原文進行解釋,通過廣泛引證,疏證《説文解字》中的古義、名物,並采用朱翱的反切注音;後有《部敘》《通論》等總論十卷,專題討論《説文》學與文字學相關問題,尤其是《祛妄》一卷,駁斥李陽冰的謬誤,最爲人稱道。本次影印據《四部叢刊》初編二次印本重印,以述古堂影宋寫本爲主,卷三十以下配殘宋刻本,是存世各本中比較接近小徐原貌的本子。
目録
影印説明 董婧宸
卷一
卷二
……
卷三十一 部敘上
卷三十二 部敘下
卷三十三 通論上
卷三十四 通論中
卷三十五 通論下
卷三十六 祛妄
卷三十七 類聚
卷三十八 錯綜
卷三十九 疑義
卷四十 系述
蘇頌跋
尤袤跋
附録
重印錢曾述古堂影宋抄本説文繫傳跋 葉德輝
宋槧殘本説文解字繫傳跋 張元濟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李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