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鼻甲 (conchabullosa)也称为鼻甲气化,指鼻甲内含有气体(气房),内衬黏膜,其中中鼻甲气化最常见(图1~2),其次为上鼻甲,下鼻甲气化非常罕见,因为中鼻甲及上鼻甲由筛甲突演化形成,而下鼻甲则被认为是一独立骨结构(图3)。十几年之前鼻甲气化通常是在手术过程中被发现并在术后得以确诊。
图1 CT 影像示泡状中鼻甲和鼻中隔偏曲
图2 鼻内镜示中鼻甲反向弯曲和泡状中鼻甲
图3
下鼻甲肥大是由于鼻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的鼻甲黏膜水肿肥厚,导致鼻腔阻塞,出现呼吸困难,引发血氧浓度降低,影响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代谢,尤其是出现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严重并发症,表现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闷、胸痛、精神状态不佳等。还会影响嗅觉障碍,对气味没有感觉,闻不到气体的香臭。
泡性下鼻甲发病机制
①胚胎时期,下鼻甲软骨支架形成双板层结构,骨化时,上皮长入板层结构内形成气房;
②下鼻甲气房的形成与上颌窦密切相关。
③在下鼻甲水平的上颌窦内壁上,上颌骨鼻突与腭骨上颌突连接处存在缺损,并且各自独立地附着于下鼻甲;在发育过程中,上颌窦可向各方向不同程度的气化,因此也可通过此缺损向下鼻甲气化,轻者呈鸟嘴状,重者可累及整个下鼻甲。
通常无明确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鼻窦 CT检查时偶然发现。气化严重者易造成下鼻甲增大,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与中鼻甲一样,气化的下鼻甲也可发生炎症、囊肿或息肉,可出现较明显的炎性表现。偏前气化者也可压迫泪道而出现泪溢。
①单侧或双侧鼻塞,无交替性;
②可见闭塞性鼻音、鼻溢液、耳鸣、头痛等伴随症状;
③下鼻甲黏膜增生肥厚,鼻甲骨肥大,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 失去光泽,探针轻压之为实质感、无凹陷,或虽有凹陷,但不能 立即复原,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迟缓;
④行鼻测压计和声反射鼻测量计检查可见鼻阻力增高、平均鼻腔最狭窄面积减小;
⑤病理表现:黏液腺肥大,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增厚,甚至鼻甲骨肥大, 可见大量膨胀充盈的静脉窦。
Ingram根据气化的部位分为泡状型 、 板型和弥漫型三种类型。
泡状型气化在鼻窦冠状位 CT 上多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大小不一,但不与上颌窦相通。
板型和弥漫型气化在冠状位 CT 上常呈弯曲的条带状,多数与上颌窦相通,横断面 CT 显示上颌窦内壁即下鼻甲处大小不一的缺损,上颌突与上颌骨鼻突未直接相连,各自独立附着于下鼻甲。
①泡状型:
冠状面示下鼻甲肥大(右), 鼻中隔左偏
②板型:
③弥漫型:
本小结三张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4]
Ozturk 将气化的下鼻甲与同侧的上颌窦相通时称为交通型气化,不相通者称为非交通型气化。根据下鼻甲气化的程度又将交通型分为3种类型,仅下鼻甲根部的气化称为“鸟嘴状”气化,累及下鼻甲垂直板上部的气化为不完全型气化,延伸到下鼻甲垂直板下部和/或泡状部的气化为完全型。
目前临床上对下鼻甲气化的诊断主要依靠鼻腔鼻 CT检查。鼻内镜检查仅能显示下鼻甲表面的黏膜,而不能显示下鼻甲内部的结构,无法对下鼻甲气化作出诊断,因此,临床上易将下鼻甲气化漏诊或误诊为单纯的下鼻甲肥大。
鼻窦 CT 检查通常包括横断位和冠状位两个位置,下鼻甲气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位,横断位仅作为补充,可进一步验证冠状位的诊断,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病例[3]
a :冠状位骨窗示左侧上中下鼻甲气化,右侧上鼻甲气化;b :冠状位软组织窗;c :横断位骨窗示左侧下鼻甲气化;d :横断位软组织窗
鼻内镜示下鼻甲肥大和鼻泪管开口
显示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肥大,鼻腔见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鼻中隔不规则偏曲[2]
鼻中隔右偏,左侧下鼻甲肥大[5]
含气的鼻泪管及鼻泪管的变异(如副泪管等)需与下鼻甲局限型泡状气化鉴别;
下鼻甲向外弯曲并靠近鼻腔外侧壁时,冠状面 CT 易将两者围成的假气腔误认为下鼻甲气化;
有时筛漏斗的底部明显下陷,甚至达下鼻甲的附着水平,也常被误认为下鼻甲的体部气化。
横断面 CT及多层面图像连续观察有助于与这些假性的下鼻甲气化鉴别。
下鼻甲气化的治疗,如下鼻甲气化程度较轻,患者又无明确相关的临床表现,可随访观察;严重的下鼻甲气化或其内伴有炎症、囊肿等,可行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略
投稿邮箱:entshikong@163.com
商务合作、加入耳鼻喉交流群、投稿等可添加耳鼻喉小助手微信:erbihoushikong(备注医院/科室/学校)
如果您是PI/教授,还请注明。
电话:132 4021 8072
本文来自网络,未经授权禁止平台转载(转发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等除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ENT时空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