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健康   2024-11-26 06:31   北京  

点击上方ENT时空可订阅哦!


一、概述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 FRS)是鼻科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传统观点认为,FRS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易发生,也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大面积烧伤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出现。

近年发现,健康个体亦可患FRS,可能是真菌在机体抵御能力下降时某一局部致病,也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环境因素有关。


 


二、病因学


1、解剖因素:中鼻道狭窄、阻塞:导致黏膜肿胀,窦口阻塞,黏膜传输功能下降,窦腔通气减少,pH降低有利于真菌生长。

2、机体免疫力下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抗肿瘤药物、放疗、长期应用激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器官移植、HIV病人。

3、环境因素:外界环境:湿热气候,长期接触土壤,花盆,家禽;局部环境:鼻腔,鼻窦通气受阻、窦腔分泌物潴留,局部慢性炎症、同侧上列牙有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常见的有、曲霉菌,其他的包括: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孢子菌。



显微镜下观:


三、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型依据


根据组织受侵犯的临床表现和/或病理学特征


  • 真菌菌丝仅仅是停留在粘膜表面,还是侵入并生长在粘膜内、血管内或者骨壁破坏。
  • 与其接触的粘膜组织对真菌的反应状态等。


四、临床类型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1、真菌球:

鼻腔内大体特征为干酪样或坏死性潴留物,呈褐色或灰黑色团块状。鼻内病变会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致骨质压迫变薄。

潴留物镜下特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黏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鼻窦内病变为粘稠如果酱样物,黄绿色或棕色。发生于特应性体质病人,常伴有鼻息肉病、哮喘。鼻窦粘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镜下特征:

(1) HE染色变现为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
(2) 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大量真菌丝,单个或呈簇状。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病理学特征: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腔和鼻窦内,同时还侵犯窦腔粘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发展 ,如眼眶、前颅底或者翼鄂窝等部位。鼻腔内病变多为干赂样、坏死性或肉芽样物,并有大量的粘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

镜下特征:可见大量真菌,已侵犯血管、骨壁,引起血管炎、骨质破坏等。

1、急性或爆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该型病变改变迅速,并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引起血管侵袭和组织坏死。早期可波及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前壁、上壁、后壁,累及眶部、面部和硬腭等;晚期可侵犯筛窦、蝶窦、颅底。还可经血液循环侵犯肺、肝、脾等脏器。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该型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于鼻腔或窦腔粘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组织和结构。



五、临床表现


真菌球:类似于慢性鼻-鼻窦炎,如单侧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或有恶臭等。发展较大者,会有面部隆起和疼痛,少量有眼眶受累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相似,进展缓慢,多累及一侧多窦。临床表现为眶侧或面部隆起,无痛,固定,质硬或不规则状,进而引起眼球突出,影响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内结构破坏、大量脓性结痂、面部肿胀疼痛、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或鄂部缺损、剧烈头痛、颅内高压、癫痫、偏瘫、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如不及时救治,数天内可致死亡。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临床表现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局限于鼻腔,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或恶臭、头痛等;晚期可由其侵犯范围,而引起相应症状。


筛窦受累


蝶窦受累


额窦受累

六、治疗


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侵袭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可行窦内病变清理术,建立窦腔内宽敞的通气和引流,保留鼻窦黏膜和骨壁;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则应行鼻窦清创术,需广泛切除受累的鼻窦黏膜和骨壁。多经鼻内镜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真菌球术后不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变应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侵袭性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较常用的有伊曲康挫和两性霉素B等。

3、其他治疗:免疫治疗和间歇吸氧等。


七、预后


手术治疗真菌球效果明确。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配合合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更佳。早期慢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是一次手术后治愈,后期复发性慢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预后较差。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死亡率极高。
END




我们热切期盼您的投稿!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entshikong@163.com


商务合作、加入耳鼻喉交流群、投稿交流等请添加耳鼻喉小助手微信:erbihoushikong(备注姓名、医院)


电话:132 4021 8072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经授权禁止平台转载(转发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等除外)。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码加入学术交流群
每日更新/ 交流学习/ 有偿投稿
商务合作/ 专业团队/ 一站服务
长按添加小助手微信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查看更多内容

ENT时空
分享耳鼻咽喉领域最新进展、文献指南、病例解析、会议/直播,为有理想的耳鼻喉医生搭建进步的阶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