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投稿:讨论汉服研究的“屁股”问题

文摘   2024-12-29 08:42   安徽  

网友投稿:讨论汉服研究的“屁股”问题

- 作者:网友“五四” -

编者按

   编者按   


网友“五四”曾经在小红书上发过一段思考,后来完善论述之后,投稿到本号。本号的投稿邮箱是:hanfuxue2024@163.com。欢迎网友们投来关于汉服深入、深刻、前沿、专业的高质量稿件。包括不限于汉服理论、剪裁、考证和实践。
这篇文章谈到了目前服饰研究中的“立场”问题,非常敏感,但是也不得不说,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网上很多争议,实际上都是服饰史研究过程中“屁股坐在哪里”“从什么角度出发”带来的问题。
今天人们穿上汉服,被大众误认为“日韩”,是不是客观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自己祖先衣,今天大众为什么会认错呢?
问题2:如果中国古代服饰传承没有发生断裂,那么为什么大众认知里,各个朝代各个不同,没有一脉相承的共性特征呢?
这个错位的认知,难道不是中国古代服饰史应该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吗?
汉服研究者想要纠正这个错位的认知,怎么就不客观了呢?
汉服研究如何健康发展?与中国古代服饰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携手共进,相辅相成?
为了避免被歪曲,反复声明:中国古代服饰史本身作为一门学问自然是客观公正的,我们尊重和敬佩绝大多数秉持公心的服饰史研究者,本文是针对部分学术观点提出的质疑,就事论事,请勿偷换概念。


全文如下

浅谈传统服饰考据和“现代汉服”构建之间的边界问题


首先我认为,任何人,不管再强调客观的,在发表言论时都先天带有立场,表现出来就是比如对同一个文本/实物材料的不同分析取舍,以及对同一个证据的不同采用角度。完全不带立场的“客观”讨论在文科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指向的是“恢复汉服”,还是“为现有的服饰史研究服务”。(当然,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矛盾,只是不同的偏重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会造成截然相反的选择,这是汉服面临的特殊困境造成的)
于是这引出了我的第二个观点:汉服在当下的重新构建和单纯的服饰史研究或者传统服饰研究,都并不是等价的。当然这也是由于此前小圈子时期定义的不严谨:当时默认的前提“剃发易服以前”,在汉服破圈之后,不再是一个天然的共识。我们定义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但是很显然在很多的研究和辩论中,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曲解了“民族”这个限定词,或因为缺乏对那个时间的共识而将其时空错位地与“汉人的古代服饰”、“带有汉人古代服饰特点的一 切服饰”混为一谈。
一方面, 由于汉服是曾经死掉的东西,所以在恢复其生命力的初期,循古、遵古、以此实现“跳过错误的枝节,在断代的节点打通古代和现代”从而实现“假如没有断代汉服会怎么样”的大胆设想(这本身就是一场充满了年轻人热血和民族精神的实验,也是汉服复兴运动充满吸引力的核心)正是首要目的。在这个目的驱动下,对古代形制有着很高的复原要求,因此任何一个经过思考的汉服人,归根结底是要支持复原的,于是也就往往天然地对传服研究有好感和信任。在汉服人眼中,传服研究是工具和伙伴,很多时候甚至是老师,传服研究对于打通两个时空重续汉服生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很多汉服人,同时也是传服人。在审美、实用等方方面面,每一个汉服人最终都会向传服研究指出的方向无限靠拢。
但另一方面,传服研究和其他历史研究并没有本质差别,考古资料、文献报告、研究者的观点论证、随着新的证据带来的新的观点等等。在提供了汉服复原所必要的形制、剪裁、搭配等资料之后,其实剩下的都是“观点”,如果抠字眼的话都有正反许多论据可以辩论不休。传服研究本质上只是汉服复兴初级阶段的必要工具,而不是汉服复兴的全部和终点。因此传服人未必是汉服人,他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或者天然身份选择任何一种,然后参与到汉服的现代构建或破坏中。
汉服为什么要复兴重建?对美好事物的爱惜只是其表象,根本的理由不是任何个人的论证可以撼动的,而是客观的史实引起的必然结果:是很多需要构建本民族成为现代民族的汉族人在世纪之初经过一系列实践冲击,反思之后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正是汉服运动的肇始。没有这些人的选择,就不会有现在蓬勃盛大的汉服产业的合理性。而这个选择从一开始就是反对一切剃发易服后大行其道的元素的。
由这个最基础的事实,很多现在的争论都根本没有意义,而只是一知半解或居心叵测的杂音罢了。其实根本不需要通过资料证明清装是不是汉服,或去向单纯传服人、服装史研究者解释为什么汉服中的一些概念和他们习惯的不一样,为什么汉服的构建需要明确一些名词的边界和定义,以及为什么这些区分是有必要的。比如,很多人会用清代也有马面裙来说明汉服没有断代,甚至有的人会套用汉服人在作现代形制讨论时简略的说法“形制正确就是汉服”来证明清代的马面也是“汉服”。但首先汉服是一个服饰体系而不是单拎出来的一件两件单品,因此有个别单品没有断绝不能用来反推整个体系的完整,其次自剃发易服起汉服就已经从概念上事实断代了,马面流传下来的事实只能说明有一些单品流传下来,不能说汉服体系延续了下来,无论如何,清代的汉人服饰都是在一个“男女皆从满洲样式”的政策纲领下发展出来的,说那些也是“汉服”的人敢在当时“坚持客观”吗?为什么到了现代就可以完全抛开历史背景了呢?肯定不能在一个服饰无法承载民族精神的时代套用现代的概念反证回去啊。古董文物只是充实某个形制的资料,只能说明当时有没有和汉服形制一样的衣服,只能用来为现代人学习汉服制作提供指导,而不是说明当时所有衣服都承载汉民族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汉服与单纯的考古、服饰史研究区分开的原因。它们之间是交叉关系,有明显区别又需要仔细分辨,很容易因为时空的错位陷入误区。
当下语境中对汉服的定义已经从最开始就把界限规定下来了。汉服不是古代的服饰,而根本上是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它是基于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现代概念,一个现代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而不是什么古代的既有的死物。如果把汉服当作一门学问,那么它根本还没有探索完全,也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说自己已然是其中的绝对权威,对它了如指掌;这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寸土必争、不能容人曲解和混淆的战场。汉服的困境是如此特殊,它在人群中的共识还远说不上广泛一致,却受到了其他任何民族服饰都不曾遭遇的攻击和解构。所以对汉服的研究和科普,对大家的思想意识实在是有比较高的要求,既不能困在对历史的仇恨里陷入极端民族主义,也不能完全为了表面上的一团和气避讳其中的历史背景,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能将不同时期的概念区分清楚。
很多汉服人会因为对传服的天然好感而陷入无限自证的漩涡中,但需要清楚地知道,传服研究是工具而非目的。机械崇古的结果就是复原了一具尸体,一味追求自己认知中的“客观”和“理直气壮”其实反而是质疑了最初选择的合理性,恰恰是先入为主地预设了“传服比汉服更高级更客观所以更优越”的立场,隐含的是对汉民族主义的全然否定。剃发易服对汉服体系造成了不可逆的全面破坏,造成三百多年汉服的断代,受害者的后人有权按个人选择恢复此前的衣冠,这本来就是一件正确的事,和好不好看、符不符合什么左派精神无关。为什么要去证明呢?(当然我肯定反对仙服影楼,但我反对这些东西是因为它们在形制和实用角度根本逻辑都是cosplay而不是人们可以实际穿着的传统服饰)(因此我也不反对有的汉族人不支持或者无感汉服,只要不对我加以干涉就行)同一件事,昨天的亲历者都能演出罗生门,越过三百年的故纸堆,又怎么可能完全客观中立?脱离自己的立场终会走向虚无,而在汉服复兴这件事上,中立和反对是同义的。但是区别于很多明确反对汉服的人,汉服人往往在这件事上缺乏思考,甚至会刻意回避自己的民族主义倾向,只为能“更客观”,仔细想想,这对吗?甚至有的会觉得只要自己“客观”就能“感化”反对汉服的势力,在我看来这只是以自我伤害为荣的软弱的圣母心态而已。
一个没有立场的人与带有明确立场和目的性的人辩论观点,还妄想用“客观资料”说服对方,这有可能吗?能提出那种质疑本身就意味着对剃发易服的否定,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分歧,又岂 是一些在各自思考体系内的细节能改变的?就像一个同袍说的:“汉服运动是现代一部分汉族人选择并践行的,这个定义权本来就应该在汉服同袍手上,而我们现在居然这么不‘本位’。当代汉服并不是服饰史词汇,很多人争论的‘清汉女’还是‘清民女’也不是服饰史词汇而是立场。在这个定义权上太想得到‘服饰史领域’的认可就容易陷进他们的评价体系里去,尤其是反汉服的某些人的评价体系里。”
综上,我认为同袍们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研究传统服饰最终的结果,是为汉服体系的重建添砖加瓦,还是对汉服的合理性和边界进行解构和模糊?不要试图在中立的情况下用带有立场的 资料推导出中立的结论,不要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动摇了自己的初衷,更不要对解构汉服的人抱有幻想,除非你的真心话是你对大清爱得深沉。
谨以此抛砖引玉。
PS :本文提到的“传服”是作者理解的广义的传统服饰,包含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具有“传统性” 的各种服饰,而不专指“传统汉服”。



针对网友“五四”的这篇文章,技术群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这句话说得不痛不痒的,实际上是: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中,部分人有一条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清装是中华传统服饰集大成”。所以大家会看到当今部分服饰史的论述中,有非常多前后矛盾、标准不一、逻辑颠倒的话术,但是如果把屁股坐到清装这里,就会非常通顺和自然(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部分人,我们尊重秉持公心的服饰史研究者,请勿歪曲)。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里的“我”,到底是指“华夏汉服体系”还是指“清装体系”?当今部分服饰史研究者,一直在回避、混淆和政治化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史是科学,是可以通过文献、文物和实践进行考据还原的学问,无限靠拢历史上的真实性,本身真与假、是与否,都是可以直接考证和求证的。
真正有分歧的是价值观,也就是如何去看待这些真实历史、真实材料?
基于不同的立场,完全可以通过选择“真实的史料”,形成完全相反的论点。
所以中国古代服饰史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部分价值观。


汉服复兴运动的观点,与当前部分服饰史的观点,在对中国古代服饰分期上面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部分中国古代服饰史认为:中国服饰史有先秦“胡服骑射”、“隋唐双轨制”、明清“剃发易服”和近代“西服东渐”四次“大变革”。而汉服复兴者认为,中国服饰史分为2次根本性改变:先秦到明末是华夏汉服体系连同其他民族服饰的共存发展时期,第一次大变是清的“剃发易服”和“旗民分治”政策,导致原有的华夏汉服体系被清装体系替代;第二次大变是近代以来的西式服饰全面普及。(在这里叠个甲:我们同意清装属于中国传统服饰。我们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批判的是历史上的东西。)
对于部分服饰史研究者来说,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去回答:“清装是中国服饰集大成者”吗?也不愿意去正面回答,为什么今天大众会普遍地把祖先衣错认为日韩服饰。
这段也是写得极好的:中国古代服饰史本身作为一门学问自然是客观公正的,但是抬高“胡服骑射”历史地位客观吗?反复强调汉服裤子不完善的言论客观吗?唐宋明大声强调“胡风”,而清装就使劲强调“汉女”客观吗?部分搞服饰史的人,如果内心深处,始终坚信“清装是中国服饰集大成者”,请问是基于清装的客观?还是基于汉服的客观呢?同样都是拿客观的史料说话,为什么基于清装的客观就能鄙视基于汉服的客观呢?
部分人(注意,这里指的是部分人,我们尊重秉持公心的服饰史研究者,请不要偷换概念)又有什么理由来歧视汉服呢?
那么这里就存在着3个急需解答的问题:
1、如何论证先秦到明末,华夏汉服体系是一个整体,具有自我发展的逻辑?换句话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我”是谁?今天的汉服研究远远不够,需要投入不可计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建构;
2、汉服研究不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自娱自乐,而是一门有理有据的严谨科学;
3、汉服学与服饰史研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有交叉部分的合作关系,理应携手共进,相辅相成。一直以来,汉服复兴者对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前辈怀以崇敬心态,对秉持公心、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服饰史研究者从来都是尊敬和敬服的。汉服复兴者仅仅是对部分有立场却自诩“客观”的言论提出质疑。
以上全部都是针对部分服饰史研究观点的批评,都是正常的学术观点交锋,对事不对人,请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网友“素衣诗音程祎”的观点

1. 汉服是文化符号,在文化这个层面上,我们要追本溯源,讲事实,讲传承。

2. 汉服的研究方向有两个模块,第一是文化内涵的研究,从织造到工艺,包括精神追求(礼,乐,艺,书等),每一种服饰都有其代表性意义,具备其社会属性与象征意义。

第二是市场推广的研究,汉服如何定义,汉服的边界在哪里,要称之为汉服,其汉服属性如何体现,哪些红线不可触碰等等,矫正市场行为偏差,避免擦边以及文化渗透。

3.中国古代服饰史和汉服的关系。古代服饰史可以涵盖汉服服饰本身,但是代表不了其文化属性,因为汉服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立体研究,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基础的研究,而中国古代服饰史是以事物为基础的研究,两者有交叠,但是文化内涵并不完全匹配,无法混为一谈。



网友“羽路的观点

我感觉他思路还挺好的,有自己的思考。

①是想要汉服复兴还是为服饰史添砖加瓦?这个研究汉服的界限问题、立足问题。讨论到底还是上次讨论的汉服的立足点在哪?是立足汉民族文化还是立足中华民族服饰?关于这部分,呼吁要审慎的思考。

②第二部分:

“当下语境中对汉服的定义已经从最开始 就把界限规定下来了。汉服不是古代的服饰,而根本上是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它是基于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现代概念,一个现代的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而不是什么古代的既有的死物。”

我觉得这个观念是有些合理的。未来汉服要发展的话,应该是按这个概念去走的。这个概念不仅让我去思索了汉服曾经所提到的古代汉服跟现代汉服他们之间的连接与区别,我一直认为它们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服是在古代汉服的本质的基础上传承,然后融合现代工艺、一些文化思潮所发展起来的产物和概念。


欢迎网友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文案:网友“五四” 、 技术群

排版:南陌





汉服图书馆
汉服相关图书收集、整理、交流,汉服发展新方向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