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之坑5——交领与其它领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体与变体!

文摘   2024-06-26 15:25   安徽  

□□近期汉服相关奇闻比较密集,特开“汉服复兴之坑”系列专题,为提高吐槽效率,不配图,不排版,不铺垫,如需转载或评论,请自行添油加醋。


【坑洞观察】

汉服确实拥有丰富多变的领型结构,如交领与圆领、方领、曲领、竖领等,常常被当作并列关系举出,但并非每一种领型都可以同等代表汉服形象。至少从民族标识功能的角度来看,它们其实是主体与变体的关系,交领是主体,其它领型只是交领的变体。


【坑洞之谜】

交领如何变出其它领型?

为什么交领是“唯一”主体?

为什么交领被降为“之一”?

交领的“异服感”来自哪里?

交领被竖领“优胜劣汰”?

【谜底推测】

一、交领如何变出其它领型?

□□交领和其它领型看起来似乎大不相同,但换个思路想想,仿佛只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交领的交叠角度,一路减小,直至平行不相交,是不是对襟?

□□交领的交叠角度,一路增大,直至肩颈点处完全闭合,是不是圆领?

□□同理,诸般领型,都可以通过改变交领的交叠角度变出来,换言之,假设衣服布料弹性够大,简直可以空手把交领拉扯成各种领型。


二、为什么交领是“唯一”主体?

□□从民族服饰的民族标识功能出发,交领是最具代表性的汉服领型;从历史看,交领是唯一贯穿全程的领型;从社会说,交领是普及程度最高的领型;从穿着讲,交领是最能呈现多样性的领型;在工艺上,交领依然是最能展现汉裁精髓的领型。

□□总而言之,交领的地位,经过数千年汉服受众的普遍验证,核心程度从未动摇。假设汉服只能保留一种领型,那一定是交领。

□□以上是从交领的客观地位来说的,如果从当代汉服复兴的主观诉求来看,汉服想要恢复民族标识功能,必须和其它民族服饰一样,重点呈现核心形象。

□□把历史上出现过的汉服一股脑全扔出来,那样只会弱化民族印象,向娱乐印象、艺术印象等旁支领域分流。因此交领不仅是主体,且主体必须唯一。


三、为什么交领被降为“之一”?

□□交领结构工艺失传,稳定性探索缓慢。

□□交领作为汉服的视觉核心,其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对汉服整体穿着效果的影响较大。

□□目前交领的制作工艺,主要依赖今人各自探索,并非亲手相传的经验,甚至很多工厂直接套用西式剪裁理念处理交领结构。

□□因此市面上的交领做工参差不齐,成衣穿着效果悬殊,使用体验往往不佳,这让很多人浅尝辄止,望而却步。

□□市场反馈不佳,又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者深入探索的动力,工艺水平陷入恶性循环,平均水平难以显著提升。

□□汉服市场的持续火热,却在推动生产者不断发掘交领以外的领型,产品比例渐渐形成“避重就轻”的局面。

□□交领由此从“领型主体”降为“领型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主体地位难以掩盖,恐怕要被挤到边缘,继续隐形下去。


四、交领的“异服感”来自哪里?

□□作为“异服感”最强的领型,应用普及存在心理障碍。

□□交领给大众的印象,像僧道,像和服,像戏服,像古装,像影楼,就是不像心理上最容易接受的西装和旗装。

□□因此交领的“异服感”很强,日常穿着交领服装,即便是设计相当日常的交领,在很多人看来仍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这当然也是数百年来汉服被迫列入异服序列的历史结果。即便今天的大众已经普遍接受了汉服概念,沉积在历史中的心理障碍依然不容易跨越。

□□以上问题还导致了另一种负面循环,日常汉服不喜欢使用交领,异服用途的汉服,反而更乐意利用交领,这又继续加深了交领的异服印象。


五、交领被竖领“优胜劣汰”?

□□回想明代,竖领才是异于常态、一时兴起的特殊领型,而今却是日常汉服上衣的基本领型,甚至被认为是交领的进化结果,它与交领正在变成“优胜劣汰”的关系。

□□如果真是“优胜劣汰”,为什么只有女装出现了这种进化?而且女装也只是局部出现了这种变化。既然是主体领型更新迭代,为什么整个男装体系至死未受一丝影响?为什么疯狂模仿大明的李氏朝鲜,也至亡未出现一毫波动?

□□如果没有旗风立领的经验传承以及印象积累,重生后的汉服竖领,还能否如此突飞猛进?


【最后】

我们的传统是发现问题就去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绕开问题。目前交领成衣普遍容易塌领的问题,并非先天基因缺陷,而是技艺断代的遗留困难,如果汉服因此畏难而退,选择避重就轻,等到交领标识的群体彻底变成邻国,后悔已晚。

汉服图书馆
汉服相关图书收集、整理、交流,汉服发展新方向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