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之坑4——缺乏数学思维的汉服研究是否失之偏颇?

文摘   2024-06-24 16:01   安徽  

□□近期汉服相关奇闻比较密集,特开“汉服复兴之坑”系列专题,为提高吐槽效率,不配图,不排版,不铺垫,如需转载或评论,请自行添油加醋。


【坑洞观察】

汉服复兴20年来,眼里只有文史,从未重视理工,汉服研究普遍缺乏数学思维,极端偏文的汉服复兴之路,是否失之偏颇?


【坑洞之谜】

汉服研究为什么重文轻理?

汉服研究为什么需要数学思维?

缺乏数学思维的汉服研究有何偏失?


【谜底推测】

一、汉服研究为什么重文轻理?

□□这个问题再次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重视儒学文教,轻视科学理工。但凡是中国传统文化,似乎都只有文史价值……

□□以上印象,或许是受历史书的影响,官方史家自古多为政治服务,王侯将相与文人墨客自然成为主角,就算这些主角的主要成就在于科学,他的一生也难逃重文轻理的史笔书写。

□□重生不久的汉服,刚刚从这样的历史中走来,自我认知难免受限于传统史家视野,习惯于仅在文史一隅追溯过往,这不代表它在理工领域就必然一无是处。


二、汉服研究为什么需要数学思维?

□□不同于西方服饰可以直接在人身上修剪裁片的立裁做法,汉服需要在平面剪裁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穿着方法,在身体上再次立体成型,因此汉服的穿着效果在未上身之前,不会像西裁服饰那样直观,有时候衣物的平铺图和穿着效果图,甚至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件衣服。

□□这意味着从人体尺寸到汉服成衣,汉服结构的组合过程,需要多一层动态测算。两件平铺看起来十分相似的汉服,穿着效果可以迥然不同。

□□正因为无法一目了然地预见最终效果,剪裁阶段的计算更显重要,其中的结构演变原理,也就显得更为抽象。

□□以交领为例,衣领交叠的角度,平铺时是相对固定的,但在上身之后,由于身体起伏、穿着方法以及运动影响,衣领各部位的受力方向和受力程度都会随时变化,如何有效控制这些变化,不得不涉及一分一毫的精密计算。

□□史书不会详细记载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过程,不代表历史上不曾有过为此深入探索数据奥秘的工匠,不然是谁推动了数千年间接二连三的结构创新,是谁创造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庞大体系,是谁赋予了汉服无可替代的灵魂?


三、缺乏数学思维的汉服研究有何偏失?

□□虽史无可考,但丰富的文物遗存,足以证明汉服拥有丰富的的几何结构和力学结构,数学作为理解力学和几何原理的基础工具,缺乏相应思维就难以解析其中的演变精髓。

□□不知其何以变,便不知其以何变,不能应变,更容易囿于文物,为朝代框架所困,对于汉服如何面对重生之后的现代社会,迟迟得不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汉服研究,为什么日渐类同于文物考古,又为什么会借文物考古跳出汉服底线之外,更为何捆绑在古装演艺娱乐舞台上骑虎难下,兜兜转转,旁系错结,就是不见正枝抽新芽。

□□或许汉服本就不是纯粹的文科血统,甚至更多的天性其实都扎根在精妙绝伦的数据换算里,其中的几何智慧、力学构造,多年来始终无人总结,如今才显得落后了西方剪裁一大截,甚至要依附于数据完善的西裁图纸,以博西方审美一笑。


【最后】

有数学思维,并非必须精通数学,无论是物理学霸,还是几何学渣,只要愿意尝试站在客观数字的视角,抛开一切历史杂念,重新思考汉服结构的演变原由,一定能在认知汉服本质问题方面得到新收获,区别只在深浅远近而已。


汉服图书馆
汉服相关图书收集、整理、交流,汉服发展新方向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