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举办一场“三无”汉婚?
文摘
文化
2024-01-22 19:11
安徽
年轻的准夫妻们开始流行“三无”婚礼,即无车队,无接亲,无伴郎伴娘,或者不止“三无”,一切让新人夫妇不爽的环节,都可以尝试删减。那么看似繁冗的传统汉婚,可以实现“三无”么?在很多人印象中,汉服婚礼必然比婚纱婚礼更繁琐,更在意传统接亲仪式,完全站在“三无”婚礼初衷的对立面,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让二者融合。这种印象其实是不可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在近代遭遇剧烈断层的结果,它们一旦在现代社会跨代复兴,就会给人固守古代习惯的错觉,但所有传统文化,都必须服务当代人的普遍需求,才有机会传承下去。你看,唐朝的汉婚习惯,到了宋代必须服务于宋人的意愿,才有可能传到明朝,现代社会的“三无”婚礼趋势,也只是传统汉婚需要面对的第n次改变。除非,“三无”婚礼在现代社会并非大众趋势,只是一时流行,只是小众意愿,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本文的讨论前提是认可“三无”婚礼的大众趋势。车队和伴郎伴娘,实际上都是“接亲”与“出嫁”的排场,一方面显示娶入方的迎接诚意,一方面抚慰嫁出方的离别伤感。尽管现在嫁娶观念已经趋于理性,婚姻并不制造实质上的离别,但绝大多数女方父母在“送亲”时都难免落泪,而男方父母鲜少此态,无论新人夫妇内心如何强大,都难以完全排除这种心理落差的干扰。在古代社会,人类想要报团取暖,往往只能依赖血缘纽带,因此家族联姻成为婚礼的关键色彩,不得不以一进一出的不平等形式,来维持大家族的人口平衡。但是现代社会,一套房子就够住一家三口,即便单身终老也能老有所养,如此还继续让两个相爱且思想平等的人类,必须通过一场不平等的进出仪式宣告结合,这只会制造不必要的矛盾和心病!所以“三无”婚礼的流行,并不代表年轻夫妇们不需要结婚的仪式感了,相反他们会花更多心思去营造新的仪式感,只是作为平等相爱的现代伴侣,传统的嫁娶仪式已经没有资格见证他们的爱情与誓言了。抛弃不平等的嫁娶概念,对汉婚来说,其实也并不困难,现在的准夫妻们,除了创造新仪式,也可以更新传统仪式。就像西方教堂婚礼中的新娘,往往由父亲交到新郎手里,但扔了这不必要的传统,让新郎新娘并肩走进教堂,也无甚不妥。汉婚的经典仪式——奠雁、同牢、合卺、结发,视觉表现效果分别是:带一对大雁寓意新人的关系,新人分食一块肉,新人用一个葫芦的两瓣喝酒,新人各取一点头发丝绑在一块并珍藏起来。以上无一不是平等相对,简洁又美好,即便不带任何文化滤镜,也会觉得这些画面岁月静好,何况历朝历代对这些仪式的解读,也总是极尽二人世界之唯美,鲜少涉及其它滥俗。至于一些曾经附着于嫁娶概念的环节——催妆、出阁、敬茶、拦门、却扇……嫌麻烦的可以全部删了,没有任何不妥!如果觉得它们各有其美,弃之可惜,那么稍作改动,就可以让新人们共同进退。比如催妆,传统是新郎催新娘,夸赞新娘,现代不可以互催互捧互吹互夸么?比如出阁,传统是新娘单方面离开原生家庭,现代不应该新人一起走出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么?比如敬茶,传统是女方送亲敬茶哭一通,男方接亲敬茶笑一通,现在让新人各自给父母单独敬茶,然后再一起给双方父母敬茶,让这样大家都只笑不哭很难么?比如拦门,传统是拦着新郎不让进女方门,现在变成双方亲友一起考验新人,通过考验才能放俩人一起进新房,还能趁机复习一下婚姻知识不好么?再比如却扇,传统是新娘单独障面,要么用扇子,要么要用盖头,但同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一个是夫妻都不障面,一个是夫妻都要障面,无论原因为何,都已经证明取消单独行动并不违和。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仪式,本文尚未提及,全看新人的意愿,觉得弃之可惜的就改一改,觉得简直有毒的就彻底抛弃,绝对不需要为了传统而传统,务必始终明确一点——传统必须为时人服务才有资格传下去。那些顽固不化的传统,迟早要完的,不需要怕它、迁就它,更无需给它面子,莫让它们堵塞了真传统的传承之路。也请不要为了摆脱不合时宜的传统,忘记真正美好的经典,它们的确值得世代流传,的确足以见证最美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