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汉服》时隔15年——同名异义,悲喜不通【读书B记】

文摘   文化   2023-11-09 00:09   安徽  

【前言】

问《汉服》汉为何物
直教人面面相觑

2008年1月,青岛出版社《汉服》问世,这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汉服专题图书,好像没多少人记得它。

2022年11月,中华书局《汉服》上线,这是第二本以“汉服”为名的正式出版物,书中内容被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并被百度词条重点引用,大改“汉服”定义。

两本书,相隔近15年,书名一字不差,义理天壤之别,读新而温故,悲喜全然不通。

原来这20年一直存在两件汉服,当人们谈论汉服的时候,所言未必相同,二者势力强弱几何,眼前繁荣孰是孰非,忽而分明。




两本《汉服》书摘对比
·谁在偷换概念·

灰色书摘来自2022年底《汉服》
黄色书摘来自2008年初《汉服》

以上是两本《汉服》在汉服概念、属性方面的对比,几乎是冲突、对立的两种理解,那么二者对于汉服消失的历史过程又是怎么看的呢?

基于对汉服消失过程的理解,两本书对于汉服复兴过程的看法也是天差地别。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再细品以下几段话,基本可以认定,2022年底中华书局出版的《汉服》,完全可以改名《古装》,书中所说的“汉服”,与曾经的“古装”“影楼装”等概念,几乎没有差异。

多迟疑一秒,

都是想多了,

这本书里的“汉服”,

就是“古装”,

不接受反驳。


两种汉服·并行于世
·谁在混淆汉服与古装·

2008版《汉服》堪称一本汉服复兴小手册,作为第一本汉服专题出版物是超出期待的,普通人阅读后就能大致理解一些基础问题,比如:何为汉服?为什么要复兴汉服?怎么应用汉服?如何制作汉服?汉服运动是什么?

2022版《汉服》虽然通篇都把汉服和古装混为一谈,但是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在各界大众、专家甚至领导眼里,汉服就是古装的别称!

是否,汉服复兴20年来,只是推广了“汉服”这个名词,红遍网络、繁荣昌盛的只是“汉服”这俩汉字,并非汉服本身。

汉服的躯壳已经大行其道,汉服的灵魂还几乎留在原地,所以汉服成了当红大箩筐,谁都可以把自己手里的东西丢进去,反正灵魂已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大脑来不及产生警觉,就已经沉醉在无边无际的夸赞里了。

他们夸赞的、追捧的、高唱的……

到底是汉服,还是名叫“汉服”的古装?

一场接一场的庆功狂欢,是不是为时过早了?

2008版《汉服》书影


两种悲喜·并不相通
·同名只是偶然·

2008年《汉服》出版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网银还没普及,网购还不发达,年龄也还不够办理图书馆借阅证,每周一晚的自由上网时间,是持续了解汉服的唯一窗口,得知这本书的存在后,也只能看看封面图片,望梅止渴。

四年之后,有了打印机和成人借阅证的加持,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已经过时了,反正市场上也买不到了,但在发现一条二手书购买渠道后,还是第一时间请班里有网银的同学代购了。

代购同学问我:“它这么旧,比原价还贵,为什么要买?”

因为太孤单了。

虽然已经2012年了,汉服已经声名在外,但尚未进入我所在的城市,好几年来,所有关于“汉服”的表达和行为,在我能接触的任何人眼中,都属于“异类”。

等待这本书快递的那一个星期,长久的孤独感大大缓解,拆快递的心情,比后来查高考分数还紧张,翻开《汉服》的那一刻,像见到久别重逢的故友,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

那天在父亲下班回来之前,我故意把这本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希望这本正式的出版物,多多少少能向家里人证明一点——汉服不是怪物,我也不是。但最终未能如愿,父亲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你又在搞什么垃圾东西!”

然而,我对那本被人随手一丢的垃圾,依旧视若珍宝,于是我依旧是个喜欢垃圾的怪物,直到我渐渐有力量,在这个城市和后来的大学,让汉服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后来,我终于不再是个喜欢“垃圾”的怪物,却成了喜欢古装的疯子,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直到翻开第二本名叫“汉服”的正式出版物,惊觉人间悲喜真的可以如此完全不相通。

第二版《汉服》,第二种“汉服”,之所以理解不了这种悲喜之情,是因为古装本就没有生命,没有情感,没有温度,自然不存在悲喜。

古装会与汉服共用同一个名字,真的只是暂时碰巧而已。后来的这本“汉服”,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撼动不了汉服本该走的路。

↓相关文章
《汉服『时装化』的必要性——汉服与古装的本质区别
听见的是“汉服复兴”,看见的却是“古装做派”——问题出在“汉族”二字
↓关注更新





汉服图书馆
汉服相关图书收集、整理、交流,汉服发展新方向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