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以厂字领结构为核心要素的清代汉族女装,既非汉服,亦非满服,而是清王朝在八旗制度基础上建立“旗民分治”制度后,旗人阶层对民人阶层的服装异变产物。
这种异变并不局限于汉人服装,而普遍存在于当时作为民籍阶层的各族服装,相对于民间文化交流色彩而言,其强调统治与服从身份区别的意味,更加强烈。
作为一种被统治的服从者身份标识,此类旗化服装,无法兼具民族标识功能,更无法实现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功能,并不适宜纳入任何民族的传统服装自然演变谱系。
【正文】中国古代服饰博大精深,美丽而又精彩。凡是承载了中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服饰,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我们中华服饰缤纷多彩,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简单地说,可以按照以下来分类:
清朝以前,主要有华夏-汉族的汉服体系,从先秦一直到明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为最典型的代表特征;清朝及以后,主要的传统服饰体系由旗装、旗化服装、旗袍、旗元素等系列组成。
△中国古代服饰分类的思维导图
【汉服】华夏-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图片来源孔府旧藏明代服饰
以文物举例,华夏-汉服最突出的特征是交领右衽、内襟双侧受力、系带结缨、续衽钩边……等等。当然,除了交领右衽,还有圆领、曲领、直领、方领......五光十色的种类。限于篇幅,仅仅举一个例子。
【旗装】满族传统服饰体系
△图片来源 故宫博物院 旗装氅衣
那【旗化服装】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 公众号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早中期石绿花缎绣喜相逢大袄
清朝时期,统治者在八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旗民分治制度,把人分为旗人和民人两种身份。 旗人身份穿旗装,不是旗人身份而是民籍身份的人(包含各民族)穿的就是旗化服装。
“旗”与“民”是清代社会人群的基本分类,二者在政治地位、行政隶属、法律管辖、权利义务、社会功能等方面泾渭分明。
中华不止汉族一个民族,民人身份也不只有汉族,还包括其他兄弟民族,比如苗族、彝族、畲族、仫佬族,土家族,黎族等等等等,他们在清代的时候也是穿这种厂字襟加盘扣的旗化服装呀。
△图片来源1907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所著《苗族调查报告》
根据更多史料及文物资料可知,有这一类结构与标志(典型特征为厂字襟加盘扣)的服装为各民族共有的旗化服装,部分人却单独把汉族女性拎出来命名,请问将其他民族置于何地?所以不能够把这类服饰说成是汉族独有的,更不可能是汉族女性独有的。
今天网络上把这类特征的服装局限在“汉女”头上,犹显狭隘,涉嫌大汉族主义。我们应该根据客观史实,考虑到我们大中华所有民族,准确命名为“旗化服装”。
△图片来源见水印
清代民籍女子所穿的旗化服装不是汉服,虽与旗装的结构和特征一致,但在花色细节搭配上又与旗装有所不同,所以既不是旗装,也不属于汉服体系,是一种非满非汉的身份标志。
现在网络上的说法顾头不顾腚,都没有捋顺逻辑,让人很疑惑,为什么在旗装和旗袍之间又硬生生地插入所谓的“汉女”,而把其他民族置之不理。一会儿说“满汉融合”,一会儿又说“汉女装与旗装完全不同”,显得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旗化服装”左可接旗装,右可接旗袍,还有今天的旗元素,是一条脉络下来的,完美地概括了各族民人穿厂襟的情况,而且旗装和旗化服装之间始终有交流和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归属于一个服饰家族非常通顺又合理,清楚地说明了旗装体系的传承关系。
明明是“旗化服装”,现在网络上却单单独独用“汉女”来命名,显得特别狭隘,疑似歧视“旗”这个字。中国古代服饰史分类理应正视史实,做到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不能因为汉族女性数量多,就把这类服装的命名排除掉其他兄弟民族。
老百姓的眼睛是最雪亮的。比如人民群众的习惯分类是“古装剧”和“清宫剧”。所以清朝及以后,可以分为旗装、旗化服装、旗袍、旗元素等类别,既符合史实也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
——————欢迎转载——————
作者简介:
天汉民族文化网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的兴汉网站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汉式礼仪、传统节日的复兴。其成果包括汉昏礼、成年礼、上巳节、祭礼等礼仪流程。其域名为http://www.tianhan.com.cn/bbs/foru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