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舒服的心,让人忘记是非
文摘
其他
2024-11-11 05:00
江苏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常常会活在一种错觉里,以为自己懂得了全世界,也知道生命应该如何运转才是“好”的,也于此,种种烦恼常常都是这样的结构:
大伙几乎都忘记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生命远比我们以为的,要丰富的多。生命本就有很多的层面,有“实相的层面”,有“存在的层面”,包括身体,外在环境,还有依据身体而延伸出来的心理感知等功能,还有在感知的基础上再次派生出的“思维活动的层面”。而每一个层面有自己运作的方式,不同的层面之间还有各种彼此的交互与影响。实相的层面是更深刻的内容,非我们在这里可以涉及的部分,而常常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的、并在其中发生的冲突与烦恼,往往是“存在的层面”与“心理活动层面”之间的矛盾。存在的层面,有其自然的运作规律,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呈现的现象,就像我们的身体、觉知能力、外面的天气、气候等;而心理活动的层面则是我们对这一切现象的认知、理解,思维……描述、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感受、情绪等。孩子的这个问题,表示他已经进入了心理活动的层面,他在试图用头脑中的一种归类来分解这个世界,这个方式就是:好与坏。当然,这样的方式还有“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眼前的这棵树是美的还是丑的,身边的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的生活是倒霉的还是幸运的……
这一切的定义,其实是来自于头脑对于现实的一种归类,是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而头脑在归类的过程中,就有一种好像对于世界的掌控感,以及对于世界一切存在的把握性。头脑的归类,往往来源于过往的经验。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每每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与期待来改变生命现象的存在及流向。然而,生命远比我们以为的丰富的多。各个层面之间虽然会相互影响,但仍然有其各自运作的规律与方式。
当我们习惯了这样活在对世界的归类、评判、期待等心理活动的层面时,对自己、对世界都会有一种“哦,我明白了。我知道要怎么做。原来你是这样的……过去、现在、未来,尽在掌握的掌控感;
坏处就是,当存在层面的呈现,现实的运作没有按照我们的以为发生时,尤其一些在意的人、事、物,完全不符合我们想象时,就会有一种失控感,受伤感,如同一件衣服,捉襟见肘、衣不遮体,所以会不安、恐慌,而这就是人生的粗重烦恼。事实上,一个人感知着眼前的一切,命名、分析、归类,这几乎是每天醒着就会自然在做的事情,不过再如何的自然,也是在身体得到恢复,觉知再次从身体中出现以后,才能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所熟悉的所谓现实,更多是在最后一层的“心理活动”中纷纷扰扰:一个正为情感故事失魂落魄的姑娘,那些患得患失的故事,都是在早晨睡醒后,觉知出现了,然后回想起关于他的种种,才开始继续编织新一天的剧情的;一个为了事业失败而沮丧发愁的中年人,愁着愁着睡着了,觉知心消失了,这些头脑中的好坏、得失,连同现实中的困境也一并消失了。所以,这个层面上的分类、归纳,包括种种想法、故事,从来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渐渐的,我们因为每天醒着就在不断的运用思维这个工具,我们就活在思维中,甚至把思维的内容和自己锁死在一起,就是种种爱恨情仇的烦恼故事。譬如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认为别人是地狱等,这种种想法就是试图用思维来塑造、定义这个世界。在思维构建的世界里,开始把这个世界肢解的面目全非,却不知道世界的存在其实远比思维要复杂很多。头脑中的故事与现实呈现的状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于是烦恼开始了。却不知,活在头脑思维构建的世界里,不仅谈不上改造世界,常常连存在层面的现实都没有触及到。他小时候是跟姥姥生活的,记忆中,只要天亮了,就会听到姥姥骂骂咧咧,气势汹汹地跟人吵架,一直吵到天黑。以至于村里的人都不敢到他家门口停留,班上的同学也从不到他家里来玩,有时候他想去同学家,姥姥更是从没好气地坚持不允许。整天看着姥姥叉腰站在门口,强悍地骂天骂地从早骂到晚,他觉得郁闷死了,觉得有这样一个姥姥,真是丢死人了。直到他长大成人,姥姥身体也不行了,病危之际,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姥姥为什么一辈子那么凶,原来他是一个私生子,妈妈生下他就早已不知踪影,把他丢给姥姥,甚至连他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农村,姥姥想守护他,不被其他人指指点点,就用了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唯一可以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强势,骂天骂地到没人敢惹,没人敢说她半个字,而且,姥姥从不允许他去同学家,也是为了保护他不必听那些大人的闲言碎语……讨厌了半辈子姥姥的强悍,当他多年之后,看到这个其实一直都很瘦弱的老太太,是怎样地用尽全力守护自己后,这个朋友失声痛哭了。
他说,从没想过,一个人的善良,有时候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的,他在那一刻明白了一件事:生命远比我们头脑中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复杂的多。从此,他说对于那些看起来很凶甚至很不符合一般价值标准的恶,都不再会那么简单、轻易地去排斥、否定。获奥斯卡奖的《三块广告牌》,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剧的过程中,常给你一种最直接的冲击:生命的存在,实在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等道德存在可以涵盖,这一刹那的恶棍,就是下一刹那的天使。作为生命,他一以贯之;作为道德审判,它却肢解的让自己好像都无法自圆其说。剧情中的峰回路转,每一个人在其中的喜怒哀乐,合情合理却又充满不确定性:刚刚这个人作为受害者的表达,还被人允以同情,却已然造成另一个人的受伤,个中的坚持与不忍、愤怒与惭愧,前一念的仇恨,下一刻的良善……
几乎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地无法以一字“好与坏,是与非”去标签、去衡量,生活却依然在继续,爱与宽恕如夜晚背后的黎明,若隐若现着……这才是生活本身吧。首先《三块广告牌》的女主,一出场,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和通常意义上的女人完全不同,她是那样的沧桑、那样的有力,她更像是一棵树,一棵久经风雨的树,虽然经历过种种摧折,但它一直那样坚挺着。这个怀着巨大的悲痛,一心要为女儿的死找寻凶手的中年女人,当她在路边的三块广告牌上张贴了对于当地警察局长不作为的质问时,大家觉得她的所为有些过分,有些超出某种边际了。你看,这就是大众头脑中的各种是非边际的较量。从开始对于女主的怜悯,到逐渐的大家开始对她表示不满。因为女主的表现,不符合大家对于弱者的想象。她更多呈现的却是暴躁、强势和一点就着的易怒。这就是她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样子。或者同情,或者憎恶,都是大众对她这种呈现的评判,却只是对这种现象呈现的描述,并未涉及她的存在本身。我在这里会呈现另一个生命运作的视角,而不是道德批判的视角。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我们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视角,一旦完成证据的收集,就全然不顾其他的一切。影片中,母亲接着喃喃的说:那一次是你父亲把我打到动都动不了。但显然,女儿根本没有耐心听母亲说这些。坚持活在那个有力的受害者的角色里。
女主丈夫的出场有些特别,在找女主谈判的时候,表现出了异常敏捷的身手,他在一瞬间就掀翻了桌子,掐住了女主的脖子,把她按在了墙上。而与此同时,儿子也已经拿起菜刀架在了父亲的脖子上,要他放开母亲。所有人表现的都是那样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全没有出现任何的惊慌。显然,这一幕是经常发生的。
而吊诡的是,女主的丈夫居然也是警察。难怪暴力手法这样娴熟。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强悍的女主,其实是一位经历过多年家暴、依靠在礼品店做销售来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然后女儿又被奸杀却找不到凶手的母亲。这一连串的前缀,想来会让你感受到一些什么,然后再来看看,那些开始的时候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暴躁、强势和一点就着的易怒。或许,你会更多一些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她不是这样的暴躁、强势,她的人生恐怕早已垮塌,她还有力量走出家暴吗?还有力量抚育儿女吗?还有力量面对女儿的被奸杀吗?还有力量在所有人都淡忘后,还坚持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吗?因此,千万不要轻易、粗暴的指责他人,给他人定罪和贴标签。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我帮助大家从道德批判的层面,进入生命演化的内在层面,一个生命的存在,远远不是道德批判,不是什么是非对错可以涵盖,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理解到,它都在那样运作着,它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影片中,女主除了看起来的强势粗暴以外,还有几个特别的瞬间,会让我们体察到另一个侧面的她。
在广告公司的窗前,一只翻不了身的虫子在那里挣扎着,而她温柔的看着,然后伸出手指轻轻帮助虫子翻了过来。你怎么在这里?你不会是要让我相信什么转世投胎之类的吧?因此在对她进行评价之前,不妨真正走进她的生命,去想一想,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换做你我,你我能做的更好吗?这部电影的因果是混沌的,因为这就像生活。每件事的行为后果是不确定的,有随机性,同时被很多因素左右。你想做好事,结果可能导致坏事。你伤害了别人,不一定受到惩罚。但你最终受到惩罚,却可能是因为你想做一件好事。因此它不是简单的批判什么、赞美什么。而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展示。生命本身比对于生命的解释,对于生命进行道德是非的批判,要广博太多。但我们已经习惯安住在思维活动里,习惯遇见人或者事,就带上道德审判的眼睛,是的没错是眼睛,不是眼镜。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戴的过程已经忽略。我们把原本的眼镜,硬是内化成眼睛。但是当随着我后来不断的拆分,相信你会发现,生命呈现今天这样的状况,是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是有其因果的。那么如果你愿意,或许就有机会看见造成她这个果的因是什么,那一连串的因导致今天这样一个果。如果把你我的所有因都换成与她一样,那么你我大约也只能呈现她这样的果。都是一升的纯净水,放入同样的盐,结果都是咸,概无例外。从因至果的这个角度来看,她呈现的果就是对的,这个对不是道德层面的是非对错的对,而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臣服。当然,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呈现的混沌状态,远远比我们的思维要复杂太多,影片中那个恶警官,违背美国的政治正确,对于黑人穷凶极恶,对于工作敷衍了事,滥用公权力,完全就是一个没有可能成长与改变的愚钝恶魔。但因为警长临死前给他的信,使得他即便被女主用火烧的住了医院,也依然抑制不住他内心被点燃的“一定成为好警察”的那股子力量。他没有去报复女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一个好警察的所有作为。而这一幕,他又变成了天使,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思维层面、道德构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禀赋所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见,通常的道德与传统思维,其实有其很大的局限性。看不见生命更广博的存在,每天都挣扎在我对你错,我好你坏的无聊世界里,不断的逼疯自己,摧残他人。这样的思维,这样的疯人院思维,可以停止了。思维是我们的工具,不要让工具统治我们、消耗我们乃至成为我们。不妨可以只是让其回归工具本身,带着我们去发现、去看见生命更广阔的天地。
一颗远离是非的心,是松弛的、是安详的、是让人舒服的、是充满爱的。